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dazhu2

    老子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並將其視之為“道”的最高境界,可謂精闢至極。音樂至最華美反而聽起來變得平淡縹緲了,形象至最完美反而變得不著行跡了。做人也要做到最高明,那就是將“與眾不同”變成“平庸無能”。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

    所謂“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是說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適時表現出虛弱不堪,無法成事的樣子,以此來迷惑強大的對手。在厚黑處世中,可以用此計施於強敵,在其面前,儘量鋒芒斂蔽,忍住自己想有所表現的慾望,表面上百依百順,裝出一副如睡似病的模樣,使對方心生鄙夷,不起疑心,一旦時機成熟,即如閃電般地將對手擊敗。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獵人想捉住老虎,就裝成了一隻肥豬,學著豬叫,這樣既可引出虎來,又可使其不加戒備,等到時機成熟,再猛然出擊,打它個防不勝防。李宗吾認為,在強大的對手面前,可以先裝出軟弱無能的樣子,使其不存疑心,一旦有機可乘,出其不意,可一舉將其降服。三國時期司馬懿就是靠這招,最終殺了曹爽。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曹睿病重。在龍榻上,魏明帝拉著司馬懿的手,將年僅8歲的太子曹芳託付給他。司馬懿痛哭流涕,發誓效忠。當天,魏明帝死去,太子曹芳即位,史稱魏齊王。兩位輔政大臣,司馬懿德高望重,曹爽則年輕浮躁。為了加強自己的實力,曹爽多次提拔自己的親信擔任京城重要官職。不久,曹爽又奏告小皇帝,說司馬懿德高望重,官位卻在自己之下,甚感不安,應將他升為太傅。

    曹芳應允,將司馬懿封為太傅,架空了他的權力。然後,曹爽命尚書省官員凡事要先奏告自己,從而獨攬大權。專權後的曹爽一天天驕橫自大,像一隻急速膨脹的氣球。

    此時,司馬懿卻壓制住自己的情緒,始終對曹爽保持謙虛恭敬。到了公元247年,曹爽已經基本控制了朝政,京城的禁軍也都掌握在他的手裡。於是朝中的大事,曹爽就基本上不再同司馬懿商量了,偶爾司馬懿發表些意見,他也根本不聽。

    對此,司馬懿表現的似乎並不計較,依然表現出謙恭的樣子。此後不久,他的風癱病復發了,便回家靜養,不再管事。這一病差不多就是一年。

    曹爽開始對他還不太放心,公元248年冬他的心腹李勝將出任荊州刺史,他特地讓李勝去向司馬懿辭行,觀察一下司馬懿的動靜。李勝到了司馬懿府,見司馬懿讓兩個婢女在兩旁扶著,才站得起身來招呼李勝,他接過一個婢女拿來的外衣想要穿上,不料手顫顫抖抖,衣服又掉在了地上。

    隨後他坐下,用手指了指嘴,表示要喝水。婢女就端來了一杯稀粥。他接過粥送到嘴邊,慢慢地喝,只見湯水滴滴答答地往下落,弄得胸口上溼了一片……

    李勝回到曹爽那裡,將司馬懿的情形一一稟告,最後說:“司馬公沒有多少日子可活了,不足為慮。”這樣一來,曹爽算是徹底放心了,從此再也不加防備。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祭掃魏文帝的皇陵,曹爽兄弟也跟隨前往,只帶了少量的衛兵。

    他們出城不久,在曹爽府中留守的部將嚴世忽聽到街上有大隊人馬跑動的聲音,心中起了疑心,馬上登上城樓察看情況,他一看大驚,只見司馬懿坐在馬上,帶著一支軍隊向皇宮的方向狂奔,雖然司馬懿已經是白髮飄飄,但精神依然矍鑠。

    最後,司馬懿逼迫曹爽自請降職,後又誅他三族,不可謂下手不狠。司馬懿透過一場兵變,一舉擊敗了曹爽及其同黨,牢牢掌握了政權。他的這一招“虎行似病”,著實給曹爽之流有實權沒實力的人上了一課!

    曾國藩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做人要內挺內堅,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李白也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可算把這隱藏實力,“虎行似病”刻畫得入木三分。

    當然。如果裝病“裝”進了狀態,忘了本來的意圖,反而被人所乘,那就得不償失了。一味地厚,一味地忍耐,而忘記了自己的真正目的,那跟厚黑學的出發點就背道而馳了。

    富而不奢,富而不驕

    富有是每個人都向往的,當然,這裡說的不僅僅是生活物質上的富足,“富”還包括那些在各自領域裡取得的成功。人生難得富貴,富貴了要做到“富而不奢,富而不驕”殊為不易,但也正因為其不易,那些真正做到的人才受人們尊敬。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後,人們在稱讚他時總是不吝惜任何褒揚之詞,如力學之父、微積分之父、最偉大的天文學家、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天才、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等。

    牛頓卻說:“我不知道別人怎樣看我,我自己以為我不過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常常為發現一塊比平常更美麗的貝殼而沾沾自喜,對面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無知。”

    正是這種從不驕傲也不炫耀的個性,使他備受尊重,也令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沒有在“小小”的成就面前迷失了自己;也正是這種謙虛、不焦躁的個性讓他在發現了萬有引力後,在光學及其他的研究上都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牛頓從來不拿自己的科學成就來當炫耀的資本,也從來不會放過任何一點繼續發現科學原理的線索。無論取得多麼偉大的成就,他一直保持著謙虛、清醒。

    正是由於這種富而不驕的個性,才讓他沒有停止自己尋求真理的腳步,才獲得一個又一個震驚世界的科學成果。

    再如,戲曲舞臺演出時,很多演員總想“坐中間,當主演”,一旦取得點成就,就耍起了大腕,把誰都不放在眼裡了。但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派”藝術創始人尚小云先生卻從不把自己看成大腕,他對每個人都和藹可親,照顧同行,而且經常主動要求當配角,給一些年齡比自己小,資歷比自己淺,甚至輩分比自己低,藝術成就及社會聲望都比自己差的演員配戲,這似乎是件不可思議的“怪事”。

    20世紀20年代初,弱冠之年的京劇旦角趙桐珊在北平廣和樓演出《乾坤福壽鏡》時,尚小云特意去觀看了一次。其實該劇早已是尚派代表劇目,而且蜚聲劇壇,尚小云曾將此劇傳授給楊榮環、孫榮惠以及吳素秋等人室弟子。然而看完趙桐珊的演出後,尚小云覺得“失子驚瘋”中胡氏的瘋癲形態,被趙桐珊演得逼真而且深刻,於是託人說合,凡自己專場演出此劇,就請趙桐珊飾主角胡氏,自己配演丫環壽春。此舉使趙桐珊極受感動,也被戲曲界一時傳為佳話,因為赫赫名家給一位聲譽及成就都比自己差的演員當配角兒,實屬罕見。儘管此時的趙桐珊也是一位赫赫名家,而且會戲甚多,所飾人物又都光彩奪目,被人稱作“能派”,但與尚小云相比其聲譽畢竟有些相形見絀。

    正是尚小云這種“富而不奢,富而不驕”的真性情,讓他不但被同行敬仰,世人愛戴,也令他自己在藝術上不斷進步、精益求精,終成為一代大家。

    牛頓和尚小云都分別是自己領域裡的泰斗人物,而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成就,與他們“富而不奢,富而不驕”的個性息息相關。他們從不會為了一點點成就便沾沾自喜,不會拿著那點成就四處炫耀,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在百尺竿頭更講一步。

    得意莫忘形,有酒莫盡歡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做人一定要謙虛,不故步自封、不自滿,更不能自以為是,要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

    謙虛謹慎者很少犯錯誤,也不易被人利用;聰明伶俐、驍勇悍戰的人,一旦飄飄然,得意忘形,那麼很容易犯錯,從而受到巨大損失。

    三國時期,劉備帳下五虎上將之首關羽,乃一代英雄,勇武蓋世。但最終卻死在了一時的得意忘形之上。

    關羽一直最受劉備器重,所以被委以駐守“根據地”荊州的重任。以關羽之勇武,當然誰來攻打都只有吃敗仗的份。曹操派曹仁來攻打關羽,反被關羽打敗,嚇的曹仁固守樊城不敢應戰,向曹操求救。曹操急忙派于禁為先鋒,龐德為副將,大舉七軍之兵,來救曹仁。關羽乘八月天氣暴雨時節,駐兵襄江之上。等到水漲船高的時候,關羽大軍乘著戰船從上游直殺入于禁駐兵的下游。大水淹沒了于禁七軍,關羽大敗曹兵,活捉于禁,斬殺了龐德。

    關羽水淹七軍,志得意滿,覺得拿下樊城是輕而易舉之事,卻沒有想到這時孫權正打著荊州的主意。本來關羽一代名將並非莽撞之人,可惜他這次卻因為新立戰功,得意至極,輕易就上了呂蒙和陸遜的當。

    呂蒙也算個為將之才,關羽對他雖並不放在眼裡,可也還是提防有加。為了攻下荊州,呂蒙採納陸遜的建議,裝病辭職,回到都城養傷去了。孫權故意派陸遜這個默默無名之輩駐守陸口。這樣一來,關羽更是不把東吳放在眼裡了。再加上陸遜一到陸口就寫信給關羽,對關羽讚賞有加。他在信上說:“您觀察敵人的破綻,乘機發兵,親自率領紀律嚴明的隊伍行軍佈陣,以很少的兵力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戰績堪稱偉大。敵人的潰敗,對於我們同盟國來說,也得利不少,所以一聽到您獲得大捷的訊息後,我們都大肆慶賀,真想也跟著您一起席捲曹賊,共同輔佐漢室。……我早就仰慕將軍的風采,渴望能得到您的教誨。曹將於禁被您擒獲,遠近的軍民都為之歡欣鼓舞,並且認為將軍的功勳足以永垂後世,即使是從前晉文公退避三舍、大敗楚軍的城濮之戰,淮陰侯韓信的背水立陣、摧毀趙國的宏圖大略,也都比不上您這次大勝的功勞啊……”

    關羽見陸遜這麼謙虛,便把假話當成了真的,再也不怕東吳的兵力,就把自己的守軍調了一大部分到樊城來,準備和曹仁決戰。陸遜把這些情況探聽得清清楚楚,然後便一一向呂蒙作了報告。於是呂蒙趁夜襲擊荊州,大獲全勝。關羽就在這種情況下,被人輕而易舉地擊敗了,落了個敗走麥城、被俘身死的結果。

    驍勇善戰、勇武蓋世的關羽之所以落得敗走麥城,身首異處的悲劇結局,不能不說與他的自視清高、得意忘形有關。事實上也正是他的得意忘形的性格讓他拒絕了與東吳的聯姻,從而走向了滅亡。自古至今,這種失敗的教訓數不勝數。所以我們要時時不忘提醒自己,千萬不要一時得志便忘乎所以,忘了身後的危險。

    屈伸有度,才能進退自如

    古語有云:“小不忍則亂大謀。”自古英雄都是屈伸自如之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有進時,也有退時,若只知道進,不懂得退,所有的大事業都要半途而廢。所以,自古就有“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之說。

    唐高祖李淵就是個最會屈伸之道的人。他從不意氣用事,總是能審時度勢,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定和行動。所以,李淵才能在隋朝末年天下紛爭、群雄並起的亂世之中,乘勢而起,由弱變強,最終統一全國。

    李淵做山西、河東撫慰使時,奉命緝捕盜賊。一般的盜賊李淵自然是手到擒來,不費吹灰之力,但對北方的突厥部落他卻是無能為力,因為突厥擁有鐵騎,民眾又善於騎射,李淵是屢戰屢敗,這令他大傷腦筋。

    後來,李淵被封為太原留守時,突厥竟然用數萬兵馬多次衝擊太原城池,李淵命人率兵攻打突厥,卻幾乎全軍覆沒。後來還是用了疑兵之計,才勉強退了突厥兵。突厥還支援和庇護郭子和、薛舉等人起兵鬧事,令李淵更是防不勝防。

    在如此威逼之下,很多人都覺得李淵肯定會懷著滿腔的仇恨與突厥一決生死。不料李淵竟派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曲節稱臣,並表示願意把“美女、玉帛”全部送給突厥可汗。

    眾人看到在受如此大辱的情況下,李淵居然做出這種屈節讓步的舉動,都感到是莫大的恥辱。但李淵卻“眾人皆醉我獨醒”,他對部下說,雖然屈節讓步有辱尊嚴,但只有做到能屈能伸才可以成為大丈夫,才可以成就一番大業。

    根據當時的天下大勢,李淵已經下定決心起兵反隋。可要起兵成就大業,只有向西進入關中,才有號令天下的可能。但要西進關中,太原是一個萬萬不能丟失的根據地。

    要如何才能既入關中,又保住太原呢?當時,李淵手下一共只有三四萬人馬,就算全部駐守太原,也難以應付突厥的侵襲,更不要說再西進關中了。唯一的辦法只有採取和親政策,讓突厥拿些好處。所以,李淵不惜屈節讓步,向突厥稱臣,再與之約定,平定京師之後,土地歸李淵,美女、玉帛全部都歸突厥。

    唯利是圖的突厥既有好處可拿,自然願意與李淵修好。由於李淵的屈節讓步,在攻打關中的過程中,他從突厥那裡得到不少資助。突厥可汗一路給他送了不少馬匹士兵,加上李淵購買了大量馬匹,很快就建立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隊伍。

    雖然,很多人對於李淵當時的屈節讓步行為不齒,但在當時情況下,李淵的選擇可以說是明智的。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地保住了太原,又順利地西進打下了關中,並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

    忍一時之辱成萬世功業,沒有一點氣量胸襟很難成大事。自古英雄多磨難,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若不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屈常人之所不能屈,就不會成常人之所不能成,功常人之所不能功。只有把眼光放到最遠,胸襟包住天下,能做到屈伸有度,才能在茫茫人世之中做到進退自如,成就一番大事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是瞭解作戰雙方的力量對比才能在戰爭中掌握主動,最後取得勝利。戰爭如此,生活也如此,做到知人,正確地評價別人,不抱偏見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自古就有“知人者智”的說法;而尤其難得的是知己,不誇大自己、不小看自己,真正做到正視自己。所以擁有這種品質的人往往也會受到人們的尊重。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年輕時,管仲家窮,鮑叔牙家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瞭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從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

    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都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辭退,鮑叔牙對人說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卻臨陣逃跑了,當別人都在嘲笑管仲怕死時,鮑叔牙卻沒有,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裡年老的母親。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在齊國當了官。當時齊國很亂,王子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圍家。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公子小白。

    不久,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國家沒有了君主。公子糾和小白聽到訊息,急忙動身回齊國,想搶奪君位。管仲帶人截擊公子小白,然後準備用箭射死他,誰知箭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小白裝死騙過管仲,逃回齊國。

    因為有內應,小白得以先入齊都,做了國君,史稱齊桓公。當年,魯國進攻齊國,齊桓公發兵抵禦魯國軍隊,同年秋天,齊軍打敗魯軍。安定下來後,齊桓公想讓鮑叔牙做齊國丞相,並想殺掉管仲以報一箭之仇。誰知鮑叔牙卻說:“我有幸追隨您,您終於做了國君,您尊貴已極,我已經無法使您更加尊貴了。

    您若只想治好齊國,現在有我鮑叔牙也就夠了;可您若想成就王霸之業,非得用管仲不可。管仲治理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國家就能強盛,這樣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呀!”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麼還能用他?”鮑叔牙仍是不遺餘力地勸說齊桓公。

    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丞相,鮑叔牙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鮑叔牙死後,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援,他感嘆說:“當初,我輔佐的公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願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俗話常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很多人並不能受到賞識。但做人可以沒有識人之智,卻不能沒有自知之明,沒有“自知之明”是自古以來的“人之患”,做人必須克服此患。人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身份的變化,正確評估自己,準確定位,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狗狗來說,哪些事會讓它很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