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回望歷史的青年

    一、從戰術戰略對比來看:

    1、先天不足的蜀國,如何面對強盛的蜀國還能存活這麼久,諸葛亮的能力可見一斑,六出祁山不斷騷擾,讓魏國採取守式,沒有精力進攻。透過空間換取了發展的時間,讓蜀國不斷從小發展壯大。在地利上不佔優勢情況下,以一州之力對抗中國之力,能把魏軍逼到堅守不出,死後也得到了司馬懿的肯定,諸葛亮一生善於以小博大、以弱勝強。排除空城計、火燒博望坡這種虛假史實不記,火燒赤壁、聯孫抗曹、八卦陣以弱勝強等經典戰役比比皆是。當時魏國佔據先天地利優勢,進可攻、退可守,幅員遼闊、人員充足,發展後勁充足。再看蜀國,好的地方都被佔據了,只剩下蜀地那個險惡的地方,雖有成都平原,但是人口和麵積太狹窄,根本無法承擔起供應打天下的充足兵員和糧草。若按當今來看,司馬懿就是在協助一家世界500強的公司,諸葛亮則在幫助一位屌絲創業,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勝一籌。臥龍先生這個稱號實至名歸。

    2、司馬懿雖不擅長以弱勝強,但更善於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毛主席曾點評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大軍挺進,臨陣排程,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於街亭之敗,而在於諸葛亮用兵無法,排程失略。張合圍困馬謖之時,諸葛亮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與張合展開決戰,戰勝張合。諸葛亮卻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變強勢為弱勢,致使馬謖兵敗街亭。而司馬懿卻相反,在阻擊諸葛亮北伐過程中,多采用了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尋找戰機,當諸葛亮領導的北伐因為戰線太長、後傾補給更不上、兵力開始分散時,司馬懿果斷出擊,成功阻擋了諸葛亮的北伐。從這一點來看,司馬懿更勝諸葛亮。

    從戰術戰略來講,司馬懿佔有優勢兵力而取守勢,可以說以最小的代價逼退了蜀軍的攻勢。諸葛亮以一州之力對抗中國之力,地利上也不佔優勢,能把魏軍逼到堅守不出讓蜀國苟延殘喘這麼久也不易。所以從戰術謀略來講兩人各有千秋,難分高下。

    二、從用人來看:

    面對孟達這個反覆無常又多疑的人,司馬懿表現的果斷,先寫信安孟達的心,然後出奇兵8天內趕到上庸,又立即出兵,同時勸降孟達下屬獻城。他看穿了孟達以及其下屬,敢於冒險。同期諸葛亮只是寫信警告了一下孟達,沒有及時採取軍事行動,錯失良機。諸葛亮在用人上無疑是不成功的,用的馬謖、楊儀、魏延、李嚴等人各有毛病,後來都犯了大錯,諸葛亮要負很大責任。無論對手還是下屬,司馬懿在對人性的把握上都很準確,甚至連諸葛亮的壽命也被他料中。從這點來看,諸葛亮比不過司馬懿。

    三、從忠誠度而言:

    諸葛亮一生事必躬親、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一點司馬懿萬萬也比不了的。

  • 2 # 聾王異史

    拋開演義的粉飾,諸葛亮理論水平高,綜合實力不及司馬懿。但華人看重的是人品,諸葛亮要甩司馬懿好幾條街,因此流芳千古。打仗,諸葛亮負多勝少

    說起三國,軍事是最博眼球的話題。由於司馬懿一直被曹操打壓,出道晚,《三國志》記載,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兩次,雖然打得不光彩,但全部取勝。

    第一次正面交手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軍主帥大司馬曹真病重,司馬懿第一次全權指揮抗蜀行動。雙方部隊一接觸,魏軍勢如破竹,一路追趕蜀軍到滷城。諸葛亮在滷城紮下疑兵陣,佔據南北兩座大山與魏軍對峙。司馬懿搞不清蜀軍主力囤聚在哪座山上,便按兵不動,結果被急於出戰的魏將嘲笑“畏蜀如畏虎”,無奈司馬懿只好全軍攻擊北山,雖然猜中了諸葛亮的主力,沒有猜中諸葛亮的圈套,被兩面夾擊,魏軍大敗,這就是著名的“滷城大捷”。吃了敗仗後,司馬懿冷靜的分析了戰爭局勢,認為硬碰硬會兩敗俱傷,蜀軍長途征戰,補給供不上,只能不戰自退。於是採取“龜縮戰術”,堅守不出。正如司馬懿所料,蜀軍長途運送補給非常吃力,又遇到大雨,押糧官李平怕延誤時間被諸葛亮責罰,便假傳聖旨讓諸葛亮撤退。魏延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蜀軍佔據有利地形,剛打了大勝仗,情緒高昂,撤退等於前功盡棄。拘泥於禮法的諸葛亮卻選擇了撤退。魏軍大將張郃得知蜀軍撤退,想趁機佔個便宜,結果被諸葛亮在木門道設定埋伏,反殺張郃。

    第二次交鋒也是最後一次交鋒,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這次諸葛亮與吳國聯手,大有勢在必得之勢,攻佔了武功五丈原。有了上次的教訓,城府很深的司馬懿小心謹慎,蜀軍之後幾次進攻都被司馬懿輕易化解。隨後司馬懿依然採取慣用的“龜縮戰術”,“堅壁據守,以逸待勞”。《三國演義》中還整出個為了侮辱司馬懿,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的橋段,這種手段太Low了,感覺諸葛亮遇到司馬懿這種老奸巨滑的對手,也是無可奈何。司馬懿採取“龜縮戰術”並不丟人,《孫子兵法》上說,“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見司馬懿熟讀兵法,加之司馬懿情報工作做的不錯,得知諸葛亮操勞過度,身體狀況每況欲下,他經常探聽諸葛亮的飲食,料定他回不了蜀國。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第五次北伐也以失敗告終。好在在死前安排好了撤軍之計,蜀軍安全撤退,司馬懿看了蜀軍留下的營寨,也不由的讚歎諸葛亮的軍事才華。諸葛亮挽回一點面子。

    但戰爭不是看過程,更不是看精彩片斷,是看結果,諸葛亮七次北伐,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出兵很威武,中場很漂亮,結局很無奈,次次勞民傷財,無功而返。兩次交鋒,司馬懿損失大將張郃,卻耗死了丞相孔明,從結局看,笑到最後的是司馬懿。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治國,諸葛亮治國半途而廢,司馬氏篡權奪位成功

    治理國家上,諸葛亮要比司馬懿難得多。劉備劉皇叔起兵時和光桿司令差不多,三員大將百十號人,連個棲身之地都沒有。諸葛亮推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後,在劉璋的基業上,靠嚴明的法治,發展農耕、息民政策,使蜀國積蓄了與曹魏抗衡的實力。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感到擔子很重,有點不淡定了,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先帝遺願,沒有繼續在發展國內經濟、撫卹黎民、安邦定國上下功夫,挑起大規模的戰爭,六出祁山,結果因為常年征戰,國力消弱,本來不堅實的根基更加鬆動,可以說諸葛亮晚節不保,多次北伐是他一生的敗筆。

    魏華人才濟濟,分工明確,特別是曹操在世時,一直壓制著司馬懿,司馬懿對治國大政參與不多,但他向曹操建議大規模軍士屯田,顯示出其政治才華。司馬懿在主政時期更是堅持大興軍屯,廣開漕渠,使“百姓大悅”,為一統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礎。曹操死後,魏明帝奢侈無度,好修宮室役者萬餘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司馬懿“皆奏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 可以看出司馬懿堅持原則,大搞軍民大生產,體恤百姓,贏得了好口碑。應該說諸葛亮加入齊備陣營後,面對的是一個國家的建立、建設、強盛壯大,考慮的問題更全面,目標實現三足鼎立,胸懷更博大。但因勞累過度半途而廢。

    司馬懿更多的是面對蜀、吳襲擊,在諸葛亮同一時期,參與內政的機會並不多,但從曹操死後,特別是曹真死後,司馬懿沒有了顧忌,開始把持朝政,最終司馬氏篡權成功,可以說厚積薄發,司馬懿的才能之前只是在曹氏壓制下無法施展而已,但卻奠定基礎。治國上,司馬懿又笑到最後,這種能屈能伸的政治城府,比起晚年心浮氣躁的諸葛亮強多了。

    用人,諸葛亮沒有培養好第二梯隊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流傳至今的一句話成了蜀國的笑話。為什麼蜀國沒有儲備人才?劉備當年起兵時,打著皇叔的金字招牌,雖然水分很大,但很多人相信,加入劉備戰隊。後來劉備佔據蜀漢之地,地理位置偏西南,僅佔據一州之地,人口、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不及中原和江東。在建立蜀國後,劉禪的昏暈無能,號如力大大降低,無法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再加上多年征戰負多勝少,損失慘重,人員消耗巨大。老將馬超、趙雲相繼去逝後,蜀華人處於青黃不接狀態。諸葛亮很清楚文臣武將的狀況,理應該佔據蜀地,休養生息,積蓄實力。但諸葛亮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承諾,窮兵黷武,四處征戰。在用人上,諸葛亮一意孤行,喜歡按自己的喜好用人,大量提拔將門虎子,比如自己的兒子諸葛瞻,關羽的兒子關平、關興,張飛兒子張苞,趙雲兒子趙統、趙廣。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薦素有戰功的魏延和吳懿,諸葛亮卻信不過他們,任用沒有實戰經驗的小鮮肉馬謖,結果差點丟了老命。在第五次北伐才起用魏延和吳懿,此次戰役,二將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但他對魏延還是不信任,雖然魏延多次提出自己的想法,爭論最多的是“子午奇謀”,但不被採納,諸葛亮死後還設計以謀反罪殺了魏延。

    在世襲制世族壟斷政治條件下,司馬懿力排眾議,提拔了不少有能力、出身低賤的大將,在對蜀、吳作戰中產生巨大作用。比如大將鄧艾、石苞等,都出自“草根”。從用人方面,司馬懿又勝一籌。

    演義,粉飾諸葛亮

    羅貫中其實很清楚兩個人的能量比,為了讓諸葛亮強過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給諸葛亮加了很多戲份,比如“空城計”,其實司馬懿根本沒有參與街亭之戰,當時主將是張郃,也就不會有空城計之說。

    當然諸葛亮人品上遠遠高於司馬懿,華人更看重品德,諸葛亮《出師表》膾炙人口,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為後人樹立了萬世師表,是大智大慧的象徵。但由於演義過度渲染,民間過於迷信,造成“諸葛多智而近妖”的印象。

    司馬懿給人的印象是老奸巨猾,和姦雄曹操為伍,也留下“奸”的形象;特別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奪了曹魏的江山,給司馬氏刻上不光彩的印跡。在大家印象中,司馬懿就是一個一無是處,平庸無能的奸人。其實是中國式的臉譜化誤導大家的思維。

    兩人都是大智大勇之人,但從綜合實力看,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 3 # 飛哥講歷史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有智慧?

    我認為,智慧也是有方向的,就軍事才能來說,兩人都不在乎一時勝利,諸葛亮更側重於戰爭大局,而司馬懿則更側重於利用戰爭提高自己的實力

    這就更加需要內外兼及,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以及該安排對自己的利弊,這就涉及到司馬懿比諸葛亮更加智慧的一點——隱忍

    司馬懿的隱忍,可以說是他成功智慧的法寶

    第一,初入仕途,隱忍自保

    司馬家世代為官,是河內郡大家族,二十歲之前就以胸懷謀略成名。公元201年 ,曹操聽聞司馬懿名聲,於是派人徵闢(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此時司馬懿已基於自己對曹操的瞭解,明白以曹操的聰明才智,很快會發現自己的“本心”,一旦發現,就是自己死的時候,所以他強壓下所有年輕人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假裝生病,拒不出仕

    (司馬懿與曹操)

    要知道,此時的曹操已經是官渡之戰之後,雄踞北方,大勢已成,投靠曹操,無疑是天下有才之士最夢寐以求的選擇,司馬懿這個時候隱忍,可以說是要完全斷絕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

    七年以後(208年),在曹操威逼之下,司馬懿不得不出仕為官,這個時候他發現了有野心有謀略同時易拉攏的曹丕,於是,司馬懿迅速找到一條,既不直面曹操,又可以保全自己的方法——投靠曹丕

    (狼顧之相)

    果然,沒過多久,還是讓曹操發現司馬懿的“狼顧之相”,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心做臣子的人。但此時,司馬懿已成為曹丕的“貼心體己人”,十分維護

    當然 ,如果曹操決心要殺司馬懿,曹丕肯定是攔不住的,所以之後司馬懿更加的低調,做事廢寢忘食,表現出一副任勞任怨的樣子,才保住性命

    第二,曹丕上位,隱忍謀權

    公元220年,曹丕繼位,並於這年登基稱帝,實際上,曹丕雖然沒有殺司馬懿,但也防著他

    開始的時候,司馬懿只是御史中丞、督軍,負責朝廷禮儀、監軍,並沒有實際權力

    在未來的幾年裡,曹丕每次大戰,都讓司馬懿留守許都,美名其曰“為我分憂”,實際上是在抑制

    (司馬懿與曹丕)

    試想一下,一個酷愛游泳的人,不讓近水,是什麼感覺。這就是當時的司馬懿

    這段時間裡,司馬懿只能熬著性子,對內鎮撫百姓,對外為大軍提供軍資(不是說不重要,只是算軍功的時候不會多算),當然他做的很好

    司馬懿的隱忍,直到曹丕去世,才真正得到回報。226年,曹丕對曹叡說:“一定不要懷疑他”。司馬懿成了輔政大臣

    第三,初掌軍權,隱忍塗大

    226年,曹睿繼位,司馬懿升任驃騎將軍,48歲的司馬懿,終於有了軍權,之後就是我們熟系的諸葛亮北伐中,兩人對戰

    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會看不出來嗎?就算看不出來,派100人,去試探一下,不行嗎?為什麼放著這麼有利的局面,不戰而退?

    (諸葛亮與司馬懿)

    很明顯是不想打,此時魏國,曹真、曹休的地位遠在司馬懿之上,現在打敗蜀國,司馬懿的大將軍位置,就會成為兩人的屬官,再沒有獨立掌控軍隊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病死以後,司馬懿窮寇莫追的原因

    第四,大權在握,隱忍奪權

    239年,曹睿去世,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此時的魏國,司馬懿的對手只剩下曹真,而且兩人的地位相當。但曹真是曹操養子,屬於曹家嫡系,司馬懿作為外人只能避其鋒芒,韜光養晦,拒絕司馬家子弟為官

    (曹爽)

    曹爽繼承曹真的位置後,更是稱病不上朝,直到抓住曹爽的失誤,誅殺曹爽,之後更是藉口將魏之王公全部拘捕,自此架空魏氏

    總結一下:司馬懿的成就,是他一步步小心經營得來(還有一點,就是太能活),其地位要比諸葛亮高出許多(雖然是後代封的,但也是皇帝),而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名垂千古,說到根本還是其人品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 4 # 我是小逗

    諸葛亮更聰明,從種種案例來看,都是諸葛亮更勝一籌,只是年代不同,礙於諸葛亮老了,,諸葛亮又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

  • 5 # 文人草堂

    這裡有個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所謂的歷史觀的事情。一件歷史上存在的人或事,在經過幾千年紛雜的流傳之後,其本來的面貌已經模糊不清。

    說白了,沒有人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我們唯一能確認的是,這件事情的確和嬴政有關,而關於這件事情的出發點,還有此事因何而起,恐怕沒有一個人能說的清——有的會說是嬴政為了統一思想,與漢代的獨尊儒術差不多。還有的說單純只是嬴政對煉丹術士、異己之流的打壓,然而,真相早已泯滅於泱泱山川之中。

    同樣,說回諸葛亮與司馬懿。歷史上唯一確定的是,有這麼兩個人,而且都在精彩紛呈的三國篇章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三國演義對諸葛亮過分的讚揚,轉移了大部分魏、吳的歷史功績。另外,司馬懿在曹操、曹丕兩代活著的時候,毫無功績等等,這些都無傷大雅。只說兩個例子,證明筆者的觀點——三朝歸晉,起於司馬懿高平陵之變,這總是客觀存在的。而前出師表也的確是諸葛孔明所著。

    這兩點就足以證明,兩者在三國曆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至於兩人誰的智商更高,筆者覺得,這就涉及了在答題之前,所提到的歷史觀的問題。

    所謂歷史觀,其實,沒那麼複雜,就是不同時代背景條件下,人們對於某一事件或者人物的歷史評價。在多媒體出現之前,人們瞭解三國曆史,恐怕更多的是透過電視、評書的演播,而其藍本自然是三國演義這本書。那麼諸葛亮的智商在書中自然是一等一的。

    如今的多媒體,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書籍,百家講壇,論壇搜尋等等,獲得了更多關於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事情,自然,也都瞭解了司馬懿的隱忍,還有諸葛亮的無奈。

    此時,再去問誰更聰明,恐怕就不是一個“聰明人”該去做的事情了。

    司馬懿的隱忍,是為了生存,由最初的不想出事,到不得不出仕,到最後逼著起事。這一切恐怕絕非一個聰明人能左右的。楊修便是一個例子。

    而諸葛亮的一生,永遠在聰明與無奈中度過,就如同金庸筆下的黃蓉,即使絕頂聰明,也不得不在襄陽之戰中悲慘赴難。任何人在歷史的車輪下,終究無法左右它的走向。

  • 6 # 健康資訊傳遞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個人都是謀略過人的角色,但要說誰更聰明,我想還是諸葛亮更聰明一些吧。

    因為司馬懿的智慧與謀略大多在政治鬥爭中,他能在曹氏家族建立的天下里,將司馬氏家族打造成權傾朝野的強權集團,並最終篡取了曹氏的江山,足以說明他的智慧與能力。

    然而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之中,他卻處處位於下風,他的用兵之術只能說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

  • 7 # 鄉村石頭哥

    各個領域體現不同吧,我更傾向於諸葛亮。

    在軍事戰術上,諸葛亮整體上不如司馬懿。諸葛亮雖然對兵法和軍事學有相當深刻的研究,但是實戰方面才氣智慧確實不高,一生敗戰多於勝戰,但是即便打了敗戰,諸葛亮也能把控住局面,戰敗之後損失均不大(除了當陽之敗),研究三國曆史最權威的史料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批評他應變技巧不足確實不錯。

    在政治上,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諸葛亮謙虛謹慎,認真又盡心盡責,責任心強,或許談不上雄才大略,但是在實務管理上幾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擔當也的確無懈可擊,堪稱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人物,而司馬懿在政治治國上沒有什麼很高的建樹,而且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智慧絕對不如諸葛亮的,諸葛亮的治國理念是很超前的,也非常合理(容我吹一波) 諸葛亮的政治思想是法儒混合的,他重視制度,擬定管理條例的時候,必須以理性立場,嚴格執行所有法令。

  • 8 # 布衣之徐

    用誰更幸運,而不是更聰明,我覺得更適合這個問題。如果從三國鼎足而立形勢的籌謀和實踐上,做為自始至終的參與者和奠定者,立於潮頭,諸葛亮是幸運的;但從步步為營,隱忍後發,為司馬晉朝的建立創下基業來看,司馬懿是幸運的。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同一代的佼佼者。

    從年齡上看,諸葛亮還小司馬懿2歲,公元208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規劃三足鼎立藍圖出山;同一年,曹操強闢司馬懿為文學掾,開始為曹操服務。

    劉備不惜放低姿態,三顧茅廬得諸葛輔佐;曹操強闢司馬懿出來服務,說明這兩個人,在出仕之前就已經名聲在外,是各方爭奪的人才了,這倆人,一個躬耕待適合的雄主,一個在曹操治下,想不出來都難。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性格不同,選擇不同。

    從諸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看,這個人屬於法家學派,只有獨攬大權,儘可能的把自己的理想和觀念根植在治下,才會出山,所以,沒有這樣的雄主,諸葛寧可躬耕下去,天不屈才,劉備就是這樣的一個雄主。

    司馬懿出身司馬世族,又是在曹操治下,出仕為曹操服務是早晚的問題,曹操是梟雄,一代英主,司馬懿只能收著自己的才能,給啥活,就幹好啥活,還要眼觀六路,跟著潮頭走,所以,司馬懿才能看著楊修、孔融和荀彧這些大佬一個個倒下,自己依然好好的活著,當然,該抓住機會的時候,司馬懿也不會輕易放過,支援曹丕上位,讓司馬懿能繼續隱忍,隱忍中出機會。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經歷不同,司馬懿相對更全面。

    諸葛亮出山,就是劉備最艱難的時候,可以說,諸葛出山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28歲的諸葛還沒有任何經驗,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而急需給劉備解決的就是練兵、財源和聯吳抗曹的極端問題。

    諸葛亮在荊州的能量還是很大的,也運氣好,碰到了東吳魯肅、周瑜這樣的合作伙伴。

    赤壁之戰讓劉備獲得了荊州的地盤,接著益州、漢中雖然不是諸葛親自征討,但依然是戰時政策,諸葛需要保障益州和漢中戰時的後勤保障。

    雖然,諸葛也在蜀漢推行了一些屯田、水利等有利於民生的政策,但個人覺得,這些都是為了諸葛征伐北方準備後備糧草為目的的。為啥諸葛幾次北伐都因糧草問題失敗,諸葛沒有長遠的修養生息、讓富於民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而司馬懿不同,從基層的事務性工作做起,深知基層百姓戰亂疾苦,而且,對曹操打擊豪強,實行屯田、興修水利,讓富於民的政策非常認可,所以,司馬懿後續不管在什麼職位,對經濟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視的,就這一點來說,司馬懿在治理國家上,能力和治國理念是遠遠超過諸葛亮的。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政治格局不同,司馬懿遠高於諸葛亮。

    諸葛亮雖然無私,但一生中從未解決好政治派系的問題,諸葛性格相對獨斷,所以,自身就形成了身邊一個諸葛派系,而諸葛不能很好的和李嚴、孟達、譙周等益州派系處理好關係,蜀漢實際內鬥嚴重,所以,諸葛死後,其實蜀漢不是沒人才,而是諸葛憑一人之力壓制住的派系紛爭,諸葛死後其實是表面化了,這樣的蜀漢怎麼可能不敗。

    在看司馬懿,這個人在曹操時代隱忍收斂,但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勢力,最大範圍的獲得同盟和支援,所以,曹家最好只有自己家族支援,大部分高層都站在了司馬懿一邊。

    所以,司馬懿是個合格的政治家,而諸葛亮這方面是沒法和司馬懿做比較的。

    諸葛亮和司馬懿壽命的長短也影響了他們的結局。

    諸葛亮只活了55歲,死在最後一次北伐的五丈原,而司馬懿這個隱忍力超強的人,軍事上非常瞭解諸葛所面臨的糧草問題,所以,即使穿諸葛送的女人衣服受辱,也不出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熬死諸葛亮,這才是最高境界的戰略戰術。

    司馬懿比諸葛多活了18年,熬死了曹丕、曹洪等曹操時代的一批精英,司馬懿也因此有充足時間來佈局司馬家族的上位之策,有充足時間自己和自己後世子送滅已經死而不僵的東吳和蜀漢。

    所以,諸葛亮在歷史上直接參與了三國鼎立的實踐,留下了隆中對、出師表等千古流傳的名篇,諸葛亮是幸運的,但也是可悲的。

    司馬懿是曹操最合適的接班人,司馬懿絕對是曹操的超級粉絲,是個合格的雄主,如果不是後世子孫把個晉朝弄的烏煙瘴氣,司馬懿的歷史地位,還應該更高。

  • 9 # 風雨小草

    諸葛亮運籌帷幄,司馬懿老謀深算。二人各有千秋,若以功績論,諸葛不及仲達。

    諸葛亮為什麼不侍曹操?是因為忠於漢室嗎?我看未必。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而劉璋等人亦為漢室,為何取而代之?同室操戈,此非忠臣良將之謀。由此觀之,諸葛亮事劉備另有隱情。

    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諸葛亮那時候尚屬無名之輩。即使投靠曹操,也不會得到重用。而劉備則不同,事業出於起步階段,急需人才。據考證諸葛亮是主動投靠劉備,三顧茅廬之說不知從何說起。這就好比一個小公司來了個研究生,公司必然會重用。這當然離不了諸葛亮的自我營銷手段高明。假若到曹營推銷,一來可能不被認可,二來可能遭嫉妒殞命。

    司馬懿深諳此道,所以曹魏前期,隱忍不發,不顯山不露水。後被讒言重傷,亂世之中忍辱負重,以全性命,非常人之可比。

    如若換做諸葛亮,愛推銷自己,未必能全身而退。

    諸葛亮雖智謀深遠,但也不是無懈可擊。

    一:七擒孟獲,攻心為上,但為達到預期效果,日後仍有叛亂。二:不能駕馭劉備。諸葛亮在劉備心中地位不及法正。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師東吳,不能力諫。只能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不令東行。”既已出師,為何不早囑劉備紮營之事,以至於被火燒連營的慘敗?三:用人不當。白帝城託孤之時劉備不可重用馬謖。諸葛亮卻重用了馬謖,失了街亭,只好揮淚斬馬謖。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斬了魏延,以至於蜀漢無人,最後被曹魏所滅。魏延一定會反嗎?只是諸葛亮的猜測而已。蜀漢之所以後繼無人,與諸葛亮不無關係。為何不廣招賢達之士?四:逆天行事。明知魏國強大,為何要窮兵黷武北伐中原。這樣勞民傷財,加速了蜀國滅亡。聯吳抗曹的計劃雖好,但未料到孫權出工不出力。這就對蜀國造成巨大壓力。出祁山並非明智之舉。不如內撫民眾,發展經濟廣招賢達,靜待時機。敵人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明爭暗鬥終會有內亂之時。在對方未亂之時你去進攻,肯定是以卵擊石。或可用離間之計除掉對手。不妨效陳平離間項羽範曾之計除掉司馬懿。或可把目標對準東吳,當時東吳有內亂,總比對付魏國容易些。當初劉備伐東吳時勢不可擋,如不是中了東吳奸計,很有可能滅掉東吳,那時劃江而治不是沒有可能。但要想滅掉魏國,無異於痴人說夢。五:事必躬親,鞠躬盡瘁害了他。作為一個丞相事必躬親是很危險的。丞相的職責就在於挖掘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漢文帝之時,有一次在朝堂上文帝問丞相陳平有關錢穀,決獄之事。陳平迴文帝:“錢穀之事問內史,決獄之事問廷尉。宰相的職責就是上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撫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職。”這放在現在管理學的角度來看是很正確的。而諸葛亮大小事親自抓,把自己累病了。狡猾的司馬懿透過與使者的對話就找到了諸葛亮的致命弱點。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最終把諸葛亮拖死了。這同時反映出司馬懿的管理理念比諸葛亮先進。

    反觀司馬懿,可忍辱負重。可稱病不出保全性命,可穿巾幗之裝,以對羞辱,只需一招上表請戰輕鬆化解了諸葛亮的計謀。司馬懿透過吃飯的小事可預判諸葛亮之生死,不可不謂之神人。諸葛亮,北伐中原總是無功而返,也總能找到失敗的理由。但主要是對手太強大了。諸葛亮治國尚不屬於賢能之相,怎比得了有滅蜀吞吳之志兼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呢?

  • 10 # 歷史湮滅的足跡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熬死了諸葛亮,最終以蜀國北伐失敗而告終,這一敗導致蜀國從此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如神一般的存在,他神機妙算 用兵如神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在無數戰爭中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蜀國之所以能在亂世中佔三分之一的天下有他一半的功勞。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讓吳國和魏國有所忌憚。而司馬懿在北伐爭中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也讓後世覺得他的才能不輸諸葛亮。甚至有人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更聰明。其實說誰比誰更聰明太片面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兩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吧。諸葛亮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外交家。從政治上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便可以看出他的獨特眼界,諸葛亮在茅廬中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 ,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正是這一策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從外交上諸葛亮聯吳抗曹,舌戰群儒把吳國群臣說的啞口無言。諸葛亮不僅擅長外交而且很“毒舌”,三氣周瑜,不廢一兵一卒便殺死了吳國第一大將。從軍事上,諸葛亮屢出奇謀 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火燒上方谷更是讓司馬懿險些喪命。但諸葛亮也有缺點:

    諸葛亮經常大小事物都親力親為,一來導致他太過操勞,二來不能侷限他人的能力。論用人能力他不如劉備,劉備在託孤之時,特意叮囑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君其察知”。而諸葛亮沒有考察清楚便用了馬謖 才有了馬謖失街亭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但諸葛亮為蜀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諸葛亮在下恰當不過。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權臣也是奠定晉國基礎的人。

    司馬懿出生於大世家,自幼便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曹操聽聞司馬懿有曠世之才想用他,司馬懿認為天下之主尚未分明,且曹操贅閹遺醜,他暫不想效勞於曹操,於是裝病拒絕,在當時曹操是三國勢力最強的一方,在古代有才的人最希望有一個發揮能力的平臺,大展身手 名垂千古 在有生之年能做一番大事記入史冊是他們畢生的心願。而司馬懿卻能將自己的才華隱藏起來,由此可見:

    司馬懿極其擅長隱忍 、韜光養晦。懂得審時度勢,在合適的時機出山。曹操最重要的謀臣之一郭嘉在臨死前曾對曹操說過,司馬懿思之深遠 臣所不能及,能用則用,不能用則殺之。郭嘉一生從無遺策,可以看出司馬懿確實城府極深之人。

    在政治上司馬懿在曹丕繼位後推行新政,啟用寒門子弟,也為魏國培養了很多重要的人才。

    在北伐戰爭中司馬懿自知謀略和用兵上不如諸葛亮,所以他選擇不主動與諸葛亮對抗 避其鋒芒 使用了拖延戰術 最終將諸葛亮耗死了 不得不說這種做法很聰明。

    總體來看兩位可謂各有千秋,論計謀和用兵司馬懿不及諸葛亮

    1. 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馬謖痛失街亭後諸葛亮為了掩護軍隊撤離,上演了一場空城計,在司馬懿兵臨城下時,開啟城門讓幾個打雜的人打掃院子,自己在兩個書童的陪伴下彈琴,琴聲開始比較平淡,然後突然變的很急促,緊接著是琴斷的聲音,琴聲戛然而止,司馬懿馬上意識到不好,由於本來就多疑所以立馬下令掉頭就跑,一口氣跑出了三十里,等他反應過來,諸葛亮等人早就離開了。

    2. 死諸葛嚇跑活司馬

    諸葛亮病逝後,他留下遺詔讓軍隊撤軍。但諸葛亮料到如果司馬懿知道自己死的訊息定會追擊,於是他提前命人做了一個自己的木雕像,坐在他的四輪車上。司馬懿本來已料定諸葛亮已死,所以才放下戒心,結果追兵剛到,姜維就把有木雕的四輪車推出來。司馬懿看見木雕,以為諸葛亮沒死,司馬懿本來就對諸葛亮有所忌憚,看到這些以為又中了諸葛亮的計,嚇得馬上逃走了。回去之後反應過來,懊惱不已。

    論審時度勢和心性及城府諸葛亮不及司馬懿

    1.審時度勢

    諸葛亮出世比較早,劉備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當時劉備連立足之地都沒有,諸葛亮被劉備真誠所打動一直生死相隨,為蜀國操碎了心。司馬懿只比諸葛亮小兩歲,在諸葛亮為劉備打天下時司馬懿還在家韜光養晦。在司馬懿真正出世時 魏國已經是當時最強盛的一方了,統一了整個北方。司馬懿在曹操暮年時才真正開始做事,當時魏國很多名將和謀士已經不在了,在曹仁大敗關羽後 險些失了樊城和襄陽,司馬懿勸曹操聯吳抗劉才解了樊襄危機。此時司馬懿已經漸漸成為魏國的主要謀臣。他一直以來都輔佐曹操的長子曹丕,所以在曹丕繼位後順利成為魏國第一權臣。而諸葛亮由於出世太早 太過操勞 在司馬懿還在上升階段時他卻早早去世了。

    2.心性好

    在北伐時,諸葛亮為了逼司馬懿應戰,使用激將法 給司馬懿送女人衣服,說司馬懿像女流之輩一樣膽怯。司馬懿被當眾侮辱,不僅不生氣還款待了來使,表示衣服很合身,多謝諸葛亮。隨後又問了諸葛亮的情況。

    司馬懿問:“諸葛先生每天身體起居如何,每日吃多少米?”使者答:“三四升。”司馬懿又問他諸葛亮的政事如何處理?使者答:“二十杖責以上都會批覽。”

    司馬懿聽完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一天只吃三四升米說明諸葛亮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二十軍棍這種小事諸葛亮都要親力親為可見諸葛亮身體已經不堪負重了。在名聲大於一切的古代面對這種侮辱一般人是承受不了,不然周瑜也不會被氣死,司馬懿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出這種狀態 足以見得此人心胸之大 常人所不能及。

    司馬懿能選擇在適當的時機出場,這一點諸葛亮不及。可能也跟性格有關,諸葛亮是屬於正義的代表,為人正直,與國忠誠。而司馬懿更擅長自保,相對諸葛亮他有點腹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燎原之火什麼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