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注家皆認定這南山是實指, 並由這句子解讀了陶詩意蘊的從容澹泊, 近世的美學家如朱光潛氏更是從這詩文中發見到美學上的一種高渺境界。然而沈從文先生有一篇《“商山四皓”和“悠然見南山”》的文章 (生前末發表) ,提出南山乃指“商山四皓”, 力證“並沒有真見什麼南山”,可謂獨具隻眼。
商山四皓是秦末隱居商山的四位聲名顯赫的隱士, 即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 裡先生, “皓”是說鬚眉皓白, 到了漢初那時他們的歲數已是八十有餘。漢高祖劉邦想廢太子劉盈(即後來的漢惠帝), 呂后採用張良計, 請來商山四皓和太子同遊, 結果劉邦以為劉盈羽翼已經豐滿,於是打消了廢除太子的念頭。沈從文先生以新出土文物舉證, 漢代至六朝, 商山四皓通常被稱為南山四皓:一是日本人在北韓發掘的漢墓中掘得一竹篾筐子, 上面繪有那四位高士, 旁有隸書南山四皓的款識;一是河南鄧縣出土一南朝畫像磚大墓, 內有浮雕石磚楷書“南山四皓”四字。在此, 筆者再補一則資料。東漢人崔琦 (約104~158年間在世) 有《四皓頌》,開首便說:“昔有南山四皓者,蓋 裡先生、綺裡季、夏黃公、東園公是也。”(引自宋·吳淑《事類賦注》卷十一)
商山如何可易詞為南山,商山與南山有何關係? 沈氏未言及。案, 原來, 南山即指終南山,由太白山延至商嶺組成,包括商山在內;四皓所隱即漢都長安之南的商山,故又可稱為南山四皓, 並不相悖。
陶淵明罷官歸田, 東籬採菊, 悠然想起同樣是隱居者的南山那四位前輩, 按詩理看, 洵屬直詮正解。筆者聯絡到陶淵明曾撰有一部《聖賢群輔錄》, 四皓列名其間, 足見他對此四人的景仰之情, 詩中的南山為用典就更是可能了。
以南山連名四皓, 後世亦不希見, 如《高士傳》:“高車山上有四皓碑及祠, 皆漢惠帝所立也。漢高後使張良詣南山迎四皓之處, 因名高車山。”再如唐李白《重陵送別範宣》詩:“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皓”;明許潮《同甲會》:“俺幾個茹靈芝,共效南山叟。”皆是。
南山四皓後有出山輔政之舉, 故陶淵明目其為聖為賢。“悠然見南山”,悠然閒放的背後,當別有隱情, 身在草野而心存帝闕, 這才是詩人“齎志沒地,長懷無已”伴隨他一生而無從割捨、難以化解的情結。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注家皆認定這南山是實指, 並由這句子解讀了陶詩意蘊的從容澹泊, 近世的美學家如朱光潛氏更是從這詩文中發見到美學上的一種高渺境界。然而沈從文先生有一篇《“商山四皓”和“悠然見南山”》的文章 (生前末發表) ,提出南山乃指“商山四皓”, 力證“並沒有真見什麼南山”,可謂獨具隻眼。
商山四皓是秦末隱居商山的四位聲名顯赫的隱士, 即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 裡先生, “皓”是說鬚眉皓白, 到了漢初那時他們的歲數已是八十有餘。漢高祖劉邦想廢太子劉盈(即後來的漢惠帝), 呂后採用張良計, 請來商山四皓和太子同遊, 結果劉邦以為劉盈羽翼已經豐滿,於是打消了廢除太子的念頭。沈從文先生以新出土文物舉證, 漢代至六朝, 商山四皓通常被稱為南山四皓:一是日本人在北韓發掘的漢墓中掘得一竹篾筐子, 上面繪有那四位高士, 旁有隸書南山四皓的款識;一是河南鄧縣出土一南朝畫像磚大墓, 內有浮雕石磚楷書“南山四皓”四字。在此, 筆者再補一則資料。東漢人崔琦 (約104~158年間在世) 有《四皓頌》,開首便說:“昔有南山四皓者,蓋 裡先生、綺裡季、夏黃公、東園公是也。”(引自宋·吳淑《事類賦注》卷十一)
商山如何可易詞為南山,商山與南山有何關係? 沈氏未言及。案, 原來, 南山即指終南山,由太白山延至商嶺組成,包括商山在內;四皓所隱即漢都長安之南的商山,故又可稱為南山四皓, 並不相悖。
陶淵明罷官歸田, 東籬採菊, 悠然想起同樣是隱居者的南山那四位前輩, 按詩理看, 洵屬直詮正解。筆者聯絡到陶淵明曾撰有一部《聖賢群輔錄》, 四皓列名其間, 足見他對此四人的景仰之情, 詩中的南山為用典就更是可能了。
以南山連名四皓, 後世亦不希見, 如《高士傳》:“高車山上有四皓碑及祠, 皆漢惠帝所立也。漢高後使張良詣南山迎四皓之處, 因名高車山。”再如唐李白《重陵送別範宣》詩:“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皓”;明許潮《同甲會》:“俺幾個茹靈芝,共效南山叟。”皆是。
南山四皓後有出山輔政之舉, 故陶淵明目其為聖為賢。“悠然見南山”,悠然閒放的背後,當別有隱情, 身在草野而心存帝闕, 這才是詩人“齎志沒地,長懷無已”伴隨他一生而無從割捨、難以化解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