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auhiniaA
-
2 # 歷史的前世今生
朱明王朝的賦稅大部分來自南方,李自成要佔領南方,就是要了崇禎的明王朝的命,早晚都是死,必須不答應的。明朝的滅亡和三件事有關,第一是官員腐敗,第二是李張造反,第三是後金的騷擾。
-
3 # 沒有跨不過溝
大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闖王李自成率領數十萬農民軍兵臨北京城下,崇禎皇帝試圖憑藉京城九門堅固的城防,並依靠三大營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與“流賊”決一死戰。但令人驚訝的是,吳三桂所部遷延不進,三大營十餘萬人不戰自潰。
其實,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城之前,曾經與崇禎皇帝談判過。李自成說如果能答應他三個條件,他不僅願意退兵,而且還向明朝稱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清初史學家戴笠、吳芟在其《懷陵流寇始終錄》中記載:“勳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李自成提出了三個條件:
一、割地
李自成想讓崇禎皇帝將西北的幾個省份給他作為封地。當時,別說西北一帶,幾乎小半個中國都被李自成攻克、佔據,這一條還是很優惠的。
二、犒賞軍隊
也就是要錢的,李自成不好名目張黨向朱由檢伸手要錢,因此就以犒賞軍隊的理由像朝廷要錢。這一要肯定不是小數目。雖然當時崇禎皇帝窮得連軍餉都拿不出來了,但其實擠擠還是有的,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
三、可以出兵幫著打關外的外敵,但是不奉詔也不覲見
意思就是我可以讓自己的軍隊去打後金,但是不聽你的命令,也不會來京城覲見。這話可以說的十分流氓了,這跟看熱鬧有什麼區別。李自成明顯不是真心想為明朝效力。對於當時風雨飄調的大明來說,李自成承諾自願協助朝廷剿匪和抵抗清軍,此舉如成,更是幫了崇禎帝的大忙。近30年來,清軍崛起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起兵抗擊明朝,是嚴重威脅明朝國運安全的心腹大患。李自成自願成為抗清前線的一支有生力量,對當時的明朝來說,實在是有利。
退一步講,就算李自成不是清軍的敵手,也大可以讓他們先惡鬥一場。自己趁此機會養精蓄銳,到時候,從從容容地出來收拾殘局,左手漁人之利,豈不是上上之策?
那麼,為什麼崇禎不接受和談?
一、崇禎根本不相信李自成
李自成在出徵之前就已經在陝西稱帝,打到北京了卻要跟崇禎議和,甘願當個西北王,不要說崇禎不信,恐怕連老百姓都不信。要知道在之前反明的起義軍領袖中,李自成可是最頑強的一個,他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投降,投降之後也會很快反叛。現在李自成離推翻明朝只差最後一步,怎麼會主動乞降呢?
二、大明皇帝的風骨和尊嚴
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就定下祖訓:“大明朝從今往後,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李自成的議和條件中是讓明朝將陝西,河南等地割讓出來,讓他自立為王,這已經違背了明朝皇帝的祖訓,有著強大自尊心的崇禎皇帝是不可能接受的。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皇帝沒有能夠守衛好大明的江山,但他依舊是一位頗有風骨的皇帝,寧願自盡而死,隨著大明一起滅亡,也不願揹負亡國之君的罵名屈辱而活。
三、大臣不做為
但是,面對崇禎帝的詢問,大臣們默不作聲。崇禎帝急了,便詢問內閣首輔魏藻德:“今事已急,卿可決之。”他要請內閣首輔出主意。
讓崇禎崩潰的是,魏德藻來了個一問三不知,“藻德默然,曲躬俯首。時上憂惑,於坐後倚立,再四以詢。藻德終無語。”崇禎急了,關鍵時刻一個人都靠不住,他自己下定主意,對杜勳說了八個字,“朕即定計,有旨約封。”
魏德藻聽說後,非常憤怒,立即進宮表示反對。崇禎這個人一向愛好面子,自己想南遷奈何不願背上逃跑這個帽子,一直想丟鍋給大臣。此刻也是如此,崇禎看內閣首輔都反對,議和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崇禎帝拒絕了李自成提出的條件,談判破裂了!最後李自成氣急敗壞之下就直接殺進了北京城。
崇禎皇帝雖然不能稱為一代明君,卻也是一個勤奮用心,聰慧機敏的皇帝。碰上內憂外患的時局,國家又連年天災,大臣們結黨營私不幹正事,對手又是李自成、皇太極這樣的高手,他雖然失敗,卻也已經盡力。
所以崇禎究竟為什麼不願意和李自成議和?其實是他無法答應,除了以身殉國,保留大明帝國最後的尊嚴之外,他已經別無選擇。
-
4 # 最後的騎兵90
1644年,一路勢如破竹的李自成農民軍逼近北京,向崇禎皇帝提出三條議和條件:一割據西北;二敕封異姓王;三犒軍金銀百萬,並且願意出征遼東,鎮壓女真叛亂。
崇禎皇帝有點心動,但最終還是被文官集體反對下選擇拒絕。
01 從吃皇糧到對抗明朝李自成本是明朝一個驛卒,雖然毫不起眼,但也是明朝體制內的人,本以為可以安安穩穩靠這點微薄的收入渡過一生,硬生生的被文官集團斷送。
崇禎皇帝繼位後,基本上被文官牽著鼻子走,事事受制於文官,只要文官集體反對的,再好的政策也會被視為異端。
明朝財政困難需要栽員,本意是減少冗官、庸官,結果是把許多必不可少的人員撤掉,其中就有李自成。
沒了收入,又被官府緊逼,一夜之間關中地區陷入農民義軍的包圍之中,並迅速擴散。
02 剿滅? 招安?對待農民軍,崇禎帝在剿滅和招安上反反覆覆,每次都在快要剿滅勝利在望時突然宣佈招安,前線將領也是無可奈何。
同時,明朝軍隊自英宗後徹底腐敗,甚至明朝軍隊前去剿滅義軍時臨陣倒戈加入義軍,孫承宗、曹文詔等先後因為義軍隕落。
農民軍發展壯大少不了崇禎自己推波助瀾。
03 和談,面子往哪放?焦頭爛額的崇禎曾與內閣首輔魏德藻商議與農民軍和談,這是兩人私底下進行的。
不過,這事很快被言官得知,內閣首輔頓時遭到口誅筆伐,崇禎也不敢承認是自己的想法,立馬拋棄魏德藻,文官的勝利就是明朝的災難性。
文官集體反對理由:明朝是官,農民軍是賊,同義軍和談有失身份,有辱國體,也是向義軍示弱,助長義軍囂張……
04 希望變絕望對李自成的條件崇禎皇帝不是不能接受,畢竟兩線作戰讓明朝力不從心,攘外必先安內,假如能夠同李自成暫時和解後再驅狼吞虎,對明朝來說非常有利。
李自成的條件實際也是成為明朝合法的軍閥,就算李自成去東北養寇自重,至少明朝國內不會再有戰爭,明朝需要的恰恰是爭取時間發展自己,等待時機,文官集體性的反對,迫使崇禎拒絕了最後的希望。
身為皇帝卻成為文官的傀儡,有自己注意不敢實施,崇禎帝是明朝少有的最勤政的皇帝,缺乏的就是果斷,忘了錦衣衛和廠衛是來幹什麼的。
崇禎帝最後的結局是自殺殉國,剛烈有餘柔和不足,倘若接受李自成的條件,明朝將會是另一種結果,明朝的希望徹底斷送在崇禎手裡。
-
5 # 中華旅遊
如果你是皇帝,你也不會議和。
在明朝官軍,和農民起義軍的戰爭後期。農民起義軍,戰鬥力越來越強,也越來越兇殘奸詐。
在強者和弱者的鬥爭中,決定權在強者手裡。就像貓和老鼠的遊戲,李自成就像貓,崇禎皇帝,就像老鼠。
李志成提出議和,誰知道,農民軍又佈下了多少陷阱和貓膩。是要如何先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後上演一出禪讓的好戲。最後再讓末代皇帝,神秘死亡呢?
崇禎皇帝不笨,更要面子。等待他的只有壯烈的死法:一身殉國。置萬民於不顧。
回覆列表
李自成是流寇,流寇是完全不可能講誠信的,李自成要錢要封賞,要到之後會乖乖聽話嗎?不會的,依然會繼續和朝廷作對,這簡直是資敵嘛。況且崇禎也不一定拿的出來一百萬兩,明末國家凋零,再加上軍費開支巨大,國庫已經沒錢了。崇禎雖然能力一般,但骨氣還是有的,宋朝開封被破,兩帝哪個自殺了?亡國之君有勇氣自殺的也沒幾個,崇禎能與國共存亡,至少還有氣節,但這也說明他揹負著沉重的道德包袱,很難有勇氣去割地賠款媾和,最後的結局也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