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城

    擲彈筒簡史

    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五年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吃了俄軍迫擊炮的虧,戰爭結束後,日本就大量研製了迫擊炮和擲彈筒裝備軍隊。擲彈筒和迫擊炮是一個大類的東西,擲彈筒也是迫擊炮,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或者說是一種簡易型迫擊炮,全世界最先玩擲彈筒的就是日本。

    擲彈筒結構

    以日本的八九式擲彈筒為例,擲彈筒主要由炮管、調節螺桿、調節螺母、鈑機、腳鈑等五個部分組成。炮管就是用來裝填炮彈和發射炮彈,調節螺桿和調節螺母則是用來調整炮彈陷入炮管的深度,炮彈陷入得越深,炮彈就會射得越遠。相反,炮彈陷入得越淺,炮彈就會射得越近,最終的效果就是用來調節擲彈筒的射程,鈑機就是用來擊發炮彈,腳鈑則是用來杵在地上穩定炮身。

    擲彈筒原理

    我們還原擲彈筒發射一枚榴彈的全過程,大家就清楚它的原理了。第一步:炮手將擲彈筒大概對準要打擊的目標,架設好擲彈筒,用手扶住炮管,因為擲彈筒沒有炮架,發射的全過程都是由炮手用手扶住炮管以穩定炮身體。第二步:炮手將榴彈從炮管口裝入炮管內。第三步:炮手將擲彈筒炮管上的白線對準要打擊的目標,這個過程也就是瞄準了。

    第四步:透過經驗估算出擲彈筒和要打擊的目標之間的距離,然後透過調節調節螺母,讓炮彈下沉到炮管內合適的深度,最終的效果就是調節擲彈筒的射程。調節這個調節螺母實際上就是調節炮管內螺桿的高度,這個螺桿是頂著裝在炮管內的炮彈的,把這個螺桿調低一點,炮彈就陷入炮管深一點,相反調高一點,炮彈就陷入炮管淺一點。

    其實第三步、第四步都屬於瞄準這個過程。因為擲彈筒的射程只有幾十米到幾百米之間,完全可以憑經驗瞄準,而不需要任何瞄具,擲彈筒上也確實沒有任何瞄具,有經驗的炮手憑經驗就能達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命中率。

    第五步:炮手扣動鈑機,這個鈑機可以直接扣動,也可以在鈑機的小環上繫上一根線,從而可以拉動鈑機。第六步:扳機扣動或者拉動後,就會釋放裝在調節螺桿內部中心位置的擊針,擊針彈出就能擊中炮彈底部的底火,底火燃燒後,就會繼續引燃炮彈內部的發射藥,發射藥爆炸後就會在炮管內產生高溫高壓氣體,這些高溫高壓氣體就把炮彈給頂住了,炮口也就是發射出去。至此,這傳統的原理我們就說清楚了。

    為什麼炮彈在炮管內陷入的深一點就會射得遠一點,相反就會射得近一點

    答案是炮彈在炮管內陷入的深一點,炮彈的底部和炮管底部之間的空間就要小一點,在相對小一點的空間裡,炮彈的發射藥爆炸後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的壓強壓力就要大一點,專業的說法是膛壓就要大一點,從而給到炮彈的推力就要大一點,最終炮彈就要射得遠一點。相反,炮彈在炮管內陷入的淺一點,炮彈的底部和炮管底部之間的空間就要大一點,在相對大一點的空間裡,膛壓就要小一點,最終炮彈就要射得近一點。

    當然這個答案的前提是炮彈的發射藥劑量是一樣的,實際情況中也確實是一樣的,因為擲彈筒的炮彈都是統一規格的,並不存在像迫擊炮的炮彈一樣有附加裝藥。

    擲彈筒戰技

    以日本的八九式擲彈筒為例,日本八九式擲彈筒的戰技諸元如下:口徑五十毫米,全炮長四百一十三毫米,也就是四十公分左右,全炮重二點七公斤,最小射程七十五米,最大射程七百米,有效射程五百米,殺傷半徑八米。二戰期間,日本曾大量裝備八九式擲彈筒,在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面前,咱們當年可是吃了不少的虧。

    當時的日軍使用擲彈筒作戰大概是這麼一個套路。第一步:和我軍遭遇後,先用擲彈筒打擊掉落我軍機槍,從而解除我軍的火力。第二步:如果我軍衝鋒,那日軍就拿出他們的機槍對我軍一同掃射。如果我軍不衝鋒,死守陣地,那麼日軍就繼續使用這擲彈筒吊設射炮彈對我軍陣地進行轟擊。一發炮彈落下來,少說也得殺傷我軍數人到十數人。

    面對日軍依託擲彈筒搞出來的這麼一個作戰套路,當時我軍確實曾大傷腦殼,後來想出來一絕招,也是唯一的招,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我軍也大量仿製了日本的八九式擲彈筒投入戰爭,擲彈筒就是一種超輕型或者簡易型迫擊炮,它與迫擊炮的實戰作用效果從根本上來說沒有太大的差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AJ鞋子那麼貴?有什麼硬科技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