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張的後院
-
2 # 遊學Rudi
出國留學一直都是國內學子嚮往接受海外教育的學習目標。近期由於疫情影響,導致留學生回國潮,因而引發了大家的關注,同時也暴漏出很多問題,很多爭議性的話題。
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有兩個:
1.英國1.5萬小留學生包機回國避難?年齡那麼小,讓孩子出國合適嗎?
2.許子馨和黃嘉毅事件,留學教育出來的學生,真的比國內教育好嗎?
我們先說說許子馨和黃嘉毅,發生的矛盾都是在疫情爆發之後,留學生成為關注度很高的人群,在這個檔口,這兩個學生表達的言論更是激起了輿論的抨擊。我們不得不思考留學生教育到底哪裡出現問題了,是我們家庭教育的問題,還是學校教育的問題,或者是出國留學之後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讓他們如此傲慢無禮,絲毫沒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客觀來說,如果他們不是留學生,發表這樣的言論,也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之所以關注度高,就是因為他們是留學生吧。其實應了那句老話,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們關注度不應放在他們身上,不值得。
就像前一陣,我們捐贈芬蘭的口罩不達標事件,難道因為10萬個口罩裡有一個次品,就說所有口罩都是次品嗎?我們需要剔除次品,不能以偏概全。
現在我們理想的看待出國留學,拋開疫情帶來的諸多話題。想想為什麼出國留學?
1935年,錢鍾書以第一名成績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英文系留學,與楊絳同船赴英。1937年,錢鍾書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隨後這對學界伉儷返回祖國。他們對於推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華人瞭解西方的學術以及使西方人瞭解中國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華羅庚開創了中國數學學派,並帶領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培養出眾多優秀青年,如王元、陳景潤、萬哲先、陸啟鏗、龔升等。也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式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1936年,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關鍵性的兩年。
張國榮是中國流行文化的指標人物之一;影視歌全能亞洲巨星;華人演藝圈多棲發展的代表之一。 他是一位成功的歌手、演員、音樂人;演藝圈天賦與勤勉兼具的代表,對華語樂壇和影壇均有很大影響。 1969年,張國榮獨自赴英國留學;中學畢業後,愛好時裝設計的他考入英國里茲大學就讀紡織專業。
出國留學最根本的目的,除了在某一領域學習最先進的知識,也體驗了不同教育方式,不同的民俗風俗開拓視野,更是在某種意義上,宣傳推廣中國文化,讓世界認識中國。我相信我們大部分留學生,都是抱著學習的目的,而且中國市場空間這麼大,很多人都是回國發展。這些有更廣闊視野,更有知識技能的留學人才,是促進我們跟國外交流學習的橋樑。
我希望我們的關注應該也在這些更好的方面,而不是某些陰暗面。多多分享好的方面,就能給更多人帶來正面積極的力量!
-
3 # 沐沐教育芝道
對於這個問題,我很想回答。那就讓我來說說吧。
但又不知道從哪裡說起。那就先說一說我家孩子吧。
我家孩子現在在美國公校讀高中,他是去年夏天去的,不算是留學生,是中美交換生。(考這個交換生我感覺挺難的。)
近期很多留學生回國,是因為外面的世界疫情“大爆發”,國內無論從安全還是醫療救治都感覺安全很多。
作為家長想讓孩子回來,很正常。(至於那些回國後作怪的就不多說了,畢竟也是少數。現在國家對在外的留學生也有很多關懷備至的措施,實乃生在我大花家的一件幸事。)
網上也有很多人發聲:什麼這些留學生都是讀不好書的,什麼家裡有礦,什麼千里投毒……每每看到或聽到這些,我心裡都很是難受。不過,我也不想多說什麼。
我不知道我孩子將來會怎樣的選擇,作為父母,我們想給他,我們能給的最好的東西。包括把房子賣了作為他以後的生活費和學費,我們也無怨。
至於現今,我們一家人都有一個共識——我們是華人,孩子將來一定要回來。
那為什麼會選擇出國留學這條路呢?有人對我們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孩子有很多東西可學,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去外國呢?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大中華有太多東西可學。孩子在美國有一門必修課:美國曆史。短短的二百來的歷史,學了整整一年。為什麼一定要學?(其實,這裡邊應該沒有什麼所謂的他國自大論吧。)學習,其實是讓你去了解,是讓你去思考,去弄明白為何會出現這些的情況。
所謂知己知彼,不去學習,不去了解,又如何去懂得別人的思維模式呢?自己又如何去開啟自己的思維方式呢?
所謂見識,我理解是有了認識認知才能看到見到,才能開闊視野與格局。
有人說“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是的,只有讀了書,增加了見識,行萬里路萬能有收穫。如果只是行萬里路,那就是“旅遊”,過後只留那些照片上的記憶了。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可以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學習一下別人好的優勢與好的地方,開啟一下見識與格局,總是一件好事情。
每個人都會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與狀態,都有選擇的權利。(這也許是一種很狹隘的思想。)
《大學》:“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有句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修身”,也許就是學習吧,能讓他接觸多元素的學習環境,思維方式,開闊視野,擁有大的格局……
作為家長盡力就足已。
至於“齊家……”,就要靠他自己了。
我只一個孩子,我喜歡中國,不喜歡國外,所以外國再好,那也只是旅遊的地方。我當然希望孩子將來回到我身邊生活工作。但如果他不回來,我也只能隨他的。
另外,我還想說如果一個擁有中國籍的華夏子孫,如果他的學術上工作上取得的成就,也算為國爭光吧,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一點力量。(有的空話了,也請手下留情別懟。)
-
4 # 多多米爸爸
疫情發生以來,關於海外留學生回國的問題,正面的居多,比如從英國回銀川的阿鈺,也有個別人因為一些過激的言論和舉動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蘇州的許可馨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關於出國留學,爭論焦點就是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個人價值觀方面。
出國留學政策在中國由來已久,有國家公派,也有自費留學。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家庭選擇把孩子送出國,去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接受相對較好的教育。留學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所以過去出國留學的人員,無論是公費還是自費,都相對謹慎,而且以在讀大學生或者大學畢業後為主。這類人員在國內已經接受了傳統的教育,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相對穩定,出國主要是以提高知識技能或者專業水平。對祖國的忠誠度相對較高,很多人學成以後回國報效祖國。這是我們所有人所期盼的。
當然最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很多家庭越來越富裕,特別是現在的九零後這一代出國留學的越來越多,有的是高中就出去甚至初中就出國了。這樣就會導致出國留學出現了越來越功利色彩。而國外的環境相對開放,很多人在國內又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又遠離父母監管,這樣以來,這些留學生不免會出現一些偏差,在接受國外精英教育的同時,也吸收了一些不好的文化,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些不合時宜的觀念,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而今天,中國的教育發展越來越好,北大清華等頂尖學校在世界名校排行榜上也是名列前茅,國內的普通義務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基本能滿足中國學生的需求。建議還是在國內接受中式教育,非必要不留學,若必須要提升自己能力或者專業水平再考慮出國,讓自己出國留學的動機更純潔,出國留學的目標更明確。
不管怎麼說,出國留學本身沒有錯,但是不易過早,不能急功近利。出國留學也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出國留學也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確的是非觀,要做一個有利於國家有利於集體的人,而不能走向極端,損人不利己。
-
5 # 使用者7192565993923
留學生出現的一些狀況,現在的留學生大部分都是00年以後出生的。個性鮮明,家長教育固然重要。也不要因為個別人行為,誇大其詞。成年人失控的也很多。客觀看待問題。
-
6 # 留學李玲芬老師
我們姑且先不說這次因為疫情的原因讓很多人開始認識到了出國留學這件事情,或者有些開始瞭解出國留學。
即使沒有疫情,大家對待出國留學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借用這句話來說: 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
所以呢, 在不同的人眼中對出國留學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永遠都是有支持者,永遠都有持反對意見的。
所以呢, 什麼看法都有。
-
7 # 英國好博士
出國留學也分不同的年齡,前面熱議的都是小學生出來留學。那麼現在博士就來介紹一下研究生以及以上學歷的人出國留學吧。
博士是在研究生畢業之後留學英國的,其實在十多年前出來讀博士的很多都是工薪階層的孩子所以我們出來的時候都是比較省吃儉用,或者拿到獎學金,更或者在中餐店打工來爭取生活費這樣。在這個年齡段出來的人大部分都很懂事,而且那個時候房價還沒上來,買房暴富的人還沒有太多,出來的也都是做生意或者煤老闆之類的。
對於博士來說,在國外學習的同時更多的也是一種經歷,隨著祖國越來越好,更多身邊的博士都開始返回祖國,在各個領域發揮自己的才能報效祖國。祖國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而且隨著越來越國際化一體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高質量人員都選擇了回國,並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
-
8 # 新文達國際教育
海外留學生回國,網上熱議紛紛,不過大多數還是比較正面的聲音。
留學生出國留學可以學習更多西方的知識,開闊眼界。留學歸國之後能夠更好的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實,現在中國留學生出國的人數還是挺多的。從低齡留學到成人留學,都已經比較普遍了。
華人的教育從小就抓的比較嚴格,父母也是本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加之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很多家長都會送孩子出國留學。在國外留學不僅可以學習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知識,還能夠掌握一門外語。
而且,想著像一些已經工作的職場人士,也會出國留學鍍金,提高自身競爭力,回來之後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大多數留學的海外留學生還是比較愛國的,學成歸來,為國所用。
總而言之,出國留學的利好大於弊端。
回覆列表
其實這個問題一點都不復雜,出國留學與否跟疫情沒有關係,只和一樣東西有關係,那就是為了留學家裡願意掏多少錢,有關係你。
圭多達萊佐
你可能會得到很多東西,
也可能會失去很多東西。
你可能會找到自我,也可能會失去自我。
你可能會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但你也可能覺得世界並不是越大越好。
你不知道你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但也許這種不確定就是它的意義。
人生的得與失都是守恆的
你在國外獲得多少東西,
同時也就失去了國內很多東西。
但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問你還要不要出國留學,
你可能仍然會選擇出國。
因為你知道,這就是你的命中註定要做的事情。
你的選擇,就是你與這個世界的緣分。
陳然
我在國內看到了我的極限,
看到了三年後的我;
看到了五年後的我
一下子就沒那麼有趣了~
花花
當初我爸讓我出國的時候,
我打死不願意,我爸說:
你沒看過海,就一定要親自去看下,
無論去看海的路有多難走,
無論你看了之後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看到之後就把這一切放在自己的心裡,
慢慢積攢起來,都是你一生的財富。
有些東西,是任何媒介都無法傳達給你的。
王一生
時過境遷,去和不去,結局也許會相似。
但多少是有所不同的,沒法講清楚。
也沒有講清楚的需求了。
當時千鈞一髮,事後不過爾爾。
有的人成長得很快,有的人仍然是巨嬰。
可見一斑。
Jasmine Cheung
留學最吸引我的,是無限種可能,
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後自己將會在哪裡。
還有明白什麼叫真正的強大平靜。
下面這句話來自一篇文章,
我一直抄在一個精緻的本子裡,
不想堅持下去了就拿出來看看。
為什麼我們繞了一大圈還是毫無例外地回到了原地,為什麼明明全世界最愛我們的兩個人都已經在身邊了,我們卻還是要離開他們。
所有漂泊的人不過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不再漂泊,能夠保護起自己的家人。只有經過這樣的折騰,這樣看起來的一種徒勞無功,才能明白原點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NGC5128
“此去西洋,
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
揹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
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津巴多
我桌子上貼著自己寫的小紙條:
“很多時候,我們浮躁的忘記了夢想,
以及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而走到現在。
這時我們要回到最初的起點,尋找那時的激情。”
沈言玉
逼你有更強大的內心,
讓你反思之前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出國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所謂的辛苦,回頭看看就是小事情
眼界開闊了,心胸也會開闊~
第二部分就是關於家長,畢竟百分之八十的留學家庭式父母做的決定。這一塊就要老張來說了。
1、留學行為=投資行為
留學本身是一種【投資】。類似於炒股,別說【掙回本】,倒貼幾十萬上百萬的也是大有人在的,是的留學也是這種,大多數人是倒貼的。
那我們能不能把炒股和留學的都看成傻子?
留學掙回本的成功率我沒法量化,比如成功的機率是50%,那麼你留學不留學?
看你對風險的承受力了唄。承受不了,預期不到,那就不要,就這麼簡單。
所以避免兩個極端吧。
【認為留學必然回本,投資必然成功,留學是一種無風險高回報的行為】
不用無風險,保守一點來說,留學回本率超過70%,全中國會有大量的學生砸鍋賣鐵,借錢貸款的擠破頭出國。
【認為有風險的投資都是傻子,你怎麼能買股票呢?賠錢了怎麼辦?你怎麼能留學呢?很多人都回不來本,你不是撒錢嗎?】
對有些人來說是高風險,但對有些人來說是能承受,因人而異,家家不同。
2、留學行為=奢侈商品
首先,這是一種消費行為,留學就好比你買了一個奢侈品包包,這個包包能給你帶來什麼,留學就能給你帶來什麼。
你買一個奢侈品包包也是裝東西,買個普通包也是裝東西。
但不同就在於體驗和自我滿足感,以及引來的或好或壞的評價和眼光。
為什麼去面試,去相親,去見客戶的時候需要倒騰一下自己?不就是為了改變別人對你的部分認知麼?
買奢侈品,有錢就去花。買了奢侈品不一定會給你帶來直接的金錢收益,但可以帶來精神滿足或者是間接的一些利益和效益。
有人或許覺得這個比喻不通,無妨!
留學給人帶來的主要是經歷,三觀的微調,以及不去留學的人無法感受到的一些生活,這才是價值之所在。並不只是為了一紙文憑。
3、留學的目的有很多,但是絕不包含要掙回成本。
如果你或者你父母讓你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要掙回成本,那麼我建議你不要去。
按照這個理論,花錢去名校的都是傻子,根本不可能掙回來的,即便是掙回來了,也不是透過留學這個動作掙回來的。
所以確定好你留學的目的很關鍵,當然主要無非也就是以下幾個:
本專業感興趣,決定繼續進修,而國內感覺水平不夠,出發點在於專業興趣
對科研有較高期望,去更好的高校或課題組進修,之後科研走到底,出發點在於科研興趣
國內本科/碩士讀完感覺背景對之後職業發展不利,出國鍍個金,出發點在於職業含金量
想通過出國在自己喜歡的或者家人所在的國家過一輩子,出發點在於海外移民
家裡有錢,還年輕,想出去看看,玩幾年,多拓展拓展視野,再決定人生的路。出發點在於體驗人生
重點說一下父母的想法吧,因為大部分資金還是來自於父母的。
既然回報率這麼低還有很多家長趨之若鶩要送孩子出國留學呢,其實很簡單,一個概念解釋一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什麼意思呢?
假設你是做爸媽的,你一分錢沒有,你的孩子只能出去廠裡打工,上不了大學。舉例月薪3千。如果你有5萬塊(假設數值),你可以送一個孩子上大學,那這5萬塊錢可以讓一個孩子大學畢業,他的畢業月薪6千,你這5萬塊就能達到翻倍的效益,也是從無到有大學學歷。
理論上,如果你有50萬,你可以送10個孩子上大學,畢業以後10個孩子就一起是6萬一個月。
但是,你花50萬送孩子留學,畢業回來之後,畢業收入最多也就一萬多。即使你繼續成倍砸錢,你一個孩子也很難能得到翻倍的收益。
這個收益率就叫做邊際效用遞減。
再比方說,只是舉個例子,不需要較真!
花費0元,不念大學,得到一個60分的孩子。
花費5萬元,念大學,得到一個75分的孩子。
花費50萬元,國外念大學,得到一個80分的孩子。
花費100萬元,國外研究生畢業,得到一個85分的孩子。
發現了嗎,即使花的再多,能夠成長的是有限的,而且越到高分會越來越貴。
有錢人是人傻錢多嗎?他們不會算這個賬嗎?
並不是,他們是在拿一筆錢,去買一個最重要的“可能性”。在行為之前,我就接受了拿不回來對等回報的結果。這筆錢存在銀行賬戶也不會改變我的生活階層,但是我花這筆錢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可能性。
就像,我們普通人買珍珠一定要看到珍珠再買。有的人這種投資就像他買了一堆蚌殼,開不開得出來,他無所謂,那就可以去買來開。
留學行為買的也是可能性,一個孩子未來無限的可能性,越好的學校帶來的可能性越高機率越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