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衣賜履讀通鑑

    要談這個問題,不得不談一下長平之戰究竟打了多長時間。

    《史記》上說,前260年四月,趙國派廉頗抵禦秦王齕軍,九月趙括兵敗,也就是說,長平之戰持續了五個月到六個月。但《呂氏春秋》上說,秦雖大勝於長平,但打了三年才決出勝負。究竟是五個月還是三年,有必要搞得那麼清楚嗎?太有必要了!因為,如果是五個月,則是一場戰役,決定勝負的主要是將領和士兵能不能打,換句話說,是人與人的戰爭。但如果是三年,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拼的就不僅僅是人了,拼的是戰略,拼的是國力,拼的是綜合實力,是資源與資源的戰爭。我的推論是,這場戰爭打了即使不到三年,也得兩年以上。理由如下:

    1、《呂氏春秋》成書比《史記》早,長平之戰時,呂不韋雖然還沒有到秦國,但當時他在趙國做生意,在長平之戰之後的邯鄲保衛戰時,呂布韋就在趙國,他對趙國的情形非常瞭解。之後,呂任秦相十多年,對秦國的情況瞭如指掌。在編著《呂氏春秋》時,呂不韋沒有撒謊或誇張的必要。當然,也有人可以說,呂不韋說的三年可能是戰爭動員搞了兩年半,打仗用了半年。不過呢,秦國的耕戰制決定了,他們戰爭動員是極端高效的,斷不可能用兩年多時間來做準備。

    2、戰國時代,趙國是除秦國以外的最強大的國家。所謂強大,一方面是軍事實力,戰國後期,可以說唯一能與秦國在武力上有一拼的就只有趙國;另一方面是綜合國力。從武靈王之後,趙國不光武將很多,而且良相也不少,肥義、藺相如、平原君,都是一時人傑,在他們執政期間,趙國是比較富強的。因此,趙國的存糧——供應四五十萬軍隊的存糧,至少也能維持兩年吧?但是趙國居然要向齊國借糧!這是不可思議的行為。秦趙兩國在上黨、長平一帶打仗,並沒有波及到其他地區,也就是說,糧食生產沒有受到戰爭的直接破壞。那麼,為什麼缺糧?原因無非兩條:一是戰爭時間長,糧食消耗大;二是產量低,供應跟不上。為什麼?因為男人們上戰場了,女人們種地可能種不過來,所以減產了。基本上是兩個原因都有,所以長平之戰不是戰役,而是兩國之間滅國的戰爭行為,仗打得十分艱苦,持續時間很長。

    秦國有兩個大糧倉,而趙國的糧食沒有秦國多,戰無糧,怎麼打?廉頗顯然不是王齕的對手,連連吃敗仗。但吃敗仗也得吃糧啊!直吃得趙國需要向齊國借糧。說明打了至少兩年以上。

    既然如此,趙國換趙括代廉頗,最主要的原因是糧食跟不上了,因此,即使不換將,再打一陣子,廉頗也必敗無疑,因為,沒糧了

  • 2 # 一個人的歷史

    又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問題,把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和人屠白起放在一起較量。既然題主問了,我就根據個人的理解,談一點淺薄的見識。首先是戰爭的勝敗取決於很多因素,主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絕不是全部。我們具體到長平之戰上來看,首先是國力。

    國力比拼,秦國為上

    秦趙兩國長平之戰曠日持久,兩國之間的較量不僅限於戰場上,還有後方的供給保障能力上。漢劉邦數次敗於項羽之手,但是屢敗屢戰、敗而不滅的原因就在於蕭何在關中的運籌帷幄、排程保障。那麼秦國和趙國的家底到底誰更殷實一點呢?按道理講,長平這個地方在趙國,趙國佔有地利,但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作為最重要的軍需物資的糧食已經斷炊了,趙軍的糧道被秦軍截斷,沒有糧食戰鬥力從何而言?所謂軍無鬥志,能不主動投降就已經說明主帥很有能力了。

    反觀秦軍,糧食及後勤物資源源不斷的送往前線,這件事秦國傾注了舉國之力。在這個過程中,秦人克服了很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比如物資運輸中“蜀道難,難如上青天 ”也被克服了。

    隔岸觀火,心懷鬼胎

    長平之戰爆發時,其他諸侯國與其說是受到秦國的威脅不敢出兵救趙,倒不如說是坐觀成敗,想從中漁利的念頭更多一些。

    後來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魏國晉鄙的部隊在半路上按兵不動,並不是畏懼於秦軍,而是在選擇最重要的戰機的出現,這個戰機就是秦趙兩國兩敗俱傷的時候。不過晉鄙的下場和楚漢戰爭時的卿子冠軍宋義一樣,宋義被項羽所殺成就了項羽霸王之名,晉鄙被信陵君所殺,成就了魏無忌戰國四公子之名。

    強大韓信,不敗白起

    再來看看主帥,韓信的能力不可謂不強,但是和白起比還是有些差距。一個將軍的能力到底強不強?要看他的對手,和他對對手的戰績如何。

    韓信的對手相對於白起的對手而言,除了霸王項羽之外就一個叫做李左車的人謀略華人,而白起的對手都是戰國的名將。白起面對這些強者的戰績是全勝、未嘗一敗,有時候我在想,作為軍人,能夠敗在白起手下並不是一種恥辱,反而是一種光榮。綜上所述,長平之戰無論是誰面對白起都沒有勝算,如果不是後來範睢的陷害,秦王和白起失和,可能秦統一天下的時間表又會提前不少。

  • 3 # 恩142393319

    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趙國軍隊特性,在丘陵地區野戰不及秦軍,想取勝只能于堅壘後防守對峙。這個時候就看出交戰雙方的國力與外交能力高低了。在趙當時的情況,除非後勤補給有根本性的轉變,否則誰都無力迴天。上黨必失,只是有生力量儲存多少而已。

  • 4 # 牧漁子

    這種假設真是腦洞大開,其實別說換上韓信了,你就是換上諸葛亮,換上霍去病,換上岳飛,還是換上林彪,趙國慘敗的結果都無法改變。不過以韓信的特點,可以敗而不潰。韓信打仗的特點和白起有驚人的相似

    歷史記載的韓信是孫武和白起之後最會靈活用兵的人。不因循守舊,不硬套兵書,也可以說是無招勝有招。而白起的特點也是戰場的應變能力極強,戰略和戰術永遠都走在對手的前面。如果長平之戰,韓信領趙軍對陣白起,那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前誰都不會衝動。韓信的領兵特點決定了,他絕對不會像趙括一樣貿然出擊。從而也導致白旗不敢貿然出擊。長平之戰將會僵持更長的時間。

    最終撐不住的仍然是趙國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是傾全國之力的生死存亡的大戰,拼的絕非一將之力。這個時候,秦國與坐擁巴蜀的大糧倉,人口經濟都佔上風。趙國雖然也不會太弱,但早已經不起這三年的折騰。當年趙王換上趙括的主要原因,是無法堅持持續的消耗戰,想快速的結束這場戰爭,但廉頗拒絕出擊。這種情況換作韓信也一樣,不佔優勢的趙軍,短時間之內無法擊退白起,首先撐不住的仍然是趙國。後勤補給線出了問題之後,韓信一樣會敗,但不至於被白起一鍋燉了。

    秦趙長平之戰註定秦國可以打敗趙國,但大勝和慘勝是有區別的。如果當時領兵的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趙括,換成韓信,或者說還是廉頗,都不會被秦軍打的全軍覆沒。

  • 5 # 納蘭阿煒

    首先,韓信用兵戰略上多采用大決戰的兵團做戰。韓信用兵注重強戰心,這點與春秋時期吳起在魏國編練魏武卒相似。殺伐果斷嚴明,與戰果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軍隊一樣。 有了這2個基本出發點,我們可以比較,假如把白起和韓信放一起比較,拋開君主,國力,武器等因素。個人認為,長平之戰韓信統趙國四十萬大軍的也是會敗的。 原因是:1.韓信統兵也會採取和趙括一樣的出擊的大決戰方略。棄廉頗的防守策略。只要出擊,戰爭節奏就會被秦國所把握。儘管不會想趙括那樣被分割包圍全軍覆沒,但結果也會使秦趙決戰中,使趙國國力不可與秦國相匹敵。 2.論武安君白起和淮陰侯韓信的軍事能力。個人認為武安君就更勝一籌。就像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一樣,主要目標都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所以打到最後,有生力量被消滅,戰爭是由人構成的,所以最終淮陰侯還是會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裁判中心主管賈維認為湯普森幾次防守哈登三分都是犯規,並有惡意犯規嫌疑,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