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品鏟史官
-
2 # 皮蛋忘
我看過單田芳講大舜的評書,裡面就講到當時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那時候泰山就是封禪之地,不是貴族上了泰山就要被亂箭射死,舜是靠打動了守山老人,老人家給他信物證明舜是某某人之後,就算是允許登山的了
-
3 # 千萬星瞳
日出東方,極陽之地,至陽至剛,皇帝不來,誰敢配這日月精華,天澤之輝。
從中原入山東,傳過一片平原步步高昇,你就能體會到正真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
4 # 欠你的幸福怎麼還
前兩點都是其他四嶽不能比擬的。
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山以嶽遵,嶽為東最”。自漢代中國確立“五嶽”以來,泰山就居於“五嶽獨尊”的地位。中國曆代的封建帝王在這裡舉行隆重的封禪典禮,文人墨客在這裡流連觀賞,吟詠贊嘆。到泰山,既可以飽覽歷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領略大自然的神奇之美。異峰突起在華北平原大地上的泰山,山勢突兀挺拔,氣勢磅礴,頗有“擎天捧日”之勢,通常被人們看做是崇高、偉大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曆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秦始皇曾在泰山封禪,從此後又有多位皇帝在此封禪,泰山因此成為了五嶽之首。
-
5 # 新山50
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預示著生機勃勃,先秦之前所有神的傳說都是從東方而來,埃及對太陽神也是很崇拜的,泰山作為那時候中國最東部也是最高的山,所以泰山地位自然是最高的
-
6 # 白這個顏色
泰山的古稱是【泰山東嶽號】,與今天的【泰坦尼克號】沒有半毛關係。泰山自有泰山的雄偉,是東嶽也是【蟲二】。
-
7 # 大樹天音
五嶽之首的泰山,因為天時地利,位於神州大地的最東方,古人以東方為上,因此稱泰山為東嶽泰山。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東嶽泰山位於最東方,歷代帝王稱自己為天子,為了向上天禱告自己的功德,於是到東嶽泰山,進行祭天祭地活動。“封禪”,封,指的就是祭天。禪,指的就是祭地。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皇帝都到東嶽泰山封禪,歌功頌德。最早的嬴政皇帝,曾經多次到泰山封禪,至今還留有“五大夫松”的歷史故事。漢武大帝也曾經到東嶽泰山封禪,歌頌神州盛世。
-
8 # 史海擺渡人
幾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考察等因素,構成了泰山風景。風景區內形成了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佈、三重空間(以岱廟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條軸線(連線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岱廟中軸線北延直到玉皇頂)的景觀格局。從海拔150餘米的山麓泰安市區,至中天門海拔847米,南天門1460米,玉皇頂1545米,層層迭起,構成泰山的獨特景觀。
-
9 # 山中散人F
泰山代表中國文化歷史名山之首,五嶽光輝爛燦,尤其在民間稱乎丈人丈母為泰山嶽母,歷代皇帝為使國之安泰封禪於此,其魅力與日月同輝。
-
10 # 華夏之表
泰山是一座最高最大的山。“泰山”之名的本來意義就是大山。如果用一個字來表示泰山的特質,那就是“大”。這首先來自於泰山外在的山體之大,而更重要的還在於其內在的文化之大,由此成就了泰山在一個心理中“山中之山”的崇高地位。玉皇頂下的“五嶽獨尊”刻石,正反映了古人對泰山的尊崇。
回覆列表
既然說東嶽泰山,就不得不說說五嶽,事實上中國早期並沒有五嶽,而只有四嶽。
這跟一個傳說有關,話說盤古開天闢地後身體化為大地,頭顱化為東嶽泰山,左臂化為南嶽,右臂化為北嶽,腳為西嶽,是為四嶽。即便如此,南北西嶽的所屬也不是固定的,只有泰山作為東方高山,地位真的是“穩如泰山”。
傳統意義的封禪中國自古就有崇拜高山大河的傳統,祭祀成為必要的宗教活動,而部落首領則是祭祀的主要參與者。據記載,祭祀泰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無懷氏。
宋 《路史·禪通紀三·無懷氏》:“ 無懷氏 ,帝 之先。其撫世也,以道存生,以刑……當世之人甘其食,樂其俗,安其居而重其生。”
但此時的祭祀並不能與後世的封禪相媲美,充其量是一種山河崇拜,
從黃帝時開始發生了改變,神農氏衰弱無力掌控天下,軒轅氏開始崛起,經過艱苦征戰,打敗數個強敵後,軒轅氏終於征服了天下,此時的他為了向天下表明自己天子之位的正統性,開始將普通的祭祀活動向“君權神授”發展,改為封禪,不僅封禪泰山,而且對四嶽皆封禪,一方面加上神祕的色彩,一方面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
封:山頂築圓壇以報天之功
禪:山下築方壇以報地之功
也是從黃帝時期形成了一個傳統,只有天子才能行封禪大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天子只能有一個。
春秋早期,周天子勢衰,齊桓公率先成為霸主,而他首先僭越發起了封禪泰山的主意,這個開天闢地的想法真是震住了一幫人,齊國再強大也還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才行,齊桓公封禪無疑給了所有諸侯攻打的藉口,所以管仲極力制止,這也導致了一個後果,從此整個東周無一諸侯再敢打封禪的主意。
大一統之後的封禪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九州共主出現,為了宣揚自己的統治的合法性,一方面製作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一方面封禪泰山,以表示自己的權力來源於上天。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距離上次封禪過了太長的時間,導致秦始皇封禪時已經沒有人能準確說出封禪所需禮節,所以秦始皇封禪採用了戰國時期祭天的儀式。
作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為以後的朝代立下了一個榜樣或者說規矩,那就是當政期間要麼是太平盛世,國強民富,要麼是天降祥瑞,代表了上天對於統治者的認可,才有資格封禪,其中更以封禪泰山最為榮耀,由此封禪泰山則成為了歷代帝王畢生追求的願望。
後世基本都延續了這種制度,所以有資格行封禪大禮的皇帝並不多,漢有漢武帝、光武帝,唐有高宗李治、武則天、玄宗李隆基,無一不是盛世而封禪。
晚期的封禪萬事總有例外,封禪也不例外,北宋立國時由於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庇護,北方的草原民族的鐵蹄得以長驅直入。
經過二十多年的連續征戰,宋依然沒有奪回北方門戶,到了公元1005年,北宋皇帝真宗趙恆更是懼怕遼國的大軍壓境,簽訂了著名的“檀淵之盟”,每年送給遼國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兩國約為了所謂的兄弟之國。
封禪大禮又再次對宋政府財政造成嚴重衝擊,趙恆則在封禪後熱衷於用各種迷信活動,怠於朝政,大權逐漸落入皇后手中。
完全本沒有資格的宋真宗封禪之後,令其價值一落千丈,同時巨大的耗費也令後世君王失去了封禪的慾望。所以宋之後,只有清的康熙、乾隆進行過封禪。
文人墨客每任皇帝封禪時都會在泰山留下碑文,將自己的功勞刻之於上,傳之後世。
封禪大典無論在什麼時候進行都是萬眾矚目的大事,對於一般人尤其是史官來說,能親身參與更是莫大地榮耀。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因病不能隨同漢武帝封禪抱憾而終。
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史記.太史公自序》
政府行為不僅在泰山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蹟,更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的到來,諸如司馬相如、李白、杜甫等文豪都曾到泰山留下自己的傑作。
泰山的功能再次發生了改變,它由政府的祭祀地點轉變為了具有相當底蘊的文化聖地。多種宗教建築的拔地而起更為泰山增添了不同韻味的文化氣息而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