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氏宗譜》始建於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後相繼於光緒元年二月、民國十二年八月(1923年)續修。據史載,竇姓系出姒姓,起源於夏朝,是商王后裔,屬以事件命姓類。竇姓始祖為夏帝少康。少康之父相為夏朝國君時,寒浞亂政,殺死相。王妃被逼自牆洞逃出,回到孃家有仍(今山東濟寧市東南)地方,生遺腹子少康。
後少康中興,殺寒浞,為夏王。少康有二子,即杼和龍,都曾住有仍,以其祖“逃出自竇(即洞)”的事件命名姓氏。東漢時,平陵竇氏顯貴稱名天下,王郡大將軍竇融以隨光武帝西征之功,封安豐侯,謙恭自持,孫子多封列侯,曾孫竇武、玄孫竇憲,皆東漢名臣,權重天下。
隋朝竇建德,起兵佔據河溯,稱夏帝。明朝萬曆年間,竇氏後裔自瓜州(今揚州)遷居淹城,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竇氏宗譜》中刊文《淹城記》,記載了與淹城相關的一些史料,是目前發現的記載淹城的最早民間文字,對今人研究淹城文化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據統計,目前淹城竇氏共有218戶744人,自十世至十六世孫,竇義生為最長的第十世孫。其中,在武進定居的有95戶356人,外地族人分佈在上海、南京、北京、天水、蕪湖等地。族人中,湧現出助人為樂、發奮創業、孝悌傳世和抗日救國等高尚品質;現有設計上海揚浦大橋、南浦大橋的橋樑高階工程師竇文俊,參加“神六”的航天航空工業部高階工程師竇琴英等優秀人物。
竇老獨修宗譜的舉止,感動了族人,有人主動資助和幫助整理資料。2005年10月,由竇義生續修的《竇氏宗譜》初稿完成了。續譜共365頁28萬字,其中原譜108頁8萬字,新增257頁20多萬字全由老人一手謄寫,僅圓珠筆芯就用了80支。之後,竇老又自費將譜稿按族人戶數影印,分發給族人。
「竇」源出 ;
「竇」出自「姒」姓。已事為氏,據《風俗演義》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夏朝夏后氏帝相失國被殺。其妃有仍方懷孕,從「竇」中逃出,奔歸孃家有仍 (山東濟寧市 ),生有遺腹子少康。後少康中興,為夏王。二子曰「杼」,曰「龍」,留居有仍,逐為「竇」氏。
又 ; 古代氐族 (分佈在陜西,甘肅,四川一帶)亦有「竇」氏。
家族名人
竇太后 (前205 ~ 前135): 中華帝國黃老學派的最後一個代表人物,名「漪」,河北清河郡觀津人,在呂后時被選入宮。
呂后賞賜每個諸侯王宮女五名,竇漪也在被選之列。因家在清河,竇姬請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離家較近的趙國去。但宦官把事給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國去,就這樣她到了代國,但代王劉恆非常喜歡她,和她生了劉啟和劉武。竇姬信奉黃老之學(道家學說,「黃」指黃帝,「老」指「老子」。
主張無為而治,寬政待民) 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劉啟以黃老治國,在以後的日子裡黃老思想成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竇太后逝世為止,歷經「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漢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竇憲 (? ~公元92) : 字伯度,東漢平陵人。
竇融之曾孫。和帝時曾出塞三千里,大破匈奴,乃令班固作銘,刻石燕然山上,紀漢功德。還拜大將軍,族黨滿朝,後因專權用事,為和帝賜死。
竇建德 (573~621) : 隋朝漳南人。隋末據河北,自稱夏王,為唐太宗擒殺。
地望分佈
陜西扶風郡,河北觀津郡,河南河南郡。
竇氏宗譜》始建於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後相繼於光緒元年二月、民國十二年八月(1923年)續修。據史載,竇姓系出姒姓,起源於夏朝,是商王后裔,屬以事件命姓類。竇姓始祖為夏帝少康。少康之父相為夏朝國君時,寒浞亂政,殺死相。王妃被逼自牆洞逃出,回到孃家有仍(今山東濟寧市東南)地方,生遺腹子少康。
後少康中興,殺寒浞,為夏王。少康有二子,即杼和龍,都曾住有仍,以其祖“逃出自竇(即洞)”的事件命名姓氏。東漢時,平陵竇氏顯貴稱名天下,王郡大將軍竇融以隨光武帝西征之功,封安豐侯,謙恭自持,孫子多封列侯,曾孫竇武、玄孫竇憲,皆東漢名臣,權重天下。
隋朝竇建德,起兵佔據河溯,稱夏帝。明朝萬曆年間,竇氏後裔自瓜州(今揚州)遷居淹城,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竇氏宗譜》中刊文《淹城記》,記載了與淹城相關的一些史料,是目前發現的記載淹城的最早民間文字,對今人研究淹城文化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據統計,目前淹城竇氏共有218戶744人,自十世至十六世孫,竇義生為最長的第十世孫。其中,在武進定居的有95戶356人,外地族人分佈在上海、南京、北京、天水、蕪湖等地。族人中,湧現出助人為樂、發奮創業、孝悌傳世和抗日救國等高尚品質;現有設計上海揚浦大橋、南浦大橋的橋樑高階工程師竇文俊,參加“神六”的航天航空工業部高階工程師竇琴英等優秀人物。
竇老獨修宗譜的舉止,感動了族人,有人主動資助和幫助整理資料。2005年10月,由竇義生續修的《竇氏宗譜》初稿完成了。續譜共365頁28萬字,其中原譜108頁8萬字,新增257頁20多萬字全由老人一手謄寫,僅圓珠筆芯就用了80支。之後,竇老又自費將譜稿按族人戶數影印,分發給族人。
「竇」源出 ;
「竇」出自「姒」姓。已事為氏,據《風俗演義》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夏朝夏后氏帝相失國被殺。其妃有仍方懷孕,從「竇」中逃出,奔歸孃家有仍 (山東濟寧市 ),生有遺腹子少康。後少康中興,為夏王。二子曰「杼」,曰「龍」,留居有仍,逐為「竇」氏。
又 ; 古代氐族 (分佈在陜西,甘肅,四川一帶)亦有「竇」氏。
家族名人
竇太后 (前205 ~ 前135): 中華帝國黃老學派的最後一個代表人物,名「漪」,河北清河郡觀津人,在呂后時被選入宮。
呂后賞賜每個諸侯王宮女五名,竇漪也在被選之列。因家在清河,竇姬請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離家較近的趙國去。但宦官把事給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國去,就這樣她到了代國,但代王劉恆非常喜歡她,和她生了劉啟和劉武。竇姬信奉黃老之學(道家學說,「黃」指黃帝,「老」指「老子」。
主張無為而治,寬政待民) 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劉啟以黃老治國,在以後的日子裡黃老思想成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竇太后逝世為止,歷經「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漢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竇憲 (? ~公元92) : 字伯度,東漢平陵人。
竇融之曾孫。和帝時曾出塞三千里,大破匈奴,乃令班固作銘,刻石燕然山上,紀漢功德。還拜大將軍,族黨滿朝,後因專權用事,為和帝賜死。
竇建德 (573~621) : 隋朝漳南人。隋末據河北,自稱夏王,為唐太宗擒殺。
地望分佈
陜西扶風郡,河北觀津郡,河南河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