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漁子
-
2 # 毋明
不是劉備不救援,而是根本沒法救。
我們知道當時關羽鎮守荊州,正是,劉備與曹操在漢中拉鋸了兩年之久的漢中爭奪戰,最終於以劉備的勝出宣告結束。而且此時曹軍疲憊,正逢江東孫權軍進攻曹操江淮一帶,曹操主力不得不東進。而鎮守襄樊的曹仁又引兵回宛平叛,此時正是收復襄樊的大好時機,於是乎,關羽率領全軍,出擊!襄樊戰役初期,關羽大破曹仁軍,使得曹仁龜縮於城池之內,固守等待救援。當時,曹操無奈令于禁率七軍支援。結果關羽,藉助洪水直接把于禁帶來的援軍毀於一旦,這就是有名的水淹七軍。而關羽正是靠著這次戰役:逼降於禁、斬殺龐德、俘虜三萬曹軍,威震華夏,令曹操孫權等人為之一驚。
正所謂,出打牆頭鳥。關羽的這次行動必然被各方勢力,嚴重關注。再加上,經此一役關羽軍中已經是強弩之末。此時,應該韜光養晦,休養生息。但是,關羽經此戰役初期取得了巨大戰果,而狂妄自大,不知進退。輕視東吳將領陸遜,他本人驕傲自滿的情緒也傳染給了下級士兵,使部隊喪失了對吳軍最起碼的警惕,最終導致呂蒙偷襲得手,敗走麥城。關羽從威震華夏到敗走麥城的轉折實在太快,從當時的時間來算。關羽是當年6月出兵到12月兵敗被殺,其中在10月之前還是勢如破竹。所以從時間說來看,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再加上,三國時期北魏最強,劉備雖然在法正等人幫助下在漢中逼退了曹操,但是依然不敢掉以輕心,所以就有時間也並沒多少兵力可以調回來。
當然,也有很多人在網上說,劉備、諸葛亮是故意不救。其實,仔細推敲話,根本站不腳。就算因關羽性格對他在不滿,也不會在這件事情上使絆子。因為對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轉折點。它使得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未能實現,“興復漢室”最終也成了泡影。再加上後面,劉備伐吳失敗,白帝託孤,至此蜀國一蹶不振。
當然兵敗乃兵家常事,雖然關羽,性格驕傲自滿、剛愎自用。但他的忠義,是值得我們肯定的。這也是後世,為什麼那麼多人供奉關二爺。
-
3 # 傲視蒼穹39
當劉備得知關羽兵敗的時候,劉備即使派出救兵,也已經來不及了。一個高明的軍事家,之所以異於常人,就是因為他對戰役的預判能力超乎常人。蜀漢沒有真正的軍事家,沒有人對戰役有預判能力。自然就不會有救兵;
只有在什麼時候派兵救關羽才有用?是得知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也就是漢中戰役剛結束的時候,就派出援兵,才能避免荊州的丟失。如果只是靠劉封派出援兵,最多能保關羽不死而已,絕對保不了荊州。
對於關羽的實際情況,僅管法正可能不是太清楚,但劉備、諸葛亮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關羽發起戰爭之初,如果劉備沒有別的想法,就應該立即派出一兩員大將,率領起碼原調出的一半(三萬)以上荊州兵回援關羽。而且還應該從漢中直接經上庸,支援關羽的前線。另外,應該命令關羽放棄圍攻樊城,退過漢水,僅奪取襄陽即止。劉備或許想不到,諸葛亮作為軍師,就更應該想得到;因為,荊州可是他的“兩路出兵”戰略其中的一路啊!曹操初敗,要想大規模再次進攻漢中,光準備時間都要兩三個月,根本無須過分擔心。若小股襲擾,魏延完全能擺平,否則也不會選擇魏延駐漢中了。張飛在閬中、趙雲在府中,還有黃權等,都在家裡無所事事。如果不是劉備、諸葛亮故意要關羽死,那就是整個蜀漢,沒有一個像樣的軍事戰略家了。
-
4 # 靖遠0204
關羽無論是在前方的襄樊被徐晃擊敗,還是後方的南郡公安被東吳偷襲,除了向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過外,他不曾向成都求救。而成都方面接收到的都是前線捷報頻傳,整個劉備集團都沉浸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喜悅當中。荊州方面未曾求援為何要救援呢?這應該是劉備未曾救援的直接原因。
那為何關羽不向劉備求援呢?
我覺得有三個原因。一是關羽沒想到後方的南郡公安那麼快被孫權方佔領了。當他得知後院起火時,首先想到的是停止進攻樊城,回援南郡,不曾想南郡公安基本沒有抵抗就投降了東吳。如果關羽在回援之前就知道南郡公安等已經失去,相信他肯定會直接西進益州,不然滯留在此被魏吳前後夾擊,自己生死可以不顧,幾萬將士就誓難存活了。二是距離太遠,遠水解不了近渴。要知道,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信沒送到估計戰爭就結束了。另外即使信送到了,大軍出川需要的物資糧草等也難以立即籌措好。三是關羽應該清楚,劉備以傾國之兵拿下了漢中,軍力損失巨大,此時也無力救援荊州。這也是為何在荊州丟了兩年之後劉備才起兵伐吳。
我認為即使沒能力不能去救援荊州,成都方面也犯下了戰略錯誤,對關羽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從大的格局來看,孫劉聯盟本來是以孫權為主,劉備為輔。但在劉備佔據荊襄並攻佔漢中後,形勢發生了逆轉。這時,劉備方面竟然不考慮到孫權的感受,過於低估東吳君臣的實力,繼續默許關羽北伐擴大戰果,最終導致荊州丟失,關羽父子被殺。自此蜀漢再也沒有問鼎中原的實力了。
-
5 # 史論縱橫
關羽失荊州,一直是關注三國讀者的熱點話題,我認為蜀漢丟失荊州這件大事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影響力相當,然而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其實對這段歷史過多的停留在對關羽個人的同情上,看法不夠理智。
縱橫今天就跟大家來探討下這個話題,特別是在這個時間段,劉備在幹嘛?
關羽是不是蜀漢政權的“棄子”?通常來說,關羽被偷襲是始料未及的事情,然而有很多史學工作者按照陰謀論的角度,大膽提出質疑,認為關羽被偷襲,可能是蜀漢集團有意打壓關羽,將關羽當成棄子。
這種論調有一定的基礎,關羽在蜀漢集團內應該是一個小軍閥形式的存在,這一點跟東漢時期的軍閥政治有一定的關係。
兩漢時期的地方制度略微變化,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時候,刺史位卑權重,然而到了東漢時期政府逐漸給予刺史很大的權力,既有地方行政權,又有軍權,結果就導致地方割據化的發展,逐漸才有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
劉備雖然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實際上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軍閥,關羽雖然是劉備的兄弟,但是到劉備進入蜀地的時候,關羽和蜀漢的關係是,關羽實際控制荊州(蜀漢控制部分),而依附於蜀漢政治集團。
由此可見,關羽在蜀漢政治集團內部的超然地位,都說關羽比較傲,其實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估計除了劉備,蜀漢集團沒有人能夠調動關羽,當時黃忠因為斬殺夏侯淵對劉備奪取漢中付出巨大的貢獻,被劉備封為關內侯,關羽卻表示:“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後來經劉備使者的說和,此事才告一段落,如果這還不說明問題,在來看關羽失荊州時的表現,建安24年,關羽率軍北上,發動襄樊之戰,此戰可能並非是劉備授意,而當時孫權與曹操針對荊州問題,繞過劉備,直接與關羽對話來看,可見,關羽掌握了軍事和外交的權利,在蜀漢集團內的小軍閥地位是確認無疑的。
蜀漢就是這樣的政治,不然當時上庸的孟達也不會直接投降曹魏,而蜀漢只能束手無策,說白了蜀漢的組織框架其實並不完善。
以關羽不聽調遣,因此被蜀漢集團放棄這種論調有一定的依據,還是需要考證的,從關羽這個人的性格來看,他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況且荊州之地也不允許他脫離蜀漢而自立。
尤其是,蜀漢立國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方案,荊州才是蜀漢對外擴張的橋頭堡,蜀地不過是後方根據地,而蜀漢集團更不會因為關羽權力過大,就放任不管,即使關羽不聽蜀漢號令,那也是蜀漢地盤,不可能見死不救。
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劉備正在全力救援,只是沒有來得及實際上,關羽敗走麥城是劉備所沒有想到的,注意時間節點,關羽從發動襄樊之戰,到敗走麥城是在建安24年,實際上也是劉備與曹操奪漢中的時候,曹操不敵剛剛撤出漢中,荊州就爆發大戰。
關羽進圍樊城,水淹于禁七軍,擒殺龐德,威震華夏,可以說,關羽是將一個本來是防守的局面,打出了一個反殺的局面,其戰鬥力是相當強悍的。
然而,荊州本身就是被包圍的處境,一面是曹魏政權,另一面是東吳政權,而已蜀漢在荊州的兵力並不完全可以兩面開戰,最後再兩面夾擊下敗亡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說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是給在關羽臺階下,關羽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但是在戰略佈局方面,明顯缺乏火候。
再加上東吳玩的確實埋汰,是偷襲而奪江陵,導致關羽敗得太突然。
前面講到劉備剛剛結束漢中之戰,可能還沒有來得及調整,關羽這邊就大戰起來,因此能夠調動的救援兵馬是有限的。
在陸遜奪得宜都後,劉備就派遣三千人前去進攻,結果並未得逞,隨後劉備又讓當時的房陵太守,南鄉太守南下接應關羽,也未能接到關羽。
可以說,劉備並不是不想救關羽,而是沒有想到關羽會把局勢搞得這麼遭,曹魏政權和東吳政權逼迫得這麼緊,而劉備也屬實有困難,能救援的兵力有限,因此給人一種,關羽被夾擊,而劉備啥都不管的假象。
回覆列表
關羽失荊州沒有表面那麼簡單,聽牧漁君細細分析。
一、荊州的特殊地位關羽所據荊州並非整個荊州,而是荊州的一部分。歷史上並無"借荊州"之事,而是赤壁之戰後,曹、孫、劉三家瓜分了荊州七郡。後來,劉備拿一部分出來和孫權換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整個南郡。這個其實是劉備趁火打劫,孫權吃大虧的方案。但迫於淮南曹軍的壓力,忍痛給了劉備,讓劉備獨撐荊州之軍事壓力。關羽一直駐在此地。
這個地方有個特點:北可擊襄陽,威脅南陽郡,讓洛陽都處於危險之中。東面順江而下,可擊東吳,建康城也為之膽寒。已屬劉備,但誰都想要。
二、各懷鬼胎曹操:取此要地,一統天下;
劉備:據此要地,東制孫權,北拒曹操;
孫權:取此要地,保我江山。
關羽:荊州到底是誰的……
三家都想要,比的是實力,看的是機遇,玩的是計謀。但這個時候,關羽出問題了。
劉關之間雖不像演義中描述的兄弟,但關係緊密一定是真。不過,劉備進益州後,關羽一直據荊州。兩人的一些觀點開始有了分歧。劉備在益州還未完全站穩,關羽在荊州北上攻曹的行動從來沒停。此時,劉備稱王,關羽不悅。關羽可是大漢天子封的漢壽亭侯。荊州之地離益州較遠,關羽才是名副其實的荊州王。劉備擔心荊州不能聽其令,如果出問題,會威脅到剛剛建立的新政權。
曹操西北戰事緊,無暇顧及。最不願打漢家旗號的劉備、關羽佔據荊州。能接受孫權佔據。
劉備最不願曹操佔據荊州。關羽已不聽劉備,劉備入川,還在平衡各方利益,顧不上處理。於是,曹操默契,為孫權的戰線持續減壓,為孫權攻荊州創造條件。
三、荊州之敗關羽沒想到,孫權會這麼快棄信背約。於是,最終兵敗而亡。而此時,曹操兵臨漢中,威脅劉備大後方。荊州周邊,雖有援兵可調,可是要等到劉備發令,令至前線,恐怕戰事早結束了。歸根結底,臨近守將要不要救,不用舟車勞頓去請示劉備,而是根據劉備的意圖,自己做出判斷。
關羽失荊州時,沒人救。這充分說明了,臨近守將深知劉備的真實態度。不過,政治家就是政治家,劉備一定不會承認。之後,還藉此發揮殺了威脅親兒子劉禪的義子劉封。
綜上,關羽失荊州不是表面的征伐,劉備不派援兵也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也是各方利益的平衡和默契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