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子問禮於老子。
15
回覆列表
  • 1 # 子君to君子

    孔子在而立之年拜訪了知天命之年的老子,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兩位文化巨人終於相遇了。老子的思想和勸誡對孔子產生了很大影響,促使孔子從而立走向不惑。孔子在《論語》中以"竊比於老彭"把自己比喻為老子和彭祖。《史記》記載孔子從老子處返回以後,辦學更順弟子也漸漸增加了。孔子向弟子們稱讚老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的思想也受到老子影響,例如老子曾對孔子說"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孔子在《論語》中也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老子提倡"無為而治",孔子在《論語》中也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就是說無為而治者,如果像舜帝一樣,面南而坐品行端正,為百姓作出表率,天下自然就治理了。

  • 2 # 狂想的蘆葦1

    老子的道家流派雖也講聖人治國,但主要是從宇宙觀哲學引申而來的。道家強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進而“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道家是從宇宙萬物的規律引申到聖人治國上的,於是講究無為而治。

    儒家是從人生觀哲學引申到治國的。儒家強調人與人的關係,強調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倫理法則,進而引申到治國上遵循的等級法則,於是強調以禮治國。

    孔子和老子都是一派宗師。即使孔子比老子小,向老子問了些問題,也僅限於不同流派的學術探討。所謂“問道於老子”不應該理解為孔子成了老子的學生,所以不存在什麼“特別教誨”。那麼“接受了沒有”也就無從談起了。

  • 3 # 山外青山眼前過

    表面接受了,骨子裡沒接受,孔子虛偽,他怎麼肯不亨受學生崇拜,哪裡肯不攀附官宦,他只是借老子的名聲來撐自己門面而已!老子在《道德經》明顯針對他來指出虛禮對人發展的惡果。可是孔子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老子甘於清貧,他豈能照行。

  • 4 # 東風別業

    謝邀,的確,在禮記裡面記載的,曾子問天子禮於孔子,孔子說了,並說是老子說的。老子是彭祖後代,彭,史家,有自己的國家,到周朝,老子又是周朝的典藏史,天子的王制老子當然最清楚。這並不是完全誰水平高低的問題。更不是智力的問題。天子,不僅僅是周天子,關於夏商周的王制,一方面是周遊列國走訪諸侯國,諸侯國的史官和文化都有反映,最可信的當然是老子了。老子一定一清二楚。孔子只有信他而接受的份。另一方面,老子不一定清楚諸侯國的禮制,而孔子更在意王制在全天下普及的情況,比較出各地方關於禮制的自創,找出禮制的史。所以並不是全聽老子的。孔子發現到春秋,天子王制各諸侯國都不遵守了,他叫禮樂崩壞。至於對禮的態度,比如是肯定,還是否定,就不好說了。比較複雜。其實,後世對孔子的禮存在本質的誤會。整個論語和禮記誤會扭曲太多,幾乎完全被異化成封建禮教的教材了。如果使用邏輯演繹推理來分析禮記,禮記的思想很符合現代的。

  • 5 # 美石奇緣82042234

    ″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無論從狹義到廣義,孔子曾先後四~五次拜謁於老子。以孔聖人之智慧,是何等的了得!若他不接受老子的思想,有一次就足夠了,何必從年輕起,每隔一段年月,就去造訪;直至年過"五十而知天命"時,依然千里迢迢,不辭辛苦地去拜訪於老子。古人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君的提問,何止是聽與不聽之論呢?!!!

  • 6 # 酸腐之人

    孔子只是問禮與老子,老子教誨孔子,這完全是意淫。

    這事孔子自己說的,而且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從弟子的反應來看,問禮的時間也算長,要不然很多弟子應該知道。

    至於很多人編造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林子大,真是什麼鳥都有。

    而從孔子的說法與孔子接下來的周遊來看,他們之間,要麼如孔子說得只談論關於禮的一些問題,要麼只是簡單交流了一番。

    這就好像你問一個人幾句話,與傳承之類根本沒關係。

    孔子雖然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但這個師與磕頭拜的師父可不是一個意思。

  • 7 # 東方國學

    老子(前571年至471年),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末期人,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多歲。史書上有四次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故事,其中一次是孔子同其弟子南宮敬叔一起去的,孔子問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請示當時魯國的國君。得到魯國國君的批准後。排遣一輛二馬拉的馬車,一個書童,一個車伕,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東周。

    孔子不僅去求學了,而且還接受了老子的教誨,在《論語》中,孔子曾經對弟子們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也!”將老子比喻為境界高遠、神妙莫測的蛟龍,是對老子教誨的極大認可。

    那麼孔子幾次求學下來,得到老子數條人生真理,是什麼呢?老子送孔子之言,可以看作是長者對後生的諄諄告誡,飽含著深奧的睿智而且充滿了善意:

    其一,告誡孔子注意禍從口出。那些聰明深察者之所以常常瀕臨死亡,就在於好議論別人;那些博學善辯者之所以常常危及生命,就在於好揭人惡端。

    其二,做兒女者,要做到心中有父母,做臣子者,要做到心中有君主,而不能只顧到自己。

    最重要的是老子告誡孔子要“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老子告誡孔子要成為一個仁人,這也是孔子開創的儒學以“仁”為中心的重要思想資源。

  • 8 # 文開石

    孔子問禮於老子不過是“蹭熱點”。

    孔子和老子當時社會地位和影響不是一個層次,所謂孔子問禮於老子,更相當於孔子蹭名人熱點。

    孔子一直標榜恢復周禮,而老子做過周書圖書管理,他是最有資格的周禮權威。

    這個現在人喜歡發和某某名人合影的照片一樣,純粹是孔子以此抬高自己的地位,讓人感覺他和老子是一個層次的人。

    “問禮”回來,基本就是誇老子帶抬自己,而且沒有說出任何受教的內容,更在乎問禮老子的行為帶給自己的宣傳影響。

    道不同不相為謀。老子對孔子的作為、主張很是鄙視,對孔子為立一己只學說毀古籍的行為甚至破口大罵。

    老子對於孔子的張揚很看不慣,讓他要低調謙虛,孔子沒聽。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翻譯成白話老子的意思就是,要戒驕戒躁,不要那麼追求名利。

    作為周室圖書管理人員,老子對於孔子取古籍,毀損十之八九的行為極其生氣。

    “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其所以跡哉今子之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棄履哉?!” “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

    老子並不認同孔子的所謂的“仁義”,甚至認為這是蠱惑人心,亂人性。

    “慘然而汩人心,亂莫大焉!”“蚊虻噆膚,通夕不得眠。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亂莫大焉。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區矣。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若擊鼓以求亡羊乎?夫子乃亂人之性也。”

  • 9 # 手機使用者62364108981

    我認為是那個無知的孔丘向老子問道,問禮者另有其人,河南洛陽有兩個石碑有記載,一為孔子問道處,一為孔子問禮處。

  • 10 # 朱八戒CC

    孔子問禮於老子,孔子接受了老子許多的教誨,並且受益非淺,恍然大悟。從老子的真知灼見之中,孔子領悟到許多“道”的奧妙無窮,領悟到許多“道”的人生哲理,從而豐富了他的儒學思想。兩位時代文化巨人的智慧之星交匯在一起,碰撞出璀璨奪目的光芒,成為中華民族最輝煌燦爛的文化。

    孔子接受老子的教誨,在《論語》中有所記載:“鳥,吾知其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知,其乘風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也!”孔子將老子比喻為境界最高遠,神秘莫測的蛟龍,是對老子教誨的極大認可。

    老子對孔子的教誨,令孔子對老子崇拜不巳。老子向孔子傳授了很多周禮的知識,讓孔子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更增加了他“克己復禮”的信心。老子對孔子的教誨之中,孔子也不是盲目地崇拜,而是有選擇地吸取精華揚長避短。

    孔子與老子應該是同門宗派,都是研究探索“道”的真諦,有許多的共同點。但又有許多的區別,各有所異。老子的思想有其出世而消極虛空的一面,他認為社會的黑暗是源於人們慾望的萬惡之源,不如清心寡慾清靜無為修身養性。孔子是入世而積極樂觀向上,他認為人生是需要奮鬥,要有擔當有責任,有所創造,有所作為。

    老子的”道”是自然而然,孔子的“道”是人生哲理,孔子的“道”是老子“道”的昇華和創新。

    孔子也尊祟順其自然,但對人類社會如何發展,有其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那就是設立標準,透過教化,讓社會穩定而有序地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窗要不要貼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