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鬼冷知識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

    他的山水田園詩翻開了古典詩歌的一個新篇章。陶淵明選擇的是完全的歸隱田園,不苟且於仕途。

    他曾在《歸園田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可見,陶淵明嚮往田園生活的願望是發源於本真。

    據史料記載,陶淵明曾經出仕,而且深受上司賞識。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陶淵明決心放棄仕途,選擇歸隱的呢?

    《晉書·陶潛傳》中記載道:“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出生於官宦世家的陶淵明生性耿直、淡泊名利。

    在朝政腐敗、官場黑暗的東晉末年,在朋友的勸說下,出於養家餬口的現實逼迫,陶淵明本著“大濟蒼生”的目的出仕。因受不了官場盛行的腐臭之氣,心性清高的陶淵明多次辭官。

    405年,年過四十的陶淵明出任彭澤縣令。有一天,潯陽郡派督郵下來視察。據說這位督郵是個貪婪的小人,經常假借公差之名,收受賄賂。

    陶淵明本就不想巴結這種小人,更厭惡官場的迎來送往,於是就起草了一份辭官書,將官服印綬放在案上後,攜妻子回老家,隱居鄉野去了。

    辭官以後,陶淵明回到家鄉。雖然沒有了俸祿,但作為名門之後,陶家還是有些房屋地產的。歸隱後的陶淵明和妻子耕種於隴畝之上,以資生活。

    由於雅愛詩書,估計農田管理得也不怎麼樣,所以日子比較清貧。雖然有時捉襟見肘,但陶淵明卻能樂在其中,怡然自得。從陶淵明歸隱後的詩作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二

  • 2 # 勝哥挖歷史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啊,我來簡單說下。

    “不為五斗米折腰”說的是陶淵明作為古代文人所擁有的氣節和志氣,並不是真的五斗米。文人都知道耕種勞作的,他們不是神仙,不可能靠吐納生活,本問題的思考挺獨特的。

    從《歸去來兮辭》裡可以看到他是回家種田的,感覺從字面上看沒什麼大意義,活人總不至於餓死吧。

    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 ”就對應了他迴歸田園生活後的真實寫照,是靠自己雙手的辛勤勞作來養活自己的。

  • 3 # 縱橫天下歷史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值得思考。

    《晉書·陶潛傳》中記載道:“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出生於官宦世家的陶淵明生性耿直、淡泊名利。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那他是靠什麼生活的呢?

    一、身世背景

    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名將,握強兵鎮守長江中游,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聲威煊赫一時。 死後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亦曾出仕。陶氏為東晉元勳之後,地位雖不如南下名族高貴,也是潯陽的大族。由此可見,在他祖父、父親那一代身居要職,應該有許多積蓄。

    二、歸隱之前

    歸隱之前,陶淵明做過彭澤縣令。漢朝在郡以下設縣,大縣(萬戶以上)設縣令,小縣(萬戶以下)設縣長,都是一縣的最高長官。縣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縣長是三百石至五百石不等。 一年的俸祿夠吃好幾年的。所以還是能存下積蓄的。

    二、歸隱之後

    歸隱之後陶淵明還是有點積蓄的,陶淵明確實已辭官,但這不代表沒有積蓄。著名的《歸去來兮辭》大約寫於辭官義熙二年,有句話寫得自己。“芳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同樣表明還是有一定物質基礎的。當然了,這個做官的人比不了的,但比起平民百姓,還是算好的。而且平常沒事還種種地,也算自給自足了。

  • 4 # 良人執戟2

    陶淵明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雖然他的年代介於東晉南北朝混戰痛苦的年代,但是,前三十年相對而言還是一個安定的環境。

    陶家是典型的"官三代",雖然到他這代已經家道衰落,但是畢竟曾經是名門望族。

    時任江州剌史的官員任命他為"江州祭酒從事",大約是主持一些禮儀、祭祀活動,也算是吃皇糧的公務人員。

    但是,陶潛偏偏就沾染了所謂的"魏晉風骨"而白眼看官場,於是調動去了幾個部門工作,上司始終不満意他。

    機會來了,上級領導終於要他到基層做官,在東晉南北朝這是清水衙門官員們求之無門的好事,因為有油水,有搞頭。

    陶潛也動心了,暗自盤算,自己年齡也不小了,雖然可以做點詩,寫點文章,在當時是無法換酒換糧食的,以詩文進入仕途還要等二百多年,在仼上多攢二個錢以供日後所需,於是在東晉義煕元年(405)做了彭澤縣令。

    遺憾的是這位當地父母官由於心不黑、手不狠、臉不厚、膽不大、實在下不了狠手盤剝百姓,喝了二口紅苕酒以後慨嘆:"飢凍雖初,違己交病"。這是著名的巜歸去來兮辭》賦中二句。

    一天上級領導來到縣衙門,告訴陶潛:"督郵要來巡視工作,考察官風,你把這身油臘片麻布衣裳換了,腰間的草繩換成絲帶去恭敬拜會督郵"。

    陶潛一聽心中大怒,心中暗自問侯督郵全家多少遍⋯!

    陶潛漲紅臉大聲說:"我不會為了五斗米而向鄉間小人彎腰"!當天陶潛即掛印鎖門而去。請閱讀白話《歸去來兮辭》賦:

    回去啊!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去?自己的心志已經被形體所驅而做了官,又為什麼要惆悵而獨自悲愁呢?認識到過去已經不可挽回,如果未來尚可彌補,確實迷失了道路,好在還不遠,領悟到今天的正確,昨天的錯誤。迴歸時、水路中,船搖晃著是那樣輕快飄揚,風輕飄飄地吹拂著衣裳;陸路上,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程,可恨的是星光微弱,看不清。

    摘錄他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官場容不下陶潛,陶潛還以進入官埸為恥。

    陶潛在以前就嚮往田園生活。東晉安帝元興二年(403),他因母喪離職,與堂弟敬遠同居田舍,並參加農業勞動,退居後也只能是溫飽狀態,沒有維持多久,到了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家中失火,草房全毀,只能搬到船上居住,生活每況日下,至他54歲那年,先是旱災、繼而水災。糧食無收,全家人曾一度陷入困境,捱到六十三歲那年,他終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北宋大家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巜歸去來兮辭》而己。

  • 5 # 有魔氣歷史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說過,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己。表達了對陶淵明掛印棄官之後所著的《歸去來兮辭》的推崇。

    故事發生在東晉年間,陶淵明被委以彭澤縣令之職,這對於許多官員來說是一個油水頗豐的位置,然而對於沾染魏晉風骨的陶淵明來說,卻是自身職責之所在。不願盤剝百姓的他兩袖清風,並在一次督郵到縣衙門的巡查索賄之後掛印棄官,並吼出了那句曠世名言。

    不為五斗米折腰!根據東漢和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縣官俸祿標準推斷,晉朝的縣令俸祿定然不止區區五斗米,故此陶淵明是在表明不會為一個縣令職位去侍奉“鄉里小人”的心跡。那麼當陶淵明棄官回家之後,又是靠什麼生活的呢?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士族崛起並把持朝政的時代。然而陶淵明並不是士族門閥出身,並沒有家族底蘊提供支援。據傳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初年名將陶侃,這是一位權勢和名望均極高的人物。然而陶侃並非士族,他出身貧寒,始終沒有充足的莊園產業。陶家在陶侃故去之後,衰落的非常快,迅速被其他士族子弟佔據了朝堂高位。

    陶侃去世之後,曾留下對於寒門庶族來說頗為豐厚的家產。然而在士族林立的環境下,陶侃十七子迅速陷入了家產爭奪之中。到了陶淵明這一代,雖出任官職多少受到曾祖父名聲的影響,但其餘大多沒享到先輩的餘蔭。

    根據《歸園田居(其一)》中“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的寫實描述,歸隱初期的陶淵明生活狀態並不算差,擁有充足的耕地,甚至還可能僱傭他人耕種的可能。只是後來,尤其是五十歲後經歷了火災、歉收等導致其房產和田產出現大幅度虧欠,生活狀態趨於困苦。

    另外我們透過陶淵明的詩詞中,我們會發現他不僅有“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躬耕經歷,還有“餘嘗於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講習教書的時候。故而可以斷定陶淵明歸隱之後,除了耕種之外還有教書的收入。

    遁世修仙的隱居狀況不同,陶淵明的歸隱更像是提前致仕,他與外界的聯絡並未斷絕。所以也時常會有一些友人,諸如顏延之、王弘等人接濟於他。

    總的來說,陶淵明歸園田居之後,經濟條件大不如前了。但最初並不算拮据,家中還有不少房產和田產,可以透過耕種、教書維持相對滋潤的生活水平。只是到了晚年出現變故,生活確實困苦了許多。

    面對眼前的苟且,陶淵明堅守著自己的人生信條,在內心深處開闢了一處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既代表了他自己的堅韌風骨,亦化為了中華文明的精魂,傳承在我們民族的血液中,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迪和博美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