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評測我們找來了Ryzen 7 2700和Ryzen 5 2600的Intel對位產品Core i7-8700和Core i5-8600,AMD的CPU會使用華碩ROG Crosshair VII Hero(Wi-Fi),而Intel平臺的會使用華碩ROG Maximus X Formula主機板。
記憶體採用兩條8GB適配Ryzen平臺的芝奇FLARE X DDR4,頻率為3200MHz,時序為14-14-14-34,為了避免顯示卡上的瓶頸,採用了影馳GTX 1080 Ti大將,散熱器使用九州風神 堡壘240,SSD是一個浦科特的M9PeG 512GB加一個OCZ的VX500 512GB,電源是安泰克的High Current Gamer 850,系統是Windows 10 64位bulid 1803,已經把最新的補丁打好了,顯示使用NVIDIA GeForce 397.64 WHQL Game Ready。
AMD的第二代銳龍處理器最大的變化就升級了生產工藝,從原來的14nm進化12nm,核心也變成了“Zen+”,得益於新工藝新銳龍的頻率明顯比原來的更高,同一頻率下的電壓也更低,最佳化過的核心也把記憶體與快取延遲降低了不少,首批第二代銳龍處理器只有四顆,我們首發評測時測試的是Ryzen 7 2700X和Ryzen 5 2600X,然而對AMD第一代銳龍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都清楚他們那些不帶X後續的產品的可玩性和價效比都更好,那麼第二代那兩顆沒任何後續的銳龍表現又怎麼樣呢?今天就要給大家帶來Ryzen 7 2700和Ryzen 5 2600的評測。
Ryzen 7 2700與Ryzen 5 2600的包裝盒子
Ryzen系列處理器規格一覽
Ryzen 7 2700與Ryzen 5 2600與那兩個帶X的型號相比TDP明顯低了,CPU的頻率也就低了很多,特別是Ryzen 7 2700的預設頻率只有3.2GHz,8核負載時頻率只有3.3GHz,僅比之前的Ryzen 7 1700好一點,不過AMD銳龍處理器的好處就是都不鎖倍頻的,而且官方還給了Ryzenmaster這種好用的超頻工具,自己超頻也相當簡單。
Ryzen 7 2700處理器為8核16執行緒,基礎頻率3.2GHz,Boost頻率4.1GHz,16MB L3快取,TDP 65W,上市價2499元,現已降至2299元,標配幽靈Spire(LED)散熱器。
Ryzen 5 2600處理器為6核12執行緒,基礎頻率3.4GHz,Boost頻率3.9GHz,16MB L3快取,TDP 65W,上市價為1599元,現已降至1499元,配備幽靈Stealth散熱器。
Ryzen 7 2700與Ryzen 5 2600
左邊的是Ryzen 5 2600的原裝散熱器幽靈Stealth,右邊的是Ryzen 7 2700幽靈Spire(LED)
雖然沒有幽靈Prism那麼酷炫,不過幽靈Spire(LED)也是有一圈光環的
Ryzen 7 2700的原裝散熱器比Ryzen 5 2600的好得多,幽靈Spire(LED)中間是一個超粗的熱管,而幽靈Stealth只是一個純鋁的散熱器。
測試平臺與說明
本次評測我們找來了Ryzen 7 2700和Ryzen 5 2600的Intel對位產品Core i7-8700和Core i5-8600,AMD的CPU會使用華碩ROG Crosshair VII Hero(Wi-Fi),而Intel平臺的會使用華碩ROG Maximus X Formula主機板。
記憶體採用兩條8GB適配Ryzen平臺的芝奇FLARE X DDR4,頻率為3200MHz,時序為14-14-14-34,為了避免顯示卡上的瓶頸,採用了影馳GTX 1080 Ti大將,散熱器使用九州風神 堡壘240,SSD是一個浦科特的M9PeG 512GB加一個OCZ的VX500 512GB,電源是安泰克的High Current Gamer 850,系統是Windows 10 64位bulid 1803,已經把最新的補丁打好了,顯示使用NVIDIA GeForce 397.64 WHQL Game Ready。
測試時所有CPU都會保持其預設頻率,測試效能時系統電源計劃會設定為高效能模式,進行溫度與功耗測試時會改成均衡模式。
基準效能測試
基準效能測試都是些考驗處理器運算能力的專案,全部都是Benchmark。
Sandra Titanium (2018)的處理器計算測試可以測試出處理器的運算能力,Ryzen 7 2700核心數量比Core i7-8700更多,所以它的整數與浮點能力都更加強,而Ryzen 5 2600的整數效能弱於Core i5-8600,浮點效能則強得多。
處理器多媒體測試表明Intel處理器在多媒體方面更勝一籌,這可能與指令集的處理效率有關。
SuperPi這種單執行緒比拼CPU主頻為主的測試對AMD Ryzen處理器而言並沒有什麼優勢。
wPrime的單執行緒測出來其實和SuperPi沒啥區別,而多執行緒的測試核心和執行緒數最多的Ryzen 7 2700自然有很大優勢,而Ryzen 5 2600出來的結果都快追上Core i7-8700了。
國際象棋測試,Ryzen 7 2700並沒有戰勝Core i7-8700,Ryzen 5 2600則贏了Core i5-8600。
7-Zip壓縮測試中,Core i7-8700表現是最好的,而Ryzen 5 2600憑藉SMT多執行緒的優勢贏了Core i5-8600,而在解壓縮的測試中Ryzen 7 2700憑藉其核心數優勢大幅領先Core i7-8700,Ryzen 5 2600與Core i7-8700的差距也很少。
X264 FHD Benchmark這個影片壓縮測試明顯就是物理核心越多優勢越大,所以Ryzen 7 2700的優勢很大,而Ryzen 5 2600與Core i7-8700的結果也很接近。
Corona 1.3 Benchmark是一個渲染測試,銳龍處理器在這測試中表現得相當的好,多核多執行緒的優勢得到很好的發揮。
Pov-Ray軟體內自帶的Benchmark工具,單執行緒的測試酷睿處理器相當的佔優勢,有趣的是Ryzen 5 2600的單執行緒比Ryzen 7 2700更好,而多執行緒的測試銳龍處理器則是全面領先,Ryzen 5 2600比Core i7-8700更強力。
Blender這個渲染軟體的測試,此軟體對多核多執行緒最佳化得相當好,所以Ryzen處理器表現相當好。
CINEBench R15也是一個渲染測試,得出來的結果也差不多,Ryzen 7 2700和Ryzen 5 2600都領先它們的競爭對手。
辦公應用測試
PCMark的測試中這兩個不帶X的Ryzen處理器頻率低的弱點完全暴露了出來,因為PCMark的測試很多情況下都不會讓CPU滿載的,兩個酷睿處理器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睿頻提到很高,結果就如圖所示。
遊戲效能測試
3DMark的測試裡面有個物理測試,這個就是用來考驗CPU的,我們跑了Fire Strike和TimeSpy的物理測試,雖然說這個測試裡多核多執行緒核很重要。
雖然說Ryzen 7 2700有著核心數的優勢,然而它的頻率確實偏低,所以3DMark CPU測試的結果低於Core i7-8700,而Ryzen 5 2600的頻率相對來說高不少,而且執行緒數比Core i5-8600翻了一倍,結果就贏了。
遊戲測試都是把解析度定在1080p,畫質開到最高,《奇點灰燼》是執行內建的CPU Benchmark,《GTA 5》是執行內建的測試程式,要注意的是《文明6》 的CPU測試出來的結果是回合時間,單位是秒,所以那項測試的結果是越低越好。
如果只是追求遊戲流暢執行的話Ryzen 7 2700/Ryzen 5 2600這兩個處理器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而且根本不可能會卡頓,然而你要追求144Hz重新整理率的話它們兩個的頻率確實有點低,遊戲在追求高幀數的時候還是很吃CPU頻率的。
溫度與功耗測試
這個測試是在預設頻率與電壓環境下進行的,所有平臺統一使用九州風神堡壘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會測試桌面待機與使用AIDA 64 Stress CPU/FPU負載 三種情況下的溫度與功耗。
待機時Intel兩個酷睿都能把頻率降到800MHz,而AMD這兩個銳龍都是1.55GHz的待機頻率,頻率高這麼多溫度高也正常。
待機功耗表現與待機溫度相一致。
需要說明的是Core i7-8700的六核睿頻頻率是4.3GHz,然而這隻能維持一段很短時間,因為TDP的限制它很快就會降至4.1GHz,Core i5-8600同樣有這個問題,只是在Stress CPU這個負載下表現不出來,另外大家可以看到Ryzen 7 2700的頻率是很低的,電壓也低,所以溫度比核心數更少的Ryzen 5 2600更低。
比較有趣的是由於頻率與電壓的關係,Ryzen 5 2600的功耗比Ryzen 7 2700更高。
在Stress FPU這種過載情況下這兩個65W的Intel處理器只會維持一段很短的高頻視窗期,很快就會把頻率降至一個相當低的水平,而兩個Ryzen處理器的頻率則和Stress CPU差不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Intel處理器的溫度功耗表現看起來比較好,實際上頻率相當之低。
超頻測試
超頻測試直接使用AMD的Ryzen Master超頻軟體進行,先用Ryzen 5 2600來超頻,Ryzen 7 2700的超頻能力會在後續的一款X470主機板評測中進行展示。
Ryzen 5 2600超至4GHz是一個能耗比比較好的選擇,只需要把電壓加至1.243V就能超至4GHz並且穩定的透過AIDA 64 Stress FPU測試。
4.1GHz是用一體式水冷穩定的極限,電壓要加只1.319V,頻率再高的話基本不能透過穩定性測試,另外我們發現CPU-Z對新Ryzen超頻後的外頻識別有點問題,讀數不是很穩定,其他軟體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另外把Ryzen 5 2600超到4.2GHz跑下分還是可以的,穩定就別想了。
全文總結
對於Ryzen 7 2700和Ryzen 5 2600的效能和功耗表現我們是相當滿意的,第二代銳龍處理器改良了生產工藝,採用全新12nm工藝的它在提升頻率的同時保持同樣的功耗,兩者的溫度表現也相當出色,滿載溫度也就50多度,又不像Intel那兩個對比用的處理器那樣過載大幅降頻,用釺焊的銳龍處理器這方面還是相當好的。
然而Ryzen 7 2700和Ryzen 5 2600的弱點就在於預設頻率太低了,特別是Ryzen 7 2700,它八核全部負載時Precision Boost 2只能幫他把頻率提到3.3GHz,剩下來就是看你的散熱器能讓XFR2發揮多大功力了,很多時候會因為頻率太低而表現不出八核的真正實力,說真的不想折騰的朋友直接加200元買Ryzen 7 2700X吧,它的預設頻率足夠高,而且還會送一個相當漂亮的幽靈Prism散熱器。
而這兩個不帶X後續的第二代銳龍處理器適合那些愛折騰能夠自己手動超頻的朋友,其實在Ryzen Master軟體的幫助下不懂產品的小白也可以輕鬆超頻,只是想超個比較好的頻率還是需要一點經驗和耐心的,只需動手拉一下這兩個CPU就能發揮出更好的效能,可直接與Ryzen 7 2700X/Ryzen 5 2600X看齊,是追求價效比玩家更好的選擇。
而且一塊好的主機板也不能少,說真的那些只有四相核心供電的B350主機板想把一個八核穩定的超到4GHz是很難的,這對主機板供電是一個極大的負擔,實際上中高階的X470/X370對比B350這種較主流的主機板重點區別並不在擴充套件能力,而是主機板的供電,你們認真對比一下就知道X470/X370和B350主機板的供電有多大差距,AMD雖然沒限制B350的超頻能力,然而主機板廠商為了區分產品檔次,B350的供電基本都是很精簡的,所以它們只適合小超,把八核/六核穩定到4GHz甚至以上頻率的一塊供電好的X470/X370是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