回覆列表
  • 1 # 好大個頭1

    道家是道法自然,老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平等的。人為出現仁義後,一部分得到利益後必然另一部分人失去利益,就像打官司,他三分責我必然七分責,所以仁義會造成人為的不平等,道家是反對這個!

  • 2 # 財狼皇

    道家,儒家本身就是不同的理念學派,相互反對也是正常的。儒家的仁義道德本身就不適合用來治國修身養性還能勉強!儒家就是形式主義,花架子,理念都是理想主義,幻想主義!如果從哲學上分析,儒家是唯心主義,道家是唯物主義;肯定會對立的。道家講究辯證法,順天道自然.

  • 3 # 金壤

    現在從郭店楚簡出土的道德經來看。裡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一段是沒有的。也就是說原始的道德經中是沒有“仁”這個概念的。

    現在各種通行本道德經中關於“仁”的概念和段落,應該是後世的儒生在整理道德經時加進去的。

    也就是說原始的,淳樸的道德經,只是客觀的反映天地宇宙的規律的一部著作。在宇宙和自然這個範疇之內,人類是小眾群體。而這小眾群體的人類的“仁”義概念是更小眾的思維觀念。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道家並不是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而是道家思想,只不過是自然規律和宇宙規律的一個反射器。打個比方說:比如一個多稜鏡,反射的是太陽的光線。Sunny中有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波譜。多稜鏡也能反射出這種色彩。但稜鏡絕對不可能創造出一種新的色譜來。

    在道家思想的角度來看。儒家的“仁”,是儒生在解釋不了社會和人文規律時,意淫出的一種新的概念。不是宇宙自然中的客觀規律。

    道的規律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4 # 漠漠涼

    道家崇尚的事道法自然,所以認為弱肉強食是合理的,強權是合理。如果這種事是合理的,那麼印度的情況就和合理。孔子正式看見這種殘酷,才提出仁義,仁是對統治者的要求,要求他們對下要仁慈。雖然沒有解決殘酷通知的問題,到這也是一種進步。大部分愚民政策都是法家的。只是後來罷黜百家後,儒家就成了垃圾桶,啥都往裡裝。

  • 5 # 謝亞鐵

    老子所說,是指在人心淳樸的上古時期,世界上沒有仁義道德的說教,也沒有“仁義道德”這個概念,人們自然而然地生活在仁義道德之中。但當世界上有人開始宣揚仁義道德的時候,此時世界一定已經丟掉了仁義道德,越是人們在努力宣講仁義道德,說明人間是越來越遠離仁義道德了…

    講仁義道德的人都是虛偽的,真有仁義道德的人不會講仁義道德的,道理簡單,你在北京了還會說去北京嗎?

  • 6 # 何處是家鄉

    仁義在儒家那裡已經是最高標準,但道家不是這麼看的。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大約意思就是,人先是失去了天地之道,於是只能抱著德;失去人間德性,只好抱著仁;又失去了仁,就剩下義了;最後連義也失去了,只能用禮來規範人間。所以仁義在道家看來,是已經失去了天地之道後,又失去了人間德行的無奈之舉,當然是不值得追求的。道家的“真人”之說,就是指超出人間德行,獲得天地大道的人。

  • 7 # 上坪農夫

    這不禁要問一句:儒學派是何時成型的?孔子的文化底蘊比起老子來誰更有實力呢?

    在春秋末期,社會已經進入了群龍無首的時代,各個諸侯王無不在為自己提高地位與威望進行著拼搏,大兼併小几乎無時不在發生。這種形勢讓許多胸懷遠大理想的文化人增添看幾分憂愁。老子就是在親眼目睹周王朝統治者的無能之後,毅然決然地辭職而歸隱的。可是由於自己當時在社會上的名氣,在歸隱途中碰到了崇拜者,不得不留下了本不想說的話——《道德經》這本五千言的典籍。就因為這本典籍傳世的緣故,後來崇拜他的人竟然以此成立了道教,他老人家也因此被稱為道家的創始人。

    同樣,年紀小老子二十餘歲的孔子,也看到了社會的混亂現象,產生了一種憂心的焦慮。但他並沒有認真而又深入的觀察與研究,就指出來社會發展到了這種地步,是因為民眾等中下層不知禮所造成的。為此,他還多次就周朝的禮儀制度等相關問題請教於尚在朝廷任職的老子。但由於始終認為社會混亂是由於周朝的“仁義禮智信”等制度遭到了忽視所致。於是,他重新研究了周公所提出並制定的禮制後,提出“克己復禮”的號召。還不辭勞苦地把自己整理後的禮制推行諸多諸侯王,只是見到時代變遷的各諸侯王並沒有理睬孔子的努力,甚至有的諸侯還派人刺殺孔子,而當時的眾多學派也對孔子的奔波進行來冷嘲熱諷。一直到孔子進入了老年階段時發現自己的努力並不能引起各諸侯國的執政者重視後,才想起了用教育方式把自己的主張傳了下來。於是才有孔學繼承人成立學派,史稱“儒家”。孔子也就自然被稱儒學的創始人。

    由此可見的是:老子所反對的“仁義”並非儒學派所提出的。而是在周朝建立時,由文王的弟弟“旦”提出並創立的社會管理框架,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體制逐漸隨著周朝後來繼承者的能力衰退而被放棄。孔子發現社會體制的崩潰後,才重新拾起舊體制,並進行整理,欲使得到在各諸侯中推行。因此,以“仁義”為中心的禮制社會管理方法並非儒學所創。同樣,老子反對的“仁義”也是那種已經被證明過時了的周公留下的社會管理方式。

    提出老子反對儒學的“仁義”之說法,給人提供了儒學故意歪曲老子的原意的依據也在無形中給儒學派自己帶上無尚的高帽。

  • 8 # 海浪30636993

    儒道本來就是一家,歷史上也沒有儒道互相反對的,儒家思想主要針對士大夫階層,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道家思想是給統治階級,上流社會和高等智慧的人講的學問。兩家思想一陰一陽珠聯璧合怎麼會相互詆譭呢?在歷史上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對儒道的重視和應用也不一樣。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交替興盛,秦朝秦始皇就是以法家為主;漢景帝時期就是以道家的無為而治為主;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獨尊儒術以儒家為主。所謂的儒道紛爭,都是利益集團在搗鬼從來沒有聽說過老子和孔子兩個人有分期,到孔子晚年好多思想已經有了老子的影子。因此說儒道之爭都是後入搞出來的。

  • 9 # 沂園

    其實儒道雖有不同意見,但對人都是善德育人,因人的本性本就存在善惡雙性,道屬天地自然,儒以制約同類,最關鍵的是當權者的陰與陽起主導作用,順其自然並不是隨他去,過於中庸也不是儒之本意,世人皆有佛心佛自隱去,世人皆有道德道亦隱去!!

  • 10 # 滄桑短笛

    仁義,在道家和在儒家是完全不相同的兩種含義。經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百花凋零僅剩下一個被閹割的儒教,中華文化被破壞和歪曲了很多。“仁義”兩個字就是遭遇了這種摧殘。

    一、此“仁義智信”VS彼“仁義禮智信”

    道家的“仁義智信”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屬於治國理論。具體到“仁義智信”指的是治國者(包括君王和士大夫等)應該具備的四種品德。“仁”是指對百姓仁慈,通俗的說就是愛護百姓;“義”指的是正義,就是主持正義;“智”指的是智慧,就是更優秀才能率領、管理百姓;“信”指的是誠信,就是言而有信。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其中的“禮”指的是周禮,是盜版周公的。其他四個字“仁義智信”盜版自道家,並完全歪曲了。

    儒家的仁是什麼?是克己復禮。“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引自《論語》)。儒家的“仁”,就是回覆周朝的禮制,繼續“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對百姓來說,仁嘛?一目瞭然。

    儒家的義是什麼?是義氣。眾所周知,儒家三解:儒家、儒教、儒生。請注意,儒生就是儒家“義氣”的產物。子關係、兄弟關係,師生關係、同門關係,同鄉關係、同屆關係等等。儒家在義氣就是用來維護這種關係的。正因如此,儒家弟子才逐漸形成為夾在執政者和百姓之間的中間層。比如儒家鼓吹的“讓他三尺又何妨”,通篇沒有一個字講誰對誰錯、誰正義誰邪惡。

    二、儒家的仁義是潛規則

    百家中的任何一個政治學派,比如著名的儒法墨。其思想、理論主體是治國的。而治國主要內容就是率領、管理百姓。而率領也好、管理也好,都應該目標明確、規則公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率領、管理好百姓。百姓也能知道,做什麼會被獎勵、做什麼會被處罰。進而“趨利避害”,百姓不斷戒掉陋習,不斷提高自己。社會的總體水平,是百姓的水平高低決定的。

    儒家的仁義,跟儒家其他理論一樣,既沒有定義、也沒有內容。仁義就兩個字,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禮節。讓你當官是仁義、讓你掛官也是仁義。到後世,更是極端。皇帝的賞罰都叫恩賜,獎賞要謝恩,被處罰也要謝恩。“雷霆雨露、莫非天恩”,這句電視劇中常見的臺詞,相信大家都知道。很顯然,這就是潛規則----沒有規則、不能公開的“規則”。

    三、道家為啥反對儒家仁義?

    道家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道日損”指的是管理國家、或者管理百姓(為道),要越來越少自己的主觀臆斷(道家反對管理者以自己的理解,強加在百姓的需求)。“以至於無為”指的是最終打到沒有自己主觀臆斷的境界。或許有人問:哪管理不能以管理者的意志來管理,以什麼來管理呢?“天道”----按照大自然的規律管理百姓。比如人性的規律是“趨利避害”,在管理上,希望百姓做的事就設定獎勵,遏制百姓去做的事就設定處罰。究竟做還是不做,百姓自己掂量、自己選擇。

    而儒家的仁義,比如“仁”是克己復禮(孔子是克己復禮,到朱熹就是存天理滅人慾,孔子、朱熹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社會已經發展到春秋戰國了,怎麼可能再回到西周初期?典型的違背生產力發展、違背社會發展規律。道家不應該反對嘛?我以為,任何有基本智商的人,都會反對。何況道家的代表人物,如老子、莊子、楊朱等等,最大的特徵理論充滿“思辯性”。比如“治大國如烹小鮮”,比如“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所表達的哲理,都不是望文生義者看得懂的。顯然,他們都屬於高智商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在水裡撈錢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