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記憶力是人的全部能力嗎? (2)為什麼說熟讀或背誦《四書五經》是愚民教育?
6
回覆列表
  • 1 # 未君學院

    倒退1百年,識字的人都會被《四書五經》。有新思想了嗎?

    不具備批判的思想,你把大英百科全書都背下來,也沒有用。

    現在有多少人會被數學公式,有成為數學家的嗎?

    現在多少華人在背英語單詞,有多少學會說英語的?

    現在有多少人會被古詩,但好詩人在哪裡?

  • 2 # 藍本動漫

    當今社會時代發展高速,真的沒有必要熟讀什麼四書五經吧?由於它裡面的所有內涵範疇方面的思想,並不符合現今社會潮流的性質,熟讀了又能怎樣用得上呢?

    這是春秋科舉大夢時代之下,迫切要求帝王子孫的『文化』提升自己水平的課程,有非常高要求和嚴格律,原理與應用就是培養→儲君人才的德高望重而已。

    現今人才輩出又不是坐江山做王者,何必在意非要熟讀四書五經呢?

    另外,人的思維記憶力+無限思維想象力=什麼能力?自己去發揮作用於社會,個人努力就是最好的實踐。

    最後,關於熟讀和背誦四書五經是否愚民政策?

    只要明白以上解答的提示,和多動動腦子(記憶力+想象力)就能夠明白了!

  • 3 # 柱子236

    不能,十分肯定一定,甚至讓你被洗腦你覺得是對的,儒家思想我建議你多看看歷史電視劇小說甚至古代的習俗,更深的在探究下以前的不成文的潛規則,你就會覺得現在是天堂,如果你理解痛恨現在社會的各種人情關係,就會發現儒家是怎樣的糟粕

  • 4 #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書眾多,無窮盡,了"解了思想就行了,,我又沒背過。我認為不應該非去背書,背再多旳書,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是沒有用的,懂了道理不去行那也是不響的鑼,不明的鈸,做一件事,比知道許多道理而不做的人功大,戰鬥英雄,不是考試得了滿分而評出來的,科學家也不是光會寫論文,要把理論用到實踐中。

  • 5 # 南山劉向雄

    西方哲學"育腦",儒家文化"培心",這是兩個不同的維度。儒家文化不會像西方哲學那樣頻繁產生出新思想。

    西方哲學重思辨和懷疑、講究真理追求、探尋未知:

    西方哲學可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對老師的學說,以能提出質疑和反對甚至推翻為榮;

    西方哲學可以"我思故我在"。把"我思"放在一切的第一位。在"我思"面前,什麼都可能是錯的,都是可以懷疑的;

    西方哲學是建立在認知和知識基礎上的思考。當一個新的知識出現後,之前哲學家的表述很容易顯現出"侷限性",前浪很容易被拍死在沙灘上,從而西方哲學呈現出不斷更新的態勢,對科學也曾經產生了思考動力。

    而"四書五經"的熟讀是為了明德性,並不是知識的獲取。而是不斷地進行反省比對,看自己的德性和前人、經典描述有什麼不足。

    熟讀"四書五經"就能時時地進行這種比對、進行與聖賢的對話。不斷糾正自己的念頭和言行舉止,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對德性的尊重而不是對知識的敬仰。

    熟讀"四書五經"很難產生出新思想,也不是題主所說的"記憶力"和所謂的"愚民"。古代中國有個鮮明的特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切都"夠用"了,剩下的就是治理水平和道德的提升,這是"早熟而不成熟"的歷史特點,猶如"倉廩實而知禮節"的邏輯一樣,猶如"富之"、"教之"的順序一樣。

    至於目前,知識教育是主體,道德教育是輔助,知識教育相當於西方思維,道德教育相當於傳統思維,"教書"與"育人"並不相悖,西方哲學與儒家文化恰也可以相輔相成。

    祝您愉快!

  • 6 # 國學分享

    會,首先,

    《詩經》裡面的詩句就很有意境美,但個人感覺此類書籍較適合農村的孩子。學習詩經的想象力會更豐富,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田園風光入眼即為詩。相對於睜開眼睜便看見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城裡人來說,農村孩子的天賦更強些。思辨能力,

    《中庸》其精髓所在就是中立保持中立思想,不偏不正,不善不的原生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

    《道德經》,以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講明世間萬物的興衰之道,存亡之德性。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易》萬經之首,大道之源,包羅萬像,廣大精微,是中華文華的源頭活水。其辨證思想更明顯,講述任何事物存在及變化的兩面性、正負性。它不只是適用於某於時代,而是用於智慧來促進千秋萬代的發展。

    《論語》有人說:“半部《論語》走天下,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表明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此書其實談論最多的時政治思想及孔子的政治主張,看完,仔細深究,便會發現,孔子的政治思想超乎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不是愚民教育。

    《大學》主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春秋》學術界對於《春秋》的史學價值存在質疑。傳統今文經學家的正確觀點,即以《春秋》為政治學著作,持此說者如清人皮錫瑞,近人徐復觀、呂思勉、胡適等。二、古文經學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學者的觀點,即認為《春秋》是歷史學著作,古文經學家如晉人杜預,近人錢玄同、顧頡剛、劉節等人堅持這種看法;三、調和說,即認為《春秋》“亦經亦史”,持此說者如錢穆、雷戈。

    《尚書》有珍貴的上古文獻價值,也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對中國後世政治思想影響巨大,堪稱儒家思想的淵藪。語言生動,有渾厚古雅的氣勢和質樸的美感。不過,對於今人而言,《尚書》文字佶屈聱牙,艱深晦澀,差不多是十三經裡最缺乏“親和力”的了。但是,不知古無以論今,看看古代名君聖主如何“協和萬邦”,農業如何發展,盤庚如何遷都,武王如何伐紂,古代的王侯將相如何說話,也不失為一件快事!

    《孟子》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用一句話其中心思想就“民貴君輕,王道蕩蕩”。與《論語》不同的是,《論語》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麼《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周禮》記載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採,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無所不包,堪稱為中國文化史之寶庫。周禮目的是以周人的標準來規範各族和各代禮樂內容,並透過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個不同等級的統治階級中去;其意義在於擴大周文化的影響,加強周人血親聯絡和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其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個人認為,“四書五經”幼兒階段,只適合擇其中佳名,較朗朗上口來誦讀,培養薰陶。小學階段,選自己喜歡的篇章背誦,作為課餘的興趣愛好。初中階段,選自己喜歡的篇章閱讀,理解其中含義,有助於提高寫作水平。高中以後,都可能讀,那時候已有分辨能力,擇其善而取之,擇其不善而棄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個人認為,對於國學書籍,如果不是從事專業人士,不必花太多時間投入。特別是中學之前,死記硬背並不利手大腦開發,只有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才能發揮最大的悟性。如果不辨證地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只會適得其反。另外,農村的孩子比城裡的孩子悟性要高,環境因素賦予他們與生俱來的靈性要比城裡孩子靈活。

    儒學,它只是哲學理論,政治思想,道德倫理思想,它不是一門知識課,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承載歷史興衰的理論思想。要說能否促進新思想,我認為是可以的。不知古如何談今,不知古的興衰存亡之道,如何警醒今人,如何借鑑發展,如何辨證是非得失。人類發展的新思想自古都是從歷史的借鑑與時代的發展中凝聚而成,兩者缺一不可。

  • 7 # 長風浩蕩

    只要跟儒家搭上關係,就是罪過呀。記憶力都能跟著倒黴啊?

    我問問你,熟練背誦Bible,是不是愚民呀?

    人要思考,素材就是來自於記憶啊,你要思考,依據、證據,不是得先記住啊,如果腦袋裡什麼都記不住,你用什麼思考?你怎麼檢索證據論據?你就是要查資料,好歹也得記得有這麼回事吧。

    你就是要批判,也得先記住啊,否則你怎麼知道你要批判啥?難不成就瞄著儒家兩個字,無憑無據就開噴?那你也得先記住“儒家”兩個字的樣子,也得記住噴人的正規化和表述形式吧。

    最後,愚民描述的是個結果,是讓人變愚蠢才叫愚民。比如記憶力都成了愚民了,這才是愚民手段之功果。這大概就是背誦Bible太多的結果吧。

    哦,質疑思辨啊?這事不用刻意啊,覺得有疑問,自然就會反思,就會理解。這是個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華夏思想史上,這個過程始終在不斷演進。這還用刻意標榜?

    那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才是對那“為了反對而反對”的無條件服從,那才是奴性。對了,你們亞伯拉罕一神教教徒,學會了質疑YHWH了沒?

    說到想象力,你讀過《山海經》、《搜神記》、唐傳奇、明清小說沒?你說你們亞伯拉罕諸教教徒,一輩子都跳不出bible的圈子,一輩子都不敢面對bible的那些顯而易見的漏洞,還整天自詡“質疑”、“思辨”、想象力,話說這就是缺啥稀罕啥,是吧?

  • 8 # 助想教育劉老師

    這個時代,《四書五經》只有研究價值,而不再有引導人生的意義。

    如果你是研究思想史的,那麼熟讀應該比不熟讀更能促進思想。

    如果是混圈子的,熟讀《四書五經》可以收穫讚美,崇拜甚至利益。

  • 9 # 星際開發者合作社

    個人淺見,認為中西文化走的是相反的路。儒家或者儒釋道不是為了透過所謂的質疑思辨產生新思想,而是為了開智慧。

    智慧是人本具的德能,不是思辨得來的。中國文化幾乎都是基於這種理論,從儒釋道,到醫學,武術,音樂藝術,都是以恢復本能為歸依。

    佛教三學“戒定慧”,《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道家講“歸根覆命”,都是求本有的智慧。

    西方體系要人動腦子質疑思辨,儒釋道是要人放下妄想,徹底放下了,智慧就現前了。

    但是現在人哪怕是研究儒學的學者,也沒有真正建立信心,踐行古聖賢的教導,只是作為知識理論來研究。學校教學不可能走這條路,民間讀經班也形似而神不是。所以有孩子讀了若干年經,嘴上念,心裡打妄想,背了幾十篇經典,智慧沒有開,也就背了些書本而已。沒有成果,也就更沒人信了。

    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孫子十三篇戰無不勝,十幾歲中進士做父母官,治理得一方平安繁榮,如果只是讀死書,肯定做不到的。起作用的都是智慧,不是知識。現在的高考狀元甚至博士畢業生,有幾個有能力治理好一個縣市?管理個公司都管不好。

    古人讀經在修定,透過定開根本智,智慧開了,一經通百經通。但現在似乎很少看到誰做到了,所以人也難以相信,包括我自己也沒真正相信。

  • 10 # 問而作室

    不會!

    相反《四書五經》將華人的思想禁錮了近2000年,外華人的堅船利炮才給轟開……

    人的能力體現著3個方面: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發現分析解決的問題,

    記憶力排不上,人腦再好的記憶力也比不上電腦硬盤裡的記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愛一個人,放不下他,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