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老師發的

    先來說一下蔬菜交易過程中出現的幾類參與者:菜農、菜行、批發商(隨著地方的大小,可能會分多級)、零售商和購菜者。抽象出一個簡單的經濟模型,不考慮超市、生鮮超市等,拿一個小菜市場中大蒜的議價過程來分析(這只是我知道的一種情況,可能每個地方情況不一樣)。

    參與者:菜農、菜行、批發商(假設沒有多層級)、零售商、購菜者。

    過程:

    2、菜行,相當於中介,他們並不收購菜農的蔬菜,只是幫菜農進行銷售,收取一定的提成和管理費。所以,如果市場需求大於供應,那麼菜行老闆就會提高銷售價格;反之,就會降低價格。菜行老闆當然希望賣的價Grand SantaFe高越好,那樣自己拿的提成也高,但是同一個蔬菜行,並不只是一家賣大蒜的,所以同行間的競爭以及其他地區菜農的競爭,能夠保證價格處於正常水平,所以這個價格還是由市場具體情況來決定的(假設最終成交價為2.5元/斤,相比菜農報價有所提高)。

    一般來說,市場對蔬菜的需求保持在穩定水平(在天氣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這時影響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是供應。為什麼要用大蒜做例子呢?因為大蒜的價格波動其實非常大、需求受天氣影響小,而且能總結出很明顯的特點。如果今天武漢市大蒜賣到了5塊,那麼山東的大蒜菜農就會很願意將大蒜運到武漢來賣,所以將會有10幾車大蒜在過幾天被運到武漢菜行,一下子就形成了供應大於需求的情況,這時大蒜價格就會下降,菜農也很有可能會賠本。相反,一些本該運往南京的大蒜,因為菜農將其運往了武漢,導致南京的大蒜供應減少,就會造成大蒜在南京的價格上漲。(這只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一般很少出現,能夠出現這樣的例子主要是網際網路讓各地區蔬菜價格透明化,再加上物流更加便利,菜農都想獲得更高的利潤。)主要是想借這個例子說明一下供應和需求對蔬菜價格的影響。

    菜農與菜行間,是一個雙贏的關係。如果菜行老闆做的好,幫菜農賺到了錢。就會有很多菜農願意把自己質量好的蔬菜交給這個菜行老闆進行銷售,走的量越大,顯然菜行老闆賺的錢就越多。相反,菜農把菜交給你,卻虧本了,顯然這個菜行老闆的口碑就會下降。這只是其中很簡單的一個抽象,菜行遠比這個要複雜,既要維持包菜農的人脈,也要維持下線批發商的人脈,還要維持自己銷售品牌等。

    3、批發商,他們從菜行裡購進蔬菜,然後賣給下面的零售商,一般負責城市裡的某個區(更小級別的地區)的蔬菜銷售。與菜行不同,他們需要購進蔬菜,所以他們對蔬菜價格、質量相對更加敏感,會貨比三家,維持著菜行之間的競爭。顯然,他們是不能控制價格大方向的,他們從菜行手裡以2.5元的價格購進大蒜(上面假定這個價格為菜行老闆定價),他們會加上成本以及自己的盈利期望擬定一個價格進行銷售(假定此時變為3元/斤)。

    一般情況下,批發商對蔬菜價格的影響只有他們的成本和期望利潤,其實正常情況下,因為同行競爭的關係,所有的經營模式都是這樣。但是他們在供應和需求極大不平衡時,就會放大這種價格改變程度。假如,南京因為上面例子大蒜供應下降,而江寧區只有一個批發商購進了大蒜,那麼他會大幅度提高大蒜的批發價格(可能變為4元/斤)。他們需要更加敏感的去調整價格來適應市場的波動,雖然他們並不會做各種調查,全靠經驗和其他資訊。

    4、零售商,算是最下層的節點了,直接跟消費者打交道。他們在意蔬菜質量,也在意蔬菜價格,但是他們是完全難以控制元件價格趨勢的。一般也只能加上一點期望利潤,也正因為此,他們才是最容易耍手段的,缺斤短兩、瞎報價格等。

    5、購菜者,對蔬菜價格沒有任何控制能力,唯一能反抗高價格的方式就是不買,以此來減少需求量。當然,還有天氣變化,購菜者對特定蔬菜的需求改變,所以他們只能透過需求的改變,反過來影響價格變化。

    並沒有專門研究過,邊寫邊總結的,寫的有點亂。可能思路也有點胡亂,但是大概我的觀點就是這樣的。

    總結一下:蔬菜價格由各級參與者的成本和期望利潤影響,也由市場需求和供應變化影響。菜農並不是價格的直接控制者,相對自由的市場裡價格還是主要受需求、供應的影響比較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育肥小尾寒羊怎樣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