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0429491149

    劉備特意叮囑"馬謖不堪大用“,這不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編造的,在史書《三國志》中確有記載,劉備對諸葛亮的囑咐是"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將馬謖佈置在重要的戰場上呢?

    從街亭之戰的前後客觀形勢和人才的任用來看。俗話說,形勢趕不上變化,形勢的變化永遠不是靜態的。劉備死前的囑託可謂此一時,諸葛亮的北伐可謂彼一時。哪些人才該用,該怎麼用,用在什麼時侯,用在什麼地方,都隨時在變化。

    劉備去世的時侯是公元223年,當時是大敗給孫權,退字白帝城之後,蜀漢遭到重挫,但人才尚算充沛,劉備覺得馬謖不可大用,只能作為後備。諸葛亮將馬謖放在街亭這樣的要地,也也不完釒是在冒險,且馬謖自幼熟讀兵書,諸葛亮對街亭的佈署巳經極其周密,馬謖只要按原計劃進行即可,應該問題不大。諸葛亮的失算之處不在馬謖無能,而足未料道馬謖逞能。馬謖不是乖乖聽話,喜歡體現個人的智慧,結果壞事。

    在人才捉襟見肘之際,不得不把馬謖拿出來,放的位置也不算太冒險,當然也不是完全可用,例如趙雲、魏延,但他們還有其它的任務,魏延守漢中,趙雲在斜谷道佈置疑兵,佯攻敵軍,拖住曹真。但是蜀漢的人才實在太少了,除了馬謖,諸葛亮當下無人可用。

    馬謖自幼熟讀兵書,而且能言善辯,和諸葛亮很是談得來,一聊就是幾個時辰,另外他還在蜀漢其它地方做過縣令、太守。他在職期間很受百姓愛戴,也算得上年輕有為,而且馬氏家族,當時他的哥哥馬良也和諸葛亮關係良好。可天妒英才,這馬良隨劉備伐吳之時身死,而諸葛亮便有愧疚之心,也就想照顧馬家後人,於私心和公都想讓馬謖建功立業,拉他一把。沒想到馬謖失了街亭,使北伐功敗垂成

  • 2 # 昨夜夢迴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儘管劉備在其他方面有些小瑕疵,但是劉備的識人眼光,絕對能在三國榜上有名,否則也不會從一個賣草鞋的混到一國皇帝。

    劉備這麼言辭懇懇,一定有他的道理,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聽信主公的呢?

    北伐之前,曹丕死了,兒子曹睿即位。馬謖再次獻計,離間曹睿和司馬懿君臣,讓司馬懿罷官還鄉,給北伐來了個開門紅。

    所以諸葛亮有理由相信,有王平作為助手的馬謖,足以挑起大梁,守住街亭。

    此時的馬謖,他的職位是諸葛亮的參謀,縱有理論成竹在胸,可缺少一線實戰經驗,敢拍胸脯保證完成任務,是大環境造成的。

    當時的將領們為了搶功勞,動輒拿項上頭顱立下軍令狀,贏了皆大歡喜,輸了夾緊屁股。估摸著馬謖也是這種想法。

    諸葛亮應該是同意劉備的觀點,但他卻認為‘言過其實’的根本原因,在於馬謖空有一身理論,沒有去具體實踐操作,一旦有機會親臨一線,就會快速成長起來。

    諸葛亮把馬謖當作接班人培養,街亭則是最好的實踐場所,守住街亭就是功勞一件,為以後統領一軍做鋪墊。

    然而馬謖到了街亭,急於立功,不聽王平勸告,跟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堅持兵書上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山上打埋伏,結果被敵將切斷水源,圍困山中。

    馬謖還是嫩了,臨場應變能力不足,敵將安營紮寨切斷水源,這兩個時間點任選一個出擊,都有反敗為勝的機會,但他卻選擇等待。

    《三國志》有言:兵貴神速。

    諸葛亮滿以為自己的徒弟能出師,誰知他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早上心情好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