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見雲
-
2 # 不善言辭的李謀
我覺得這個問題由我來答很合適。我是一名二手車鑑定師,天天跟車子打交道。
在我看來,中國產車在新車領域不僅價效比極高,在二手車領域同樣如此。
這些年來檢測的中國產車很多,吉利EMGRAND EC7系列、奇瑞艾瑞澤系列、瑞虎系列,還有標榜豪華車的魏派、領克等等很多車型。這些車子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做工優良,車漆鈑金工藝也很厚道,底盤沉穩不瞎搞。
很多網友噴中國產車只知道內飾內飾內飾,提起三大件就歇菜。
其實在我看來並非如此。要知道中國汽車工業起步晚,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同合資車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是這幾年中國產車確實努力了,他們努力把發動機調教的更好,努力去標定變速箱,努力去研究底盤,而不是很早之前,把零件拿來裝上就完事了。
中國產車的質量,還是沒問題的,它雖然沒有本田豐田那麼可靠,但是至少在家用上面,它還是能做到省心耐用的。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同級別它的油耗更高一點。
我們不應該把汽車消費跟愛國綁在一起,任何車子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你不喜歡一輛車,你有一百個理由去黑它,不買它,但是你喜歡一輛車,一個理由就會掏錢。
買車,還是要看預算、看用車需求。10萬預算,你能買到的中國產車絕對要比合資車配置更高、空間更大,甚至能上升一個級別。
有多少人黑魏派費油、18萬18個油的梗滿天飛,但是選擇它的人少嗎?選擇它,無非就是配置高、空間大、外觀大氣,這就是你掏錢買它的理由。有幾個選擇魏派的,是看中動力的?
如果你預算30萬,那我估計你絕對就不會選擇中國產車了
說到底,正是因為中國產車已經佔據了汽車市場的份額,才導致合資車不得不降價銷售,正像當年進軍手機市場的小米一樣。試問,10年前,Jetta的價格是多少?
買車,不管你買合資也好、中國產也好,在你的預算範圍內選擇那款最適合你用車需求的車,這就沒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
3 # 泰澤成長日記
幾年前的中國產品牌汽車,做工,造型,小問題方面的確不少,但是像坐發動機蓋上哭這種大問題是沒有的
小打小鬧的毛病的確不少,但是可以給予理解,畢竟中國自主品牌一直在努力。但是至少他們沒讓大家坐發動機蓋上哭,也沒有買車送機油,也沒有買車送癌症,還沒有讓大家離合器拋錨
近幾年,中國產自主品牌汽車從外觀到內飾,從發動機到配置都有了明顯提高,有些質量比肩國外,不少品牌出口國外。
我們看到了中國產汽車的努力,比如比亞迪,領克,WEY等等很多自主品牌以及子品牌的車越來越多的跑在馬路上,中國製造向中國質造轉變也在汽車工業上發生
-
4 # 天和Auto
有些時候並不是我們不想支援中國產車,這種說法是否客觀要以購車預算決定,中國產汽車在某些車型方面確實存在偏科,定位也決定了選擇不會很全面。
中國產汽車最大的問題是高階車型選擇面太窄且轎車和兩廂車嚴重偏科,預算超過15萬想要選擇中國產轎車很難找到理想的選擇,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發動機變速箱均用在SUV上,所以在輕奢級還是合資車獨佔鰲頭。
而熱門的SUV又鮮有高階車,預算超過20萬選擇SUV中國產車只能提供PHEV和ORV,然而這兩類車現階段還是冷門車型,所以選擇中高階車確實存在“並不是我們不想支援中國產車”的現象。
而預算在15萬以下別這麼矯情,在這一範圍內汽車故障投訴榜、百車故障率排名均以合資車問題最多,全球最低級別的發動機變速箱總會用在這些車上,甚至是一些明視訊記憶體在問題的動力傳動元也會不加以掩飾的給這些消費者;其次在車身安全結構以及安全配置方面也存在嚴重的簡配行為,這些車面對中國產車僅論品質是毫無優勢可言的。
合資車用多點電噴發動機,中國產車用缸內直噴發動機,質量都穩定選哪臺?
合資車用體驗糟糕的CVT,中國產車用質量穩定的AT,耐用性高低沒有疑問怎麼選?
合資車用問題不斷的乾式雙離合,中國產車是溼式被貶低為不如干式,常識問題?
合資車燒機油且百公里加速十幾秒叫做保守,中國產車不燒機油10秒破百不如合資?
合資車碰撞測試四星叫做輕量化,中國產車使用高標準車架碰撞五星叫做笨重?
合資車用十年前的落後技術叫做穩定,中國產車使用最新技術故障率沒有技術傳承?
汽車保有量最高的是這些消費級及以下汽車,面對這些車選擇合資不論懂還是不懂車,首先是為了選擇品牌價值;中國產車即使在技術和穩定性方面超越了同級合資,這些車也會輸在品牌價值,這點無需否認,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心態作祟而不是車輛本身的問題。
所以對於這些車的消費者而言,喜歡合資品牌就直白的說出來,沒有必要以“並不是我們不想支援中國產車”的說法評價中國產車,事實是你們本就是不想支援中國產,炸醬麵吃膩了吃個漢堡無可厚非,但是吃著漢堡楞說炸醬麵不能吃不就是混蛋嗎?
中國產汽車的快速進步在這十年內,如果沒有經歷2010年之前的多數中國產車,可以說後期的中國產汽車使用者並不會對中國產車有偏見,這些車有太多仍在路上賓士。真正存在質量不穩定、油耗高、品質也不高的中國產車,這些車是在2000年後中國產汽車集中發力的初期,不能否認這一階段中國產車的差,但也不能否認後期的技術進步。
對於今天的一線品牌中國產汽車,客觀的評價是其指導價對得起這些錢;所以除非面向高階,否則不用輕視中國產車,即使在中端現在的中國產車有一些是真的印證了“曾經沒錢買中國產車、現在沒錢買中國產車”的說法了。
-
5 # 路過喵星的汪
中國產自主品牌汽車之所以讓人愛恨交織,主要原因還是廠商良莠不齊,急功近利的炒作式造車,技術力量薄弱自研不足,導致產品缺少核心技術支撐。
而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較差,各廠品控不嚴,配套供應商品質難以保障又使得整車表現參差不齊。
國內從百車故障率來看明顯呈現:進口車<合資車<自主品牌的態勢。而從車友反饋情況來看,自主品牌的防鏽工藝仍然有很多品牌難以讓人滿意。異響,油耗表現差強人意。二三線的自主品牌更顯得粗製濫造,故障千奇百怪。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主流一線自主品牌無論從裝配工藝還是三大件可靠性上正在逐步與合資車縮小差距。說明國內車企正在日趨分化,隨著市場成熟競爭加劇和技術進步,未來將有大批低品質自主品牌會面臨生存危機。
很難想象,缺乏自研創新能力的車企可以長久的發展下去。很多自主車企現款產品底盤技術仍然是二三十年前的德日系底盤為主,在這種底盤技術水平上,無論你如何換殼或搭載何種動力系統,它都難以適應時代。而開發一個新平臺可以說是對車企的最大考驗,也不是一般車企可以輕易做到的。現代汽車一個平臺的設計它幾乎代表了車企對未來車輛的整體認識和前瞻性研究,幾乎可以左右未來投產車型的成敗。可喜的是吉利在平臺開發上已經走在了前面,其吸收了沃爾沃技術之後開發的領克cma平臺已經脫離原山寨體系,並推出了三款車型。雖然不能確定未來市場表現,但就平臺化至少是自主品賣出的一大步。
而發動機技術較大一些的自主廠商正在仿製的基礎上逐步走上自研之路比較可喜。並且在可靠性上奇瑞,吉利,長安這些大廠做得已經比較不錯了,甚至奇瑞推出了熱效率堪稱一流的高效發動機和超長質保。長安的2.0T發動機以233馬力360牛米的賬面資料向大馬力發動機邁上了一大步,讓人眼前一亮。不過,其它大多數廠商的發動機表現則乏善可陳。技術老舊,效能差,綜合表現平平。
再看自變箱領域差距仍然非常巨大,中國產AT變速箱連主流自主車企都看不上,cvt僅有萬里揚一家,應用範圍也較小。大多數自主車企只能使用愛信6AT提升可靠性或用雙離合來湊數。
綜上,自主車企產品不想讓人支援的地方主要還是出在人和政策兩方面。長期政策保護下的車企盲目跑馬圈地,粗製濫造成風,漠視消費者,售後服務極差讓人不敢說愛。廠商對人才技術積累都不足,核心技術研發週期長見效慢,專業技術型人才不吃香。一線技術工人待遇低,地位低,導致對企業忠誠度低,人員流動性大,從而導致裝備工藝品質難以保障。車企壓縮成本,拼命壓榨供應商的價格,供應商鏈條不穩定使得配件質量不穩定等等。所以,自主品牌難以讓人說愛看似是一個簡單問題,實則反映出來的是整體行業問題甚至是社會性問題。
反觀華為,格力這些企業,它們的成功說明了我們是可以研發和造出世界一流產品的。中國航天軍工企業更說明,技術本身雖然是攔路虎但並非是不可逾越的。所以,中國自主汽車想要讓百姓說愛你,要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夠可愛。靠換殼,山寨和水軍及消費愛國熱情恐怕是不行甚至適得其反的。
-
6 # L思偉
中國產車主大多接受不了說中國產車不行這類話,還有一些不太懂得差距的人又說不出個所以然。記得去年清華大學一位教授曾說:我們國家可以讓火箭上天,但是,造不出好的汽車發動機。這位清華的教授是從事工學領域的,他說:中國汽車發動機領域缺乏高階的設計、研發人才,中國的材料學科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兩個客觀存在,是制約中國汽車發動機發展的重要瓶頸。
或許,一些中國產車主與網友還是不服氣。那麼,咱們拿軍工拿舉例。中國海軍水面戰艦的發動機大多從烏克蘭進口、中國大推重比火箭發動機從俄羅斯進口、中國最先進的96式與99式坦克發動機從烏克蘭與俄羅斯進口、中國的第三代戰機發動機很多是俄羅斯的(AL―31)、四代機發動機(AL―41)、運20的發動機來自烏克蘭。中國軍工也在自行生產發動機,譬如:空軍的“太行”與“渦扇”。“太行”與“渦扇”雖然也能用,但是,與俄羅斯的航空發動機比較使用壽命短、耐高溫性差、油耗高。軍工,往往是國家立項國家投資。它匯聚全國頂尖的設計、研發團隊來做一件事情。那麼,我們中國產車企在發動機研發上,能有國家這樣的大手筆?!
日本、德國的汽車發動機要先進?
日本與德國在一戰期間,戰列艦、潛艇、坦克已經問世。日本與德國,也是最早將軍用技術融入到民用的。同時,日本與德國的工業基礎比較雄厚。
近幾年中國中國產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與銷量上的跨越,這也得益於我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老百姓收入的不斷提高。中國產車,不能說一無是處。但是,中國產車最大的不足在於發動機與變速箱技術落後日系、德系、美系、法系車。而,中國產車最大的“亮點”在配置。
最後,希望有些網友不要拿“愛國”來綁架他人。不買中國產車,代表不愛國;買了中國產車,就一定愛國。如果這麼狹隘地定義,這是一種幼稚、不道德的行為。愛國,首先要知法守法、弘揚社會正氣、有公德心。把“愛國”拿來綁架他人的行為,實屬小人行徑!
-
7 # 平淡的真實的
我兩臺車都是中國產車。第一臺是2008年買的奇瑞qq6,開到2013年,六萬多公里,沒有出過任何問題,都是日常保養,連電池都沒有換。接近五萬落地,一萬五賣出去。主要是空間不夠大。第二臺是2013年買的比亞迪s6手豪,九萬落地,開到現在,接近八萬公里,沒有出過問題,也是日常保養。
-
8 # 鴻漸談車
其實有時候並不是消費者不想支援中國產品牌。主觀上來說選擇任何汽車品牌,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取決於錢包,購買預算夠不夠這影響了消費者選擇的品牌高度。簡單來說,如果口袋裡面有五十萬的購車預算,那麼可以考慮的中國產車型寥寥無幾,甚至說,可以考慮的中國產車車型根本就無法滿足自己的用車需求。那麼,有誰會去考慮中國產車型呢?
尤其是像中型車這樣合資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縱觀所有合資品牌,除了吉利推出了一款博瑞GE之外,還有哪個品牌有個比較像樣的車型嗎?更別說兩廂車、旅行車這樣的小眾領域,中國產品牌在對陣合資品牌時,先不說技術層面還夠不上,起碼在產品線佈局方面,眼光也確實有點過於狹隘。
所以說,中國產品牌最大的弊端還是在於品牌高度不夠,產品序列單一。消費者要在二十萬以上的價位去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車型,顯然無法在自主品牌中得到滿足。因此,很多有這種價位以上購車需求的準車主,根本無法去支援中國產車型。
但我們翻看歷來的汽車故障率排行榜,主流的15萬以下的車型,中國產車型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少。相反,很多被普遍追捧的合資品牌卻是榜上有名,很多暢銷車型名列榜單。這或許有,銷量大不可避免車型存在問題的原因。但是這也完全能夠說明,中國產車型的品質在不斷提高,車型總體質量也獲得了使用者的認可。
如果以客觀公允的角度來評價中國產汽車的發展,近十年來,中國產品牌確實發展的越來越有水準,而且消費者應該感謝這些發展起來的自主品牌。本身產品質量趨於成熟,同時還將合資品牌的產品售價拉到一個相對正常的水平,價Grand SantaFe來越低,還要注意保持產品質量,讓普羅大眾能夠買得起汽車。
相對來說,幾個主流的自主品牌雖然價位很難突破15萬的價格天花板,但是其產品確實能夠對得起這樣的定價,這些車企大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研發和推行新的技術,車型表現絲毫不會比同級別的合資品牌車型來得差。
當今社會,購買一款中國產品牌車型,早已是習以為常的小事,某些人也用不著上綱上線,認為別人購買中國產車怎麼樣怎麼樣。個人認為,只要覺得自己選擇的中國產車型能夠滿足自己的用車需求,不會給自己添麻煩,那麼就選擇中國產車。如果中國產車型沒有自己需要的,那就往合資品牌甚至豪華品牌看齊。買了中國產車不代表你愛國,不買中國產車也不說明你不愛國啊。一切還得從自身利益出發,能夠符合自己都需要,選擇中國產品牌固然是好事,如果不行,也用不著勉強。
-
9 # 朝朝圖說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產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中國產車企業也逐步走出了組裝、仿製的模式,開始了自主研發,中國產車產品也趨於多元化,系列化。中國產車無論外觀,內飾,動力組合都得到了質的飛躍,有些產品與合資產品相比也絲毫不落下風。
在許多華人眼中,似乎中國產車還停留在造型簡單,做工粗糙,機械品質差的階段。對中國產車的產品認可度也僅限於廉價,低端。主要是中國產車質量良莠不齊,產品品控管理不嚴,質量監督體系不夠完善,配套服務跟不上引起的。在加上早期產品給消費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大家對中國產車的包容性還比較差。其實現在許多中國產車產品在產品力上並不輸同級別的合資產品,但合資車在中國縱橫了這麼多年,合資車的易用性,舒適性,質量保障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消費者已建立起了對合資車的信任,所以在選擇中國產與合資時自然而然的傾向於合資車。
雖然中國產車的一些主要品牌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產品線也越來越豐富,產品質量也日趨穩定,但也主要集中在低端產品。要想與合資品牌決一高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產車企業還需要在基礎研發上多下功夫,在技術上加強儲備,爭取突破。在產品質量上嚴格要求,抓好零部件的質量管理,提高員工的裝配技能,完善成品的質量檢測。在營銷上抓好產品的售後服務,建立質量跟蹤體系,對消費者反饋的問題及時加以整改。在產品線上,腳踏實地,根據自己的技術力量建立產品線,緊跟市場,完善豐富產品。只有這樣才能逐步縮小與合資車的差距,並最終超越。
個人觀點,不喜勿怪。
-
10 # 沒酒量1
不保護消費者利益,卻保護汽車生產企業利益,說明政府部門已經被資本,被利益集團綁架了。最終消費者買不到價廉物美的車,汽車生產企業也會被競爭者淘汰。
回覆列表
不想支援是因為不論技術、車款、效能、安全、舒適度等等方面不如外產車,這是常識。原因你懂的,這就需要時間。法制、交通、政策、觀念等等都得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