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姿觀察
-
2 # 飛狼
西方“天使”德國總理默克爾終於“降臨”敘利亞,手握匕首朝著普京的胸口刺去!默克爾是繼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9月7日的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的敘利亞問題德黑蘭峰會上威脅俄伊敘停止轟炸伊德利卜省的恐怖分子極端武裝分子失敗後,西方丟擲來的一張王炸!這張王炸的出場方式就放言參加美國法國英國對敘利亞的又一次空襲。
在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當中,德軍的戰鬥力是最弱的,海空軍的裝備與戰鬥力根本不是美法英一個檔次的,德國若參與對敘利亞政府的空襲,在軍事上沒有任何意義,只是象徵性的宣示而已,著力點在於政治與經濟層面。
“天使”默克爾的出場,將對普京帶來巨大的挑戰與打擊,無論是特朗普,還是馬克龍、特蕾莎·梅,對普京的殺傷力都不如默克爾。這不僅僅因為德國是俄羅斯在歐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全球第二大)、俄羅斯天然氣的第一大歐洲買家、俄羅斯的主要進口來源國,更是俄羅斯能夠獲得追求了四百年的歐洲身份證的決策者!如果德國公開說俄羅斯是歐洲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困擾了俄羅斯四百年的歸屬難題就解決了,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如果德國依然拒絕接納俄羅斯,不承認俄羅斯是歐洲的一分子,俄羅斯不得不被迫在東西方之間彷徨、流浪,極大地影響了俄羅斯的戰略,以及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
美國、法國、英國再次以敘利亞政府軍化學武器襲擊或者敘利亞政府軍使用聯合國禁止的恐怖武器鐵桶炸彈等為由,威脅將再次空襲敘利亞政府,試圖以此阻止俄羅斯伊朗敘利亞解放伊德利卜省,消滅盤踞在那裡的七八萬恐怖分子極端武裝分子,但俄伊敘解放伊德利卜省的態度很堅決,不被美法英的威脅所動,持續轟炸伊德利卜省的恐怖分子極端武裝分子。
西方不死心,搬出與美國鬧彆扭的北約成員國土耳其,在9月7日的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的敘利亞問題德黑蘭峰會上上演了一出無間道,跟美法英一個鼻孔出氣,以威脅的方式阻擾俄伊敘停止轟炸,禁止進攻伊德利卜。這一回,普京挺直了腰桿,硬氣了,不理會埃爾多安的威脅,繼續轟炸伊德利卜的恐怖分子極端武裝分子,西方動用的土耳其這顆無間道棋子也失敗了。
沒辦法了,西方不得不丟擲“天使”默克爾這張對付俄羅斯的王炸,直戳俄羅斯的心臟。普京弱國下決心背靠東方的兄弟,就無懼默克爾的威懾與打擊,把這張王炸給廢了,正式打響伊德利卜反恐戰爭,消滅盤踞那裡的恐怖分子極端武裝分子。
美國為首的西方肯定不會認輸,吞下失敗的苦果,一定會在敘利亞之外的俄羅斯勢力範圍發動攻擊,打擊俄羅斯,比如指使烏克蘭在烏東的頓巴斯地區對俄羅斯扶持的頓巴斯分離武裝(包括俄羅斯的小綠人部隊)發動戰爭、指使喬治亞軍事打擊親俄的分離勢力阿布哈茲、透過土耳其策動亞塞拜然以納卡問題與親俄的亞美尼亞爆發戰爭、激化摩爾多瓦親俄的多東總統派與親歐的菲利普總理派的矛盾甚至爆發內戰……
面對美國、法國、英國、德國、土耳其,以及以色列、沙特、阿聯酋等西方與阿拉伯國家的狠毒攻擊,俄羅斯光憑在敘利亞、烏克蘭頓巴斯等地方發力、反擊,不僅無法擊退對方的進攻,還會引爆本土的安全與國內局勢的危險與危機,必須在這兩個地方之外的方向去反擊,去破局。俄羅斯破局(打擊)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沙特。
-
3 # 馬克觀察
這是俄羅斯媒體援引德國媒體的表述,在目前德國內部受到極右翼衝擊和俄羅斯即將在敘利亞獲勝的情況下,該新聞的真實性是可信的。
同4月份的打擊不同的是,目前的敘利亞局勢日漸明朗,敘政府軍在拿下伊德利卜後將取得絕對優勢,也就意味著俄羅斯在敘利亞站穩腳跟,在地中海的影響力得到鞏固。眾所周知歐洲同俄羅斯既存在能源合作關係,又存在地緣競爭關係,所以打擊俄羅斯影響力成為歐洲一致共識,這也就是為什麼此次德國考慮加入打擊陣營的主要原因。
而此次推動打擊的德國國防部長萊恩,是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股肱之臣,從05年就跟隨其進入德國政府,所以此次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默克爾的態度。默克爾現在受到國內政壇的詬病和極右翼的衝擊,需要透過一次對外行動緩和國內矛盾,而且此次行動也能遏制俄羅斯敘利亞打擊伊德利卜透過土耳其傳導而來的難民問題,為她的國內形象加點分。
但德國的對外行動需要經過政府統一和議會同意,然而在“大聯合政府”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民主黨反對的情況下,該議案的推動不會一帆風順。
-
4 # 手機使用者59663744600
表演演技太差,普京應該起訴德國戰敗國不能有大規模殺生性武器,跟海外派部隊。不停就直接打德國,殺雞儆猴然後派部隊直接住德國,反正美國不敢正面打不敢 不先下手耗死你
-
5 # 家國關注
別捕風捉影了,以俄德目前的關係,俄德的地理,德國的歷史教訓,決定了德國不會為了美國而與俄交惡,德國更不可能參與與俄羅斯對抗為敵進行實戰。
-
6 # 道聽陳說
無所謂出爾反爾,當初不打只不過是因為利益給的不夠,現在有了機會,該打還是要打的,這就是國家之間的競爭,無所謂正義與否,只追求對本國有利。
德國準備參加英法美可能對敘利亞發動的空襲,並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畢竟對於俄羅斯來說,英法美才是德國的傳統盟友,因此作出什麼樣的決定都是不奇怪的,這都是在為自己的國家某去利益。
德國目前正遭受來自美國的空前壓力,被迫屈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在今年四月份,美國宣佈聯合英法兩國對敘利亞政府軍實施空襲,但是此次行動就遭到了來自德國的抵制。不僅如此,在4月份美國策劃的對俄外交戰中,德國政府的反應也相當的消極,在美國和英國分別驅逐了60名、23名外交官時,德國僅象徵性的驅逐了4名外交官來作為迴應。
德國的步調不一致,可以說讓美國相當的惱火,因此在隨後的美歐貿易戰之中,美國就抓住了鋼鋁產品以及汽車的產品的出口,把德國狠狠的教訓了一次,這一下就擊在了德華人的軟肋只上。
後來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7月份匆匆跑到美國會見特朗普,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緩解目前美國對德國的不滿情緒,好在美國見好就收,經過協商雙方均表示,將致力於消除關稅和貿易壁壘,避免當前一觸即發的貿易戰。
可以說現在的德國決定加入英法美空襲敘利亞的隊伍,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受到了來自美國的強大壓力,德國是一個產品輸出型國家,美國市場是德國最重要的市場,如果這個市場對德國關閉,那麼造成的後果是德華人無法承受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德華人選擇站在美華人一邊,是最正常不過的選擇。
德國在這個時候選擇站隊美國,符合當前德華人的利益。正所謂“無利不起早”,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從來就沒有豪不利己這種事情,因此德國在這個時候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決定參加對敘利亞的空襲,很顯然是在為自己的戰略佈局進行考慮的。
先前俄羅斯在敘利亞內戰之中,從來就沒有拉德國進來共同分享利益的想法,那麼敘利亞戰場對於德國來說,就等於是一點“甜頭”都沾不到,這對於雄心勃勃的默克爾來說很顯然是不合理的。
過去德國不插手敘利亞,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德國與俄羅斯正在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經濟來往,俄羅斯是德國一個主要的能源輸出國家,因此德國並不適合過早插手敘利亞爭取利益。
但隨著時間推移到伊德利卜之戰,德華人發現插手敘利亞的機會已經不多,如果再不趕緊跟上美國隊,那麼可能就沒有什麼機會在參與敘利亞戰爭程序了,這個時候德國很顯然是要進場撈點“油水”的,畢竟德華人訓練了那麼多庫爾德游擊隊,也不能白訓練了,總還是要拉出來溜溜的。
因此在這個時候,德國插手或者不插手敘利亞內戰,事實上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個局面,這主要是狀況基本已經決定,德國即使是插手進來,可能也不是主要的作戰力量,因為不管德國站在哪一邊,都爭取不到多少發言權,只能說是過來打一輪醬油罷了。
-
7 # 太湖159408967
希望德國牢記二戰歷史,銘記戰敗國的名稱,深刻反思,認真汲取教訓。希望德國尊重敘利亞合法政府,是非分清,萬萬不可支援敘利亞境內的恐怖、極端、分裂分子。希望德國不要與美國佬同流合汙,與俄、中、伊朗、敘為敵,打擊敘利亞政府軍,妄圖顛覆敘利亞政權,破壞地區和平,挑起世界大戰。希望德國政府在敘利亞問題上保持中立,充當旁觀者,這是最明智的選擇!
-
8 # 執斧談史說事
德國無論在敘利亞問題上有何表示我們都不要把它太當回事,因為德國並無意於因為敘利亞問題和關係密切的俄羅斯交惡,而且目前的德國也並不具備影響敘利亞局勢的能力。
現在美國和歐洲三強中的英法兩強都參與了敘利亞戰爭,已經多次以使用化武等藉口空襲敘利亞阿薩德政府了,但是歐洲三強之一的德國卻始終未真正的介入敘利亞戰爭。美英法空襲敘利亞
這次據說德國國防部已經開始和美英法就空襲敘利亞進行談判,但是我們要知道早在前幾次空襲敘利亞的時候德國就已經跟它們進行了類似的溝通,而且也在口頭上配合了它們的軍事打擊行動,但是卻死活不肯親自參與它們空襲敘利亞的行為,所以這次也不會例外不可能隨美英法起舞。
德國之所以不可能真正參與美英法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樣做不僅無利可圖反而會損害自己的利益,作為二戰戰敗國的德國就算幫助美英法打垮敘利亞阿薩德政府也不可能擴張自己的勢力,而這樣做卻會損害自己在俄羅斯和伊朗的利益特別是會危害自己的能源安全,另外搞亂敘利亞德國將再度爆發難民危機!罹難的敘利亞難民
所以現在德國對美國的許多命令都陽陰違有時甚至乾脆對著幹,比如不顧美國的制裁命令繼續大量進口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因此也難怪特朗普會暴跳如雷,大聲斥責默克爾並說德國是俄羅斯人的俘虜。而德國在退出伊核協議問題上不支援美國也再度讓特朗普難堪,所以德國真的不大可能去配合美英法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頂多是在口頭上聲援一下而已。
退一萬步來講就算德國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損害自己國家利益去介入敘利亞戰爭,德國能夠發揮的作用也非常有限,由於在軍事安全上長期仰賴美國,德國的軍事力量已經非常薄弱能夠起飛的戰鬥機不過才十來架,所以德國拿什麼去打敘利亞阿薩德政府都是一個大難題。很無奈的默克爾
也正是看到德國軍事的羸弱特朗普才會又一次暴跳如雷,認為德國只會佔美國的便宜對默克爾非常不滿,幾乎是公開命令她必須要提高德國的軍費開支,可謂是一點情面都不講扇了德國幾記大耳光,也許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德國才不得和美英法再次展開敘利亞問題談判跟美國虛與委蛇一番!
-
9 # 深度軍備
德國此前稱讚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反恐行動,如今又宣稱要加入美英發空襲行動,顯然是翻臉很快。事實上,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利益。此前德國為了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當然要在立場上更加支援俄羅斯。如今好處已經拿到了,面對美國的施壓和緊逼,德國只能對美國有所表示。
德國是北約成員國,並且美軍在德國有駐軍,所以目前其還不會與美國鬧翻,這個是比較肯定的。德國的軍事裝備和軍事體系都依賴美軍,其短期內離不開美軍。也就是德國想要擺脫美軍的控制還需要一段時間努力。德國公開呼籲成立歐洲軍隊,減少安全上對北約的依賴,但是德國的這種想法必然受到美國的壓制,實現起來還是有不少困難的。
德國已經在汽車關稅問題上向美國屈服,但並沒有贏得美國的任何同情與支援。總體而言德國對於美國還是有很大意見的,並非真心的支援美軍。德國雖然表態可能加入美英法陣營空襲敘利亞,但實際上根本沒有太多的動力,只是在美國施壓下的表態站隊而已。所以說德國軍事參與敘利亞軍事行動的規模不會太大,甚至會不直接出兵參與。
-
10 # 手機使用者55281671085
在敘利亞戰場上政府軍的勝利是靠俄羅斯的無差別空襲和敘伊兩國的化武襲擊取得的,國際社會都很請楚,只不過有些國家和媒體不想承認吧。
據德國之聲新聞網9月10日報道,援引德國《圖片報》的報道稱,德國國防部正在與美國國防部就美國、英國、法國可能對敘利亞目標進行可能的空襲事件進行談判。發動空襲的前提條件是敘利亞政府再一次使用生化學武器。不過這一舉動將面臨來自議會和政府內部的巨大阻力。
回覆列表
在今年4月敘利亞杜馬發生化武襲擊之後,當時德國只是對敘利亞進行了口頭的譴責,但是拒絕參加美、英、法組織的空襲行動,但是這次德國政府的態度似乎已經發生轉變。前幾天媒體開始炒作稱德國總理默克爾稱支援俄羅斯和敘利亞收復伊德利卜,相關報道跟俄羅斯媒體一樣喜歡偷換概念。默克爾支援俄羅斯打擊伊德利卜的跟基地組織有關係的恐怖組織,可沒說支援俄羅斯和敘利亞收復伊德利卜。這明顯受俄羅斯一貫的將反對派武裝等價於恐怖組織的宣傳所致。
(默克爾、普京、特朗普)
那麼德國為什麼突然考慮參加美英法可能的軍事行動呢?首先從當先德國政府的支援率就能看出問題發展的端倪。9月9日公佈的最新民調結果,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保守派聯盟和其執政夥伴社民黨(SPD)的支援率,創歷來“大聯合政府”的支援率新低紀錄。導致這一新低的直接原因就是難民問題,而致使難民增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東地區持續不斷的戰亂。德國參與美英法可能的空襲,其實也就是試圖阻止因為戰事所導致的難民潮的發生,給俄羅斯施加壓力。
(默克爾與難民)
現在伊德利卜聚集了大概350多萬人,如果敘利亞政府軍和俄羅斯展開軍事行動,那麼勢必會引發新一輪的難民潮。大批難民會不顧土耳其的邊境封鎖而進入土耳其,由於土耳其本身已經接納了300多萬敘利亞難民,已經沒有能力和條件去接受更多的難民。大批難民會如潮水一樣進而透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湧向歐洲,待遇相當優厚的德國很顯然是理想目的地。
(土耳其境內的難民營)
近日來,由於難民問題所引發的刑事案件高發,導致德國國內極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開始抬頭。以基民盟大聯合政府的支援率持續不斷的下滑的過程中,極右翼民族、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援率卻不斷攀升。如果德國默克爾政府一旦崩潰,舉行大選極右翼勢力可能會參與組建政府。那麼這對於自由、開放、包容的歐盟而言,將帶來巨大沖擊。
(德國右翼遊行)
為了迎合美國的要求,緩解軍費壓力。難民問題是主要原因,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德國試圖在討好美國,目的就是以實際軍事參與來為美國分擔負擔,從而換取美國在提高費佔比問題上的寬限,減輕財政壓力。德國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其軍費佔比當前名義上僅為1.2%(明年預計1.3),實際上更低。按照這個速度不可能在2024年達到倡議所規定的2%的要求。直接參與美軍軍事行動,配合美國的中東戰略。這不但可以強化美德盟友關係,還可以爭取到美國的更多的軍事支援,來應對俄羅斯的潛在威脅。
(德國國防開支佔比變化)
德國可能參與聯合軍事行動對於當前的德國國防軍而言,是一次不錯的練兵實戰機會。因為自從1999年德國參與“科索沃戰爭”後,德國空軍就從未在本土之外真正投下炸彈。德軍雖然參加過很多海外人物,但是多是維和和守備人物,並不是直接參與作戰。現在的德軍軍備廢弛,急需參與實戰進行磨鍊。
(德國狂風戰機)
結語德國作為西方大國,與美、英、法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在對待敘利亞問題上的態度和立場不可能有什麼不同。只不過德華人更為謹慎的性格,讓其在就突發事件上的處理和表態上,往往會權衡的更多,所以輕易不會做出改變。就這次可能參與也只是處於談判和協調階段,儘管德國國防部長萊恩在推動,不過阻力卻非常大。大聯合政府當中的社民黨明確表示反對德國參與敘利亞軍事行動。
(美防長馬蒂斯與德國防長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