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坦蕩人生MTR
-
2 # 固梁一
寇準在北宋的地位,好比是唐朝的郭子儀,清朝的李鴻章,安邦定國,天下安危繫於一身。范仲淹說他“寇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而王安石的評價更高:“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但他的命運和郭子儀、李鴻章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寇準三次拜相,五次被貶,只因他“性剛自任”,狷介亢直眼裡容不得沙子,做事高調說話不講藝術。正人君子疏遠他,奸邪小人構陷他,人際關係很不協調。寇準一生的命運很是悲催,仕途起起落落,終在垂暮之年貶謫嶺南,在顛沛流離中客死異鄉,連個棺材本都沒有留下
-
3 # 正喜百家姓
寇準出生一個貧苦農民的家中,在十七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跟著母親飽受了人世間的所有艱辛,寇準在十九歲參加宋太宗親自在開封主持的全國會試。
年輕的寇準在殿試大堂上對答如流的回答了宋太宗的提問,彰顯了卓越的才華。宋太宗極其欣賞他便破格錄取了他,寇準在第二年便去四川巴東縣當了知縣,寇準到巴東縣不到半年,該地政通人和、百業興旺,也因此年輕的寇準被老百姓親切為“寇巴東”。
後來宋太宗將他他為提升為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把組織人事的大權交於寇準,寇準不畏強權,公正不阿,於是便得罪了很多權貴,他一天騎著馬外出辦事,突然有一個攔住他的馬並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很快宋太宗就知道了此事,宋太宗憤怒的訓斥道:聽說有人喊你萬歲了?寇準說:陛下一定是有人陷害我……宋太宗不冷不熱的說:明天你到青川去吧!結果在寇準離開京城還不到一年朝廷就亂成一團。寇準在宋太宗的一紙詔書下回到京城來收拾爛攤子,寇準進行了改革使得許多權貴的利益受到損害。以馮拯為首的守舊派整日與寇準對抗,將朝廷攪得無一寧日。這是的宋太宗由於年齡大了沒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宋太宗聽信讒言將寇準貶為鄧州刺史。
兩年後太宗去世,趙恆登基,權衡之後新皇帝命寇準為宰相,於是寇準再一次回到了宋朝的權力中心。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侵,一天之內五次告急文書,真宗大為震驚,滿朝文武甚是害怕,一幫投降派主張南遷出逃,寇準其說:“誰要是再提南遷誰就是大宋的千古罪人。遼軍沒什麼了不起的,陛下如能御駕親征,定會把他們打回老家!宋真宗聽了說:你說得對!於是宋軍在寇準的指揮下連連獲勝,寇準又指揮宋軍乘勢進攻,遼軍倉皇逃竄,從那之後,宋遼雙方簽訂了睦鄰友好的“澶淵之盟”。
那些主張逃跑南遷的朝臣對寇準又恨又怕。於是他們相互勾結,向宋真宗進讒言,原本就對寇準本有猜忌的宋真宗怒火萬丈,將寇準貶到陝州當了知州。
十三年後58歲的寇準再次被宋真宗詔回再次任宰相。而這時的大宋王朝已是千瘡百孔,宋真宗病重,而朝政大權落在了劉皇后的手上,她的兄弟仗勢做了很多壞事,寇準不畏強權,將一干人等處死。
劉皇后因此對他恨之入骨,於是劉皇后與近臣丁謂勾結誣陷寇準,使宋真宗把寇準再次貶為相州刺史,劉皇后心中仍是不踏實,在宋真宗去世後劉皇后將寇準從相州刺史貶為道州司馬再貶到雷州司戶參軍。
-
4 # 萊駒為右
在中國,有一個傳統就是做了好事的人立馬變成一個完人,無可挑剔,哪裡都好。時至今日也是如此,我們看報道哪個人做了好事,哪個人見義勇為了,哪個人為國爭光了,記著一定挖掘一些猛料,比如他6歲就扶老太太過馬路,小學門門一百,中學懷有崇高理想……云云。寇準也是這樣,被無限拔高,評書演義、戲曲角色,更加深了寇準完美的形象。下面我們就看看真實的寇準:
檀淵之盟,功莫大焉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很快進入河南逼近黃河,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豐),三面包圍澶州(今濮陽),宋將李繼隆憑堅守城。宋廷朝野震動,宋真宗畏敵,打算遷都南逃,宰相寇準面陳利害,力促宋真宗趙恆親征。宋真宗無奈北上御駕親征。遼朝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被宋軍以伏駑射殺,遼軍士氣受挫。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真宗御駕親征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軍民多達幾十萬人。
遼國準備和談,真宗接受了和議,趙恆貪圖苟安,立即派曹利用去議和,並對他說:“只要不割地,能講和,契丹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寇準聽到之後,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過去,說道:“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了你的腦袋。”最終以三十萬銀絹達成議和條件。
可見,檀淵之盟,寇準居功甚偉。
恃才傲物 獨斷專行與呂端的矛盾
西夏李繼遷造反,攪得西部邊境不安,宋出兵攻夏。保安軍逮住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本來想把她殺了。為此,宋太宗召見寇準,寇準也是那樣的想法。在寇準退朝的時候,被呂端瞧見。呂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謀劃當中。呂端問寇準:“陛下是不是提到找我呂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準說:“沒有!”呂端說:“邊關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讓我知道,若是有軍國大事,商量大的計策,我呂端身為當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準方說出實情,呂端阻止了這個計劃。也推遲了西夏的造反,維護了邊境的安寧。
從官宦間的私人恩怨,引發了寇準與馮拯為朝制規則的激烈爭鬥。按呂端的話講,“寇準性剛自任,臣等不欲數爭,慮傷國體”,總是讓著他;太宗也說,“若廷辯,失執政體”,就是勸寇準停止爭鬥。可寇準偏是不聽,“猶力爭不已”,甚至要與太宗“論曲直”。寇準的狂妄深深傷害了太宗的心,因為他是一直眷顧和培養寇準的。太宗最後傷感地說寇準,“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不可救藥,失望到底。把寇準再一次逐出京城。 寇準又開始了新的外放生涯。
大權獨攬
“契丹既和,朝廷無事,寇準頗矜其功,雖上亦以此待準極厚。”因而寇準得以毫無顧忌地大權獨攬,實行宰相專政,常常居高臨下咄咄逼人地左右皇帝。特別是在人事任免上,包括本來依制度不應由宰相插手的御史任用上,寇準都大權在握。當時朝中流行著一種偏見,瞧不起南方人,寇準也終生瞧不起南方人,一直排斥南方人。景德二年14歲的晏殊以神童召試,時任宰相的寇準因其屬南方也想壓制他,這直接導致了這個詞人後面的坎坷際遇。
與王旦的矛盾
寇凖幾次說王旦的短處,王旦則專門稱讚寇凖。真宗對王旦說:“您雖然稱讚他的優點,他專門談您的缺點。”王旦說:“論理本來是這樣。臣在宰相的職位上時間長,政事闕失必定多。寇準對陛下無所隱瞞,更加見其忠心正直,這是臣之所以看重寇準的原因。”真宗因此更加認為王旦有德行。中書省有事送往樞密院,違反詔書式樣,寇凖在樞密院,把事情報告真宗。王旦被責斥,只拜謝,朝臣都被處罰。沒過一個月,樞密院有事送往中書省,也違反詔書式樣,朝臣興奮地呈給王旦,王旦命令送回樞密院。寇凖很慚愧,見王旦說:“我們同科考中,您怎麼得到如此大的度量?”
寇準有次得知自己要被罷免便託人求王旦要更高一點的官,對於這種跑官的做法,王旦感到吃驚,說寇準要的官自己怎麼能做主,並表示他不私下接受別人的請託,王旦這種態度使寇準又羞又惱,“深恨之”。可是王旦臨死前還是推薦了寇準。不久,寇凖獲授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寇凖入朝拜見,感謝說:“不是陛下了解臣,怎麼能至此?”真宗詳細說出是由於王旦的薦舉。寇凖慚愧感嘆,認為自己趕不上王旦。
與丁謂的矛盾
一次宴會上,寇準不注意,一點湯汁流到鬍鬚上了。丁謂忙上前給他撫去。今天看來,這種做法也沒有什麼出格的,畢竟是同事兼朋友嘛。可寇準卻冷了臉,說了一句“一個副宰相,給上司溜鬚,成何體統?話,讓丁謂下不了臺。這以後,丁謂就恨上了寇準,而且私下裡處處尋寇準的短。
呂端、王旦是君子能讓著寇準,丁謂則沒有忍讓,直接把寇準撩翻了。後來寇準意圖影響皇位繼承,被丁謂、劉皇后抓住把柄貶值雷州。可見,對寇準,丁謂也沒有下死手。
私德不彰寇準少年得意養成了他奢侈的習性,過上了奢侈浮華的生活。作詩曰:“將相功名終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間萬事何須問,且向樽前聽豔歌!”,完全在沉溺於奢靡的生活不能自拔。
寇準第一次為相不久即被他所瞧不起的南方人王欽若排擠罷相,罷相後出任陝州知州的他基本不理政事,沿襲多年官場的舊習,終日宴遊。生日那天,建造山棚大宴,又服飾用度僭越奢侈,被他人所告。真宗生氣,對王旦說:“寇凖每件事都想要仿效朕,行嗎?”王旦緩緩地回答說:“寇凖確實賢能,對他的呆有什麼辦法。”真宗心意於是消釋。
《宋史·寇準傳》中描述:“(寇)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油燈,雖庖所在,必然炬燭。”經常在家中舉辦大型歌舞晚會,並下令在其豪宅中到處都點上蠟燭,即使廁所、馬廄裡也不放過。
寇準的行為被歐陽修視為是“可以為戒”的不良生活作風:“鄧州花蠟燭名著天下,雖京師不能造,相傳亦是寇萊公(寇準)燭法。公嘗知鄧州而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
司馬光在《訓儉示康》說:“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其餘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直接把寇準當成負面典型,很值得深思。
寇準被貶官,所謂含冤:一則奸人陷害,二則寇準恃才傲物,自以為是遇事獨斷專行,三則自身行為不檢點。 -
5 # 悟空八卦歷史
寇準,字平仲,北宋名相,宋太宗將其比作唐朝的魏徵,為官清廉,一生為國為民,在歷史上留下了美譽,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和尊敬。
敢於進諫寇準一生剛直不阿,為官正直,敢於犯顏直諫。在端拱二年,寇準正在上奏朝事,因不符合太宗心意,於是太宗很生氣,正準備拂衣退朝回宮。文武百官大氣都不敢喘,惟有寇準如初生牛犢,扯住太宗衣角,勸其坐下,並聽自己把話說完。太宗只好坐下,並聽完寇準解釋清楚,而且到最後還承認還是寇準說得有道理。事後,太宗大加讚賞寇準,還說:“我有寇準,之於唐太宗有魏徵!”。覺得寇準與阿諛奉承的老好人大臣不同,心裡非常欣賞這個敢於直言犯上的人。
因直言得罪人淳化二年,中原大旱,滴雨未下,許多溜鬚拍馬之人開始安慰太宗,說:聖王商湯時期還有大旱六年呢,難道說商湯就不是聖君了嗎?這是天數所致,陛下不必自責。而寇準則道:“陛下,臣以為旱災是因為朝廷的刑罰不公。本來心情略好的太宗一下子變了臉,喊道:“寇準!你今天必須說明白,朝廷的刑罰哪裡有不公的地方?”寇準不驕不躁的說:“陛下可知祖吉和王淮兩個小吏因貪汙罪被殺頭之事!可是,王沔的弟弟王準貪汙錢財千萬兩,只是在大理寺受了幾十棍而已,並且還官復原職了,這難道說公平嗎?”太宗過問王沔此事,才知寇準說得有理,但已經得罪了人。
“擦須”之事得罪丁謂丁謂本是寇準舉薦之人,而且還做了他的搭檔,任副宰相,但丁謂是個善於溜鬚拍馬的人。在一次朝廷的宴會之上,丁謂為了處處討好寇準還專門和寇準坐在一起,給寇準端茶、倒酒又夾菜,阿諛奉承的樣子徹底溜露。不巧的是,寇準在低頭吃菜時,鬍鬚也進了盤子,緊盯寇準丁謂立馬拿出手絹為寇準擦鬍子。在大臣的面,丁謂的舉動讓寇準很難堪,當時就生氣的說:“你身為參知政事,怎能做出如此之事呢?”這樣就又讓丁謂非常尷尬,從此丁謂開始背後暗算起寇準來。
得罪劉皇后劉皇后的族人在四川一帶是橫行霸道,霸佔老百姓的鹽井,真宗覺得是皇后親戚,想赦免其罪,但寇準因看不起女人掌管大權,而且還想為太子著想,打算限制一下劉後的權力,所以,寇準要求必須依法處置,將一干犯法之人處死了,劉皇后和寇準本來就有芥蒂,這會更是恨之入骨。
蒙冤遭貶景德元年,遼軍大舉南下入侵北宋,急書一夕五至,宋真宗震驚了,滿朝文武大多都惶恐不敢應戰,參知政事王欽若等人主張投降南遷。唯有寇準與畢士安主張抵抗,力挺真宗御駕親征,還說誰主張南遷誰就是大宋的罪人,其罪可殺。在寇準的請求下,真宗御駕親征直抵澶州,力挫敵軍銳氣。真宗本無意征戰,在加上曹利用在兩軍之間議和,雖然寇準反對,最終還是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合約。
寇準從此也招來不測之禍,以王欽若為首領的主和派開始施展陰謀對付寇準了,最終被貶至陝州當了知州。寇準一生四起四落,1019年是他最後一次回朝當宰相。太子監國之事洩露後,劉皇后先下手為強,吹枕邊風說寇準當有異圖,被罷相!事情至此本來還可以操作一番,但周懷政企圖發動政變擁立皇太子即位,卻再次洩密,寇準雖不知情,但也難逃罪責,被貶為知相州。
客死雷州寇準此次被罷相之後,丁謂做了宰相,將寇準是一貶再貶,從知安州到道州司馬,最後貶到了偏遠的雷州。天聖元年寇準病故,享年63歲,因朝廷所撥喪葬費有限,在運送遺體時錢花光了,只能葬在洛陽。在去世十一年後,宋仁宗恢復其太子太傅的官銜,追贈中書令,後來又賜諡號“忠愍”。
-
6 # 老照片
寇準生於北宋建隆三年(962年),而三年之前趙匡胤剛剛建立北宋政權,可以說寇準的一生見證了北宋初期的興衰發展。太平興國五年(980年),19歲的寇準考中進士,由此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人生旅程。
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趙光義任命寇準為左諫議大夫、疏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寇準由此進入國家最高領導機構,此後又擔任過參知政事等宰相之職。寇準為人耿直,但是遇事愛較真,時常與同僚發生衝突,因而樹立了不少的政敵。反對派經常找各種機會彈劾寇準。但是在太宗趙光義的庇護下,寇準大多安然無恙。但是等到宋真宗即位,新皇登基渴望有一番作為,對於前朝留下的老臣舊吏多有不滿與忌憚,這使得寇準的地位岌岌可危。
澶淵之役後,宋真宗對寇準的城下之盟相當不滿,對其逐漸疏遠。此後在王欽若、丁謂等人的策劃下,寇準一再被誣陷、貶謫,而宋真宗此時也臥病在床,難以處理政事,寇準就更陷入了悲慘的境地,最終客死雷州。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寇準這一生真可謂波瀾壯闊,既有兩度入相的高光時刻,更有澶淵之戰的驚世之作。他一生輔佐兩代君王,曾經深得信任,在北宋初年的政治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寇準劇照)
但寇準晚年卻十分悽苦,被貶到偏遠的雷州,連個像樣的住處都沒有,靠著善良百姓的援助,才艱難的生活了幾年。1023年,62歲的寇準在雷州悽然離世。
寇準之妻宋氏希望讓他魂歸故里,葬在家鄉華州下邽。但無奈朝廷所撥付的銀兩有限,寇準的靈柩還未及走完一半的路程,就已經花光了,宋氏只好將他埋在洛陽鞏縣。
直到10年後,宋仁宗才下令將他的骸骨歸葬故土。
這就是一代名相寇準的悲慘結局。
那麼,顯赫一生的寇準,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宋仁宗劇照)
一、寇準剛直不阿,屢犯龍顏,與皇帝不睦。寇準非常忠君,對帝王不欺不誑,個性剛直,敢於直諫。
寇準生於名門望族,書香門第之家,19歲時即中進士。但宋太宗在用人上對沒有資歷的年輕人不感冒,“多臨軒顧問,年少者往往罷去”。有人勸寇準謊報年齡,但寇準斷然拒絕,義正辭嚴地反駁說:“準方進取,可欺君耶?”
寇準的剛直,在另一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端拱二年,寇準有一次向太宗奏報朝事,“語不合,帝怒起,準手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寇準為了向皇上直諫,不惜惹怒龍顏,還完全將君臣之禮拋諸腦後,居然拉住太宗的衣服不讓其走。好在太宗還算心胸寬廣,高風亮節,不但耐心地聽完了他的上奏,還表揚他像魏徵,“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天下大旱,百姓無法播種,朝廷所收賦稅銳減。太宗詢問大臣大旱的原因。多數大臣都認為此乃天意,唯獨寇準卻認為是朝廷的刑罰不公所致。
這等於是將矛頭直接指向了太宗,“帝怒,起入禁中”。後來太宗仔細思忖,認為寇準肯定別有所指,單獨詔見了他,才發覺王沔等人徇私枉法,於是將王沔痛斥了一頓。
後來真宗即位,宰相李沆去世,真宗詢問畢士安,何人可以為相?畢士安向真宗推薦了寇準,但真宗卻十分猶豫,“聞其好剛使氣”。你看,就連真宗都認為寇準太過剛直,不宜入相。
如果不是因為契丹人的入侵,真宗急需一位強勢大臣力挽狂瀾,寇準能否入相還是個未知數。
忠君愛國,敢於直諫固然是優良品質,但個性太過剛直,不顧對方感受,即便是胸襟寬廣的帝王,也難免心生厭惡。雖說表面予以嘉獎,內心實則甚是不悅。
(宋太宗劇照)
二、寇準口無遮攔,獨斷專行,和朝臣不和。寇準嫉惡如仇,在朝臣面前十分強勢,經常口無遮攔,刻薄尖酸,無形中樹敵很多。
寇準和張遜歷來不和,經常為一些小事爭執。一次,寇準和溫仲舒下朝騎馬而回,路遇一瘋子攔住寇準,山呼“萬歲”。張遜藉此大做文章,狀告寇準。
太宗找他們瞭解情況,兩人就在太宗面前互揭老底,謾罵攻擊,完全喪失了朝廷重臣的尊嚴。太宗沒有追究瘋子的事,反而處罰了兩人有失體統,將寇準貶到青州。
寇準還因為和馮拯發生矛盾,又鬧到了太宗面前,太宗本想做個和事佬,和和稀泥得了。但寇準非得爭個你死我活,搞得太宗下不了臺,問寇準:“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他又一次被貶鄧州。
寇準的門生丁謂頗具才幹,對他也是恭敬有加,最初兩人關係很好。
有一次群臣宴席,寇準將湯羹和飯粒沾到了鬍鬚上,時任參政的丁謂為了討好寇準,主動上前幫助他擦拭。但寇準不但不領情,反而怒斥丁謂:“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搞得丁謂無地自容,心中暗暗發誓,定報被當眾羞辱之仇。
寇準在相位期間,選人用人“不以次,同列頗不悅”,他的專權遭致很多朝臣的反感。後來丁謂出任宰相後,就糾結這些人對寇準打擊報復,將他一貶再貶,直到邊遠荒涼的雷州。
在寇準被貶出京時,據說只有一個朝臣送他,一來是畏懼丁謂的權勢,二來恐怕和他得罪太多同僚有關。
綜上所述,寇準最後的結局很悽慘,這是封建王朝容不下剛直之臣的表現。但寇準自身在為人處世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確實也讓人嘆息。當然了,儘管寇準有那樣悲慘的結局,但這絲毫不影響他一代名相的地位和歷史貢獻。
(參考資料:《宋史》)
-
8 # 無筆
沒有一個朝代像宋一般糾結,始終臨一個重大對外課題“戰還是和”,當然還要加上“變法還是不變”。
這是因為宋之開國,其所繼承的領土已經殘缺不全;而且太祖擁兵自立起家,所以對非中央武將控制較嚴,經常抽調地方部隊的精壯充實中央軍隊,以增加中央的控制力。
這就和晉朝的思路是一樣的,司馬家因為賈允唆使成濟殺害曹髦而掃清篡位障礙,但並沒有對賈允進行處罰,所以晉只敢提倡孝道,而不敢提倡忠君,因為他自己都沒有做到。所以終宋之一朝,君臣都在處理這兩個矛盾,對外戰與和是外因,在此影響下,“戰與和”這個外因又透過宋朝內部的齒輪攪動每個人的命運。
寇準對遼態度是,堅定的站在主和派的對立面,當時的大老闆宋真宗甚至在寇準的勸說下親臨前線,結果戰爭的天平也如願的偏向了大宋一方,同時寇準的個人威望也隨著捷報的到來達到了最高,但是,注意“但是”,因為這兩個字很讓人討厭,因為這就意味著以前的故事都是鋪墊。
這時就有人開始背後使壞了,說寇準拿老闆宋真宗的命,其實心裡盤算的是自己的榮譽---贏了此戰寇準謀劃有功,輸了賠上的也只是老闆的性命。真是“不怕沒好話,就怕沒好人”,宋真宗也真的對寇準產生了不滿情緒。
其實,歷來打這種精明算盤的人並不少,拿我們熟悉的諷齊王的鄒忌來說,他和賽馬的田忌不合,就出主意讓讓田忌攻打魏國---贏了是鄒忌的謀劃有功,輸了賠上田忌的性命,怎麼算鄒忌都穩賺不賠。有了這麼多的歷史鋪墊,換做你是寇準的老闆,就問你起不起疑心?
上述是寇準被小人暗害的示例。後邊還有更厲害的女人和小人的混合雙打在等著跟寇準過招,女人就是劉太后,名劉娥。能混到太后並幫助太老公管理朝政肯定有兩把刷子,據記載她甚至有作女皇的打算,而寇準卻一再生成,反對後宮干政,可以想見太后的一謂臉黑線和熊熊怒火。
後來丁謂當權,那已是真宗晚年,但是丁謂水平太差,於是想啟用寇準重新“宰相”,當然這僅限於名義上的宰相,丁謂不過是打算借寇準的名聲,替自己撐場子。結果寇準真的是“薑還是老的倔”,當了宰相後以對丁謂動輒大罵來表達自己的感恩的心情。換做誰都可以想見,丁謂必定恨死了寇準。
經過以上幾波操作,後來的清算也就不難想象了,寇準被罷相還差點被打成死罪,有幸免死後,又被繼續要求下基層,一貶再貶直至無可再貶,最終的職位比寇準當年剛入仕途的時候還低。當時寇準離京,想見真宗一面說說心裡話都沒能實現,更別說給他送行了。寇準憂憤之下病逝於雷州,時年1023年。
我們可以同情寇準的遭遇,痛罵當朝的昏庸,但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居於高位恃大勞而不知收斂,對比清朝周培公如此小心謹慎還不免鬱悶而死,寇準的遭遇難道不值得我們稍加反思嗎?
-
9 # 有書共讀
有書君初知寇準,還是少時聽劉蘭芳演繹的評書《楊家將》,夜審潘仁美、寇準背靴訪六郎等經典橋段記憶猶新。
而歷史中真實的寇準,出身名門望族,只可惜父親早亡,只得憑藉自己勤苦努力,19歲時就得中進士步入仕途。
他身歷北宋太宗、真宗兩朝,殫精竭慮忠於北宋成為千古名相。其最大功勞就是力主北宋抗擊遼軍,得與遼國簽訂《檀淵之盟》,保持兩國邊境安穩達百年之久。可就是如此有功於社稷的寇準,卻晚景淒涼被貶雷州客死異鄉。
那名相寇準為何含冤離世?且聽有書君為你娓娓道來。
一,寇準性剛硬三起三落。
寇準文功武略過人,其為人性直頗有剛正不阿直言犯上的勁頭。雖說宋太宗將其比做唐朝魏徵,可是寇準性格太剛硬,他雖聰慧卻於識人處世之道欠缺大智慧。他並不知世事不是非黑即白,有時需要和光同塵。
他只講真理甚至有時連皇帝都不認,惹得宋太宗雖愛其才卻惱其硬,對其真的愛恨交加糾結於如何用他。
有一天,一位精神病人衝到寇準馬前喊萬歲,此事被告發到太宗那裡。
寇準斷定這必是頂頭上司張遜幕後策劃,就揪其到太宗面前辯駁。可張遜本是太宗昔日王府舊臣,太宗就想將此事不了了之。機敏如寇準能揣摩不出太宗之意嗎?可寇準就是不給太宗面子非要徹底查明真相,惹得太宗大怒將其貶謫罷了。
雖說太宗嫌寇準在眼前聒噪,卻又離他不得,很快又把他召回身邊。
誰料寇準依舊如故不但又與保守派馮拯斗的火熱,甚至還要一條條與太宗掰扯清楚是非曲直,擾得太宗頭都大了,一氣之下將其再次貶謫。只可惜太宗很快薨逝,相愛相殺的君臣自此未見。
太宗生前曾因得位不正,深為如何立太子糾結,後在寇準指點下力排眾議立了兒子趙恆。是以真宗趙恆感念寇準知遇之恩,繼位後將其召回尊為丞相。
寇準為官嫉惡如仇,隨著大遼侵犯邊境,他眼見眾多朝臣竟然主張遷都避亂不由大怒。他直言妥協派罪該斬首,同時慫恿真宗御駕親征鼓舞兵將堅決抗擊遼軍。最終遼國大敗被迫簽下了和平之約,自此宋遼邊境百姓安居樂業。
妥協派眼見寇準因抗遼聲譽日隆,就誣陷這一切皆是寇準用真宗性命博自己好名聲。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宋真宗對寇準亦由感恩逐漸不滿,致使寇準再遭貶謫。
寇準已經三起三落,卻從未反思自己性格缺失,依舊只管為民造福不改其硬。
二,寇準因假天書再任宰相,其倔性更甚得罪佞臣丁渭與皇后劉娥。
寇準在地方執政多年,深得百姓愛戴,可是生活並非永遠平靜,此時的真宗朝上演了一出天書鬧劇。
真宗終極夢想就是泰山封禪卻自知不夠資格,於是他就妄言曾夢到神仙欲贈天書,就天天沐浴焚香等待祥瑞。總會有大臣想皇帝之所想,先後出現三道天書鼓吹真宗政績理應封禪,這真宗就飄飄然不但大張旗鼓泰山封禪,更為獻天書之臣加官晉爵。
這一切令地方小官朱能看的眼熱心跳亦想博博前程。他也假造一份天書委託好友上司寇準遞交朝廷。寇準本知天書皆是虛假祥瑞,但不想再觸真宗黴頭,猶豫再三還是將假天書呈送真宗。誰能料到這會是寇準日後隱患?
真宗一看寇準竟獻天書甚喜,自覺其經歷磨難終於變得融通,不但將其官復原職,還將朱能升為地方要員。
可惜寇準並未如真宗所願依舊無法調和與同僚關係。有一天百官同宴,寇準一時疏忽將湯汁灑於鬍鬚之上,其副手丁渭隨之站起為其擦鬍鬚。也許丁渭只是想順勢討好一下上司,可是寇準卻直言堂堂朝廷重臣是給人擦鬍鬚的嗎?百官聽言皆鬨堂大笑。俗話說打人不打臉,其實一件無足輕重小事,寇準卻當眾給丁渭難堪。丁渭本就是睚眥必報小人,其暗誓必報此仇。
寇準在朝中得罪人眾多,丁渭很快就與皇后劉娥結為同盟。說起寇準與劉娥恩怨,皆源於郭皇后薨逝時,寇準堅決反對真宗繼立劉娥為後。
隨後劉娥孃家人為虎作倀傷及人命,真宗想大事化小時又是寇準堅持按律斬首。自此劉娥視寇準為眼中釘肉中刺,其與丁渭真是一拍即合結為後黨,站在寇準完全對立面伺機致其於死地。
可寇準對此反應遲鈍,依舊一心為國隨之又策劃太子監國,將自己推上不歸路。
三,太子監國事件引燃導火索,周懷政謀反牽連寇準被貶。
真宗晚年也許是小腦萎縮時而清醒時而迷糊,大部分朝政奏章就由劉娥處理。寇準本就有輕視女人心理,其對劉娥掌政極為不滿,就向真宗諫言女人理應迴歸後宮,還是早日鍛鍊太子為上。也許當時真宗頭腦清醒,也怕劉娥擅權就同意寇準籌劃太子監國一事。
可惜事不機密此事被後黨所知,太子本非劉娥所生,劉娥一聽就氣炸了,決定先下手為強,趁真宗再次迷糊之際,先將寇準免職封萊國公閒養。
恰巧此時寇準好友兼真宗心腹太監周懷政做了一件蠢事。他也許是為寇準也許是為自己於宮中的權勢,竟然意圖謀反廢真宗當太上皇,立太子為帝復寇準丞相之位。誰知周懷政有小聰明卻無大智慧,其聯絡的政變同盟早已倒戈劉娥一方。不但周懷政事敗被殺,而且給了後黨打擊寇準口實,本來對此毫不知情的寇準亦被牽連貶為知州。
可是事情並未就此結束,後黨還在尋機將寇準一擊到底。
四,丁渭再翻假天書案,朱能造反寇準再蒙冤。
要說寇準在朝中也有朋友,他與周懷政及朱能就是三人小團伙性質。周懷政一死,丁渭就開始深挖朱能劍指寇準。
丁渭翻出陳事直接上疏真宗揭發朱能偽造假天書一事。當時朱能在地方職位類似軍分割槽司令員之類,手中有些兵權,而且他平日素喜裝神弄鬼,其麾下亦有些粉絲信眾。他聞聽假天書事發,周懷政也已被處死,等待自己的定無好結果。他自信振臂一呼定會從者如雲,乾脆舉旗造反得了。只可惜朱能自視甚高卻是紙上談兵之人,很快也兵敗被殺。
與此事無任何關聯的寇準,還在赴任知州路上再被無辜貶謫。也許寇準舉薦朱能就是其獲罪緣由吧,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真宗本意為寇準在江浙找個富庶之地頤養天年,可是丁渭卻矯旨將寇準貶為道州司馬。
真宗臨終前還在唸叨死後要讓寇準輔助太子,大宋離不開寇準。可惜一切都不可能了,當時朝政已完全掌控於寇準死敵劉娥手中。真宗逝後十天,寇準被丁渭再貶更邊遠的雷州,最終客死異鄉,享年62歲。
縱觀寇準一生四起四落,固有丁渭、劉娥等人陰謀陷害,也與寇準識人不當結交了周懷政等豬隊友有關。當然其剛硬不懂融通,只固守心中真理死磕的個性更脫不了干係。寇準不能護自己周全,亦是性格決定命運吧。
寇準一生剛正不改其志,令皇帝糾結同僚不喜,卻深受百姓愛戴,是非功過歷史定會給其最公正評價。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10 # 鄧海春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是北宋早期的著名宰相,且其為人正直,剛正不阿,為官期間屢有建功,堪稱一代名相,可他晚年卻數年之間從宰相之位被貶至雷州司戶參軍,可謂是一貶到底,最終還客死他鄉,十年後才得以歸葬故里。一代名相寇準,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他的悲慘結局呢?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有一句俗話叫做“性格決定命運”,雖然未必人人適用,可用在寇準身上,卻是十分形象了。寇準為人正直,屢屢直諫,在端拱二年(989)寇準在一次殿前奏對之時大膽進諫,不過正所謂是忠言逆耳,宋太宗聽後自然是不喜,拂袖而去,不料寇準竟敢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勸其聽自己說完,要知道此舉可是冒犯天威,雖然事後宋太宗贊其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可寇準卻不知自省,反而以魏徵作為榜樣,後來的為官生涯中以剛直聞名,可他卻忽略了一件事,並非每一位皇帝都如唐太宗或是宋太宗那般大度,所以說,他的性格直接導致了他後期的悲慘結局。
歷史上幾乎每一位下場悲慘的能臣名將,在他們悲慘結局的背後,都離不開奸臣小人的推波助瀾,諸如後來的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明朝民族英雄于謙等等,寇準自然也不例外。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舉進犯,朝中人心惶惶,其中王欽若等人主張遷都,可寇準卻說主張遷都的人都該殺頭,最後甚至將王欽若調至前線,自然是被他所記恨,後來王欽若在宋真宗面前進獻讒言,離間了他們的君臣關係。還有個叫丁謂的,起初想拉攏他為同黨,在宴會上親自為寇準擦須示好,可卻被寇準公然訓斥,丁謂自然是恨之入骨,後來與丁謂有私怨的太監周懷政密謀政變,想擁皇太子即位,可惜遭人洩密,被丁謂等人先下手為強。丁謂因對寇準懷恨在心,便誣告寇準也參與了密謀,寇準雖然未被定死罪,卻也被罷除了宰相之位,被貶出了京城。丁謂當上宰相後,更是將其一貶至底,最後寇準被貶至偏僻的煙瘴之地雷州,最終客死他鄉。
再有就是,寇準心懷天下,一心為公,可謂是隻知謀國而不知謀身。自古以來能臣名將大多都難以善始善終,尤其是那些有大功於社稷,甚至是有功高蓋主之嫌的,所以很多能臣名將會選擇自汙名節來保全自己,諸如秦國的王翦、漢朝的蕭何等人。而寇準為人剛直忠義,一心為公,絲毫不為自身著想,在與宋真宗有嫌隙之時,依舊不聽勸告,執意赴任,第二次出任宰相,這也為後來悲慘的結局做好了鋪墊。
總而言之,寇準的悲慘結局與其自身的性格有極大的關係,可以說是“性格決定了命運”,他剛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許多小人,離間了他與皇帝之間的君臣關係,所以說他的悲慘結局,是因為其不知變通,不懂得迂迴行事。
回覆列表
這是每個朝代都有的問題,名臣能臣忠臣含冤而死。
雙天官寇準,多次直言不諱,觸怒龍顏,得罪的人也不少,一旦犯錯,還不往死裡整你,再加上皇帝昏庸,不是每個人都是包青天,咋罵皇上都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