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嚶其
-
2 #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有一些人,總拿潘建偉在所謂的國際權威雜誌《自然》發表了論文說事,以此證明他的光量通訊、計算與探測等科技不是偽科技,其實這是十分幼稚可笑的,論文稽核透過僅僅代表評委小集體與編輯的個人意見,不代表全球科學界的意見,更不代表經得起他人與社會實踐檢驗,只有經得起實踐反覆檢驗的理論與技術,才能算是科技成果,否則,不管發表在哪都僅僅是論文而已,談不上權威不權威!
從《自然》雜誌的歷史來看,均發表過大量虛假論文。眾所周知的韓春雨的基因假編碼術就是發表在《自然》雜誌的生物技術部分,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潘建偉的光量子偽科技,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Anversa先生的心肌細胞再生理論,兩者之間有得一拚,他們都在《自然》雜誌發表了大量虛假論文!然而,這些僅僅是《自然》雜誌虛假論文的冰山一角而已!
Anversa的幾十篇虛假論文,是在經受不起他人實驗驗證,受到美國社會與其本校指控之後才撤稿,如後面截圖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Anversa“撤稿事件”在各國引起軒然大波,目前還在以平均每天16篇的速度撤稿,瑞士、英國、澳洲、德國等學術監察部門嚴密關切相關動態,本以為中國可以置身事外,事實是中國居然是心臟幹細胞研究最狂熱的跟風者!先後有30多個重要機構參與,發表了317篇虛假論文,其中有三分之一發在《自然》雜誌上。
有些人用"偶爾看走眼"之詞來粉色《自然》雜誌的過失與商業贏利動機,實際上有些事實表明存在主觀故意,例如,識別光量子通訊、計算與探測等科技是不是偽科技,既不需要做實驗,也不需要高深的學問,只需理工科本科以上,甚至是中學生的物理與生活常識便可識破,但為什麼《自然》仍然發表了這些論文呢?
《自然》雜誌輕率地授予潘建偉"量子之父"之稱,把他凌架於其老師與大批次子力學創始人之上,這已成為全球的大笑話!一些大學每逢校慶,只需給予《自然》雜誌一筆可觀的費用,便可獲得專用增刊,併發布大量無價值與虛假的論文,這已是世界共知的事實!這一切,把雜誌唯利是圖的本性暴露無遺,把其所謂的權威性洗涮得蕩然無存!
總而言之,任何學術雜誌都不能代替居於公理與常識的邏輯推敲,更不能代替實踐檢驗的嚴肅性與權威性!把某些學術雜誌渲染成為"頂級權威",僅僅是商業抄作與部分人的自我陶醉罷了!
-
3 # 香菸飄渺35
錯誤的理論就是錯誤的,絕不會因為發表了什麼論文就會變對!
"大師+官科+高數“,在這樣的光環之下,普通人往往會選擇相信量子力學(哥派),而且自然認為反對者錯了,反對的民科都是不懂造成的。然而,再大的光環,也掩蓋不住其對物理學基本定律和唯物主義的雙重違反,被逃汰只是早晚的事!在某雜誌上發表幾篇論文,就能證明量子力學(哥派)的理論不雙違了,可能嗎?不可能!
-
4 # 徐德文科學頻道
這個問題真是讓人醉了,回答也是,牛鬼蛇神,什麼都有。雖然我們常說不要迷信權威,但你說權威是傻逼,並不能侮辱到權威,只是讓大家一下子看穿了你的真實水平而已。
自然雜誌就在那裡,存在了幾十上百年吧,發表的論文不計其數,正是因為這些論文質量很高,讓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相信它的公信力,爭相在上面發表自己的成果。至於說裡面有沒有魚目混珠的?當然也有,畢竟地球上並沒有一個權威,可以判定所有的事情是否正確,如果真有這樣的人,他就是上帝了。自然雜誌的編輯也是,不可能比所有科學家水平都高,才能去做自然、科學的編輯,而是雜誌有一套嚴格的審稿機制,並有同行評議,這才能保證雜誌的公信力。
科學就是創新,就是在未知的領域開拓,誰也不敢保證挖掘的地方挖掘的方向挖出的東西就是正確的,但科學家挖出了東西,第一個肯定是向世界頂級期刊報告。期刊就像一個鑑寶師,鑑定正確了,會有更多寶給你鑑,鑑錯了或胡亂鑑,慢慢就沒人找你了。自然就像一個權威的鑑寶師,很少有看走眼的時候,這才保證了它權威期刊的地位。
但要說自然經常發表大量虛假論文,你這就是在質疑全球科學家的智力水平了,這樣的雜誌他們還居然趨之若鶩,不是智力有毛病是什麼呢?但我不相信全球科學家都智力低下,所以我只能懷疑某些答題者智力低下。一個人按正常的邏輯分析,就可得到靠譜的答案,所以只能說有的人邏輯混亂,你寫出的東西除了暴露自己的淺薄和無知,還能有什麼呢?
科學不是教育,永遠不是要教會你什麼,而是要你自己去分析研究,判斷什麼是正確的,一些人的判斷顯然很荒謬。
-
5 # 程俊傑70559097
說了很多次一個故事,老美有個學生大學畢業論文寫的是天圓地方,還過了。
雜誌這東西,內容不要太在意對錯,關鍵看論文發表者是不是用腦思考了,正好對於一個不確定的理論,群力群策去看這個思路問題在哪,這是科學發展的極好的平臺。
但是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了不代表他就是權威,華人迷信權威,所謂權威又自視甚高不容置疑,這才是最壞的現象。還有一些權威的鐵粉,你質疑了他的偶像,會給你扣上各種大帽子。哎。當然,這是部分人和現象,真正的權威大神,往往不承認自己是權威,因為研究的越深,越會有更多疑惑,只有半瓶晃盪的,覺得自己滿了,覺得自己是權威了。
所以只有很多民科樂於沉下心研究物理本質,而部分官科不屑,因為他覺得自己滿了。
-
6 # 講科學堂
看到《科學》、《自然》和《細胞》這些國際頂級期刊發了造假論文,某些人就安耐不住自己的興奮之情了,以為找到了一個攻擊量子加密通訊的彈藥。殊不知這種想法可笑至極。
事實上,這種論文造假的醜聞不止一次了,而且主要出在生物、醫學類的論文上。2005年,南韓的生物科學家黃禹錫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關於克隆技術的論文造假。2014年,日本的小保方晴在《自然》雜誌發表的關於“萬能細胞”的論文資料造假,2016年5月,中國的韓春雨《自然》下屬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種基因編輯技術涉嫌資料造假。
圖:小保方晴子
圖:韓春雨
在這些世界頂級期刊發表的論文中肯定有造假的,肯定還有沒被揪出來的。但這些都無損於這些頂級期刊的名譽,因為他們稽核稿件是最嚴格的,要求的稿件質量是最高的。
要證實一篇的論文的好壞與真假,一是在發表前有嚴格的篩選,二是需要在論文發表後經各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進行驗證。經過這兩個步驟的檢驗後,才能評判一篇論文的質量。第一步的高質量的篩選是為了避免其他科學家浪費時間和金錢去進行一些無意義的驗證工作。在這點上,這些頂級期刊是做得最好的,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是世界頂級期刊的原因。
所以,即使是有人進行論文造假,並在這些期刊中發表,經過同行驗證後也會漏出馬腳來。但是,這些驗證或是打假工作也不是隨隨便便哪個外行能進行的。
但有些水貨期刊就不是這樣了,前段時間中國某中醫學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篇量子針灸的論文卻不需要多高深的學術水平就能識別真偽,其結果是淪為笑柄。這類水貨期刊多得很,給錢就可以發表。當然,它們的影響力幾乎為0。
圖:量子針灸論文
-
7 # 拙筆淡靜
答:此言差矣!並非“世界頂級權威雜誌《自然》經常釋出大量虛假論文”,而是“世界頂級權威雜誌《自然》不能允許論文造假而經常曝光和譴責、取締虛假論文”。這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表現!
反之,一些幾乎看不到其有“虛假論文”的非“世界頂級”的期刊,其中的買通造假幾乎目不暇接,但卻從來不敢直面或“曝光,譴責,取締”……因此,這樣的期刊根本信不得!
-
8 # 談科論普
我覺得這個問題純屬無稽之談,就算《自然》上發表過後來發現存在問題的論文,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應該說在頂級權威雜誌上發表的論文都是經過同行評議的,不論是《自然》,還是《科學》、《細胞》、《柳葉刀》。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某些人會鑽同行評議的空子,比如去年發生的斯普林格大規模撤稿事件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些人利用審稿人的漏洞偽造審稿資訊,然後讓自己的論文順理髮表。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科學的嚴肅性,也損害了公眾對科學的信心,甚至損害人類的科學研究事業,畢竟我們納稅人的錢被這些人浪費了,他們不但沒有得出有用的成果,而且還對成果進行造假,這是謀財害命的行為。
說到同行評議,答主認為這是一種虛擬見證,我在以前的一些評論中也寫過這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評審者只是根據經驗和邏輯來判斷文章的結論,而非親自驗證。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不足,比如行春雨同志的論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成果起初得到了科學界的讚譽,尤其是在國內被尊為諾降級成果,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驗團隊宣稱無法複製其研究時,有關學術不端的指控就隨之而來,前不久河北科技大學的調查也最終出爐,表示韓春雨不存在主觀造假,又一次引發了諸多的討論。
說了這麼多,答主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相信科學共同體,相信這些頂級期刊上發表的科研成果,雖然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但是我們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因噎廢食。
-
9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迷信權威和不懂商業保護是國內在國外拼命釋出內容從而造成國內學術成果外溢的原因之一。
-
10 # 李強87297765
首先要明白一個事實,就是發表在論文裡的東西都是沒什麼價值的。最具價值的、能影響國運的黑科技保密還來不及,誰會沒事去發個論文。比如隱身塗料,但凡發表在論文裡,肯定是沒什麼用的,有用的都絕密。論文是這樣一種東西,我給你打個比方,當年諸葛亮到江東舌戰群儒,別人第一個問題就是問他制何經典,著何文章,腐儒才沒事去寫文章,有才幹的都去幹實事去了。至於自然,發表的當然都是這些腐儒所寫文章中故事講的好的,內容看起來吸引眼球的,實際沒啥價值。真能從nature,science裡獲得頂級科技,那中國也就不會還這麼落後了,華人最會看論文寫論文了。至於虛假,這種級別假的比例較少,百分之二十吧,主要問題還是結果都多少有些誇大,還有人靠誇大結果得諾貝爾獎的,習慣就好。
回覆列表
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儘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Nature》雜誌每星期在全世界發行6萬份,大約四分之一發行到圖書館和研究機構。
《自然》雜誌是少數(其它類似期刊有《科學》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期刊。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中,每年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是在《自然》中以短文章的形式發表的。 《自然》的主要讀者是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但期刊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眾也能理解期刊內最重要的文章。期刊開始部分的社論、新聞及專題文章報道科學家一般關心的事物,包括最新訊息、研究資助、商業情況、科學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期刊也介紹與科學研究有關的書籍和藝術。期刊的其餘部分主要是研究論文,這些論文往往非常緊密,非常具有技術性。
Nature網站的Scitable欄目,開設免費的自然科學圖書館和個人學習工具。目前專注於遺傳學、進化論、變異學以及生物複雜性等領域。
中國讀者對《自然》期刊不是很熟悉,在下也只是做簡單的介紹。《自然》對投稿者有詳細或者說是嚴格的要求,以保證論文的質量。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附錄部分,感謝您閱讀!
附錄: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
1、《自然》系列期刊對作者的承諾(保證): 《自然》系列期刊的編輯努力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滿關切的投稿、同行評議及發表經歷。作者期望被接受發表的投稿都是經過同行以最嚴格的專業標準進行過評審,他們也希望編輯是根據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析的能力來挑選同行評審的專家。編輯在選擇《自然》期刊的內容需要權衡諸多因素,但他們會在儘可能保持最高決策質量的前提下努力減少做出決定的時間。 經過評審後,編輯會努力提高一篇論文的可讀性,因此對讀者來說,透過建議和對文章的編輯,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將這樣的形式呈現,即對領域內專家來說它是易讀的,對直接領域外的科學家來說它是可以理解的。透過我們的高階線上出版系統,研究工作會以線上開工釋出而不被延誤。在每週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自然》系列期刊為3000多位註冊記者提供新聞,內容涉及到即將出版的所有研究論文。大約80多萬註冊使用者會透過電子郵件收到目錄內容,在期刊的主頁、目錄頁以及“新聞和觀點”欄目中,許多論文都以“亮點方式”突出介紹以方便非專業讀者閱讀。 在所有的這些工作過程中,《自然》系列期刊的編輯堅守根據相關政策制定的編輯方針、倫理和科學標準,這些政策都刊登在我們期刊的網站上,我們也會週期性地評估這些政策以確保它們能持續地反映科學界的需求;
2、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發表您的研究工作 《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週出版的多學科《自然》雜誌和8種每月出版的期刊組成。
《自然》雜誌發表在某一學科內具有高最影響、其它領域的科學家也會感興趣的研究工作;8種學術期刊的名稱是根據其報道領域命名的,它們都發表在其領域中質量最高、影響力顯著的論文,這8種期刊的名稱分別是:《自然生物技術》、《自然細胞生物學》、《自然遺傳學》、《自然免疫學》、《自然材料學》、《自然醫學》、《自然方法學》、《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自然》雜誌的主頁有它們的直接連結)。所有的這些期刊都是國際性的,它們在美國、英國和日本出版和印刷。《自然》雜誌和《自然》系列月刊的影響因子位居世界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每種期刊的影響因子都在可以其期刊的主頁上找到。期刊的崇高聲望讓作者受益良多,但也意味著論文發表的競爭異常激烈,因此有許多投稿未經同行評審就被拒絕。 《自然》系列期刊與絕大多數其它期刊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均沒有編輯委員會,取而代之的是,論文是否出版是由具備深厚專業背景的編輯在與科學界作廣泛的商議後決定的。這篇文章只是為您提供這些非凡期刊的常規編輯過程。雖然所有的期刊都基本相似且有共同的編輯方針,但所有的作者在投稿前都需要參考所投稿期刊的《讀者指南》,以獲得在該期刊準備和發表論文的至關重要的詳細資訊,因為期刊間存在差別;
3、編輯過程,下面的部分概述了期刊的編輯過程,描述了編輯在投稿和發表過程中是怎樣如何處理稿件的。您可以透過進入線上投稿系統瞭解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並瞭解您的稿件的狀態;
4、投稿前詢問,在將論文全文投稿前,研究人員也許可以從編輯處獲得非正式的反饋資訊。這種服務的目的是節省您的時間――如果編輯認為論文不適合發表,您可以將論文及時投到其它期刊,而不被耽誤。如果您希望使用投稿前詢問服務,請使用您選擇的期刊的線上系統傳送一段話,解釋您的論文的重要性,以及論文的摘要或概述段和相關的引用目錄,以便編輯能夠將投稿與其它相關工作進行對比判斷。編輯也許會很快邀請您遞交完整的論文(這並不意味著發表的任何承諾),或許告訴您這篇論文不適合在該期刊發表。如果接到的是否定的迴應,請不要回復。如果您確信自己論文的重要性,那就不要在乎編輯的疑惑,您可以透過期刊的線上投稿系統遞交論文的全文。編輯會對您的工作做更詳盡的評估;
5、初次投稿,當您準備投稿時,請根據期刊的要求使用線上投稿系統。當期刊收到您的投稿時,它會為您提供一個編號並安排一位編輯,這位編輯負責閱讀論文,徵詢科學顧問和編輯部同事的非正式建議,並將您的投稿與本領域最近所發表的其它論文進行比較。如果論文看起來新穎、引人注目,所描述的工作即很直接又有深遠的意義,那麼編輯會將論文送出去作同行評審,通常會送給兩個或三個獨立的專家。然而,因為期刊只能在某一領域或次領域發表極少數的論文,因此許多論文未經同行評審就被拒絕,即使這些論文描述的可能是可靠的科學結果;
6、投稿在《自然》系列期刊間的轉移 在部分情況下,編輯不能發表您的論文,但他(或她)也許會建議說這篇論文更適合在其它的《自然》系列期刊上發表。如果您願意將論文重新投到所建議的期刊,那麼您只需要簡單地連結到編輯提供的網址,將您的論文和審稿意見轉給新期刊。這一過程全在您的掌握(控制)之中:您可以選擇不使用這種服務,取而代之的是您可以使用期刊常用的線上投稿服務將論文投到其它的《自然》期刊或《自然》出版集團的期刊,而且如果您願意,您可以選擇在投稿中是否包含審稿人的意見;
7、同行評議,當編輯決定將論文送出去評審時,他會給通訊作者發一封電子郵件告知這一資訊。編輯挑選的審稿人的依據是:獨立性;對論文做出全面、公正的技術方面評價的能力;目前或最近是否評審過相關投稿;以及在規定的短時間內是否能對投稿做出評審等。您也可為自己的論文推薦審稿人(包括詳細的地址資訊),只要他們是獨立的科學家。儘管編輯不一定會採納這些資訊,但這些資訊常常是有用的。編輯會考慮您的要求排除一定數量的指定姓名科學家作為審稿人;
8、決定和修訂,訂後它又會怎麼樣地好。在收到所有審稿人的意見後,編輯會在編輯之間討論這份投稿,然後再給作者寫信。在這封信中,編輯或是拒絕發表您的論文,或是建議您修改後重投,或者說論文不需要進一步的修改就可發表。如果編輯建議您修改論文,他或她會提供特別的建議,並在信中陳述這種修改是大改還是小改,以及是否會與審稿人進一步討論您再投的修改稿件;
9、接受以後,您的論文被接受以後,檔案編輯(或副編輯)會對這篇論文做出版前的準備,他們會對文章進行推敲、潤色,以便文字和圖具有可讀性,對直接領域外的讀者來說也是清晰明白的,並且讓論文符合期刊的風格。檔案編輯將為英語為非母語的作者提供建議,並且在編輯這些論文時特別小心;
10、出版後,所有的論文都會在印刷版本的形式出版,在期刊的網站上以PDF和HTML格式全文刊登。如果編輯和審稿人認為補充資訊對於論文的結論至關重要(比如大的資料表格或有關一種方法的詳細資訊),而且許多專家對此的興趣甚於論文的其它部分,那麼補充資訊將隨同論文一同在電子網路版發表。許多連結和導航服務會提供給《自然》系列期刊以線上形(HTML)出版的所有論文。 我們的新聞釋出服務將包括所有論文和通訊作者的詳細聯絡方式,這意味著您的工作會引起世界上所有主流媒體機構的關注,他們也許會選擇在報紙或其它媒體中對您的工作進行特別報道。部分論文會在《自然》雜誌、《自然》出版集團的出版物和專門的網站上被突出介紹或概述。 《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權,但是會要求您簽署一份獨家的出版許可檔案。這允許您可以在您自己或研究所的網站上以PDF格式刊登您的論文;
11、對決定的不同意見,如果一位期刊的編輯不能發表一篇論文,也不建議再投稿,那麼我們強烈建議您將論文發表在別的期刊上。然而,如果您確信編輯或審稿人嚴重曲解您的論文,那麼您可以給編輯寫信,解釋您認為該決定不正確的科學理由。請記住編輯會優先處理最新的投稿和被邀請重投的稿件,因此會需要數週時間才能得到有關不同意見的回信。在這一期間,您絕對不能將您的論文投到別處。為了您的研究論文能夠不被耽誤地發表,我們因此建議如果您的論文被拒絕了您就將論文投交到別處,而不要將時間花在與編輯進一步的交流上。
對於提問者來說,我的回答會令你失望。但事實的確如此,如果不服,希望看到閣下在《Nature》發表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