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蟹的條件
河蟹與大多數魚類的生長習性不同,在規劃池塘養殖河蟹時,就要充分考慮河蟹的生活習性,河蟹是屬於底棲爬行的動物,有時候在水底,有時會上岸活動,喜歡溶氧充足、水草多的環境。因此,要採取各種措施,給河蟹在池塘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以達到高產的目的。
1、水源和水質
目前的池塘養蟹,很多的養殖戶是將原來養魚的池塘,稍加改造後進行養蟹,但也有人為養蟹而新開挖池塘。不管哪種,都要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沒有汙染的池塘作養蟹池塘。河蟹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不能在過肥、溶氧不足的水體生活。養蟹池一般不能低於1米的水深,最好在1.5米左右,後期可能還要深一些。如果是魚蟹混養的池塘應為1.8~2米左右。
2、面積與底質
面積大的池塘有利於河蟹活動:一般來說,河蟹適宜在大水面生活,即池塘面積越大越利於河蟹生長育肥,這是因為水面大,河蟹活動的空間就要大,減少了過於擁擠發生外傷的機率,加之水面大,池水受風力的作用也大,能自行增加一部分溶氧,也有利於水體上下層的對流,改善下層水的溶氧條件,使底層有害氣體及時逸出,但池塘過大給管理和捕撈增加困難,也給養蟹戶一次性投資增加負擔。根據近年的實踐,養蟹池塘一般為0.67~1.3公頃為好。
控制池塘底泥厚度:關於河蟹養殖池的底質和底泥也是不應忽視的方面,根據河蟹有打洞的習慣,池塘的土質一般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劣。底部應有一定的淤泥層,但不能太厚,有淤泥就有利於河蟹喜食的搖蚊幼蟲、水絲蚓和小螺蚌類的生長繁殖,但太厚的淤泥會使池底通氣不良、水質變酸,還可導致河蟹腹部顏色變黃變黑。一般來說,蟹池的底泥以10~15釐米為宜。另外,池塘坡比以1∶3以上為佳。
3、人工蟹礁
蟹礁,也叫蟹島、蟹墩,是為河蟹活動需要而在池中設定的土墩或土埂,因海洋漁業中的類似此種設定稱為人工漁礁,故將此稱之為人工蟹礁,簡稱蟹礁。它是供河蟹打洞、攝食、棲息、蛻殼和迴避池中缺氧的場所。
蟹礁要高出水面:實踐證明高出水面的蟹礁往往是水老鼠棲息的場所,因此,建議將其一部分建成低於水面10釐米左右,使水老鼠無法長期棲息,這樣既利於河蟹行為需要,又利於捕殺水老鼠。設定人工蟹礁是池塘養蟹的必需工作之一。
池塘裡種植水草供河蟹棲息活動
養蟹池內若長有一些水草有利於河蟹生長髮育,否則在蟹種投放前後,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栽培水草,栽培的種類有輪葉黑藻、苦草、菹草、聚草等,產生的作用如下:
1、食物作用
河蟹攝食水花生莖葉上的周叢生物,主要是藻類中的絲狀藻(水綿和膠剌藻等)、矽藻(新月藻和異極藻等),以及原生動物等。水花生還能引誘一些活餌為河蟹所攝食,如環節動物中的水絲蚓和小魚、小蝦、小螺及水生昆蟲等。
2、淨化水質作用
由於河蟹貪食,且排洩物較多,就會與殘餌一道往往使水質容易變肥。比較肥的水不利於河蟹攝食和蛻殼生長,水花生能吸收池塘中產生的大量氨氮、二氧化碳和飼料溶失物,還能吸收水中其他無機鹽類,使水質由肥變瘦,保持清爽。
3、隱蔽蛻殼作用
河蟹蛻殼後成為“軟殼蟹”,此時易被敵害或同類傷害,因而軟殼蟹需要有隱蔽的場所,水花生的葡匐莖“蔓生區”正好能滿足河蟹這種生理上的需要。
4、防病作用
河蟹攝食水花生的須狀根和部分葉片,而水花生的葉片和根有防病作用。池塘養蟹培植水花生應注意五個問題:一是水花生面積不能超過池水的10%,以避免發生缺氧死蟹現象。二是必須讓水花生在池塘中形成“簇叢”的蔓生區,不應是少數幾根水花生在一起,而是一團一簇在一起,否則起不到上述作用。三是培植水花生應放在離岸邊1~2米處,並用木樁固定,不讓其根部著泥,如果在岸邊或根部著泥,它就繁殖迅速,對養殖不利。四是應經常用鱔魚筒或抄網捕捉水花生蔓生區中隱蔽的黃鱔等敵害。五是水花生在池塘中應分塊培植,每一塊不應超過2~3平方米。
蟹種的放養
1、清塘消毒
蟹种放養前,先將池水排幹,剷除池底腐殖質和過多的淤泥,曝曬池底,消除烏鱧等兇猛魚類以及鱔、蛙、蛇等河蟹的敵害生物。時間是在投入蟹種前半個月,要在乾池裡放水深至5~10釐米,每公頃用生石灰1125千克,溶化後全池潑灑。生石灰能殺死細菌、寄生蟲、水生昆蟲、椎實螺、害魚、蛙卵、蝌蚪、青泥苔等,這是因為生石灰經水化後變成強鹼性的氫氧化鈣的作用。
用生石灰清塘後,還可提高池中的pH值,尤其重要的是可增加池中鈣離子的含量,部分滿足河蟹蛻殼中對鈣的需要,促進河蟹的生長髮育。也有帶水清塘的,具體方法是池水深1米左右,每公頃用生石灰1 875~2 250千克,同樣是化水全池潑灑。
2、蟹種投放時間
湖泊養蟹的蟹種以冬末春初投入為好,但池塘養蟹不宜投放過早,因河蟹在池塘中越冬往往會因水位過低而凍傷甚至死亡。一般,池塘養蟹的投放時間以2~3月份為好,要加深池水防凍傷。
3、放養密度
根據目前池塘養蟹還不是很完善,建議放養蟹種密度不要過大。投放密度過大,往往因飼料不足而使河蟹自相殘殺,或者因水質不適而導致疾病增加,以致死亡。放養密度應參考養殖條件來合理投放。
池塘養殖河蟹水質惡化的解決方法
栽培水草:水草對調節水質的作用有吸收水中的營養鹽類而淡化水質,透過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在高溫季節降低區域性水溫等。可以栽培的水草較多,如前面所述,栽培水花生效果較好。
放養濾食性魚類:濾食性魚類如花鰱、白鰱和白鯽等,它們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不會影響河蟹的生長。反之,透過這些魚類對池中浮游生物的攝食,減少池水肥度,調節水。另外,還可合理利用水體獲得適量的魚產量。
換水:換水對保持良好水質、增加溶氧具有較大作用。換水的原則是水溫、水質和河蟹的生長情況靈活掌握。一般在春季半月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3或1/4,夏季水溫較高,每5~7天換水一次;每次加深30~40釐米。在連續陰天、悶熱、有機物大量分解的情況下,要勤換水;在久旱不雨,水質老化時,應勤換水。
放養前清除過多淤泥:淤泥中往往有過多的有機質,在溶氧缺乏時,易產生硫化氫、氨、沼氣等有毒氣體危害河蟹。此外,過多的淤泥往往使河蟹腹部變成水鏽色或黑色,背甲變深變黑,步足腹面也變黑。因此,放養前一定要清除過多淤泥。
潑灑生石灰:生石灰,學名氧化鈣,是養魚時常用的清塘和消毒防病的藥物。在養蟹中,生石灰有殺滅過剩的浮游生物、調節水體pH值至偏鹼性、提高水體透明度等功能,還有補充河蟹需要的鈣和防疫作用。一般在生長季節,每20~30天施用一次,每次每公頃用225~30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
創造迴圈水或微流水條件:有條件的地方,可將池塘改成迴圈水或微流水養蟹。如一片池塘養蟹可改成池池相通,迴圈用水,這對缺水地區有些作用。另外,可根據條件進行微流水養蟹,使水質總是保持清新,透明度大,溶氧充足。
促進蟹脫殼和保護蛻殼蟹的措施
河蟹的生長期間會蛻殼,只有蛻掉堅硬的外殼,河蟹才能達到生長的目的。在環境條件不適應河蟹生活時,往往不能順利蛻殼,會發生蛻殼不遂而死亡的現象。另外,由於蛻殼後的新蟹身體柔軟,要經過一段時間外殼才能變硬,因而促進蛻殼和保護蛻殼蟹在養蟹中至關重要。
1、保持良好水質是促進蟹蛻殼的技術關鍵
保持水質不被汙染,水質清新,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偏鹼性,水體透明度50釐米以上。
2、保證飼料營養成分齊全是促進河蟹蛻殼的主要環節
河蟹的甲殼主要成分為鈣、磷、鐵等無機鹽類,而它在蛻殼後即要失去大量的鈣、磷、鐵等,因此在飼料中應新增這些不可缺少的成分。還有動物性的飼料合理搭配。
3、積極預防疾病是促進蟹蛻殼的主要措施
由於河蟹在池塘密集狀態下生活,往往易患疾病,一旦患病,就不能順利蛻殼生長。對於疾病應採取預防為主的措施。一是保持池塘清潔,對殘剩飼料要清除;二是不投腐敗變質飼料;三是經常潑灑生石灰水以殺死病原生物;四是發現死蟹應及時埋掉,不能讓其在池中腐爛。
合理栽培水草是保護蛻殼蟹的較好辦法,河蟹喜歡在淺水或草叢中蛻殼,一旦完成蛻殼後的軟體蟹鑽進水草中隱蔽,以防同類或敵害殘食。所以水草對蛻殼有兩大作用,一是提供蛻殼場地,二是軟殼蟹的棲息場所。
池塘養蟹的條件
河蟹與大多數魚類的生長習性不同,在規劃池塘養殖河蟹時,就要充分考慮河蟹的生活習性,河蟹是屬於底棲爬行的動物,有時候在水底,有時會上岸活動,喜歡溶氧充足、水草多的環境。因此,要採取各種措施,給河蟹在池塘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以達到高產的目的。
1、水源和水質
目前的池塘養蟹,很多的養殖戶是將原來養魚的池塘,稍加改造後進行養蟹,但也有人為養蟹而新開挖池塘。不管哪種,都要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沒有汙染的池塘作養蟹池塘。河蟹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不能在過肥、溶氧不足的水體生活。養蟹池一般不能低於1米的水深,最好在1.5米左右,後期可能還要深一些。如果是魚蟹混養的池塘應為1.8~2米左右。
2、面積與底質
面積大的池塘有利於河蟹活動:一般來說,河蟹適宜在大水面生活,即池塘面積越大越利於河蟹生長育肥,這是因為水面大,河蟹活動的空間就要大,減少了過於擁擠發生外傷的機率,加之水面大,池水受風力的作用也大,能自行增加一部分溶氧,也有利於水體上下層的對流,改善下層水的溶氧條件,使底層有害氣體及時逸出,但池塘過大給管理和捕撈增加困難,也給養蟹戶一次性投資增加負擔。根據近年的實踐,養蟹池塘一般為0.67~1.3公頃為好。
控制池塘底泥厚度:關於河蟹養殖池的底質和底泥也是不應忽視的方面,根據河蟹有打洞的習慣,池塘的土質一般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劣。底部應有一定的淤泥層,但不能太厚,有淤泥就有利於河蟹喜食的搖蚊幼蟲、水絲蚓和小螺蚌類的生長繁殖,但太厚的淤泥會使池底通氣不良、水質變酸,還可導致河蟹腹部顏色變黃變黑。一般來說,蟹池的底泥以10~15釐米為宜。另外,池塘坡比以1∶3以上為佳。
3、人工蟹礁
蟹礁,也叫蟹島、蟹墩,是為河蟹活動需要而在池中設定的土墩或土埂,因海洋漁業中的類似此種設定稱為人工漁礁,故將此稱之為人工蟹礁,簡稱蟹礁。它是供河蟹打洞、攝食、棲息、蛻殼和迴避池中缺氧的場所。
蟹礁要高出水面:實踐證明高出水面的蟹礁往往是水老鼠棲息的場所,因此,建議將其一部分建成低於水面10釐米左右,使水老鼠無法長期棲息,這樣既利於河蟹行為需要,又利於捕殺水老鼠。設定人工蟹礁是池塘養蟹的必需工作之一。
池塘裡種植水草供河蟹棲息活動
養蟹池內若長有一些水草有利於河蟹生長髮育,否則在蟹種投放前後,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栽培水草,栽培的種類有輪葉黑藻、苦草、菹草、聚草等,產生的作用如下:
1、食物作用
河蟹攝食水花生莖葉上的周叢生物,主要是藻類中的絲狀藻(水綿和膠剌藻等)、矽藻(新月藻和異極藻等),以及原生動物等。水花生還能引誘一些活餌為河蟹所攝食,如環節動物中的水絲蚓和小魚、小蝦、小螺及水生昆蟲等。
2、淨化水質作用
由於河蟹貪食,且排洩物較多,就會與殘餌一道往往使水質容易變肥。比較肥的水不利於河蟹攝食和蛻殼生長,水花生能吸收池塘中產生的大量氨氮、二氧化碳和飼料溶失物,還能吸收水中其他無機鹽類,使水質由肥變瘦,保持清爽。
3、隱蔽蛻殼作用
河蟹蛻殼後成為“軟殼蟹”,此時易被敵害或同類傷害,因而軟殼蟹需要有隱蔽的場所,水花生的葡匐莖“蔓生區”正好能滿足河蟹這種生理上的需要。
4、防病作用
河蟹攝食水花生的須狀根和部分葉片,而水花生的葉片和根有防病作用。池塘養蟹培植水花生應注意五個問題:一是水花生面積不能超過池水的10%,以避免發生缺氧死蟹現象。二是必須讓水花生在池塘中形成“簇叢”的蔓生區,不應是少數幾根水花生在一起,而是一團一簇在一起,否則起不到上述作用。三是培植水花生應放在離岸邊1~2米處,並用木樁固定,不讓其根部著泥,如果在岸邊或根部著泥,它就繁殖迅速,對養殖不利。四是應經常用鱔魚筒或抄網捕捉水花生蔓生區中隱蔽的黃鱔等敵害。五是水花生在池塘中應分塊培植,每一塊不應超過2~3平方米。
蟹種的放養
1、清塘消毒
蟹种放養前,先將池水排幹,剷除池底腐殖質和過多的淤泥,曝曬池底,消除烏鱧等兇猛魚類以及鱔、蛙、蛇等河蟹的敵害生物。時間是在投入蟹種前半個月,要在乾池裡放水深至5~10釐米,每公頃用生石灰1125千克,溶化後全池潑灑。生石灰能殺死細菌、寄生蟲、水生昆蟲、椎實螺、害魚、蛙卵、蝌蚪、青泥苔等,這是因為生石灰經水化後變成強鹼性的氫氧化鈣的作用。
用生石灰清塘後,還可提高池中的pH值,尤其重要的是可增加池中鈣離子的含量,部分滿足河蟹蛻殼中對鈣的需要,促進河蟹的生長髮育。也有帶水清塘的,具體方法是池水深1米左右,每公頃用生石灰1 875~2 250千克,同樣是化水全池潑灑。
2、蟹種投放時間
湖泊養蟹的蟹種以冬末春初投入為好,但池塘養蟹不宜投放過早,因河蟹在池塘中越冬往往會因水位過低而凍傷甚至死亡。一般,池塘養蟹的投放時間以2~3月份為好,要加深池水防凍傷。
3、放養密度
根據目前池塘養蟹還不是很完善,建議放養蟹種密度不要過大。投放密度過大,往往因飼料不足而使河蟹自相殘殺,或者因水質不適而導致疾病增加,以致死亡。放養密度應參考養殖條件來合理投放。
池塘養殖河蟹水質惡化的解決方法
栽培水草:水草對調節水質的作用有吸收水中的營養鹽類而淡化水質,透過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在高溫季節降低區域性水溫等。可以栽培的水草較多,如前面所述,栽培水花生效果較好。
放養濾食性魚類:濾食性魚類如花鰱、白鰱和白鯽等,它們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不會影響河蟹的生長。反之,透過這些魚類對池中浮游生物的攝食,減少池水肥度,調節水。另外,還可合理利用水體獲得適量的魚產量。
換水:換水對保持良好水質、增加溶氧具有較大作用。換水的原則是水溫、水質和河蟹的生長情況靈活掌握。一般在春季半月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3或1/4,夏季水溫較高,每5~7天換水一次;每次加深30~40釐米。在連續陰天、悶熱、有機物大量分解的情況下,要勤換水;在久旱不雨,水質老化時,應勤換水。
放養前清除過多淤泥:淤泥中往往有過多的有機質,在溶氧缺乏時,易產生硫化氫、氨、沼氣等有毒氣體危害河蟹。此外,過多的淤泥往往使河蟹腹部變成水鏽色或黑色,背甲變深變黑,步足腹面也變黑。因此,放養前一定要清除過多淤泥。
潑灑生石灰:生石灰,學名氧化鈣,是養魚時常用的清塘和消毒防病的藥物。在養蟹中,生石灰有殺滅過剩的浮游生物、調節水體pH值至偏鹼性、提高水體透明度等功能,還有補充河蟹需要的鈣和防疫作用。一般在生長季節,每20~30天施用一次,每次每公頃用225~30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
創造迴圈水或微流水條件:有條件的地方,可將池塘改成迴圈水或微流水養蟹。如一片池塘養蟹可改成池池相通,迴圈用水,這對缺水地區有些作用。另外,可根據條件進行微流水養蟹,使水質總是保持清新,透明度大,溶氧充足。
促進蟹脫殼和保護蛻殼蟹的措施
河蟹的生長期間會蛻殼,只有蛻掉堅硬的外殼,河蟹才能達到生長的目的。在環境條件不適應河蟹生活時,往往不能順利蛻殼,會發生蛻殼不遂而死亡的現象。另外,由於蛻殼後的新蟹身體柔軟,要經過一段時間外殼才能變硬,因而促進蛻殼和保護蛻殼蟹在養蟹中至關重要。
1、保持良好水質是促進蟹蛻殼的技術關鍵
保持水質不被汙染,水質清新,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偏鹼性,水體透明度50釐米以上。
2、保證飼料營養成分齊全是促進河蟹蛻殼的主要環節
河蟹的甲殼主要成分為鈣、磷、鐵等無機鹽類,而它在蛻殼後即要失去大量的鈣、磷、鐵等,因此在飼料中應新增這些不可缺少的成分。還有動物性的飼料合理搭配。
3、積極預防疾病是促進蟹蛻殼的主要措施
由於河蟹在池塘密集狀態下生活,往往易患疾病,一旦患病,就不能順利蛻殼生長。對於疾病應採取預防為主的措施。一是保持池塘清潔,對殘剩飼料要清除;二是不投腐敗變質飼料;三是經常潑灑生石灰水以殺死病原生物;四是發現死蟹應及時埋掉,不能讓其在池中腐爛。
合理栽培水草是保護蛻殼蟹的較好辦法,河蟹喜歡在淺水或草叢中蛻殼,一旦完成蛻殼後的軟體蟹鑽進水草中隱蔽,以防同類或敵害殘食。所以水草對蛻殼有兩大作用,一是提供蛻殼場地,二是軟殼蟹的棲息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