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38821745778

    烏蘭牧騎的產生髮展與內蒙古自然地理條件有關。內蒙古地域遼闊,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區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兩個蒙古包。

    195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現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派出工作組深入到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正藍旗、正鑲白旗等地進行文化調查,根據牧區、半農半牧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點極其分散的情況,要使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就必須建立一種裝備輕便、組織精悍、人員一專多能、便於流動的小型綜合文化工作隊。關於建立烏蘭牧騎的最初構想就這樣開始形成了,在經過充分研究之後,1957年5月27日正式制訂了烏蘭牧騎試點計劃。

    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烏蘭牧騎在群眾文化工作比較活躍的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宣告成立。無論是定居點還是放牧點,只要有一個牧民,他們就演出。烏蘭牧騎的名字便這樣在草原上迅速傳播開。

    烏蘭牧騎始終堅持不懈地全心全意為農牧民服務,被農牧民親切地稱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隊員則被喚作“瑪奈呼和德(我們的孩子)”。

    烏蘭牧騎的隊員多來自草原農牧民,隊伍短小精悍,隊員一專多能,報幕員也能唱歌,唱手也能拉馬頭琴,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不僅能在臺上演出精彩的節日,走下舞臺還能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幾十年來,烏蘭牧騎已發展為46支,人員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餘人,裝備也有了很大改善。但烏蘭牧騎的方向沒有變,宗旨沒有變,精神沒有變。他們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並且已經走向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成為草原上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

    烏蘭牧騎有成員2800多人,依然活躍在牧區和鄉間。

    烏蘭牧騎藝術節已經連續舉辦5屆,尤其以第五屆最為宏大,2010年8月8日晚上在察右後旗廣場舉辦了盛大的閉幕晚會,自治區著名演員德德瑪、吉祥三寶、武利平等參與演出,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親臨現場主持晚會,將烏蘭牧騎的精神和精彩展示給全華人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貸全面逾期,利息高得離譜,還不上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