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碼字先鋒

    懸棺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安置懸棺的主要方法是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懸棺工程險峻,並且耗資巨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有說是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棺而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竇裡,等水位降低後,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特景觀,或說是從山頂上吊下棺木。

    至今是一個謎。

  • 2 # 人皆可為舜禹

    懸棺的盛行

    從各地的懸棺所研究的結果來看,這些棺材有的年代是十分的額久遠,有的也是相對的近一些,所以最早的懸棺是從春秋戰國的時期開始,直到元朝時期依然有懸棺的出現。但是懸棺的盛行時期是無從得知的,因為這類的下葬方式也是寥寥無幾的。

  • 3 # 嚴維權

    元朝?錯!大禹治水之時,開闢長江天險,當時水位很高,因公犧牲的工匠,死後葬在山洞內,後長江疏通以後,水位低下,便有了懸棺,因之此習俗傳了幾千年!

  • 4 # 文物考古聊歷史

    懸棺最早可能起源於商代,並且懸棺的發源地應該是武夷山。專家對於武夷山白巖洞船棺進行了C14測定,距今3445年,相當於中國的商代。棺內發現的棉布進行的測定也是距今3445年。

    距今2000多年,最長的船棺可以達到20米長,但是與武夷懸棺不同,這些船棺是土葬。

    武夷懸棺數量過千,這些懸棺都放置在離地幾十米的懸崖上,並且一般臨水。這些棺木的形狀為船形,所以也被稱作“船棺”。為什麼是船的形狀?這可能與當時武夷山人的生活環境有關,他們臨水而居,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據傳公元前3世紀左右,武夷山一帶被閩越國統治,後來被漢所滅,閩越國後人被遷往江淮一帶。

    懸棺是如何放上去的?

    最早,考古人員猜測這些懸崖峭壁上曾架設棧道,但最後實地考察發現不可能。考古人員在這些船棺上發現了金屬砍鑿的痕跡,棺蓋上還有類似卡槽一樣痕跡。並且在武夷山還發現了鑄鐵齒輪。所以猜測是倚靠齒輪,但也很快被否定了。後來是做了一個實驗,有人先找好崖洞,然後在崖洞裡等著,崖頂上的人在用繩子捆好棺木,一群人在懸崖上用繩子吊著一點點放下去。所以最後學者推測,武夷山的懸棺其實就是完全憑藉人力以最簡單最費勁的方法放上去的。

    懸棺的墓穴其實都挺小的,這也加大了放置的難度,所以,當時的人們,肯定是還懷著某種信念執行這種葬俗的。

    下面這個墓葬寬僅1.5米,長6.8米

    古代有“彌高至孝”。意思就是墓葬的位置離天越高越顯得後人孝順。所以,學者推測,懸棺的出現不單與當時人民的生活環境有關,可能也是受此觀念影響。並且,懸棺也有保護墓主人的作用。當時的人民臨水而居,所以墓葬也就在離水近的地方了,但是由於經常發洪水,所以懸棺就有利於墓葬的儲存。

    一般來說,漢族是農耕文化,所以盛行土葬,遊牧民族經常遷徙,盛行火葬,而懸棺是臨水而居的南方少數民族的葬俗。懸棺葬除了在福建、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有發現外,臺灣也有類似發現,並且東南亞也有發現,如越南、泰國等地。他們的年代較中國稍晚。武夷懸棺除了是中國懸棺的源頭外,也是世界懸棺的源頭。武夷山目前也是世界自然遺產及世界文化遺產的雙遺產地。

  • 5 # 奇葩歷史大觀

    眾所周知,古代人的科技水平不發達。他們是耗費了多少心力才將這些棺材放到懸崖峭壁上呢?

    一些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

    為了解開謎題,很多專家學者成立了專業的研究團隊去研究這個事情。後來他們終於發現這裡面的門道其實很簡單。有一種叫做天車的東西。可以將懸棺嗯通過滑輪裝置運送到懸崖上面去。這種滑輪裝置也不復雜。甚至是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被人們發現並運用了。古人先是在懸棺上面安裝了定滑輪。然後根據簡單的滑輪效應。將懸棺運送上去。事實證明,這樣的猜想是正確的。這些專家還當場做了實驗。他們順利的將懸棺安放到了懸崖峭壁上。無論這個說法是否靠譜。至少是一種安放懸棺的方法。困擾我們這麼久的謎題,有了一個比較相對靠譜的答案。

  • 6 # Mr說四川

    中國古代擁有多種不同的葬俗,其中還有一些葬俗顯得十分神祕,就比如中國南方地區的懸棺葬,歷來充滿著神祕。

    至於在古代,缺乏特種裝置的情況下,懸棺是如何被放在了幾十米高的懸崖之上,隨著考古發掘已經慢慢破解了這個千古謎團。

  • 7 # 浪跡天涯歷史領域者

    有以下幾種說法:

    從元朝開始少數民族有懸棺葬的說法

    懸棺葬是中國南方古時盛行的一種奇特的葬俗。它利用木樁或天然巖縫,將棺木置放在“人蹤滅”“鳥飛絕”的萬仞絕壁上,或深藏洞內,或微露穴外,如船頭、似快艇。一條武夷山風景區的九曲溪, 沿溪兩岸懸崖峭壁的洞穴裡,散佈著幾十具懸棺,構成了獨特的景。

    古人為何要不辭勞苦將棺木高懸於絕壁之上?這些奇異的懸棺究竟有多少年月了?在那遙遠的時代,古人又是怎樣把懸棺安放到無路可走的峭巖上的呢?這些問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好奇,更使考古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孜孜以求,樂此不疲

    現在一般推測,南方的少數民族長期依山傍水居住,自然環境決定了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以及觀念意識。懸棺放在靠山臨水的位置,棺形多為船形,表明了他們對山水的依戀與寄託。把棺木高懸於絕壁之上,可能出於一種孝道觀念。唐代張鷟在《朝野金載》一書裡記述,王溪蠻父母死後,置棺木“於臨江高山半脅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不過,這也僅是推測而已。

    至於最早始於商周時代的這些棺木是如何懸掛在壁上的,則眾說紛紜,難以定論。

    一種說法是修棧道而運懸棺,用人力,畜力順著事先鋪設的伐道,把棺木運入巖洞。現在在九曲溪兩岸的巖壁縫隙處還可看到一些殘存的木料,很可能便是安置棺木後為了確保安全而將棧道拆除的遺物。但其他安置棺木之處全是懸崖絕壁,無緩坡可架設棧道,故此說難以令人信服。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九曲溪水位很高,就在如今的懸棺處,當時的棺木是水運放入山洞的。

    另外以種說法認為是從下往上吊裝放置棺木。從武夷山已取出的一號船棺觀察,棺蓋頭部有一道明顯的繩勒痕跡,寬約3釐米,似乎是吊裝的佐證。然而,根據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恐怕沒有能將棺木吊到高達幾百米的崖壁巖洞中的機械裝置。

    也有人說為從上往下的懸索下棺,即從上縋下幾個葬禮先行官,在洞口預先架設只要數米的棧道,部落人在峰頂就地伐楠木製棺,裝殮死者後齊力把它吊墜下去,先擱洞口棧道處,再由先行官推進洞去此說似乎較為可能,但也無更多的證據證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國民眾不讓特朗普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