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組成眾多 源出河東等地
《姓纂》寫道:“黃帝25子,一為任姓,裔孫奚仲居薛,至仲虺為湯左相,代為侯伯,歷三代凡64世,週末為楚所滅,公子登仕楚,懷王賜沛邑為大夫,遂以國為氏,望出河東、新蔡、沛國、高平。”
《姓氏考略》說:“本自黃帝任姓之後,裔孫奚仲居薛,歷夏、殷、周64代為諸侯,週末,為楚所滅,後遂氏焉。”
《吳錄》:“孟嘗君封於薛,秦滅六國而失其祀,子孫遂以薛為氏。”
《魏書官氏志》:“西方諸部叱幹氏,後改為薛氏。”
《通志氏族略》:“遼西有薛氏。”
《唐書》:“薛懷義,本姓馮,名小寶。”
從以上這些記載看來,薛姓既具有光耀而悠久的歷史,組成的分子又眾多而龐大。有出自黃帝的任姓奚仲之後,有出自虞舜的媯姓孟嘗君之後,有出自周文王的姬姓馮氏之後,又有出自外族叱幹氏之後,則“薛”這個姓氏,豈不是十分的多采多姿!
薛姓最早在歷史上出現,不管是傳自任姓的一支,或是孟嘗君的一支,都是在大約2000多年以前的周朝末期,他們而且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在國亡之後子孫才“以薛為氏”。不過,傳自任姓的一支,出現的時期應該略早於出自孟嘗君的一支,因為,周代的薛國,最初是封給奚仲的,在漫長的春秋時期,一直為黃帝的任姓後人所有,到了末期,該地方變成了齊國的領地,並且成為孟嘗君的封邑。由此看來,兩支薛氏的得姓雖然有時間上的差別,但卻發源於同一地方,也就是發源於昔為薛國,而今為山東省滕縣薛城的地方。當然,後世的漢族薛氏,最早也都是來自山東的薛城。
根據《姓纂》的記述,這兩支漢族薛姓,後來主要是繁衍於河東、新蔡、沛國、高平等地,河東就是現在山西省黃河流域以東的一片地方,新蔡即為今河南省新蔡縣,沛國在今安徽省宿縣西北,高平則為現在山西省的高平縣。這些線索,實在不失為姓源頭緒眾多的薛姓人士探尋家世淵源時的寶貴資料。
薛姓的姓源,雖然頭緒不少,但傳自奚仲和孟嘗君的兩支,無疑是兩股主流,而薛姓的兩位主要始祖,全都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這一點,更無疑是每一位薛姓人士都引以為榮的。
薛姓出現於周朝末期的戰國時代,便已名人能士輩出。譬如,當時主張長幼尊卑皆應有序的高士薛居州;秦國以善於相劍而聞名的薛炬;以及稍後佐劉邦定天下有功,在漢高祖所定的十八侯位中列為第十四的薛歐等,都是早期歷史上的薛姓知名人物。
漢代的400年間,薛姓的名人更是光宗耀祖,重要人物滿載於史書,其中,又以薛宣和薛包的名氣最為響亮。
唐代,對於薛氏來說,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不但人才輩出光耀史冊,而且一方面子孫向南播遷,一方面也由於外姓和外族的改姓為薛,而增加了許多新的血輪。
先談他們的向南播遷。根據《崇正同人系譜薛氏條》的記載,南方的薛姓,正是在唐代開始自中原遷移過去的。該譜是這樣記載的:“而南方薛氏,則由唐末黃巢之亂,其族有避亂而南,徙於福建寧化縣石壁鄉者,及元代薛信,由寧化轉徙粵之平遠。”換言之,薛姓南遷的頭一站,也是福建,到了元代,再由福建繁衍到廣東。
談到唐代的薛姓名人,頭一個浮上華人腦際的,可能就是那位家喻戶曉的薛仁貴了。實際上,薛仁貴的確是唐太宗手下一名威猛無比的大將,“徵東”時曾經把遼東的20萬大兵打得落荒而逃,潰不成軍。
薛氏組成眾多 源出河東等地
《姓纂》寫道:“黃帝25子,一為任姓,裔孫奚仲居薛,至仲虺為湯左相,代為侯伯,歷三代凡64世,週末為楚所滅,公子登仕楚,懷王賜沛邑為大夫,遂以國為氏,望出河東、新蔡、沛國、高平。”
《姓氏考略》說:“本自黃帝任姓之後,裔孫奚仲居薛,歷夏、殷、周64代為諸侯,週末,為楚所滅,後遂氏焉。”
《吳錄》:“孟嘗君封於薛,秦滅六國而失其祀,子孫遂以薛為氏。”
《魏書官氏志》:“西方諸部叱幹氏,後改為薛氏。”
《通志氏族略》:“遼西有薛氏。”
《唐書》:“薛懷義,本姓馮,名小寶。”
從以上這些記載看來,薛姓既具有光耀而悠久的歷史,組成的分子又眾多而龐大。有出自黃帝的任姓奚仲之後,有出自虞舜的媯姓孟嘗君之後,有出自周文王的姬姓馮氏之後,又有出自外族叱幹氏之後,則“薛”這個姓氏,豈不是十分的多采多姿!
薛姓最早在歷史上出現,不管是傳自任姓的一支,或是孟嘗君的一支,都是在大約2000多年以前的周朝末期,他們而且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在國亡之後子孫才“以薛為氏”。不過,傳自任姓的一支,出現的時期應該略早於出自孟嘗君的一支,因為,周代的薛國,最初是封給奚仲的,在漫長的春秋時期,一直為黃帝的任姓後人所有,到了末期,該地方變成了齊國的領地,並且成為孟嘗君的封邑。由此看來,兩支薛氏的得姓雖然有時間上的差別,但卻發源於同一地方,也就是發源於昔為薛國,而今為山東省滕縣薛城的地方。當然,後世的漢族薛氏,最早也都是來自山東的薛城。
根據《姓纂》的記述,這兩支漢族薛姓,後來主要是繁衍於河東、新蔡、沛國、高平等地,河東就是現在山西省黃河流域以東的一片地方,新蔡即為今河南省新蔡縣,沛國在今安徽省宿縣西北,高平則為現在山西省的高平縣。這些線索,實在不失為姓源頭緒眾多的薛姓人士探尋家世淵源時的寶貴資料。
薛姓的姓源,雖然頭緒不少,但傳自奚仲和孟嘗君的兩支,無疑是兩股主流,而薛姓的兩位主要始祖,全都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這一點,更無疑是每一位薛姓人士都引以為榮的。
薛姓出現於周朝末期的戰國時代,便已名人能士輩出。譬如,當時主張長幼尊卑皆應有序的高士薛居州;秦國以善於相劍而聞名的薛炬;以及稍後佐劉邦定天下有功,在漢高祖所定的十八侯位中列為第十四的薛歐等,都是早期歷史上的薛姓知名人物。
漢代的400年間,薛姓的名人更是光宗耀祖,重要人物滿載於史書,其中,又以薛宣和薛包的名氣最為響亮。
唐代,對於薛氏來說,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不但人才輩出光耀史冊,而且一方面子孫向南播遷,一方面也由於外姓和外族的改姓為薛,而增加了許多新的血輪。
先談他們的向南播遷。根據《崇正同人系譜薛氏條》的記載,南方的薛姓,正是在唐代開始自中原遷移過去的。該譜是這樣記載的:“而南方薛氏,則由唐末黃巢之亂,其族有避亂而南,徙於福建寧化縣石壁鄉者,及元代薛信,由寧化轉徙粵之平遠。”換言之,薛姓南遷的頭一站,也是福建,到了元代,再由福建繁衍到廣東。
談到唐代的薛姓名人,頭一個浮上華人腦際的,可能就是那位家喻戶曉的薛仁貴了。實際上,薛仁貴的確是唐太宗手下一名威猛無比的大將,“徵東”時曾經把遼東的20萬大兵打得落荒而逃,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