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燕雲
-
2 # 陳廣逵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兩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十六章,它的前面還有“致虛極,守靜篤”兩句,這四句話的意思是:
“努力做到清心寡慾,一心堅守清靜無為,萬物都在生長,我看著它們迴圈往復。”
“致虛極,守靜篤”就是極力達到虛無,一心堅守清靜。“虛”即“空”,心無所欲為“空”;“靜”即清心之靜,是跳出紛亂之靜。“虛空”自然“清靜”。“致虛極,守靜篤”是一種“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就能淡然地看著萬物各自紛紛成長生存;就能懂得客觀事物迴圈往復的規律,“觀”並不是單純地看,而是透過看總結經驗,把握規律。 “觀”是旁觀,是對客觀並作的萬物持不干涉的態度,是一種主觀上的無為。
-
3 # 霧都老徐
《道德經》第十六章第一句: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這句話印證了老子是個修行者,他打坐“守靜篤”,入定“致虛極”。
”觀”不是用肉眼看,”觀”是修行者入定之後用“慧眼”在看。 把“觀”解釋為以肉眼看的人,已經理解偏了,也把老子看低了,老子如果只有肉眼凡胎的話是寫不出《道德經》的。
“觀”是佛教道教修行都必須使用的方法。沒有入定至極靜態,就不可能“觀”到宇宙實相。老子之所以能夠在《道德經》裡對宇宙有精闢的描述,是他“觀”出來,他只是把自己“觀”到的宇宙實相寫出來告訴世人。
摘一段古人純陽真人呂洞賓對這一句話的解釋: 虛從何來。從空裡來。何謂極。徹底清為極。何謂致虛極。身心放下為致。身心窈忘為致虛極。何謂靜。絲毫不掛。為靜。何謂篤也。純粹精一。為篤。何謂守。專一不雜。為守。何謂萬物。虛中實。無中有。為萬物。何謂並作。皆歸於一。為並作。何謂吾。靈中一點是吾也。何謂觀其復。內照本來。
上面呂洞賓的解釋已經完全超出了唯物主義範疇,到底有沒有真義在,請看者自辨。
-
4 # 無知先生
《道德經》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的意思其實不難理解,但這段話裡最重要的其實是前面兩句:“致虛極,守靜篤”。
因為題目是問後兩句,那我就簡單地說說後面兩句吧。
過去,一些修行人找不到師父,他就直接去感受宇宙世界萬物。他去看高山、看流水、看花鳥、看螞蟻、看雲朵、看日出日落、看潮起潮落……
他沒有任何雜念、一心一意地去感受這個世界,他觀察萬物的生長、變化、消亡,他觀察萬物週而復始、迴圈往復的變化。比如樹葉由小變大、由綠變黃,然後落到地上,乾枯腐爛,融入土壤,樹上又冒出新枝、抽出新芽……
他觀察到萬物的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化,體會到自己與萬物之間的關聯性,知道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是變化的一部分,自己和世界、和萬物、和自然是渾然一體的……
他看著看著,然後,他就開悟了,他就覺醒了。
這樣的人,在佛家有個稱呼,叫做“辟支佛”。
-
5 # 安小念說情感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也是老子對養生的一些感悟和想法,簡單的意思就是說這世間生命一直都在悄無聲息的輪迴著,而我一直都在觀看著。
當然了,對於經典句子我們不能僅僅只從字面意思去看去理解,而是要從老子的思想以及寫作背景細細品味,而且還要理解老子的主要思想概念是“清靜無為”“寡慾”,只要理解了這些概念,就能夠從哲學角度去很好理解老子所說的這句話了。
在我看來,老子說的這句話是告訴我要學會以一顆寧靜的、淡然的心去看待這世間萬物的變化,去看待這世間的浮浮沉沉,因為當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這世間的一切問題,或許很多情緒就會豁然開朗,不會執念糾結。
以忘我的態度去看待生死,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喜怒哀樂,這樣,你的心會很淡然,不會泛起太多漣漪,因為你不會去執念物質的東西,你知道物質會有保質期,唯有精神的豁達才能讓自己無限快樂。
以上便是我的粗淺理解,不當之處多多指教。
回覆列表
一直認為要理解古文意思一定要整篇來看,切不可斷章取義。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簡單意思可解釋為:世間萬物的生死輪迴,我在這裡反覆的看著。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什麼意思?先看“致虛極,守靜篤”,極、篤,意為極度、頂點。即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
作:生長、發展、活動。復:迴圈往復。芸芸:茂盛、紛雜、繁多。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靜曰:一本作"是謂"。覆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意思就是:內心達到虛空的定點,宇宙萬物共同生長,才能得以觀察到它們的本源。無論萬物如何變化,終會迴歸根本。迴歸根本稱作靜,就是所謂的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但人往往會被慾望所控制,因此觀察事物不得其正(即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因為觀察事物不得其正因而行事的時候會失其常。後面“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即要努力回到內心虛明、寧靜的狀態。這樣才能看清萬物蓬勃生長,發現往復迴圈的道理。
老子強調致虛守靜的功夫,主張用虛寂沉靜去面對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生長到死亡、再生長到再死亡,生生不息,迴圈往復以至於無窮。最後提出“歸根”、“覆命”的概念,主張迴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這裡是完全虛靜的狀態,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我們知道,道家強調“清靜無為”,無論是治國還是個人修身都主張自然而然,此句也不例外。
馬未都先生即以此句命名自己的博物館為“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