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中的小雨
-
2 # 天貓小店便利店老韭菜
十幾年來,我們周身接觸到的商品似乎都在漲價,一個包子的價格翻了5倍,一頓早飯從2元變成了10元,通貨膨脹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讓人們認為商品價格的上漲才是理所應當,漲價充斥了我們的生活,成了一種自然現象。反而有些不漲價的東西,倒顯得不那麼自然,既然漲價的邏輯顯而易見,那麼造成有些商品不漲價的原因是什麼呢?研究其中的機理或許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典型的“不漲價”商品就是可樂,我們可以輕鬆的找到生活中價格翻了5倍的商品,但可樂僅僅從2.5元漲到3.5元,十幾年時間漲幅僅40%,相對而言可謂非常之厚道,但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方面,兩大可樂都具備不漲價的能力。
可樂可以依靠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而且可樂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非常高,使得成本結構中人力佔比很少,因此人力成本的大幅提升對其影響並不顯著,售價也就可以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不僅如此,可樂的原料成本也非常低,如下圖所示:
在一瓶售價3元的可樂中,最主要原材料——糖漿的成本僅0.3元,糖在幾百年來大型熱帶種植園的普及下變得非常的便宜。由圖可知,僅售三元錢的可樂仍有五毛錢利潤。
另一方面,可樂的價格提升受競爭因素的制約。
可樂市場是雙寡頭市場,由於市場參與者少,且產品無差異化,單方任何的調價行為都可能遭至另一方的反擊,因此,可樂的價格維持著市場競爭的均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古諾均衡。透過競爭,雙方便能知悉對方的銷量和定價,從而都可以制定最優產量來使各自的利潤最大化。
在這種均衡之下,低價格和微薄的利潤形成行業的護城河,將大部分競爭對手阻擋在行業之外,而少數的巨頭則依賴於規模生存下來,獲得尚屬可觀的總量利潤。新的品牌由於規模小,很難做到同樣低價,也就難以實現盈虧平衡,最終只能退出。
當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家公司都已經具備了非常大的規模,成本也被壓到儘可能的低,但也只獲得有限的利潤。如果有公司想要進入這個行業,做不到相同數量級的規模,沒辦法把單位成本降到像可口可樂和百事一樣低,就幾乎不可能賺到錢。
因此,這個行業有著非常高的競爭壁壘,壁壘來自於微薄的利潤率,行業中的兩大玩家就是靠著規模賺錢。
反之,如果把價格提高,短期是能看到利潤率的提高,但新的競爭對手就會不斷進入,隨著價格戰的開啟,產品的價Grand SantaFe來越低,利潤率也越來越低,最終又會實現新的均衡。
低價是可樂的優勢,現在奶茶、果汁等飲料越來越多,可樂漲價也會讓消費者減少可樂消費。導致可樂無法激進提價。
可樂公司其實有非常強烈的漲價慾望。歷史上,可口可樂公司曾經為了既想漲價又不想耽誤自動售貨機的生意,喪心病狂地製造出0.75美分的硬幣——雖然沒有成功。
而過去十年裡,中國大陸的一般瓶裝可樂容量從600毫升降到了500ml,含糖量也降了,這其實也是變向漲價了。
總而言之,你看到的可樂、芬達、冰紅茶們三元錢的價格,是市場上的飲料巨頭們充分博弈的結果。
-
3 # 宅家創業新思維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好好反思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是變化,其中變化最為明顯的自然就是"物價"。在過去商鋪裡隨處可見一角錢一顆的糖果、五角錢一根的冰棒,一元錢一杯的奶茶,但放眼現在一根冰棒動輒就是三五元,奶茶更是可達到二三十元一杯,一角錢一顆的糖果更是不復存在。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物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可樂的價格卻幾乎沒有變過。 除可樂之外,還有香菸,也基本處於這樣的格局。如萬寶路、三五等,幾十年前是十多元一包,到了現在,還是十多元一包。不像中國產煙,動輒幾十、大幾十、百元一包。要不是有控價要求,一萬、幾萬一條的煙也就早在市面上風行了。即便如此,一條煙1000元,也比外菸貴多了。這兩樣東西對於消費者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大部分人曾經應該都為這兩樣商品買過單,但不知是否有人發現,十年乃至二十年前一瓶售價三元的可樂到了今天價格仍然未變,所以這個中的原因難免就勾起了消費者的好奇心,今天我就以"可樂"為例為大家總結其價格十年如一日的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我們需要從市場出發,關於可樂如何誕生的小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可樂的歷史距今已經將近有一百年左右的時間了,但是在這一百年中,這款火遍全世界的碳酸飲料,為什麼只有"百事"和"可口可樂"兩家公司在市場中穩如泰山?按照市場發展來說,這種現象是極其不合理的,因為只要產品能被消費者廣泛接受,且存在利潤空間,那麼就必定會吸引無數的商人參與其中,而問題就出現在了這裡,首先由於可口和百事相較於其他後來才加入碳酸飲料市場的品牌來說,他們已經在全球都形成了絕對性的市場佔有率,所以其他品牌想要奪得市場,其商品售價要麼低於可口和百事,要麼與他們持平,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商家就會發現他們的生產成本都無法控制在三元以下,更別說售價了,所以可樂只賣三元的售價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可以靠這個售價輕鬆的擠掉了其他對手。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產生一個疑惑,既然那麼多廠商都無法把成本控制在3元左右,那麼可口和百事是怎麼做到的?前文已經說過,可口和百事兩個品牌在市場是形成了絕對的佔有率的,換種說法就是,當消費者想要購買可樂時,要麼選擇可口可樂,要麼選擇百事可樂,因為除此之外他們也別無選擇,所以"薄利多銷"策略在他們身上就非常適用了。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售價三元一瓶的可樂是"零售價",雖然零售價多年都未變,但"成本價""出廠價"等價格在這些年間其實一直是在變化的,而這種變化有兩方面,一種是由於其他原材料或者人工的價格上漲,導致"成本價"上漲,這時候品牌方就會相對的壓縮經銷商的"拿貨價",但還是保持零售價始終不變,同時還會上線一些促銷活動去貼補經銷商。另外一種則是由於智慧化生產的深入應用,所以成本壓縮得越來越低,但此時我們的零售價還是會保持在最初的三元不變,而這種"隱性"漲價的方式其實本質上也是在漲價。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可口和百事這兩家公司對可樂的定價其實是很"超前化"的,他們並不是現在不漲價,而是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把價格漲到位且定死了。可樂並不是不考慮成本,關鍵在於,可樂需要使用的原材料,原本就沒有多大的成本,且因為其全球市場銷量太大,原材料供應商不敢擅自漲價。否則,就會失去最大的買主。這也無形中給了可樂更大的市場競爭空間,給了可樂幾十年價格不變的基礎。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那個豬肉甚至只要兩三塊錢一斤的時代,可樂的價格就已經基本可以和它持平了,當時可樂在平民百姓中的地位無異是"奢侈品",但即使是奢侈品,它也保持著穩定的銷量,因為關於"碳酸"的魅力,誰也無法解釋。而到了現在可樂已經淪為了最常見的飲料,也許不少人會認為這是兩家公司在適應市場發展趨勢,所以不得不做出改變,但其實這種改變也許是他們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定下的策略。
看到這裡是不是對可樂為什麼保持著十年如一日的售價有所領悟了呢。其實我們不得不感慨,這兩家飲料界的頭部巨頭能做到今天這樣傲人的成績,自然是離不開其堅定的發展戰略的,如果在這期間,可樂的售價幾經變化,也許現在的碳酸飲料市場早已百家爭鳴也說不定。這也意味著,能不能在其他同類產品都漲價的情況下,自己保持定力,還是要看產品的質量,看產品的品質,看產品的市場接受度。這項工作做好了,就不怕別人漲價。搞不好,別人的漲價會成為自尋死路的條件,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市場空間,帶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
4 # 強哥1988說
可樂的主要生產成本是糖和水,這兩個確實漲的不多,其他成本就是廣告和包裝,這兩個確實增加了,但是均攤到每瓶可樂上,也是很小了。所以雖然成本有提升,但毛利潤依然可觀。最關鍵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同質化競爭,都怕自己漲價,被對手搶佔市場。
-
5 # 太平洋電腦網
怎麼就沒有漲價了?
以前是600ML的,現在變成了500ML,600ML還變成了活動裝或者是促銷裝才有。
好像易拉罐以前是2塊,現在都2塊多了。(這個價格記不清楚了)
可樂的主要成本是:純淨水+調味劑+瓶子。純淨水和調味劑的成本就特別的底,對比瓶子的成本、流通成本,根本不值一提。
可口可樂實際上產品的成本真的不高,這是現代工業化的成果,規模足夠大,成本就足夠的低。但是可口可樂的更加昂貴的是廣告,還有不同經銷商上的運營成本!
你知道可口可樂的營銷費用有多高嗎?去年,CTR 媒介智訊釋出最新《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廣告市場回顧》,可口可樂公司成為全媒體廣告花費廠商榜首。
跟可口可樂的一年數十億的廣告費用對比起來,它的成本真的不值一提了。
還有,可口可樂還有一個流通的費用。可口可樂從出廠,需要經過總經銷商,不同地區的分銷商,再到不同的小商販中,這裡的流通成本也是一個大頭。
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可口可樂的幾乎不漲價(後來漲了一點),那是因為原來成本在廣告費用和流通成本上看,它們根本不值一提。
還有,市場也不能接受漲價的可樂,你漲價到30元,別人就不買了。可口可樂也推出了其他的高價或者是低價的產品,就是想要透過其他特色產品去佔據不同價位的市場。但是可樂已經定型了,如果你漲價大家不買了,現在的市場比想象中激烈!
回覆列表
產品價格的定位大體上有以下幾個要素構成:
1.產品的目標群體定位。可口可樂,他是定位在大眾化的消費群體,價格不可能背離這些群體。飲料屬於大眾化產品,並不是賣方市場,如果價格偏離這個群體,將會失去市場份額。
2。要考慮市場競品的定價。可口可樂類似的競品,有雪碧,果汁,礦泉水等。如果競品的價格也是這個檔次,那麼,為了不失去市場,他也不可能提價。
3.從生產成本的角度。規模化生產,產量大了,成本是有可能降下來的。生產工藝提高,銷售渠道到成熟,都有可能導致它的成本下降。所以不漲價,照樣也能盈利。
總之,買了沒有賣的精,作為成熟的企業,和口可樂,他也不會虧本做買賣,在考慮市場佔有率,盈利能力,等綜合因素的基礎上,會決定最優定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