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戀蝶花

    曹操假借漢之丞相之名,兼併諸侯,以統一天下為已任,四處征戰,重農桑,為西晉最終統一奠定基礎,不愧為世之英雄。

  • 2 # 彼岸歷史

    把曹操傳為奸雄,本身就是一件千古奇冤。

    這部小說對華人的影響,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在小說界還是在史學界,都無出其右者。因為,從成書一直到20世紀末,它幾乎代替了正史,凡人只知道有《三國演義》,而不知道有《三國志》。而梟雄劉備、英雄孫權和姦雄曹操更是深入人心,連京劇人物中的曹操都一直是白臉扮相。

    他“奸雄”的得名大致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當時有“相人”之能的人才伯樂許劭的評價:“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第二個則是因為我們傳統的歷史觀造成的,即所謂“正統”觀念,具體到三國裡面,劉備是大漢宗室,不管來路正不正、人品好不好、能力強不強、入行早不早……就是代表正統,因為身份問題,人家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哪怕賣了半輩子草鞋。

    然而,關於曹操,羅貫中誤華人久矣。真實的曹操不僅在當時,就是把他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數得著的有為帝王(無冕之王)。如果單把他放在三國這一特定歷史環境中,他對於孫、劉兩人更是壓倒性的存在。如果說他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家的話,那麼孫、劉二人就只能算是割據一方、小富即安的小軍閥。下面就逐一分析一下曹操迥異於孫、劉的英雄特質。

    一是遠大的政治抱負。與其他割據政權的根本區別在於,曹操從一起兵就志在一匡天下。這可以從最早與袁紹的一番談話中看到,“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又云:‘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魏書·曹操傳》)”兩人的境界簡直判若雲泥。

    二是宏闊的戰略眼光。最著名的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群雄競起,天子雖然式微,但仍然是一塊金字招牌,有人看不到(袁紹),有人看得到卻用不好(董卓)。唯獨曹操,奉正朔討忤逆,無往而不利。可以說,僅此一項舉措,就讓他事半功倍,至少少奮鬥十年。

    三是卓越的軍事才能。除了起兵之初和後來的赤壁之戰,曹操先後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張魯等割據勢力,一生極少敗績。其中,官渡之戰更是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而且據考證,“空城計”就是曹操的傑作,被羅貫中為了神化諸葛亮而移花接木了。同時,他又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使中國北方完成一統。

    四是先進的治國理念。這突出表現在他任賢用能、發展經濟和恢復社會秩序上。“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求賢令》)”,這相比於秦漢以來的“察舉制”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同時,他興修水利、勸課農桑,創造性地實行“租調製”。經過他的治理,中國北方在經歷過漢末大亂後逐漸穩定了下來,並一直對吳、蜀保持著巨大的優勢,為後來的曹丕代漢甚至“三國歸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大漢國祚延續了四百年,又碰上桓、靈兩個混蛋,早就該給“有德者”讓位了。這個“有德者”肯定不是劉備,因為他不僅出身存疑、水平有限、蝸居西蜀,而且更讓人不齒的是,他嘴上說匡扶漢室,國號卻是“蜀”,所謂“蜀漢”只是後人給他裹上的一塊遮羞布而已。“有德者”也不是孫權,他的地盤是父、兄給他打下來的,自始至終他都在守成而沒有開拓,類似於晉元帝司馬睿和宋高宗趙構。所以,三國之英雄,唯有曹操!而且,曹操的從政經歷告訴我們,他一開始並不是衝著權勢去的,後來做大後也不是衝著謀篡去的,而是在發現大漢氣數已盡後才逐漸轉變的思路。

    建安元年九月,有人根據星相勸他自立,曹操拒絕。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北方一統,曹操說出了那段著名的話: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此時的他志得意滿,已經開始活動心眼了。

    建安二十四年,對夏侯惇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時的他已經晉位魏王,距離皇帝只有一步之遙,但他還是把機會留給了兒子。

    最後,用《魏書·武帝紀》的評語來作結: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三國真英雄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無私的,而子女對父母的愛也是無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