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魚路走好
-
2 # 小張哥燙貨麻辣燙
餐飲定價這的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學問,因為最終定價和營業額還有是否能夠盈利,能夠盈利多少,回頭客多少是有很大關係的。我做麻辣燙六年開了五家店,然後幫助100多為創業者開店,對定價還是很有經驗。
開店大家肯定都想把價格定的高高的,這樣就能賺更多了,這樣肯定是不行的,首先我們的考慮這邊人的消費水平,根據這個能定價,是不是更加的合理一些,這樣大家都能夠接受。那麼怎麼判斷周邊人的消費水平呢?這個很簡單,你所在的區域肯定有其他的餐飲店,你去看看他們的定價,再看看那些生意好的他們的定價都在什麼範圍,就大概能夠定下我們自己的價格,和他們相差不多。
定價不建議一開始就把價格定的高,因為開始門檻就高了,第一次大家去消費肯定是因為活動去的,如果產品好吃大家就回再來,這一次就是關鍵了,因為沒有任何優惠了,如果個人消費太高了,直接影響後面消費的頻率,慢慢的對生意就有很大的影響,即使你的東西再好吃也是一樣。如果這個時候在降價也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因為你的高價把人擋住,他就不來了,在顧客記憶裡你家就是貴,就不會再來了。如果這樣的又要花時間花精力去宣傳。做餐飲漲價容易,降價難。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開始價格低,如果生意好,我在慢慢的浮動漲,給顧客一個適應的過程,慢慢的讓他們去接受,還有就是一下子降價,別人還會認為東西不好,突然降價,所以在定價和調價的時候一定要適當。就拿我麻辣燙店來說,我就是這樣,由於麻辣燙的口味好,基本都是穩定的回頭客,但是我開始就沒有把價格定的很高,大家喜歡吃,每天都是人氣爆滿,我就慢慢的漲價,這樣大家都能夠接受,但是有一個問題是不能無休止的漲價,這樣肯定也是不行的,要有個極限。不要傷害你的顧客。
還有就是選擇專案的時候也很關鍵,因為如果專案選的不好,不管你價格怎麼定,消費者不喜歡,一樣沒有生意。個人認為麻辣燙非常適合餐飲愛好者創業,因為一點也不難,簡單上手,就連沒有進過廚房的人都可以做好,利潤也很高。
綜上所述,做餐飲麻辣燙相對來說還是很合適的,投入小,受眾人群廣,經營簡單,效率高,利潤高。如果不好我自己的五家店不會做的都好,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來看看,一起學習。
-
3 # Song松影視
很多餐飲經營都以為選單的定價無關緊要,其實不然,一個好的選單能夠讓顧客直接忽略門面怎麼樣的缺陷。顧客看選單的目的無非也是在乎自己錢包的事情,所以一定要記住選單的重要性就在於其定價。
但是對於餐飲選單如何定價會比較好呢,這也是需要技巧的。
第一,瞭解市場,根據市場訂價。
其實也要看檔次的,檔次高的餐廳,其訂價可適當高些,因為該餐廳不僅滿足客人對飲食的需要,還給客人一種飲食之外的舒適感。市口好的餐廳比市口差的餐廳,其價格也可以略高一些。牌子老、聲譽好的餐廳的價格自然比一般餐廳要高,等等。但價格的制定無非就是要了解市場,從而適應市場的需求能力,價格不合理,訂得過高,超過了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或者是物非所值就會引起客人的不滿意,就算是當時顧客不說出來,那以後也不會再來,這樣就不會有回頭客了。
第二,制定價格要靈活
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商家都實施了小數點定價,何為小數點定價呢?就是本來是20元錢整的就會定為19.9或19.8給客人一種便宜的感覺,但是時間長了,客人也掌握了餐廳的套路,便也不是十分的買賬了。但其實這種方法只要稍微的調整也是可行的,可以將菜價定為22.2, 33.3這樣類似的價格,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效果。不會讓客人認為是亂定價格,反倒是經過精密計算,核算過成本的。最後在結賬時就可以大大方方的為顧客免去零頭,這也讓顧客感覺到享受到了優惠。
第三,設定特價菜
就是說,週一到週日,每一天都設定一兩道當天的特價菜。但是特價菜的選擇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是符合大眾口味的,每個人都能夠接受。而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夠因為是特價菜就降低了菜品的品質,你要知道,正是因為是特價菜,很多顧客也是衝著這個特價菜而來的,所以一定要更加註意特價菜的品質,你做的越好,顧客就會越滿意,這樣一來,回頭客也就會越多了。
選單的定價是需要很大的學問的,既要了解市場也要熟悉市場,一定要跟著市場走,而且定價也要靈活靈現,一定要充分在保證了商家利益的前提下也要滿足顧客的需求,做到不同時間、地點,不同消費水平來區別定價。總的來說,一定要從多方面考慮,綜合判斷,最後在靈活定價。
-
4 # 佳天下傳媒
用我以前的一些總結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餐廳老闆,你會設計菜品結構嗎?
菜品結構設計的目的:強化顧客的記憶點,帶動重複消費。
菜品結構設計的三要素:利潤、葷素、口味
一、利潤結構:假設餐廳的菜品毛利潤約在60%左右。
區分方式:高於成本平均值的為高成本菜品,低於成本平均值的為低成本菜品。
成本平均值計算方法:方法是將每一道菜的成本核算出來,合計之後取平均值。如一家餐廳50道菜的總成本是1000元錢,則用1000÷50=20,即成本平均值為20元。
再拿出一道菜品作為特價菜,只按照成本銷售,形成記憶點和傳播點。
根據菜品的利潤將結構分解為
結構分類 毛利潤 結構佔比
低成本低利潤 40% 10%—15%
低成本高利潤 65% 35%—40%
高成本低利潤 40% 10%—15%
高成本高利潤 65% 35%—40%
特價菜 10% 1%—2%
以某餐廳55道菜為例,根據成本核算該餐廳菜品成本平均值為15元,高成本有29道菜,拿出4道菜(約佔13%)毛利潤降至40%,其中最高成本為25元,原售價88元,調整後為45元(毛利潤約44%)。低成本有26道菜,也拿出4道菜(約佔15%)毛利潤降至40%,其中成本最低的為3元,原售價15元,調整後為5元。
結構分類 毛利潤 結構佔比 菜品數(55) 原單品平均售價 調整後
低成本低利潤 40% 10%—15% 4 25 18
低成本高利潤 65% 35%—40% 21 25 28
高成本低利潤 40% 10%—15% 4 45 30
高成本高利潤 65% 35%—40% 25 45 50
特價菜 10% 1%—2% 1 15 5
說明1:4道低成本菜品價格從均價25元降到了均價18元,4道高成本菜品價格從均價45元降到了均價30元,這種大幅度的降價可以給客戶明顯的記憶點,在以後選擇餐廳的時候大大增強吸引力。
說明2:21道低成本菜品價格從均價25元上調到28元,25道高成本菜品從均價45調到50元,這種小幅度的調價對客戶影響不大,但是可以保證平均利潤率沒有下降。
說明3:1道特價菜原價15元現在調整到5元,這樣容易形成話題,製造出記憶點和傳播點。
二、葷素結構:不管是低成本菜品還是高成本菜品,都必須注意葷素搭配,在實際操作中低成本菜品中主要以素菜為主,但是在高成本菜品中也要注意葷素搭配的運用。
三、口味結構:根據餐廳的客群定位,然後進行口味結構的調整,比如一家餐廳以愛吃辣的年輕人為主,在口味設計中應當按照70%的菜品以辣為主,但是也要有30%左右的菜品以清淡和甜味等進行搭配,既能符合部分女孩子的需求,也能符合老人和小孩的口味。
-
5 # 賣房路上的小周
謝邀,餐飲如何定價?這個問題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簡單的辦法就是在相似的店裡去學習一下,這個相似必須是店面位置相似,食物品類相似,這樣的定價才不會使你處於尷尬境地。複雜一點的就是需要考慮店面的定位,消費者的行為規律以及心理因素,所謂定位就是你自己對於店面的規劃,是走中高階路線還是低端路線,再來針對性的確定消費群體,然後根據消費群體,來思考這群人的消費習慣,以至制定相應的營銷和食物種類、口味,如此一來根據你的成本和相似同行的價格,制定消費者心理預期的價格。但是有一點,品類不要太多,兩三種即可,我曾經看到一家小餐館,選單製作很漂亮,就是上面的種類太多,光一個肉絲炒飯就有十幾種,分的過於精細,以至於顧客都不知道該吃什麼,有的懶得走的就隨便點了一個,有的乾脆就走了,所以千萬不要犯這種低階錯誤就行。
-
6 # 創業哥有話說
餐廳運營中,老手與新手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區別,但對於菜品的定價大家就都一樣了,一個詞 頭疼 。
因為你定價定高了,顧客消費少;價格定太低了,自己覺得虧;而同樣的菜品,在不同的地方的餐館中的定價也是不同的,這個自然是跟檔次、地段、成本分割不開啦。
那麼對於新菜品的價格,該如何定價才比較合理呢?
1、依照成本、合理定價
在定價中,這種依照成本來定價是最為簡單的方法了。它是根據成本與你所期望的毛利率來算售價的。
舉個例子:一盤紅燒雞塊的標準量是300克,成本是10塊(包含原料、調料),餐廳的毛利率是50%的話,那麼定價為:10÷(1-50%)=20元,這才是合理的價位。
2、競爭市場、參考標準
消費者在消費的時候,並不單單只是看自己的慾望,還會看菜價是否合理;一旦發現這家的菜價不合理,那麼下次可能就不會消費了。
3、依照選址、綜合定價
餐廳的選址不同,店面的房租、消費就會不同,那麼菜品的定價也應當合理的上升或下降一點。但不可上升的太高,顧客不想消費;也不可太低,有廉價的感覺。
比方說,一盤紅燒雞塊在商場的一家店裡會被賣到60,而在一個小鎮上可能就只要20;因為兩家的成本有差別,價格自然也會存在差異。
4、看價效比、制定菜價
餐廳的價效比,主要是為顧客創造價值,而不是為了利潤盲目定價出售。
比如說餐廳的裝修,能夠上餐廳內有檔次、有氛圍,菜價可以比普通裝修的要稍微高一點點,顧客還好接受,若是太高,則會直接讓顧客得到反感,下次就不消費了;
還有服務員的態度到位,能夠讓顧客感受到來你家吃飯,不是單單是填飽肚子,還有一種生活的享受,這也是一個賣點。
-
7 # 食用油廠家
第一,隨行就是的那麼這個方法的具體做法是,把自己的飯店和周圍三公里的飯店的菜品服務質量和客單價等多方面,然後,結合自己的品牌定位之後進行,綜合分析,然後來,擬定產品價格,那麼第二個呢,就是係數定位,那我根據這個係數定的話,咱們來舉個例子,以便更好的理解,比如,一份炒飯的,成本是六塊錢,那麼如果想把菜品成本控制在,40%以內的話,定價的係數就是,1/4=2.5,也就是說,售價等於成本*定價係數公式,那麼,這邊炒飯的定價就應該是6×2.5,15塊錢,也就是說把咱們的成本乘以25就是菜單價,第三個呢,就是尾數定價法,相信咱們大家都,經常看到超市裡有些,商品是以八或者九,結尾的,比如說,9塊9,29塊8,那麼這樣就是改變尾數數字的一個普遍的,定價方法,同樣的道理,這樣的定價方法也特別適合在飯店的,不過飯店一般都會以五來作為標準,去衡量菜品的價格,比如說22或者23塊錢,顧客看到價格沒有超過25塊錢的話,就會覺得非常實惠,而如果尾數結尾超過了五,比如說是27或者28的話,顧客就會感覺價格和30差不多了,這樣就可能會降低他們的消費慾,這就是我經常用來定價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8 # 天財商龍
選單是餐廳的重要盈利工具,因此選單的整體規劃應包含3個部分——產品、定價、呈現。
在產品方面,要考慮上哪個產品能賺錢、哪些產品是在市場中比較新穎的、有創意的以及哪個產品可以更有效的打擊競爭對手;
在呈現方面,涉及選單的排版、文字、渲染圖、照片的效果、設計的效果等等;
在定價方面,要考慮什麼樣的價格可以讓顧客接受,什麼樣的價格可以讓餐廳盈利。
定價之前的3個思考
思考一:你打算多少錢裝修店鋪
這個問題是很多的餐飲老闆在開業前沒有思考過的。為什麼投多少錢裝修店鋪會跟定價有關係呢?這其中既有內在的經營邏輯、又有心理影響的問題。
比如,當一個店內部環境髒亂、門頭簡單,你覺得這家店人均能達到多少錢?大家在心裡都會有一個價位,你可能會覺得也就二三十元,如果吃到100元,可能就會覺得這家店特別黑。相反,如果把同樣的產品放到一家金碧輝煌的店裡,你覺得在這家店裡,人均又能達到多少錢呢?你心裡可能會覺得一兩百塊錢吃下來就很好了,但是如果吃完只有七八十,你可能就會覺得很划算。
這其實就是因為消費者到店往往不會單純的消費產品,還會消費環境,所以裝修店鋪的投資多少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對店的認知,進而影響定價。
當然,我們講的店鋪裝修投資不僅是裝修費,而是整體投資。而且在不同的城市,投資金額是有底線的,各城市的房租、人力、原材料價格都會成為影響投資金額的因素。
比如,在成都吃一頓普通的中餐可能只需要人均60元,如果達到80元就貴了。但是在北京,人均80元可能只是吃飽,要人均100-150元才能吃好。所以成都的一家中餐廳在裝修投資的時候可能100-150萬就夠了,但是在北京就遠遠不夠。這就是不同城市所處的消費市場的差異對定價產生的影響。
所以店鋪的裝修投資對定價一定會產生影響,而不同城市的餐廳要充分結合當地消費市場水平考慮裝修投入總額。
思考二 你希望人均/客單價是多少
你所希望的人均/客單價會引導店鋪背後的所有組織關係,所以一定要有這個思考。
比如你的店鋪面積比較大,但是想做到人均30元。這時就不需要有高的翻檯率就能達到要求,但要盈利就會比較難。
所以確定了人均,就確定了翻檯率、店面的面積、裝修成本、人力成本、回報率。所以你希望人均是多少會決定後續的整個商業邏輯。
此外,思考人均的時候一定要思考與品類的關係。你要做的品類是做細分市場還是競爭市場,是藍海市場還是紅海市場。比如10年前大家都推著小車做麻辣燙,人均10元左右,但是為什麼楊國福、張亮能把人均做到20、30元。這就是有邏輯的。但是如果你說想做到80元一個人的麻辣燙,就要考慮自己在品類中有競爭力嗎?你選的這個細分市場是做了升維的處理還是降維的處理?是要和市場拉開一定的差異嗎?這些都是人均背後的決定因素。
你想做的人均需要這個品類有足夠的“承載力”,也就是通常消費者認為這個品類他們能接受的價位。
思考三 你希望毛利達到多少?
任何一個餐廳,定價未必能讓你賺錢,但是毛利可以。因為價格定高了,顧客就不買賬;而定價10元的產品,你的毛利也許能達到9元;定價50元的產品,毛利也許能達到20元。餐廳毛利是由兩個因素所決定的:價格和成本。
定多少錢,是人均的問題。成本的多少決定了盈利的空間。但是毛利率高不一定賺錢。定價8元的產品成本2元,看似80%的毛利率很高,但實際只賺了6元,而定價90元的的產品雖然毛利率只有60%,但是也許你能賺30元。所以我們最終要看利潤絕對值,也就是到底給你帶來了多少錢的收益。
那麼你又希望產品的毛利率或者是毛利能夠達到多少呢?這是我們要思考的,我們通常是用毛利率來做餐廳整體菜品的成本衡量和收益衡量的,比如說你希望餐廳的毛利率是70%,還是60%,這背後你要思考在整月當中採購的所有食材及所有的採購量中佔到70%-80%的食材是哪些。只有你把這些產品相對控制好,毛利率才有可能實現。
科學定價的4個方法
方法一 成本定價法
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定價方法,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首先要確定毛利。比如一個土豆絲的成本是2元,這時如果你希望把它賣到18元,就會獲得非常高的毛利率,但是這個高毛利率會讓顧客覺得價效比低。所以定價時首先確定我們希望獲得的毛利率,比如我們希望這個土豆絲的毛利率是70%,我們就能得出這個產品的定價應該在7元左右。
除此之外,運用成本定價方法時還要注意3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是要根據自身供應鏈。
比如,中國頂尖的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它之所以能夠將人均控制在40-50元之間,並且難有人跟它競爭,就是因為其背後強大的供應鏈體系。
第二是要符合投資規律。
這裡的投資規律其實就是定價與產品研發的關係。很多時候,餐飲人都有這樣一種習慣,老闆讓研發產品,首先會思考我開發什麼產品,然後跟老闆說:老闆,我這個菜大概20塊錢,我覺得定在40塊錢合適,因為毛利率百分之50%。
這時老闆就會認為你的定價是根據你的開發成本而來的。但是在任何一個領域,都不是先定產品後定價,先定價後定產品。
所以正確的邏輯應該是,首先確定我們希望選單有什麼樣價位的產品出現,再去思考這樣的產品是什麼。當然,如果你的老闆有明確的產品指向,比如跟你講了現在想開發兩個跟蘿蔔有關的菜,那麼你需要在考慮整體價格體系的情況下,去思考做便宜的菜的話就是普通的素蘿蔔,做最貴的話就排骨燉蘿蔔,再做更貴的就豬肚燉蘿蔔...
第三是要平衡顧客體驗。
菜品的定價還要注意平衡顧客體驗,也就是不應該單純以成本作為主要的參考指標,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盈利而讓價格高於成本,但是不一定必須要讓每個菜品的價格都高於成本。
比如,當你的餐廳需要一款產品來引流,就可以選擇某個產品讓它不賺錢。舉個例子,外婆家有一款產品——麻婆豆腐,一份三塊錢,它的成本也許就是2塊錢,甚至有可能是3塊錢,但是那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品牌根本就沒打算靠這款產品賺錢,而是希望用它來引流。
方法二 市場定價法
這種方法有2個層面,一是基於競爭市場定價,一是基於供應鏈市場定價。
第一,基於競爭市場定價。
即定價時考慮競爭對手,確認顧客到店是吃品質還是吃價效比。
比如北京的一條街上有3家做小龍蝦的店,其中一個品牌強調品質,所以起定價是10元一隻,其他價位為20元/只,25元/只,20元/只。而它的兩個競爭對手則不是這樣,其中一個對手將價格定為5元、10元、15元每隻,最高為20元一隻,所以這兩個餐廳就是面向不同的消費群體的。
但是第三家龍蝦館,如果它做品質,就要跟第一家龍蝦館競爭,如果要做大眾龍蝦,就要跟第二家品牌競爭,於是他選擇將產品定價為3元、5元、10元、15元、20元、25元一隻的多個等級。相信會有一批消費者選擇第三家龍蝦館,因為選擇更多、價格更低。
所以在基於競爭對手定價的時候,要考慮是打擊對手還是與對手拉開差距。
第二,基於上游定價。
大家知道很多粵菜餐廳的海鮮是時令價,這就是因為它的上游不確定。小龍蝦就是典型的例子。夏天三四十元一斤,冬天六七十元一斤。我們當初輔導過的一個小龍蝦餐廳就出現過夏天裝不下、冬天裝不滿的情況,我們給出的建議是不要把龍蝦當作單一性產品,而是把它當作一道菜,以龍蝦為牽頭做多元化的產品。
方法三 體驗定價法
餐廳的體驗定價是比較綜合的一種方法,難以透過資料體現,主要包括產品體驗、服務體驗、空間體驗、品牌體驗4個方面。
第一,產品體驗的定價。
在這個層面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一些經營了幾十年的“蒼蠅小館”總是有絡繹不絕的客人,雖然他們可能沒有一個良好的用餐環境、服務,但是因為味道的純正也能源源不斷的吸引客流。但是問題在於,這些餐廳擁有好的口味卻難以賣出好的價格。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以壽司之神為代表的一些國外餐飲人,他們給產品注入了“匠心”的靈魂,讓產品體驗迅速提升,產品價格也隨之提高。
所以這也是咱們中國的餐飲企業需要逐步去認識的,價格的背後有可能體驗的並不是產品這一項。可能還包括服務、對產品的理解、匠心,對多年經營的認可等等。
第二,服務體驗的定價。
如果你想產品的價格更高一點,可以增加一些相應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分為硬體型服務和軟體型服務,並不是說增加服務就要增加人力。
如果是軟體型服務就需要人力,比如海底撈的人均非常高,這就是服務帶給海底撈的議價能力。除此之外,如果你不想投入太多的人力,則可以提供一些免費的小菜、茶水飲料等等,這都是一種服務。海底撈用人工來擦皮鞋,你可以用皮鞋機。
第三,空間體驗的定價。
你的空間裝修得越好,當然定價就越高,不管是日本的百年老店,還有國內十幾二十年的老店,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需要進行裝修的。對於空間的設計,比如舒適度的設計,對文化的設計,都會對定價產生一些影響。
第四,品牌體驗的定價。
品牌體驗也是可以讓價格更高一點的影響因素,如果你的品牌在產品、服務、空間上,甚至在品牌上都有足夠的體驗點,那麼你的價格就可以適當的往上走,不用擔心。
方法四 變數定價法
變數定價法實際上是一個價格最佳化的方法,也是一種定量的方法,包括增量、減量和最佳化。
所謂“增量”就是當你覺得產品定價便宜了,想把價格定高,你可以把產品變大個,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我現在服務的一個在全國有400多家店的餛飩品牌,他們就在用變數定價的方法,比如招牌的蝦腰餛飩,18元一份,最近又新出了一款2個大蝦仁的餛飩,售價25元一份,價格更高但是依然銷量很好,這是我們說的增量。
同樣你也可以透過減量的方式調整價格,比如大份變成中份,雙份變成單份。
所謂產品最佳化未必是改變外觀、造型、但是可以改變主輔料搭配、調整產品結構。比如說排骨燉冬瓜,也許市面上冬瓜漲價了,那你可以用排骨燉蘿蔔,少用一些花椒,改變一些主輔料的搭配。
影響定價的3個消費者心理
除了定價的方法,在定價時還要充分掌握消費者的心理,才能佔取先機。
1、“0”和“5”的敏感線
餐廳很少在定價中包含0或5這樣的數字,因為0和5相對比較敏感。
比如上圖中的這些數字,這樣的價格差異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呢?
9元看起來最便宜,因為不到10元,所以0就是個敏感帶;12元也相對便宜,因為不到15元。我們看到在20元以下的這個檔次中,很明顯16元、18元看起來就相對貴一點,因為它高於5元,但是低於0元,所以消費者看到的是“將近20哦”,但是當有22之後你會發現,在20-22中,16-18元就比較便宜。
但是當我們把9元和29元放在一起的時候,可能我們就會有另外一種感受,不會覺得18元特別貴,因為你發現上面還有22元、24元,以及29元,如果你把29元和32元放在一起,你就不會覺得29元特別貴,因為它還沒到30元。
2、小數點可以賺大錢
9.8元、12.6元、49.9元....這種定價方法在超市很常見。而餐飲行業其實也已經有企業在用這樣的方法。
比如成都的一個很有名的家常菜品牌,就將所有產品的定價全部標為有尾數的。9.8元的,6.68元的,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這些小數點在一年當中為品牌帶來了近百萬產值!其實道理很簡單,5個0.8元就是4元,相當於顧客又多點了一個小菜。
3、三者取中
當我們在餐廳中看到16元、24元、32元、45元這幾個價位時,賣得好的一般會是24元或32元的,可是如果把45元的去掉,更多的顧客就可能會去選24元的。如果我們去掉16元,留下45元,大多數人就會選32元的。這就是顧客三者取中的消費心理,因為安全因素,他們可能會覺得低價的不夠值,高價的又容易不超值。
需要注意的是,“三者取中”也涉及到顧客的口味、一貫的認知、產品的毛利、產品形態、數量等多重因素。所以一定要想清楚你想賣的產品是不是在中間價位上。
回覆列表
從我自己寫的一篇文章裡提取了一部分。
構建合理的選單,讓選單能滿足所有收入群體,是值得去深思的一個問題。
肯德基和麥當勞大家都知道,但可能不知道麥當勞的客單價卻比肯德基的低,是麥當勞裡的選單比肯德基的便宜很多嗎,顯然不是的。
麥當勞裡有一款套餐是吉士漢堡套餐,只要18.5元起。它是麥當勞的一款有歷史年代的產品,吸引眼球的能力不高,但卻有重要的意義。
因為這樣一款基本上沒提過價的套餐滿足了打工族的需求,不像其它的套餐,在提價之後會有不少顧客因此不為此買單。所以你會發現麥當勞是一個無論白領還是工薪階級都能吃得起的一個快餐店。
雖然它的客單價和麥當勞主打漢堡也有關(肯德基主打炸雞),但是一套合理的選單,既能提高你整個店的客單價,也能囊括你所有的消費人群。
同樣的,對於一些店來說,老闆單方面想去提升單價而去砍掉一些低價的菜品,但是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給餐飲店設了一道門檻擋住了一部分的消費者。
顧客可能會想,平時來這個店裡消費都在二三十塊錢,突然某一天來,一頓飯下來變成了四五十塊,那可能就是在考驗他對店的忠誠度了,可能前一天還談笑風生的,轉天就再也不來了,不要試圖考驗人性,尤其還是對價格非常敏感的人。
當然不同型別的餐飲店提升單價帶來的影響也大不相同。
對於飲食這類剛需的餐飲行業一次提價會很大程度影響,但是對於奶茶、甜點類的餐飲行業的影響相對來說就會小很多。來消費的人屬於尋找感官上的享受,並且對奶茶消費已經有了一定慣性,價格上的變動影響就會小一些。
其實只要能保證選單中每一樣單品或者套餐的利潤率足夠,每桌的翻檯率夠高,都是能保證盈利能力的加強。如果希望提升客單價,能保證量價齊升才是最關鍵,至於提升多少的客單價合適就需要找出顧客對價格接受程度以及多少顧客願意接受的平衡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