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姓老叟

    這個說法不太確切,相聲藝術,啟根於勞苦大眾,面向廣大民眾,應該是‘老少咸宜’的大眾文化,也許現代文化廣泛性,多樣化,青年人可能喜歡自己選擇的喜好,這是正常的。

  • 2 # 白馬山一號

    謝謝邀請。可能年輕人一給他說相聲他們腦海裡就想起以前那些電視相聲吧,那些相聲在那個年代對年輕人根本沒什麼吸引力,再就是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喜歡的都是抖音什麼的,一想到相聲就想到那些都是穿大褂的大叔,他們的東西都是給年齡大一些的大叔們看的。不過現在這個說法也不準確,比如現在德雲社 嘻哈等社團都有大批的90後甚至00後的粉絲

  • 3 # 咱誰的都不欠

    現在媒體人多是年輕人,報匯出的也是和自己同齡人的小鮮肉。不象以前有編輯和總編審查。該報什麼不該報什麼,得有一個社會輿論導向,得有大眾的認知度。現在中老年人不摻合小鮮肉的趕時髦。光剩小鮮肉自我感覺良好。看不上傳統的表演藝術。不只相聲,單絃、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墜子、時調都不被小鮮肉認可。只有他們從嗓子眼裡哼出的牙痛聲才時髦。

  • 4 # 莞爾xxhh

    只是有些年輕人才這麼認為吧。

    因為誰都不敢說電影、電視劇、手遊只有年輕人在看,在玩吧。

    或者只有年輕人才會喝飲料啊。但事實上現代是資訊時代,年輕人懂得喝碳酸飲料不利身體健康,反而不喝了。

    年輕人是流量擔當的主角,相聲是當下最流行,最時尚的標誌,如果不知道相聲為何物,會被周圍的小夥伴看扁的。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欣賞相聲藝術的比例反而是最高的,特別是看德雲社小郭他們的相聲。

  • 5 # 毅恆W

    這個不一定吧,相聲也是在不斷髮展的,要是說唱戲,倒是符合這個條件,單就相聲而言,可能說相聲有名氣的還是年紀大的居多,所以語言上可能和現在年輕人有差別,不過現在說相聲的也有年輕人了,確實也有了創新元素,大家看相聲也就是圖個樂,能讓觀眾笑,引起共鳴。而且現在看相聲的年輕人也不少,並不是老年人看的吧,認為是老年人看的估計是因為受老早以前的相聲影響吧,一個時代一種風格,要是看老早以前的,確實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多大共鳴,相聲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畢竟沒體驗過當時的社會背景,所以對舊的相聲來說,會感覺是那個年代看的,也就有了老人看的觀點了。

  • 6 # 夏哲修

    我第一次去茶館看相聲是在天津市和平區的名流茶館,當時是2003年。那個時候的茶館相聲前三排20元,後面開始都是10元一位。茶食小櫃檯有瓜子、青蘿蔔、水果等小吃。晚上7點半開場,先是一位老先生表演快板,觀眾陸續到場。當時的觀眾,有6成左右是20多歲的年輕人,其餘4成包括了40-70歲之間的年齡段。當時,大家還不知道郭德綱是誰,名流茶館、估衣街的謙祥益和後來拆遷的老南市中華曲苑是那時天津市最主要的相聲園子。(當時的相聲除了週六下午有一場,平常都是隻有晚場,其他時間段是戲曲、大鼓。這個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從當時的觀眾年齡來看,相聲的觀眾明顯年齡偏小,而大鼓的觀眾年齡則普遍以40-60歲為主。

  • 7 # 踏遍全國

    現在的年輕人一部手機就給毀了,生活上除了吃飯睡覺拉屎尿尿外基本時間都交給了手機,他們的成長真讓人擔憂,別說相聲了,對一切都那麼冷淡,未來的人類只剩下:冷漠,自私,無情,孤僻……

  • 8 # 伍嶽之首

    因為相聲段子大多數是傳統段子,年代久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大。再加上現在的娛樂方式多種多樣,適合年輕人的胃口。如果相聲界的後起之秀越來越多,應該有所改觀。

  • 9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1949年以來,相聲藝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用傳統相聲和新相聲加以對照,情況再明顯不過了。用最簡練的詞語來概括,就是“淨”、“精”、“靈”、“美”。

    所謂“淨”,與“葷口”相對而言。早在舊時代,相聲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就棄絕了“葷口”,但,就相聲整體而言,全面而又徹底地清除“葷口”,達到淨化,還是1949年以後的事。

    所謂“精”,表現在時間、結構、語言諸方面。以言時間,有逐漸縮短之勢。過去的相聲段子要說二三十分鐘,甚至有長達四五十分鐘的,因而有的藝人獲得“×三刻”之諧稱,言下之意,上得臺來,至少得三刻鐘。近年來,相聲段子明顯縮短,長的不過十多分鐘,短的則只有幾分鐘。以言結構,前已述及,有著明顯的簡化和濃縮的趨勢。以言語言,則趨於精練、含蓄。

    所謂“靈”,主要指表演更加靈活。演員不侷限於站那裡說,表演區有所擴大,表演方式也更加靈活。

    所謂“美”,體現在從創作到表演的各個方面。以相聲語言為例,除淨化外,還講求格調清新,趣味雋永,幽默詼諧,雅俗共賞,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面簡略地回顧了1949年以來相聲面貌的變化,那麼,如果進一步探索相聲變化的主要趨勢是什麼,不妨概括為多樣化。主要表現在:

    一、品種

    新相聲基本上保持了單口、對口、“群活”三種表現方式,不過有些具體的變化。

    對口相聲始終處於興旺發達的狀態。“子母哏”相聲一度較為少見,近年來已有改觀。

    “群活”也像單口相聲那樣,長期處於沉寂狀態,近年來受相聲小品的帶動,又有逐漸增多之勢。

    此外,音樂相聲等品種都相當活躍,為相聲的百花園平添新意。

    二、功能

    舊時代的相聲具有諷刺、娛樂、歌頌三大功能,以前二者為主,後一種較為薄弱。進入新的時代,相聲功能產生了不小的變化。

    由於種種原因,相聲的諷刺功能曾經受到抑制。

    娛樂功能也曾一度被忽視,近年來情況已有改變,娛樂功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在新時代,歌頌功能得天時、地利、人和,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至湧現了單獨門類的歌頌型相聲。馬季、夏雨田在這方面具有突出的貢獻。他們的一些作品堪稱歌頌型相聲的傑作。

    姜昆在《相聲以外》中曾提到相聲的功能問題:“那麼我們相聲藝術中,能不能有一種勸誡型的呢?單純的諷刺你不理,純粹的歌頌你不聽,勸誡則是一種推心置腹的娓娓懇談,和聲細說一直說到你的心裡,讓你在心中引起共鳴,直到你拍著腿叫‘有點道理’為止。應該說這不妨是一種嘗試。”姜昆的一些作品就屬於勸誡型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還有一些相聲雖不一定是勸誡型的,卻含有勸誡的成分。勸誡與諷刺既有某些相似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別。

    三、因素

    “說”、“學”、“逗”、“唱”是相聲的基本構成因素。相聲演員常說:相聲以“說”為主,以“逗”當先,表明“說”、“逗”的重要地位。新相聲在這方面變化不大。而“學”、“唱”則呈多樣化之勢。

    “學”的多樣化主要由模擬物件的變化而引起。例如模擬方言,過去集中於北方,如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東北等。隨著改革開放,交通發達,模擬範圍大為拓展,幾乎有特色的方言都在模擬之列。除方言外,隨著社會生活日趨複雜,新事物大量湧現,模擬的物件也日漸增多,為相聲的“學”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相聲的“唱”包括本功的“太平歌詞”和學唱。過去學唱以戲曲、小調為主。近年來,學唱戲曲的有所減少,而學唱歌曲的大為時興,成為學唱的主旋律。

    四、隊伍

    相聲隊伍一直有專業和業餘之分。在舊時代,業餘的稱之為“票友”,人數並不很多。進入新時代,業餘相聲隊伍大為擴充套件,遍及全國的許多地區和基層單位,並且成為專業相聲隊伍的後備軍。

    過去的相聲隊伍主要由男藝人構成,女藝人猶如鳳毛麟角。近年來,女相聲演員逐漸增多,不僅有清一色的女相聲,而且有男女搭檔的男女相聲。既為相聲增添了品種,又促進了適應女性表演風格的相聲創作。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還湧現了中國演員和外國演員搭檔的中外相聲。大山、莫大偉、馬洛、阿馬爾、史可達等是風靡相聲舞臺的外國演員中的佼佼者。最初,他們以模擬北京土語為能事,博取笑聲。後來漸漸登堂入室,掌握了相聲藝術的神韻。有的甚至連難度極大的繞口令和“貫口”竟也不在話下,在相聲史上寫下了熠熠閃光的一頁。

    五、方式

    在“說法中現身”的前提下,新相聲增強了表演的成分,也更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相聲小品的湧現和興起,實屬勢所必然。

    六、道具

    舊時代相聲表演的道具很簡單,就是扇子、手帕、醒木。在新時代,除了表演傳統相聲外,桌子連同上面說的道具通通去掉。但,根據劇情發展和表演需要,演員可以選用相應的道具,十分靈活。特別是隨著學唱歌曲的“柳活”的興盛,有的演員拿著吉他等樂器登臺,以至有“吉他相聲”之稱。

    七、服裝

    舊時代的相聲藝人身著肥袖長衫,利於傳統相聲特別是學唱戲曲的“柳活”的表演。時至今日,表演傳統相聲,最好還是這套裝束。表演新相聲,則穿著多樣化的時裝,內容與形式和諧一致,效果良好。少數演員著裝以怪取勝,效果卻適得其反。

    八、化裝

    不論新舊時代,相聲演員一般化淡妝。新相聲中有時演員進入人物,特別是化裝相聲,則按所扮演的角色化裝。

  • 10 # 香久28

    這還真有一定道理。相聲講究鋪平墊穩,鋪墊過程比較長,象馬三立馬老的相聲,年輕人往往沒那耐性兒去聽。再者,相聲的一些包袱是從生活中精煉出來玩,沒生過經歷的年輕人不知道人們在笑什麼,為什麼要笑。這就是有些年輕人不喜歡相聲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年後,農民會被職業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