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早期詩歌風格及作品:詩風豪放,飄逸大氣
如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以名山大川為主題,多采用誇張的手法
《早發白帝城》 這首詩透過路程的飛快,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襯托出了詩人胸中的遠大抱負。詩中流露出了千難萬險何所畏的氣魄,表達了自己“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那種指點江山的豪邁逼人而來。此時的詩人,年輕氣盛,恃才傲物。 《渡荊門送別》 詩中表達了對故鄉深深的依戀,一句“仍憐故鄉水”,於不經意間散發出對故鄉、親人強烈的感激之情。年輕的詩人望眼前程,有對美好未來的展望,也有對生活了二十載那方水土的不捨。
早期作品:《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早發白帝城》、《渡荊門送別》、《夢遊天姥吟留別》等。
李白中期詩歌風格及作品:延續了前期的豪邁,更多的融入了詩人豐富的感情
《行路難》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記滄海。”離京的詩人以滿腔的悲憤,深深的感嘆世路的艱難,從而抒發了他久久鬱積於心的痛苦和憂傷。 《將進酒》 儘管他性格豪爽,自認為可以淡泊名利,以“古來聖賢皆寂寞”“千金散盡還復來”表達了自己的不在乎,用“惟有飲者留其名”來自我安慰,但仍無法掩飾仕途失意所帶來的理想幻滅的憤懣不平。
鞭撻權貴,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以為將會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現實無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詩人接觸到宮廷生活的內幕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寫下了不少抨擊現實的詩歌,如《古風》的一部分,《梁甫吟》等,這些詩,鞭撻了權貴,表現詩人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中期作品:《樂府雜曲》、《鼓吹曲辭橫吹曲辭》、《折楊柳》、《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等。
李白晚期詩歌風格及作品:
1.深刻地揭露現實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
2.懷才不遇、人生如夢的消極情緒
安史亂起,李白獲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詩人含不白之冤,發出無聲的垂泣:“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江夏別宋之悌》)。
3.豐富的想象力,借古諷今,大膽的誇張和深入淺出的語言
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後期作品:《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江夏別宋之悌》、《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等。
李白早期詩歌風格及作品:詩風豪放,飄逸大氣
如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以名山大川為主題,多采用誇張的手法
《早發白帝城》 這首詩透過路程的飛快,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襯托出了詩人胸中的遠大抱負。詩中流露出了千難萬險何所畏的氣魄,表達了自己“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那種指點江山的豪邁逼人而來。此時的詩人,年輕氣盛,恃才傲物。 《渡荊門送別》 詩中表達了對故鄉深深的依戀,一句“仍憐故鄉水”,於不經意間散發出對故鄉、親人強烈的感激之情。年輕的詩人望眼前程,有對美好未來的展望,也有對生活了二十載那方水土的不捨。
早期作品:《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早發白帝城》、《渡荊門送別》、《夢遊天姥吟留別》等。
李白中期詩歌風格及作品:延續了前期的豪邁,更多的融入了詩人豐富的感情
《行路難》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記滄海。”離京的詩人以滿腔的悲憤,深深的感嘆世路的艱難,從而抒發了他久久鬱積於心的痛苦和憂傷。 《將進酒》 儘管他性格豪爽,自認為可以淡泊名利,以“古來聖賢皆寂寞”“千金散盡還復來”表達了自己的不在乎,用“惟有飲者留其名”來自我安慰,但仍無法掩飾仕途失意所帶來的理想幻滅的憤懣不平。
鞭撻權貴,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以為將會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現實無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詩人接觸到宮廷生活的內幕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寫下了不少抨擊現實的詩歌,如《古風》的一部分,《梁甫吟》等,這些詩,鞭撻了權貴,表現詩人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中期作品:《樂府雜曲》、《鼓吹曲辭橫吹曲辭》、《折楊柳》、《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等。
李白晚期詩歌風格及作品:
1.深刻地揭露現實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
2.懷才不遇、人生如夢的消極情緒
安史亂起,李白獲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詩人含不白之冤,發出無聲的垂泣:“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江夏別宋之悌》)。
3.豐富的想象力,借古諷今,大膽的誇張和深入淺出的語言
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後期作品:《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江夏別宋之悌》、《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