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對人物很多答主都答過了。
即是張君寶和郭襄。
但我還是要答一遍,為兩個很少有人提的細節:一處關切,一處悵惘。
其一跟鐵羅漢有關。
我們知道,鐵羅漢是郭襄隨手贈予張君寶。這鐵羅漢記載的,並不是什麼高深武功,可百年後,張三丰還貼身收藏。那時他可剛出關見人呵,說拿就拿,且就在懷中。情意可見一斑。
但是!
郭襄並不只送給張君寶一對鐵羅漢。在覺遠身寂,葬火高焚之際,君寶正淪落江湖,遭少林追捕,處於天地茫廓的境地。郭襄便建議他去投奔郭靖夫婦。
書中這樣寫:
郭襄的金絲鐲兒,也是贈給了君寶,這裡的贈可比鐵羅漢正式得多,是做信物,是用以代指郭襄本人的。
趙敏攻上武當,存亡危機之秋,大廈將傾之時,三豐把鐵羅漢遞了出去。
鐲兒呢?
它不能不在,鐵羅漢尚是完好,安於懷中。他後來也沒見過郭襄,沒去襄陽。
鐲兒只能還在他的懷裡。
我們於是可以想象。在他遞出鐵羅漢,在他大袖一揮,高吟文天祥的詩句,在他神采飛揚,豪氣彌增,成敗強敵殊不介懷,武當興旺無足掛齒的時候,他沒有說把鐲兒也遞出來,託個好去處。
他握著那金絲鐲子,決意與它同死。
其二跟郭襄的遺書有關,是個真的很小的細節。
眾所周知,舊版的《倚天屠龍記》,雖也有畫眉,但作為故事的部分,大抵是止在張三丰的回憶裡。
遺憾,悵惘,何況殺傷力極大的一百年三字。這段話在網上極為出名。
只是很少有人真正去想,那一百年前的事。
一百年後的張三丰,在想一百年前的遇見。一百年前的張君寶,正在遇見。
讀到這裡,我被壓得喘不過氣。因為光是百年後的回眸,天地便覺悠悠;更何況,即便是百年前的彼刻,即便那樣不捨,卻也沒什麼話好說。
——金庸寫悵然,寫到如淵如淖,寫到欄杆拍遍,寫到愴然涕下。真實得讓人詫異。
張三丰的悵然,是這一百年,是明輝瀟灑,是思念如許。可假令郭襄復活,他不還是隻能在身後三四丈,無話可說?
那些綿密的,等待的,宛若歲月本身的,要如何用一句話一個舉措表示?那些偉大的,熱情的,高於一切的,要如何融匯到生活一天天裡,化整為零?
悵然因而有了很多層次,它是一百年後,是一百年後想到的百年前,是即便百年前也依舊在徹心蝕骨。
以上,一處關切,一處悵然,儘管都僅僅是男生一邊的角度哈,但身受感同,於是頗希望他們在一起。
當然,其實還有一處,蠻多人提過。
官方背書,自然更添想象了。
有對人物很多答主都答過了。
即是張君寶和郭襄。
但我還是要答一遍,為兩個很少有人提的細節:一處關切,一處悵惘。
其一跟鐵羅漢有關。
張三丰從身邊摸出一對鐵鑄的羅漢來,交給俞岱巖道:“這空相說道少林派已經滅絕……這對鐵羅漢是百年前郭襄郭女俠贈送於我。你日後送還少林傳人。就盼從這對鐵羅漢身上,留傳少林派的一項絕藝!”我們知道,鐵羅漢是郭襄隨手贈予張君寶。這鐵羅漢記載的,並不是什麼高深武功,可百年後,張三丰還貼身收藏。那時他可剛出關見人呵,說拿就拿,且就在懷中。情意可見一斑。
但是!
郭襄並不只送給張君寶一對鐵羅漢。在覺遠身寂,葬火高焚之際,君寶正淪落江湖,遭少林追捕,處於天地茫廓的境地。郭襄便建議他去投奔郭靖夫婦。
書中這樣寫:
(郭襄)從腕上褪下一隻金絲鐲兒,遞了給他,道:“你拿這鐲兒到襄陽去見爹爹媽媽,他們必能善待於你。只要在我爹媽跟前,少林寺的僧眾再狠,也不能來難為你。”郭襄的金絲鐲兒,也是贈給了君寶,這裡的贈可比鐵羅漢正式得多,是做信物,是用以代指郭襄本人的。
趙敏攻上武當,存亡危機之秋,大廈將傾之時,三豐把鐵羅漢遞了出去。
鐲兒呢?
它不能不在,鐵羅漢尚是完好,安於懷中。他後來也沒見過郭襄,沒去襄陽。
鐲兒只能還在他的懷裡。
我們於是可以想象。在他遞出鐵羅漢,在他大袖一揮,高吟文天祥的詩句,在他神采飛揚,豪氣彌增,成敗強敵殊不介懷,武當興旺無足掛齒的時候,他沒有說把鐲兒也遞出來,託個好去處。
他握著那金絲鐲子,決意與它同死。
其二跟郭襄的遺書有關,是個真的很小的細節。
眾所周知,舊版的《倚天屠龍記》,雖也有畫眉,但作為故事的部分,大抵是止在張三丰的回憶裡。
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輝瀟灑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遺憾,悵惘,何況殺傷力極大的一百年三字。這段話在網上極為出名。
只是很少有人真正去想,那一百年前的事。
只聽得樹林中一聲驢鳴,郭襄那頭青驢便在林中吃草。郭襄道:“張兄弟,你也不必送我啦。”呼哨一聲,招呼青驢近前。張君寶頗有不捨之情,卻又沒什麼話好說。郭襄知他心意,將手中那對鐵羅漢遞了給他,道:“這個給你。”張君寶一怔,不敢伸手去接,道:“這——這個——”郭襄道:“我說給你,你便收下了。”張君寶道:“我——我——”郭襄將鐵羅漢塞在他的手中,縱身一躍,上了驢背。——舊版,第一回“崑崙三聖”一百年後的張三丰,在想一百年前的遇見。一百年前的張君寶,正在遇見。
讀到這裡,我被壓得喘不過氣。因為光是百年後的回眸,天地便覺悠悠;更何況,即便是百年前的彼刻,即便那樣不捨,卻也沒什麼話好說。
——金庸寫悵然,寫到如淵如淖,寫到欄杆拍遍,寫到愴然涕下。真實得讓人詫異。
張三丰的悵然,是這一百年,是明輝瀟灑,是思念如許。可假令郭襄復活,他不還是隻能在身後三四丈,無話可說?
那些綿密的,等待的,宛若歲月本身的,要如何用一句話一個舉措表示?那些偉大的,熱情的,高於一切的,要如何融匯到生活一天天裡,化整為零?
悵然因而有了很多層次,它是一百年後,是一百年後想到的百年前,是即便百年前也依舊在徹心蝕骨。
以上,一處關切,一處悵然,儘管都僅僅是男生一邊的角度哈,但身受感同,於是頗希望他們在一起。
當然,其實還有一處,蠻多人提過。
這事張翠山早聽師父說過,殷素素卻是第一次聽到,極感興趣,說道:“原來峨嵋派上代與武當派還有這樣的淵源。這一位郭襄郭女俠,怎地又不嫁給張真人?”官方背書,自然更添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