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洞庭·宋湘
客自長江入洞庭,長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許,湖上君山終古青。
深夜有神觴正則,孤舟無酒酹湘靈。
燈前欲讀悲秋賦,又怕魚龍跋浪聽。
因地懷人,由古及今,是中國古代詩人習慣性的情感生成、抒寫方式。幽州思昭王,長沙悼賈誼,宣城憶謝朓,峴山懷羊祜,赤壁想三國,臺城嘆六朝,這些在古代詩歌中簡直是代代相承的寫法。宋湘“於古人每喜自比屈宋”(邱煒萲《五百石洞天揮麈》),他的姓和名都和屈原、宋玉有聯絡,入洞庭而想起屈宋,“欲讀”“家先賢”的悲秋賦,自然更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詩前半首扣題,寫入洞庭及所見。宋湘的七律“氣體雄渾”(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九)“獨往獨來,全在意興,不於中兩聯對仗爭工拙,以古詩之法為五七律”(何藻翔《嶺南詩存》),這首詩也體現了他這種風格。律詩一般都避免同一首中有重複的詞語,中兩聯一般都講對仗,但這一首一二句重複用“長江”,三四句重複用“湖”,把離長江、入洞庭、後顧長江、前瞻洞庭這一過程寫得一氣貫穿。“入”、“回首”都是十分質直的動詞,“長江”“洞庭”這些詞義本身就傳達給人一種廣闊感,這樣的動詞和名詞連結起來,就造成了詩中雄渾浩茫的美感,使詩顯得大氣磅礴。“何許”“終古”一虛一實,不定語氣和肯定語氣相交織,造成了空間上的開闊感和時間上的縱深感,“終古”所帶有的歷史意識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前半首所構建的雄渾氣勢和廣闊時空十分有效地渲染了詩人的情感生成背景,使他要在下文抒寫的懷古與感嘆都顯得深沉凝重。詩的一二句不對,三四句只是大致相對,這種以古詩單行之法寫律詩、不規規於對仗的寫法來自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鸚鵡洲》等詩,由於宋湘詩中所寫的都是“長江”、“洞庭”等大物,又有“冥冥”等形容詞,所以他的詞看起來比崔李詩更加雄健。
下半首改用律詩的一般寫法,對仗、平仄皆合律,這也和崔李詩相似。“深夜”句言屈原靈魂不滅,夜間的湖上不時傳來神秘的聲音,像是湖神也為這位忠直之士不平,至今猶在祭奠他。“深夜”渲染了環境的神秘氣氛,突出了屈原的可敬,暗示了白天活動於人間的醜惡力量的可怕,也為下文“孤舟”上的活動點出時間,表示詩人夜深之時猶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最後由屈原又想到宋玉。宋玉的《九辯》(即這裡所說的悲秋賦)學習《離騷》,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險惡,抒發了“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牢愁,詩人於深夜孤舟之中的燈前欲讀,但“又怕魚龍跋浪聽”。魚龍本指水族,在這裡它的喻義不太明確,但能使詩人“怕”,一定是一種不許他抒發不滿情緒的陷害人的力量。詩人想起古人,欲以讀古人之作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並藉以抒發自己的類似於悲秋賦中所寫的情感,卻連這點自由都沒有。詩的結尾很耐人尋味,使人感覺到這是一個壓抑,沒有言論自由的環境,這種欲言不得言中所流露的焦慮和無奈,反過來使前面的寫景也更顯得深沉蒼涼。(本詩字句各本有異,此據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點校本《紅杏山房集》)
入洞庭·宋湘
客自長江入洞庭,長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許,湖上君山終古青。
深夜有神觴正則,孤舟無酒酹湘靈。
燈前欲讀悲秋賦,又怕魚龍跋浪聽。
因地懷人,由古及今,是中國古代詩人習慣性的情感生成、抒寫方式。幽州思昭王,長沙悼賈誼,宣城憶謝朓,峴山懷羊祜,赤壁想三國,臺城嘆六朝,這些在古代詩歌中簡直是代代相承的寫法。宋湘“於古人每喜自比屈宋”(邱煒萲《五百石洞天揮麈》),他的姓和名都和屈原、宋玉有聯絡,入洞庭而想起屈宋,“欲讀”“家先賢”的悲秋賦,自然更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詩前半首扣題,寫入洞庭及所見。宋湘的七律“氣體雄渾”(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九)“獨往獨來,全在意興,不於中兩聯對仗爭工拙,以古詩之法為五七律”(何藻翔《嶺南詩存》),這首詩也體現了他這種風格。律詩一般都避免同一首中有重複的詞語,中兩聯一般都講對仗,但這一首一二句重複用“長江”,三四句重複用“湖”,把離長江、入洞庭、後顧長江、前瞻洞庭這一過程寫得一氣貫穿。“入”、“回首”都是十分質直的動詞,“長江”“洞庭”這些詞義本身就傳達給人一種廣闊感,這樣的動詞和名詞連結起來,就造成了詩中雄渾浩茫的美感,使詩顯得大氣磅礴。“何許”“終古”一虛一實,不定語氣和肯定語氣相交織,造成了空間上的開闊感和時間上的縱深感,“終古”所帶有的歷史意識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前半首所構建的雄渾氣勢和廣闊時空十分有效地渲染了詩人的情感生成背景,使他要在下文抒寫的懷古與感嘆都顯得深沉凝重。詩的一二句不對,三四句只是大致相對,這種以古詩單行之法寫律詩、不規規於對仗的寫法來自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鸚鵡洲》等詩,由於宋湘詩中所寫的都是“長江”、“洞庭”等大物,又有“冥冥”等形容詞,所以他的詞看起來比崔李詩更加雄健。
下半首改用律詩的一般寫法,對仗、平仄皆合律,這也和崔李詩相似。“深夜”句言屈原靈魂不滅,夜間的湖上不時傳來神秘的聲音,像是湖神也為這位忠直之士不平,至今猶在祭奠他。“深夜”渲染了環境的神秘氣氛,突出了屈原的可敬,暗示了白天活動於人間的醜惡力量的可怕,也為下文“孤舟”上的活動點出時間,表示詩人夜深之時猶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最後由屈原又想到宋玉。宋玉的《九辯》(即這裡所說的悲秋賦)學習《離騷》,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險惡,抒發了“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牢愁,詩人於深夜孤舟之中的燈前欲讀,但“又怕魚龍跋浪聽”。魚龍本指水族,在這裡它的喻義不太明確,但能使詩人“怕”,一定是一種不許他抒發不滿情緒的陷害人的力量。詩人想起古人,欲以讀古人之作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並藉以抒發自己的類似於悲秋賦中所寫的情感,卻連這點自由都沒有。詩的結尾很耐人尋味,使人感覺到這是一個壓抑,沒有言論自由的環境,這種欲言不得言中所流露的焦慮和無奈,反過來使前面的寫景也更顯得深沉蒼涼。(本詩字句各本有異,此據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點校本《紅杏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