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生物語
-
2 # sweetdream13374406
見過古代練字用的沙盤,儲存資料就好比你在沙盤上寫字,無論寫多少,都不會使沙盤變重或變輕。資料也一樣,沒有重量
-
3 # snailz
1G=1g 都是一個單位 這問題真奇怪 1G的檔案才1g 所以一般使用時根本不會感覺出隨身碟重量增加
-
4 # Emoji不能做名字
資料只不過是0和1,硬碟資料就是透過改變電子的排列順序而實現0和1。並沒有增加其他外來物質。多少G內容也不會增加重量。同樣道理的還有磁帶,光碟。
-
5 # 僅一衛
答案是:1.024e21G的資料約等於一克重。
截止2016年,現在整個網際網路大約有5萬億T的資料,這個重量大約是1盎司的百分之0.2,或者是1克的二十萬分之一多一點。
為了方便計算,暫且把“二十萬分之一多一點”取約值為二十萬分之一。
那麼一克就等於:
20萬乘以5萬億=1e18(T)
單位換算公式:1T=1024G
1e18乘以1024=1.024e21(G)
【注】:1e18是科學記數法,表示1乘10的18次方,也就是1後面18個零。
以下是附帶的科普知識:資料有重量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John D. Kubiatowicz說:“儲存的位元組其實是有物理重量的,只是它小到根本無法察覺——大約是1阿克,也就是1克的1/1030。”說到資料儲存,我們首先來說一說儲存方式。記憶體卡的儲存方式是採用快閃記憶體技術,因為記憶體卡是一種固態的產品,在工作的時候並沒有運動部件,所以不需要電池來維持其中的儲存資料,記憶體是以單電晶體作為二進位制訊號的儲存單元,其結構與普通半導體電晶體類似。而記憶體的電晶體加入了“浮動柵”和“控制柵”。
而這個浮動柵則是用於儲存電子的,其表面有一層矽氧化物作為絕緣體來進行包覆,透過電容與控制柵相耦合。當寫入資料時,控制柵會輸入高電壓,使電子突破氧化膜絕緣體,進入浮動柵,而絕緣體則會將內部電子“困住”達到儲存資料的目的。
之所以資料會有重量,是因為快閃記憶體是用捕獲電子的方法來區別0和1的字串——當電子的數量一定時,被捕獲(也就是資料被儲存)的電子就會獲得更高的能級,從而質量就會增加。(打斷下科學家,咳咳,我亂入下:電子是有質量的)
那麼要多少資料才能讓我們明顯感覺出手機變重了?根據韋伯定律,如果兩個物體間的質量差異達到5%,那麼人就可以感覺出來。以iPhone 6s為例,它的重量是143克。只要資料的重量達到7克左右,我們就能感覺出變化。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應該如此回答:1克質量能儲存的資訊量,由儲存資訊所使用的技術直接決定。
從一般思維出發,人們計算這個值可能會用一塊硬碟的容量除以硬碟的重量。比如目前一塊標準希捷3T(約3000G)硬碟,毛重大概800克,那麼1克重量可以存大約4G資料。
當然硬碟的重量還包括外殼,電路等,如果僅僅計算裡面磁碟的重量,1克重量可以儲存幾十G資料。而使用快閃記憶體的隨身碟或固態硬碟會更輕一些,資料儲存密度更大一些,不過目前最先進的固態盤,也只能做到1克儲存上百G資訊而已。
其實一般人很難想到的是,與目前廣泛使用的磁碟儲存方式想必,真正高效的儲存方式,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那就是DNA。
我們都知道各種生物的遺傳資訊都儲存在每個細胞細胞核裡的染色體上,而染色體實際上是將DNA經過複雜而精巧的拓撲結構壓縮幷包裝起來的結構。比如人類具有23對染色體,儲存的DNA編碼資訊大概是3G左右。
而一個人類細胞中這23對染色體有多重呢?只有大概6.64×10-6µg。所以僅僅從理論粗推算,1克DNA可以儲存的資訊竟然可以高達2P(2億G)!並且,DNA編碼使用的是A,C,G,T四種編碼,不同於一般硬碟儲存使用的0,1二進位制,所以DNA儲存資訊的潛力還要增加一個數量級。
目前哈佛大學的學者已經在開發利用DNA儲存資料的技術,並且已經可以成功的從DNA讀取所儲存的資訊。只不過目前這樣做的成本還很高,但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這會成為一種實用化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