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紂王Jeff
-
2 # 共跳滴水線子
自捕魚兒海之戰後,北元殘部被明朝徹底剷除,皇室宗族和元朝玉璽被藍玉大將押解回明朝,自此元朝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留下的蒙古各部落在明朝打擊下四分五裂,明朝時期的蒙古大汗都是明朝中央政府冊封的!
回答完畢!
-
3 # 靜夜思160519196
蒙古人當時只認黃金家族,而黃金家族掌握著正統的象徵“元傳國璽”。朱元璋曾經讓徐達在大都挖地三尺尋找“元傳國璽”,以標榜自己是元朝繼承者的“正統性”。明末的時候,明朝使者曾經像林丹汗提出結盟,條件就是交出“元傳國璽”。這是明朝歷代帝王的最終夢想。
-
4 # 兵夏333
大清的統治者們能做蒙古大汗,努爾哈赤在天命元年(1616)的登基大典上,被群臣擁立為“承奉天命養育列國英明汗”,簡稱“英明汗”,後續的清朝皇帝也都是蒙古大汗。
明朝皇帝為什麼不能做蒙古大汗:
1、明朝至始至終就沒有徹底征服過蒙古。明朝佔領了北京後,元朝的統治者逃到草原,稱為北元,雖然多次出征,但是明朝始終未能徹底收拾掉蒙古。到了明朝中期,蒙古始終是明朝較大的威脅,明朝皇帝當然就不能稱為蒙古的大汗。到了明後期國力下滑,邊境都慢慢地縮到長城一帶,只能是做到守土保邊了。
2、明朝與北元(蒙古)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文明形態,明朝皇帝不太可能得到蒙古的認同,也不太可能做得上蒙古大汗。明朝對蒙古有一種興趣不大的態度,處於一種,不謀求統治,但為了防止侵略,處於“做大”就清剿的態度。
3、大清的統治者們早在皇太極時代就已經把蒙古的林丹汗一頓暴揍,打得林丹汗從蒙古逃到了青海,蒙古的各個部落離後金比較近,必須首先收拾了蒙古,清朝才有雄據天下的實力,要不然誰跟你搞滿蒙聯姻、滿蒙一家。
-
5 # 大秦泰西廷尉府
自蒙古帝國建立以後,蒙古大汗都只是一個稱謂,這個稱謂在整個歐亞大陸不止一個,說白了,蒙古大汗已經不再是蒙古帝國的最高領導人,雖然所有的人都想要擁有這一實實在在的身份,但實際上更多的人也只是成為蒙古帝國其中的一個部分,在一些地區有蒙古人擁立的擁有蒙古血統的蒙古國家的大汗。
說的可能比較囉嗦,簡單一點,真正成為蒙古大汗的人,在蒙古帝國崩潰以後就不復存在了。之所以之後,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蒙古國,他們也稱作蒙古大汗,但是他們的權利已經不能夠代表蒙古帝國了。他們的最高領導人的權利也只能代表蒙古人在一些地區建立的一個封建國家。但是不論是哪一個自稱為蒙古大汗的人,其實都想要重新統一蒙古帝國。
而蒙古帝國的發端,也就是蒙古草原,必然是他們要爭奪回歸以及重新崛起的地方,而且不要認為明朝的朱元璋驅除韃虜,建立明朝,元朝以及蒙古帝國依然在那裡。在中國的史書中,我們稱他們為北元。但很顯然,雖然退居蒙古草原,但是它也代表不了整個蒙古帝國。雖然在表面上蒙古帝國分崩離析,但在此後將近700年的時間裡,蒙古人在整個歐亞大陸的統治層級中都是上層統治階級,蒙古帝國內化為數個政治單元。
只不過其中一個政治單元,元朝被朱元璋驅趕回了蒙古草原而已。很多人說,之所以明朝皇帝沒有成蒙古大汗,是因為蒙古大汗已經接受明朝的冊封,雙方並不是平等的關係,更像是明朝的番屬。這種說法很顯然有意迴避了蒙古大汗在當時部落之間的紛爭以及具體的歷史時期的差異。北元退守蒙古以後一直是數個部落相互競爭部落領導權的。
明朝也多次趁著蒙古內部的內亂,舉兵討伐,也獲得了一些作戰成果,但是雙方之間的軍事矛盾和軍事對峙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另一方面,明朝冊封蒙古大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扶持蒙古內部的一個部落加劇整個蒙古範圍內的混戰局勢,進而收取漁翁之利。這種冊封水分很大,被封的蒙古大汗也不會聽從明朝的所謂命令,而只是一種政治聯合,大家心照不宣,相互欺騙而已。
另一種就是明朝中後期冊封俺答汗為王,這是雙方和解的象徵。俺答汗確實接受明朝冊封了,但那也只是一個番號問題,明朝為了收買俺答汗支付了太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和常用品。於明朝來講,從經濟上是虧本的,只不過在政治上俺達表面歸順明朝。雙方之間暫且把兵而已,在當時都引來朝野的大量反感,認為張居正是在賣國。
明朝在當時周邊環境並不樂觀,之後因為滿清入主中原,所以我們把很多注意力都放在了東北地區。實際上泛蒙古的時代,整個歐亞大陸都是蒙古政權,明朝早就被蒙古政權包圍。在沒有取得這些蒙古後裔的同意和認可甚至是屈服的情況之下,如果明朝皇帝擅自稱自己為蒙古大汗,勢必會引來歐亞大陸。眾多蒙古化國家的反感甚至是攻擊,又如何能夠出現明朝時期的萬國來朝?
所以明朝之所以沒有辦法讓自己的皇帝成為蒙古大汗,除了認為蒙古大汗是韃虜之外,更主要的在於明朝沒有那種政治實力,它雖然可以出擊漠北,追擊蒙古殘部,但是周邊的其他蒙古政權明朝還是止戰的。還並不希望為了所謂的疆域之外的帝國野心,而遭致其他蒙古後裔野心家的一致聲討,蒙古大汗這個光輝的名字,是成吉思汗的專屬,這個位置的空缺可以導致很多歐亞大陸蒙古國家相互鬥爭,蒙古部落內部也會不多次分化。這個位置對於一個懂政治的人,應該空出來的,而不是據為己有。
-
6 # 丸zei
唐朝的皇帝被蒙古諸部尊稱為“天可汗”
清朝的皇帝可以做漢蒙藏滿的共主
明朝的皇帝則是冊封別人,而且讓別人找到空子還能被收拾一下
-
7 # 龍角大將軍
明朝皇帝想要做蒙古大汗,那也必須打的過打的服蒙古人啊。明朝對蒙古的攻勢只有洪武后期、永樂前中期對蒙古人有很大優勢,後面面對蒙古人咄咄逼人的叩關,多難有有效的行動。
土木堡之變,也先圍困北京城,俺達汗嘉靖年間圍困北京城,蒙古人蠶食佔有河套地區,蒙古人從西北如入無人之境進入青海地區。明朝對蒙古,除了捕魚兒海之戰,再難有對蒙古有巨大打擊的戰役了永樂皇帝的五徵蒙古可算是武裝示威,難以打擊蒙古人主力。明朝都打不服蒙古,怎麼做蒙古人的大汗呢?宣德年北方內縮,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更是讓蒙古人對明朝的畏懼幾無。
明朝面對蒙古人的蠶食戰略,沒有足夠的力量反擊,安心躲在長城內看著。明軍都不能對蒙古怎麼樣,還怎麼當蒙古人大汗。明朝的開拓進取不足,洪熙年後,明朝只求長城內部一畝三分地。清朝怎麼當蒙古人大汗的,直接打服聯姻,手段頻出才當上的。打不服別人,當然就當不上了。
-
8 # 與友長兮
明朝皇帝為什麼不能做蒙古大汗?
這個問題挺有趣,我拿觀點說說吧,有什麼錯誤也多多包涵!
不是什麼專業歷史研究人員。
自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政權後,蒙古統治者就逃回到塞外。此後明朝曾對蒙古發動過多次軍事行動,雖然有效打擊了蒙古人的勢力,但卻始終無法根除北部邊患問題。
永樂皇帝朱棣登基後,明朝與蒙古的矛盾依舊沒有得到絲毫緩解。當時蒙古內部已經分裂成多個大小不一的部落,於是朱棣就打算採取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策略對付難纏的蒙古人。他透過賜給禮物、頭銜和優惠的朝貢貿易為條件,成功籠絡了西蒙古瓦剌部。
瓦剌首領馬合木親自帶隊來到明朝京師朝見皇帝,並接受了永樂皇帝賜予的順寧王封號。然而,當朱棣派使臣前往東蒙古進行遊說,要求對方與明朝建立朝貢關係時,蒙古人卻以斬殺使臣作為迴應。憤怒的永樂皇帝當即決定出兵進行討伐。
1409年9月,朱棣派他最依仗的將領丘福率十萬大軍出征漠北。可是,過分自信的丘福卻在追擊蒙古軍途中落入了對方的圈套,結果明軍大敗,丘福本人也戰死沙場。為了挽回顏面,朱棣於1410年3月率三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僅用幾個月時間,他就輕鬆擊潰了東蒙古的主力,獲得第一次征討蒙古的勝利。此後十幾年時間裡,朱棣又先後四次率軍親征蒙古,每戰皆獲得勝利。五徵漠北,五戰五捷,成為後世誇耀朱棣文治武功的重要宣傳材料。但是,和這一連串勝利不相符的是,明朝在朱棣執政時期對塞外的控制力不但沒有加強,反而還不如朱元璋時期,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朱棣五徵漠北的輝煌戰績其實應該打上引號。因為除了前兩次明軍和蒙古軍正式發生過交戰外,後三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朱棣親率的數十萬大軍基本撲了個空。東蒙古太師阿魯臺帶著自己的部隊迂迴騰挪,成功避開明軍主力。反倒是明朝方面為了這五次御駕親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從價效比方面而言,明朝其實是吃了大虧。其次,明軍在幾次交鋒上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卻沒能轉化為對漠北地區的持久佔領。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還是由於朱棣五次親征蒙古卻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導致的。明軍如果只留少量部隊駐守漠北,則無法抵禦住蒙古人的突襲。如果留下大量部隊駐守,則花費太過巨大。後來朱棣為了節省開支,乾脆放棄了長城以北幾個朱元璋時期留下的關鍵衛所。這就使得明朝徹底喪失了對塞外地區的控制。
也間接導致了1449年明朝軍隊在“土木堡之變”中遭受慘敗。
而再後來明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便是聞名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的話,盲目前進結果帶著幾十萬精銳大軍被遊牧民族的也先殲滅於土木堡,而皇帝本人也成了階下囚。
由此明帝國對於長城之外的遊牧民族幾乎是束手無策,由於明帝國整體邊防實力下降,甚至在嘉靖年間還出現了“庚戌之變”,被俺答汗兵圍北京城。
明帝國的實力在“土木堡之變”後,實力大大下降,對於長城外的蒙古幾乎沒有了進攻的能力,自然無法讓蒙古臣服,對於讓外族臣服並坐上大汗的位置,只有依靠武力的手段,比如唐帝國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後面的清帝國也讓武力逼迫蒙古臣服了自己,而明帝國已經在“土木堡之變”中喪失了這個機會。
清帝國是屬於騎兵的遊牧民族,生活在黑山白水之見,善於騎射,在明末年間以及到了康熙年讓蒙古臣服,原因在二,一方面蒙古長期分裂(被明打成分裂的)自個內訌,另一方面就是跟明起衝突把實力耗沒了(明末的時候蒙古人絕對是最慘的時候,因為分贓的事捱滿清的打,因為市賞的事挨明的打。敖漢部首領歹青居然還因為市賞問題被群毆活活打死)後來清帝國軟硬皆施並給他們高於漢人的地位,所以蒙古各部落臣服滿清(至於精清分子非要說全是滿清功勞的,建議先去了解一下明末的時候甲冑在蒙古人那的價格,俺答時期一副甲冑一駝的事到了明末的時候一駝只能換一頂頭盔)
而且北面出了個沙俄,塞外各族以前打不過能跑,現在打不過跑不掉了。外蒙就是這個情況下投降清朝的,因為當時外蒙就3個選擇,給準格爾當狗、給清朝當狗、給沙俄當狗。以前打不過大不了老子找個沒人地方苟起來,現在做不到了。包括準格爾、土爾扈特都是一個道理,前有狼後有虎,要麼像準格爾一樣給滅族,要麼就像土爾扈特一樣給清朝當狗。
後來乾隆年,清帝國在聯姻,圍地建城,派遣流官和駐軍以及信仰宗教的猛烈攻勢下,蒙古的黃金家族血液已經名存實亡.....
回覆列表
清帝退位詔書特別強調了合五族完全領土為大一統中華。這是有明一朝以及孫中山革命初期都不具備的大一統格局。黃仁宇的書裡說“農民再草原取得一百次大捷也不能宣佈征服草原,而牧民只要在邊疆造成一次突破,就可能顛覆中原王朝”,所以打是不可能打勝的了,多民族共榮需要極大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