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韋格蒂烏斯
-
2 # 宋安之
洋務運動只是晚清的一場自救運動,並非像同時期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改革運動,沒有自上而下的改革,對於腐朽的晚清王朝當然於事無補。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洋務運動的核心在於師夷長技以制夷,也就是說只是學習西方的長技如武器火炮什麼的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主要是引進西方軍事裝備、科學技術、機器生產等以維護清朝統治。
而晚清最大的問題在於並非武器落後,而是內部的腐朽,整個帝國上層根子已經爛透了,多是貪生怕死之輩,雙方交戰武器固然重要,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如果沒有血性又無能的話,給你再好的武器也白搭。
當時最高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太后,他身為守舊派最大的利益代表,自然不可能在洋務運動中改革,所以洋務運動只能是一場運動,朝廷花錢買西方的槍支彈藥還有戰艦什麼的,反正花的是國庫的錢,守舊派自身利益沒有損失,繼續當著國家的蛀蟲。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就可以體現出明治維新改革與洋務運動的區別所在,當時剛從德川幕府泥潭中走出的日本,開始一場大改革最終破而後立,國家充滿著新興的朝氣,而清廷的洋務運動只是購買西方利器,整個帝國的官僚階層依舊貪生怕死或貪汙成風,甚至關鍵時刻朝廷內部沒有上下一心,而是互相扯皮,當時甚至有人說不是大清對戰日本,而是李鴻章對戰日本的舉國之力,最終表面上強大的清廷不堪一擊,敗的一塌糊塗。
-
3 # 浪里爾
但是,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利益,改革僅是在表面的,雖然稱作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但這些改革只是清政府在有選擇的學習外國的技術,上至官僚、下至貧民,整體的思想並未改變。
洋務運動失敗的標誌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巧合的是,日本與清政府幾乎在同一時期進行了改革,但日本改革極為徹底(從電影《最後的武士》中可見一斑),西方國家的文化、體制、技術等全面進行引進,甚至天皇都以身作則:
日本人深受佛教戒殺生思想的影響,很少吃肉。西風東漸後,日本人開始轉變觀念。當時的思想家福澤諭吉就鼓吹吃肉,認為日本人之所以矮小,就是因為沒有吃肉的習慣。1872年,明治天皇試吃牛肉時,讓報紙大肆報道這一訊息,以作為“率先垂範”。一時間,民間吃肉之風盛行。此時,日本近代國民意識已經逐漸形成(例如十年之後的日俄戰爭中,沖繩的漁民發現疑似俄國艦隊後,幾個漁民劃了一條小舢板在大海上劃了十五個小時趕到石垣島報告)。日本已經樹立和完善了舉國體制,日本人也已經有了國家概念。雖然貧窮依舊,但日本人已經成為了現代國民。
明治維新的成果,首先是在國民的動員體制上體現了出來,這時候日本已經能夠動員全民來進行一場戰爭了,而國民的力量和創造潛力恰恰是最強大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清政府歷史上出於對漢族人深深的不信任甚至是恐懼感,對廣大國民一直採取著愚民政策,使得滿清統治的三百年裡,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控制最嚴密的時期:文字獄頻繁、文化暗淡、與世界隔絕,工商業難以得到發展。甚至直到清政府晚期風雨飄搖,對於廣大民眾依然不信任,民眾對這個世界的發展也不瞭解,思想上並未解放,依然處於農耕文明時期,精神上可以說是麻木的。對比五年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但是從照片上看卻有老百姓幫助入侵者扶梯子的,有在城頭上接應的,也有觀看砍殺主戰官員的,更有親自動手砍殺義和團的,洋人付錢,百姓掙錢。
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對國民的素質有決定性影響;在滿清封建制度沒有根本改觀的前提下,期待國民爆發強大的創造力和凝聚力是不可能的。清政府在維持舊帝國的底子的基礎上,表面的改革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國家的崛起,即使學習了西方技術,也最終無法改變清王朝的“命運”。
-
4 # 南瓜哥哥2020
因為洋務運動沒有觸及到當時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政治制度的落後,在政治制度整體落後的情況下,即使經濟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也很難完全轉化為有效的國家實力,比如有錢了,很可能就貪汙了,無法用在發展軍事上面等等。
-
5 # 大周虎賁衛
因為它的本來面目就是“滿清殖民者”,“韃虜之國”,“淪陷的華夏”,滿清滿滿的蠻夷態,剃了發又易了服,從此華夏毀了容。如此異種移文之態,隨著時間的流逝,國民自我意識的覺醒,敬天法祖的呼聲重現,滿清殖民者的惡劣形象將越加清晰。屠殺代代有,剃髮易服、文化奴役只此一號。如此“朝代”終將被認定華夏淪陷的歷史,中華正統朝代之名永遠不會站穩!如果認可它,中華忠魂將動搖,從此漢奸有了師從,從此賣國心不跳臉不紅,既然滿清可以種族屠殺,既然滿清可以剃髮易服,既然如此作為都可以被否認為侵略!看來侵略中國的關鍵在成功與否,失敗了就是日本,成功了就是滿清!可見滿清正統論就是中華歷史的毒瘤,忍小痛不挖,終有亡國滅種之禍!因為華夏再危難,史可法那冰涼的忠骨將縈繞每個猶豫的華人心頭!明知不可為而死磕,還有意義嗎?崖山之後漢奸跌出,為何?諸君想想吧?毒瘤史未除,忠骨依舊涼,人心還能如秦人骨硬,漢人忠腸嗎?
-
6 # 矛盾體160202925
洋務運動,是清政府晚期為了自救發起的運動,主要以奕、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主發起的一場運動,主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前期是自強,後期是求富。這場運動雖然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但本質上是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發起的,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最終以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告終。
洋務運動期間創辦了許多有名的企業:
譬如曾國藩設立的安慶內軍械所;京師同文館;江南製造總局;福州馬尾船政局和輪船招商局等。但這些終究還是挽救不了日益衰退的清政府。
-
7 # 雪鷹領主資到
因為洋務運動的實質是中體西用,以中國三綱五常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根基的。
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器物,先進的科技,但是卻沒有改變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制度。以及落後的思想。最終還是會失敗的,唯一的好處是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最後: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在腐朽的封建王朝是救不了中國的。
-
8 # 若耶溪水劍
筆者以為洋務運動之所以最終挽救不了大清王朝,主要和以下因素有關:
其一是,洋務運動不過是清王朝自身進行的一次改良運動。它不同於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不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封建制度,也不符合歷史潮流的發展和日漸覺醒的民眾的利益訴求。腐朽的封建統治者不會也不願意進行自上而下的徹底改革,所以,洋務運動一旦觸及到封建統治者頑固派的切身利益,就會毫無懸念的被他鎮壓而失敗。
其二是,中國的封建統治階級過於強大。由於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君主思想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再加上明清以降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封建統治者看不到世界各地的飛速變化,不能對西方的先進制度和政策進行完全有效的學習和借鑑,對新出現的資本主義經濟始終抱有懷疑和猜忌的態度,因而不能徹底的放開和支援。
其三是,中國的資產階級過於弱小,沒有在統治階級內部佔據強大有利的位置。甚至洋務運動的領導人本身就是具有忠君保皇思想的封建官僚。他們自身的階級侷限也註定不會將洋務運動引向對抗封建階級的道路,更不會改變封建制度而觸及他們自身的利益。
其四是,西方帝國主義和日本侵略者不能容忍中國的強大,因而他們用武力打斷了洋務派發展中國民族經濟的夢想。毛主席說過:“先生為什麼老是侵略學生呢?”正是由於帝國主義的武力入侵,使封建統治者的區域性改良運動也不能夠順利進行下去,將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資本主義經濟的蓬勃發展被粗暴打斷,大清王朝的腐朽和無能進一步暴露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面前,推翻清王朝的腐敗統治就成了民眾的共識,也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
9 # 援庵講史
原因如下:
一、整個朝廷並不是上下一心想要搞洋務運動,頑固派只是迫於形勢低頭,洋務派在夾縫中求得一線生機。首先,外國列強怎麼可能會幫你富強起來?你富強起來,列強們還去搶誰啊?其次,清廷內部的守舊官僚們因為公私恩怨處處給予洋務派掣肘,可能今天剛辦的廠子,明天就要被叫停,今天說要採購的工具,明天不撥錢款了。最後,洋務派內部真正精明強幹的人並不多,而且開展洋務運動的地方實在太少。
二、從乾隆晚年到兩次鴉片戰爭這將近百年的時間,你都在落後,想靠著買一些別人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先進技術就想要一下子強大起來,這不可能。誰都不可能一口吃個大胖子,任何改變都需要時間,任何變革都要經歷失敗和陣痛,想要一步到位那是真的痴人說夢。一個國家的強大,是方方面面都強大,靠買是買不來的,必須要紮紮實實的從基礎工作做起。當時社會的教育,技術,思想,思維等等因素不可能匹配的上的這些新東西。沒有任何基礎,一位靠買,說句難聽的話,買來會不會用都是個問題。
三、洋務運動的出發點是維繫清朝統治,而清朝的制度弊端,根本就不是洋務運動能消除得了的。清朝要的是大清江山億萬斯年不倒,大量愚民政策,培養了大量的順民,為的就是好管理這個天下,而現在的洋務運動卻要開發民智,還權於民。這兩個出發點就是完全對立的。
-
10 # 橘子陳皮
我想洋務運動的失敗並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大清朝已經無法挽救了,當時的清王朝就如同一根被蛀空了的參天大樹,把外表刷的再好看也無法阻止它的滅亡。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師夷長技,中體西用。對於當時的社會情況,學習西方是必然的趨勢,洋務運動確實做到了學習西方,但是它本質上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這並不符合當時的時代主流。
再加上封建頑固派的阻擋,外國列強的干預,以及當時社會現實的約束,這麼看來洋務運動的失敗就很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清王朝也是註定無力迴天了。
首先在思想上看,經過了兩次鴉片戰爭,清朝的開明地主們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後,他們開始想要學習西方更好的鞏固自己的統治,當時的地主階級維護的還是封建統治,而當時的西方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完成了工業革命一步步朝著現代化的道路前進。
這才是世界發展的主流,而中國的封建制度是依靠著中國的小農經濟支援著的,在不改變體制的情況下想要改變中國工業的程序,這是不現實的,沒有一個堅實的根基想要造一棟摩天大廈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再就是,洋務運動遇到的種種阻礙,封建頑固派勢力,外國列強的經濟侵略,這些都對洋務運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洋務派是地主階級中比較先進的一批人,他們看到了世界的變化和趨勢,試圖透過改革挽救統治,但還有一批頑固派固守封建思想不圖變,依舊固步自封,甚至試圖抵抗洋務運動的發展,給洋務運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其中的典型代表有同治帝的老師、工部尚書、大學士等。
除了內部的阻礙還有來自外國列強的阻礙,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就是開啟中國市場,把工業化產品賣到中國,掠奪中國的財富,而外國列強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化程序較快,而中國工業起步晚,基礎差,中國長期以來的小農經濟更是不利於中國工業的發展,洋務運動自然不能做出非常好的成績。
總的來說,洋務運動救不了清朝,也不可能成功,但它依舊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不可預估的影響,它對中國的軍事,經濟,文化,政治都產生的很大的影響。清朝的腐朽統治已經不是一個改革能夠挽救的了。
整個的封建體系也已經走向末路,它的毀滅是必然的,想要進步就必須推翻它,所以不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都無法挽救清朝。
回覆列表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同為自上而下的改革,卻有諸多不同之處。
其一,明治維新是先奪權,後維新,維新派先是聯合幕府高官和地方軍閥推倒了幕府,然後又挑動軍閥內鬥,花了很長時間在變革以外的事情上,當維新開始時,在中央卻已無反對的力量,在明治日本,天皇都沒有能力阻止全方位的改革,可以說社會精英的思想已經統一。洋務運動的起點可不一樣,洋務名臣是藉助戰爭上位,而非藉助戰爭奪權,所以朝廷中一開始就存在強大的阻撓力量,而洋務派歸根結底是打工仔,慈禧就是再開明,出於平衡權利的目的,她也會給保守派足夠的話語權。日本在推進新事物時只需要清掃民間的反對聲音即可,洋務派要做什麼事,首先就要在朝廷吵鬧不休,往往需要慈禧拍板才能推進,慈禧不到迫在眉睫的時候,一般不會雷厲風行的做這類決定,所以買個鐵甲艦,居然吵了十幾年才在日本人刺激下有了結果。
二,明治日本的政權從零開始建設,根本沒有食利階層,所以它的財政特別健康,每一日元都能花到實處。清朝的食利階層已經固化,一旦侵犯其利益,他們就會搖身一變成為革新的反對派。舉個例子,清朝年財政收入6000萬到8000萬兩白銀,八旗子弟和舊式綠營80萬人每年花走至少2000萬,洋務運動二十多年都沒人能完成一點點的舊式軍隊裁軍,以至於1893年連個300萬的白朗古都買不起。清朝軍費支出比日本高得多,購買能力卻遠不如日本,根本原因就在此。
三,主導人物的認知水平不在一個水平上。清朝檯面的人物沒有一個認識到該從制度變化開始的,認識到的根本不在臺面上,連八股的危害都不明白,日本啥樣不用說了吧。
四,清朝統御能力下降。太平天國之後清朝統治地方的能力明顯出現了下降,這就給地方自行其是創造了條件,最大的亂子就是所謂東南互保。各行其是就導致洋務運動沒有一個全國統籌,重複建設卻始終沒有完整供應鏈:一個栗色火藥江南局和天津局引進兩次;福州船政已經能自產更先進發動機的情況下江南廠還在用落後發動機造船;清朝主導建設南北洋兩支海軍,船政水師是軍校和海警性質也就算了,張之洞居然還搞了個廣東水師亂花經費。
以上的原因導致清朝搞洋務運動亂象很多,實際效果不好,具體的事例就不一一例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