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曹操是三國時期重要的人物,他的軍事才華是出類拔萃的,赤壁之敗後,曹操已無力南下伐吳,於是稱王,為魏王,那麼曹操為什麼叫魏王,而不叫齊王,楚王,燕王等等的。
7
回覆列表
  • 1 # 上歷史課的小學生

    曹操於公元前216年被封為魏王,至於為什麼會封其為魏王,且聽我細細道來!公元211年-212年,曹操率兵先後擊敗了馬超的關中軍以及攻佔陽平關,並且降服了漢中張魯。因此,在公元213年,漢獻帝便冊封曹操為“魏公”。此時,曹操已經可以稱得上是權傾朝野,享有至高的權利!“魏公”是東漢末年時期的公爵名號,亦代表曹操的爵位。而“王”則相比於“公”要更高一級,也是最高地位的象徵。隨著後期,曹操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他權利、地位的提高,在公元216年,曹操被晉封為“魏王”。但是遺憾的是,曹操一生並未稱帝,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繼承了“魏王”之位,不久便建立了魏國,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曹魏”。

  • 2 # 與時間成長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

    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

    “魏”是“大”的意思(《史記》:“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有好的寓意與美名。

    二:

    漢末讖緯曰“代漢者,當塗高”,指的就是“魏闕”,所以魏是“順應天意”。

    三:

    曹操把鄴城當作了自己的統治中心,而鄴城在魏郡。

    四:

    戰國時期七雄之一魏國出自姬姓,為自己的合法性提供依據。

    希望可以對你有幫助!

  • 3 # 滿月尋桂子

    先看看《說文解字》裡”魏”字怎麼解的:魏——嵬部,從委聲,古寫作巍。論語注曰:巍巍,高大之稱也。後人省山作魏。

    魏:高也,高者必大。

    看諸侯國魏國的來歷。《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高與周同姓,武王伐,紂之時封高於畢,是為畢姓。其後皆為庶人。其苗裔畢萬,事晉獻公。獻公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以伐霍、耿、魏,滅之,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

    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名。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畢萬封十四年,晉獻公卒,四子爭立,畢萬之世彌大,從其國名為魏氏。魏國始!

    再說曹操在許都,威福日長,長史董昭進曰: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豈可與諸侯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荀彧進言阻之,曹操賜食毒死之。建安二十五年,群臣表奏獻帝頌魏公之功,宜進爵魏王,獻帝遂冊立曹操為魏王。

  • 4 # 歷史回來了

    曹操的魏王是漢獻帝封的。曹操在世的時候,他是不會廢漢獻帝而自己稱帝的,雖然也曾有過想法,但是正因為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聽得進別人的諫言,所以在稱帝這件事情上他自己還是不會去做的。 下面來有可能的其中的四點原因。第一點,曹操不論在起兵之初,還是後來的軍事和政治生涯中,打的都是匡扶漢室的旗號。翻看《三國志》,在《魏書·武帝紀》有一段曹操自己說的話,其中一句為:“舉義兵以誅暴亂”。意思就是說,曹操舉的是義兵,所有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漢室,如果到最後,曹操自己稱皇帝了,那百姓會怎麼想?有一部分忠於自己的將兵是否也會心生不滿呢?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曹操作為一個傑出的梟雄,在這種大事大非上,還是能保持克制的。(雖然實際上是為自己打天下。) ; 第二點、實際上,曹操已經是真正掌握漢室江山了,而且也已經是帝王規格了。還是在《魏書·武帝紀》記載:“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天子都下令曹操所用規格可以同皇帝一樣了。作為一個務實的政治家,實際上已經擁有,何必再掛上一個虛名呢。第三點,雖然自己不稱帝,但是曹操已經鋪好了他自己兒子當帝王的道路。自己老年了,心態也放平了,也是不想折騰了;第四點,其實天下還未統一,曹操就算稱帝了,身心也會不安,反倒有可能給那些所謂正義之師有更多討伐自己的理由。不折騰嘍

  • 5 # 杜陵閒人

    “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魏王曹操”一位“位極人臣”的絕世之人!

    曹操一生文治武功,將瀕臨滅亡的東漢維持了二十多年!可是卻遭受後人的誹謗!罵他是“曹賊”!

    按我看來曹操是曠古南尋的忠臣!劉備才是漢賊!孫權是漢匪!

    回到問題,為什麼曹操叫“魏王”呢?

    第一、這個魏王不是自封的!

    1、在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這時的曹操就實際掌握了東漢皇朝的政治軍事大權!

    開始了所謂的“挾天子已令諸侯”!

    2、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這時候同時期的那些諸侯逆賊們,尤其是真正的漢賊劉備,漢匪孫權開始有了新稱呼“曹魏”,並把這個曹魏凌駕於東漢皇權之上了!其實不是曹操自己願意把自己凌駕於漢獻帝劉協之上的,一個弱弱無能的劉協成就了一個文武兼備的曹操,這也成了劉備、孫權汙衊曹操的最大的口實!

    3、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

    這時候的曹操是漢朝諸多諸侯中地位最高的王了!事實上曹操還是繼續接受東漢皇權管理的!只是其他諸侯因為“羨慕嫉妒恨”的原因汙衊曹操是大逆不道!給了曹操一個名義上的“二號皇帝”的職!

    其實那些諸侯哪一個不是想自己真正的當皇帝啊!因為個“傳國玉璽”群毆的你殘我傷的!

    4、再看看劉備,自出世以來始終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四處遊擊,沒有給他真正的漢室交過一毛錢的稅!這哪裡還是個臣子!曹丕篡漢後劉備趕快趁機稱帝!結果沒有兩年就翹辮子了!

    孫權折騰了一輩子,開始時還是號稱是漢家臣子,結果後來居然投降了曹操的兒子,被賜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號稱是東漢忠臣的孫權,結果是做了人家魏朝的奴才,雖然也給了副國級待遇,但是後來還是叛變了,自己又在黃龍元年(229年)自己當了皇帝!

    第二、為啥叫“魏王”!

    1、在戰國時代的魏國,在被秦朝滅亡前的領土範圍就是當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這也是冀州的基礎範圍!

    2、東漢末年時,以前是戰國魏國的那塊地盤歸了袁紹!袁紹盤踞很久,建設的還不錯!

    3、在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叫曹操給以少勝多的打敗於官渡!過了兩年袁紹死了,曹操遠征烏桓基本平定的北方,包括以前不是袁紹統治區的遼東遼西地區!

    4、建安十八年(213年)受封魏公時就把自己的老窩建在了鄴城!之所以漢獻帝劉協給曹操封“魏”這個字,可能就是考慮到了,曹操當時的勢力範圍就是在戰國魏國的地盤上,所以就給曹操叫“魏公”了!

    或者也是懦弱的劉協也是給曹操下了一個“蠱”!希望曹操也像“魏王假”一樣看著自己的國家完蛋!哈哈結果也還真是曹姓的天下叫司馬家給顛覆了!

    第三、曹操是歷史上最為有能力的大臣!

    1、曹操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豪強;用人唯才是舉,不論出身。

    2、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3、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4、曹操在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陳壽!

  • 6 # 驫到成功時

    曹操當時封國為魏國,所以他封為魏王。

    漢代時是封侯制,列侯和諸侯王都是以自己的封國為名。

    如中山靖王:中山為地名,靖是諡號,王為爵位。

    當時曹操佔領了一個叫魏郡的地方,這個魏郡的治所在鄴城,而鄴城是袁紹的幕府所在地,曹操消滅了袁紹的殘餘勢力後,佔領了鄴城。把鄴城當做了自己的統治中心。曹操佔領了鄴城之後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的一場勝利。便有意凸顯鄴城的地位。那麼魏郡的政治地位也相應的提高了。曹操更覺得魏郡是他的福地,便將魏當成了他的政治程式碼,後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

  • 7 # 司馬砸光

    曹操為何要稱魏公?從196年挾持漢獻帝到213年以丞相身份晉為魏公,曹操已經掃平了除張魯、劉璋、劉備、孫權之外的大部分軍閥,個人威望、集團實力達到了新的高峰。

    以中軍師荀攸、丞相長史董昭為代表的死忠領銜上表漢獻帝,逼宮領導的“領導”,公然要求加封曹操公爵,極其囂張。你能說這裡沒有曹操的意思?他得逞了,被封為魏公,加九錫,可用天子旌旗。

    曹操的公國國號為何是魏?我認為荀攸這幫人上表時可能連國號都寫上去了,漢獻帝只是行使了人肉圖章的智慧。曹操於204年徹底打垮袁氏勢力自領冀州牧,就拋棄了原來的政治中心許都,搬遷到了鄴城。鄴城不但是當時魏郡治所,還是整個冀州的行政中心,而冀州自古以來就是九州的大州。

    曹操曾想恢復古九州舊制而放大自己老巢冀州的範圍,可惜在荀彧的反對下沒能實現。荀彧的這件事與後來反對曹操稱公一起,深為曹操所惡。

    另外,我認為曹操將魏作為公國、王國的名號,還與先秦強大的魏國有一定關係。魏國遷都大梁(開封),要知道曹操189年起兵、發跡的地方陳留,也就是開封附近,這是曹操夢開始的地方。加之魏國是周天子合法冊封的姬姓諸侯國,曹操再用也有天命所歸的含義在裡面。

    總之,曹操的魏王只是魏公的升級迭代,從魏公國到魏王國,一切都那麼自然。

    ——END——

  • 8 # 阡陌6211

    漢代實行的是分封制,列候和諸侯王都是以自己的封國為名的。比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後來孫權就直接叫吳國了,還有司馬家也是,封晉王,後來直接就是晉朝了。

    曹操的封國是魏國,一開始是叫魏國公的,後來所以他就直接稱為魏王了。

  • 9 # 穿越歷史的電工

    曹操封魏王是《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 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群臣表奏獻帝,歌頌魏公曹操功德,應當進 爵為王。漢獻帝讓鍾繇擬詔書,冊立曹操為魏王。曹操假意上書三次推辭。獻帝三次不許,操乃拜命 受魏王。於鄴郡蓋魏王 宮,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定,乃問賈詡曰:“孤欲立後嗣,當立誰?”賈詡不答,操 問其故,詡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詡對曰:“思袁本初、 劉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長子曹丕為王世子。

    那為什麼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呢?這是因為曹操佔領的一個叫“魏郡”的地方,這個魏郡的治所在鄴城,而鄴城原來是袁紹的幕府所在地。從某種意義上說,魏郡是曹操的福地,於是曹操便把“魏”當成了他的政治程式碼了。後來,漢獻帝策封曹操為魏公、魏王,都是曹操這個想法的反映。最後,曹丕代漢帝,“魏”自然而然地成了這個國家的國號。

  • 10 # 南門太守

    這個問題分兩步來回答:一是曹操為什麼稱王?二是曹操所稱的王為什麼是魏王?

    曹操為什麼稱王?

    東漢的爵位裡雖然有王,卻不是給異姓大臣準備的,只有劉氏皇族出身的人才能有這個爵位,這個規矩自劉邦在世時就定下來了,劉邦與諸臣“白馬盟誓”,相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

    對異姓大臣來說,不管你多麼勞苦功高,也不管你實力多麼強大,爵位到侯爵也就到頭了,侯爵的最高一等是列侯,又分三等:亭侯、鄉侯、縣侯,也就是說,異姓大臣的最高爵位是縣侯。

    曹操開始也是侯爵,雖然升到了縣侯,但手下的將領、文臣們的爵位也很快上來了,跟曹操逐漸看齊,這就有些不合適了,漢獻帝本來的想法是增加曹操的食邑數,萬戶侯不夠就再增加到四五萬戶,但曹操不接受。

    曹操在董昭等一些大臣的建議下搞政治改革,先是準備恢復九州制,將天下13個州的行政區劃改為9個州,但遭到荀彧、孔融等人反對而作罷,後來又提出五等爵制,打破王、侯這樣的爵位結構,在侯爵之上設定了王、公的爵位,曹操先稱魏公,之後又稱魏王,在爵位上與手下的將領、文臣們這才拉開了距離。

    曹操為什麼稱的是魏王?

    曹操恢復古時的五等爵制,這是稱魏公、魏王的基礎,在此之前他先恢復了九州制,主要內容是:撤銷幽州刺史部和幷州刺史部的建制,將其所轄郡國併入冀州刺史部;撤銷司隸校尉部、涼州刺史部,將其所轄郡國併入剛剛成立的雍州刺史部;撤銷交州刺史部,將其所轄郡國並分別併入荊州刺史部和益州刺史部。

    東漢的13個州刺史部經本次行政區劃調整後只剩下兗州、豫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冀州、益州、雍州等9個州刺史部,與“禹貢九州”相比差別只在益州刺史部一地,“禹貢九州”沒有益州而有梁州,而這兩個州指的是一個地方。

    按照新的行政區劃,曹操的統治區範圍包括冀州、兗州、豫州、青州的全部,以及雍州、徐州的大部,荊州、揚州的一小部,孫權擁有揚州的大部以及荊州的一小部,劉備擁有荊州的一部分,劉璋擁有益州,另外現屬於冀州刺史部的遼東一帶有公孫氏的割據勢力,而原交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區也處於割據狀態。

    建安十八年(213年)5月,漢獻帝派御史中丞郗慮代表自己前往曹操的大本營鄴縣,授予曹操公爵。與侯爵一樣,公爵也有封地,只是不可能再是縣,更不可能是鄉,甚至也不是1個郡,而是10個郡國,其核心區是鄴縣所在的魏郡,魏郡周邊的其它9個郡國是河東郡、河內郡、魏郡、趙國、中山國、常山國、鉅鹿國、安平國、甘陵國和平原國,當時幽州和幷州已被撤銷,這10個郡國都隸屬於冀州刺史部。

    作為曹操封地的這10個郡其實就是東漢的國中之國,由於以魏郡為核心,所以稱為“魏公國”,曹操也就是魏公。

    幾年後,曹操在此基礎上又進了一步,建立了“魏王國”,封地的核心區仍是魏郡,曹操升格為魏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男人和現任吵架就去找前任訴苦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