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張談三農

    “秋後秋雨層層涼,黃瓜蘸醬黃酒湯”說的就是早秋,而早秋就是說的類似今年這種六月立秋的天氣。立秋一般所在的日子是陽曆的8月7、8、9這三天,年年不出其左右,但是在農曆上邊表現得就不一樣了,比如說去年閏六月,立秋就在第二個六月中旬,而今年在六月十六,兩者雖然都是六月中旬,但是其實算下來明顯今年立秋要早的多,所以今年明顯是早秋。正常的算下來一般立秋在六月二十這天左右,往早了就是早秋,往後了就是晚秋。自古以來民間就有“早上立秋,晚上丟扇”的說法,意思是立秋之後天氣會一天一個樣,尤其是早晚溫差會變大,這個有利於植物體內有利於的沉澱累積,正所謂“立秋三天,寸草結籽”,意思是立秋幾天之後寸高的草也要開始結籽了,因為再不結籽,過了“秋老虎”,幾層秋雨下來,溫度嚴重下滑,結籽就全是秕穀了,因為白天也沒太低,植物合成不了多少有禮物了。早秋一般對早熟的莊稼作物比較有利,因為早熟的作物白天氣溫高,可以合成大量的有機物,夜裡氣溫低,消耗少,於是就會最大限度的積累下有機物。但是凡事有好必有壞,晚熟莊稼就沒這麼幸運了,因為了一層秋雨一層涼,等到晚熟莊稼灌漿期的時候氣溫就太低了,不利於有機物的累積,再遇到綿綿秋雨那就更是不堪,所以說“早立秋,早收晚不收”,意思就是說早熟的豐收,晚熟的作物收成不好!雖然現在農業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為機械、化肥、農藥、種子等,大大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但是農民仍然是一個看天吃飯的職業,有時候老祖宗的話還是有必要研究一下的,不吃虧!

  • 2 # 村姑說村事

    立秋是天氣由熱轉涼的時令節氣,每年都在陽曆的8月7日到9日之間,農曆卻在六月底到七月初,每年都有不同,所以才有“秋不秋,六月二十頭;七月立秋,百籽不收”的農諺俗語。

    “秋不秋,六月二十頭”,這前半句的意是六月二十幾立秋的話,立秋時節還不算涼。因為這時氣溫高,光熱足,雨水充沛,秋莊稼長勢旺盛!有兒歌為證,“知了叫,山水響,你看莊稼長不長!”

    後半句“七月立秋,百籽不收”,意思是說,七月立秋,時值氣溫變涼,有地方就颳起了東北風,把正在灌漿鼓粒的秋作物吹硬了表皮,限制了生長,使莊稼收成受到影響。

    這句農村俗語與昨天一條問答中的“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以及“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這樣的順口溜俗語,看起來都十分矛盾!昨天這條是說,農曆六月立秋,夏收,秋收收成都不好,七月立秋的話,無論早熟晚熟的農作物都能豐收!

    顯然這兩方面的農村俗語意思截然不同!這是由中國南北氣候差異大造成的!兩句農村俗語都有其地域代表性,比如山東一些地區立秋後會刮東北風,七月立秋的話,冷風才會吹硬顆粒表皮!

    農村俗語都是千百年來,人們生活和勞動經驗的總結,都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指導性!矛盾的農村俗語本身沒有對錯,只是適用的地方不同。所以,學習農村俗語,不能生搬硬套,E2要學聽話聽音,從自家地方老人傳下來的才是最適合當地的,才具有指導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意義!

    今年是陽曆8月7日立秋,農曆六月二十六。您可以留心一下,這個六月立秋對你所在地方的農業收成影響,再分析當地老人們流傳的俗語是否靈驗?!

  • 3 # 小馬話三農

    農村老人說“秋不秋,六月二十頭”,立秋都是在六月嗎?對農業生產有什麼影響?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每年立秋的時間都在陽曆8月6日到8月8日之間,但是並不是每年的立秋都在農曆的六月,比如2016年立秋的時間為農曆的7月初五,即將到來的2019年立秋的時間為農曆的7月初8,今年2018年的立秋時間為農曆的6月26,農村俗語中的“秋不秋,六月二十頭“則是描寫立秋在農曆六月二十頭的天氣情況,如果是在六月二十頭上立秋,則還要在熱一段時間,如果立秋時間在7月以後,立秋以後天氣就會馬上涼快起來。立秋對農民朋友來說很重要,農村還流傳著“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的俗語,也就是說如果是立秋在農曆七月,不管是種植什麼莊稼,都會有一個好收成,但是立秋在農曆六月的話,這一年則會因為天氣的影響,收成上會有損失。“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如果立秋這一天天氣晴朗,萬里無語,則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農民朋友可以坐等豐收。“雷打秋,冬半收“如果立秋這一天聽到雷聲,則代表著今年的糧食肯定歉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悅動車打著火後機器有異響響是咋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