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書彬

    他是一個很“毒舌”的人。

    比如,他痛斥時人的“知行不一”:“由科第而進者,類多徇私媒利……惟欲釣聲利,弋身家之腴,以苟一旦之得,而初未嘗有其誠也。”“世之學者如入百戲之場,歡謔跳踉,騁奇鬥巧,獻笑爭妍者,四面而競出,前瞻後盼,應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遊淹息其間,如病狂喪心之人,莫自知其家業之所歸。”

    他是一個很樂觀的人,比如在龍場這個“蛇虺魍魎,蠱毒瘴癘”之地,“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

    他是一個很幽默的人。比如講學的時候,他突然說道:“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然後,扭頭盯著弟子王於中,對他說:“爾胸中原是聖人。”王於中正專心聽講呢,嚇了一跳,趕緊說不敢當。他說:“此是爾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王於中趕緊說:“不敢。”他說:“眾人皆有之,況在於中?卻何故謙起來?謙不得。”王於中笑受。他又說:“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為盜。喚他做賊,他還忸怩。”

    他是一個很平易的人,比如他身為江西巡撫,在泰和街上拉住一個聾啞人楊茂的手,與之筆談:他寫:“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聽是非,你心還能知是非否?”楊寫:“知是非。”他寫:“你如今於父母,但盡你心的孝。於兄長,但盡你心的敬。於鄉黨鄰里、宗族親戚,但盡你心的謙和恭順。見人怠慢,不要嗔怪。見人財利,不要貪圖,但在裡面行你那是的心,莫行你那非的心。縱使外面人說你是,也不須聽。說你不是,也不須聽。”楊茂拜謝。

    又如,《傳習錄》載:“王汝中、省曾侍坐。先生握扇命曰:‘你們用扇。’省曾起對曰:‘不敢。’先生曰:‘聖人之學不是這等捆縛苦楚的。不是裝做道學的模樣。’”

    再如,他如此解釋蒙學:“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洩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幽抑結滯於音節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人於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他的弟子這樣形容他:“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

    很多時候,人人往往把儒家學者看做苦大仇深的知識分子,實際上,事實恰好相反,真正的儒家學者,是很活潑的,比如孔子也是如此,“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他們一則憂世,一則樂天。

    真正的儒學教法,如沂水春風。如《論語》所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又如陽明先生的課堂——在《諸生夜坐》一詩中,他這樣寫道:“謫居澹虛寂,眇然懷同遊。日入山氣夕,孤亭俯平疇。草際見數騎,取徑如相求;漸近識顏面,隔樹停鳴騶;投轡雁鶩進,攜蓋各有羞;分席夜堂坐,絳蠟清樽浮;鳴琴復散帙,壺矢交觥籌。夜弄溪上月,曉陟林間丘。村翁或招飲,洞客偕探幽。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為謀。”

    在《諸生來》一詩中,他寫道:“門生頗群集,樽斝亦時展。講習性所樂,記問復懷靦。林行或沿澗,洞遊還陟巘。月榭坐鳴琴,雲窗臥披卷。”

    也就是說,山間、溪邊、亭下、村中,乃至宴席之上,觥籌之間,無一處不可為課堂。他視諸生為同仁,和諸生一起撫琴賞月、飲酒詠歌。他絕不願高坐講席之上,擺起一副古板的面孔。

    他之所以如此,因為孔門教法本是如此。

    即他詩中所言的“風沂興”。

  • 2 # 唱搖滾的DOS

    王陽明是個大話題,近幾年以學王陽明為時尚,到底有幾人認真研讀過他的書呢,又有幾人弄懂了他的《心學》,還有幾人能知了“知行合一”究竟是何意呢,那“致良知”是什麼呢?聽故事簡單,生平也不算太複雜,關注與學習他的心學形成之路徑,或許對大家更有益。讀懂王陽明,先來了解一下儒家三學:一、橫渠四句,這是北宋林大儒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言簡意賅,境界宏大,總結了傳統儒學的核心思想。二、程朱理學,核心內容是:“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即天理,是第一位的;“氣”是構成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存天理、滅人慾”,因人慾是世間一切罪惡的根源。要明白天理就得先格物,後方可致知。三、心學有四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學把格物的目標引向善惡,每個人都可修成聖人。儒家思想對人的具體要求上,體現在立德、立功、立言,這其實是一種成就人生的遞進關係,不是獨立存在。比如微信傳播最廣的勵志雞湯,多以成功人士的口氣來表達,馬雲說……李嘉誠說……,大家都信,這就算是立言,但你、我說的話為何沒人信呢?直接表達就是你沒做成功事業,要想做成事業,要先立德,要修好道德品行才有可能。當然所謂成功人士道德高尚的實在太少,這立的功只是表像罷了,企業家們忙著抓老鼠了,只要弄來錢就是王道,他們都應學學“致良知”。儒學創始人孔子當年坐個牛車周遊列國,但沒一個王信他,同樣是因為他出不來成績來證明月自己理論是對的和有效的。立德、立功、立言做的最好,從歷史上來看,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算是傑出代表。王陽明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即公元1472年,父親在他九歲那年考上了狀元,後官至吏部尚書,算是妥妥的官二代。傳說王陽明五歲仍不會說話,由王雲改名為王守仁後便開口說話了,十二歲正式就讀師塾,當然那時正是程朱理學強勢的時候,他所說課程無非也是格物識天道,考取功名平天下成聖人這類了。當時朝政腐敗,義軍四起,皇帝明英宗居然被蒙古瓦刺部俘虜。小王陽明發誓要學好兵法,開始騎射學習,並喜歡與道士、和尚交往。又是傳說他勤奮學習開始格物,一動不動七天坐那兒看竹子,沒感受到天道是什麼,反而病倒了,感嘆做聖賢是自己的終身理想,卻太難做了。十七歲娶了諸氏為妻,二十歲中舉,二十八歲參加禮部會試考中二甲進士第七人,步入仕圖。從政工部上科員到刑部主事、兵部武選司主事,官都不太大。15歲的明武宗即位後寵信太監,經劉瑾為首的八位太監操持著朝廷擅政,南京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被捕,王陽明上疏論救,觸怒太監們,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驛棧驛丞,他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幾經波折面對追殺終於抵達龍場這荒蠻險惡之地。他自制石棺告誡自己要沉住氣,超脫榮辱,仍然要抱著希望活著,這是個未開化的地區,苗人眾多,他因地施教教化當地人,受到百姓愛戴。整整四年,王陽明沒有沉淪,反而靜下心來悟聖人之道,認識到心即理,寫下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而且這四年小皇帝想擁有完全的自由,在八太監的“愛護”下,玩的正嗨,豹房這麼霸氣的名字原來供他享樂的女色與孌童所在處。明朝皇帝一直與太監關係密切,太監干政數不勝數。這四年雖生活堅苦,卻收穫頗多,謫戍期滿後官復知縣,這一年王陽明三十七歲,已近不惑。兩年後入北京吏部任主事,正德十一年,四十四歲的王陽明做好立大功的所有準備,機會終於來到了,在兵部尚書王瓊的賞識與推薦下,被升為都視院左僉都御史,為鍛鍊其能力,派往巡撫江西、福建匪亂嚴重之地,正好一展才華。自古盜匪橫行之地,必是官匪勾結,先找到內應才是王道,將功補過內應逆轉成了FBl弄清了盜匪們的具體動向,爾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不到一年就蕩平禍害十年的盜匪們,還了百姓太平,聲名鵲起。機會一直會留給準備好的人,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滿朝皆驚,唯尚書王瓊信心滿滿胸有成竹,有王陽明在江南鎮守定當擒獲叛賊。而信心更大的是皇帝明武宗,他也想立大功御駕親征,好不容易行軍百十里到了涿州就得到壞訊息,王陽明主動征討寧王,兩個回合就活捉了寧王,已關押在南京請皇上處置,這皇帝居然想把寧王放回,然後自己再去親自捉拿,這不是再學諸葛亮七擒孟獲,而是覺得勝的太容易,不過癮,真的很容易嗎?看看王陽明是怎麼做到的。寧王起兵叛亂時,王陽明去準備前往福建平亂,聽到訊息後立即調頭趕往吉安,募集義兵併發檄文稱各路勤王軍隊十六萬進取其老巢南昌,同時寫信給寧王丞相功其攻打南京,這寧王一猶豫,十多天就過去了,按兵不動。王陽明的疑兵之計成功為自已爭取到了準備兵馬錢糧的時間,他卻並無兵符在手,組建了八萬平叛軍。寧王終於反應過來,沿九江東下逼近安慶。王陽明沒救安慶,而是直奔兵力空慮的南昌而去,寧王這次像聰明瞭一般不上當不相信王陽明會攻南昌。兵臨南昌,寧王回救決戰鄱陽湖,三大後寧王被生擒,戰事結束。奇葩皇帝明武宗沒封賞王陽明反記恨在心。在“親征”玩夠後回京,不久因病駕崩,嘉靖帝正式登場,恰逢王陽明的壯元父親去世,他回老家守孝,但嘉靖不准他辭官還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加封世襲新建伯。嘉靖三年,他受邀在稷山書院當教授,正式開始講學,第二年在紹興建立陽明書院單幹了,心學四句就此誕生並廣泛傳播,沒錯,立言開始了。嘉靖六年,思恩、田州少數民族叛亂,王陽明率軍剛到,沒費一兵一卒對方就投降了,威名遠振,趁勢剿滅斷藤峽全部叛軍。不久王陽明因肺病去世於江西安慶青龍港的舟中。臨際時弟子問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還是心,赤子之心,初生之心,本無善惡之分,而善惡之別來自人的觀念。知善惡明明德是弘揚善良與光明的品德。不動心在於對良知的存養,良知無需外求,本就在各人心中。內外如一光明示人,知行合一入世知難而行,心與事一致強大。心學強調不離事也不滯於事,透過內在的道德直覺去現實裡實踐,觸知良知感受雲開月明,鏡無纖塵的精神境界。在傳承儒家核心的基礎上吸收佛道“無”的境界。心不動不動心,大道至簡,當哭當笑,心光明心無愧,欲不滯留於心,方可光明無埃。

  • 3 # 文化匠人館

    王陽明,大家已耳熟能詳,“知行合一”也作為很多人的個性簽名,“知”為何意,“行”該何解?

    昨日婭婭零剛好和家裡人走進了“王陽明博物館”,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他的故事。

    王陽明,字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人物評價

    曾國藩曾評價王陽明道: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梁啟超用兩點評價:

    1.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具偉大,軍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勳業。

    2.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孫中山道:

    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蔡元培:

    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不止是這些名人,王陽明對當代人也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就拿婭婭零來說,焦躁不安時便會在喜馬拉雅聽《知行合一·王陽明》,每次聽完都會有新的體會。身邊有些技術盆友,入手了幾套《知行合一》實體書,我想,大家已然把陽明說當做精神上的信仰。

    王陽明除了是思想家,哲學家外,他還是作戰技術高超,懂得攻心的軍事家。王陽明帶領軍隊平定了寧王歷時35天的叛亂。然而,他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直到世宗即位以後,王守仁才加官晉爵。

    他的一生“傳奇”二字不足以形容,若是在當代,他絕對是實力+流量的偶像明星。

  • 4 # 易無知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浙江餘姚人。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

    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1、何為聖人?張載:聖人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王陽明早慧,不過五歲才開始說話,卻總能把飽讀詩書的爺爺王天敘問得啞口無言。他屬於那種絕頂聰明的人,凡事總愛鑽牛角尖。七八歲時迷上了象棋,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當然就影響到了讀書學習。對此父母非常氣氛,但他的性格又很執拗,說再多也沒用,索性母親一次趁他睡覺時把象棋扔到了河裡。王陽明悲痛不已,事後還為此做《哭象棋》詩一首:“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帥溺水同時休。車馬千里隨波去,相士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

    3、王陽明十歲時,父親王華高中狀元,留京城為官。王陽明和爺爺王天敘從浙江餘姚前往北京。王天敘也是有學問的人,再說兒子剛中了狀元,這可不得了了,朋友圈一下炸了。路過鎮江時,一眾文友便極力挽留,一邊交流教子心得,一邊遊山玩水。一日來到金山寺,大家遊興頗濃,有人提議以“金山寺”為題作詩。當大家都在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時,王陽明已一揮而就:“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眾人大驚,但也有人議論,說這不像孩子應景的詩作,肯定是爺爺以前寫好的。王天敘為了證明孫子確有才華,就讓人當場命題,於是有人就指著金山寺的“蔽月山房”讓王陽明再作一首。王陽明當仁不讓,片刻便脫口而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無不歎服。

    4、王陽明十六歲時,按長輩們的安排到南昌迎娶江西布政司參議諸養和的女兒。誰知就在新婚之夜,王陽明竟然鬼使神差般地走出諸家,在大街上漫無目的地閒逛起來。到了一處道觀“鐵柱宮”,信步走了進去,遇一道士,年高九十六,相談甚歡,不覺東方既白。道士問所為何來,王陽明激凌一下,才想起自己是來結婚的。趕快告別回去,免不了對著一夜無眠的家人不住地道歉。

    5、王陽明於佛道用功極深,但他終究沒能放棄一切,他的心結就是家人,出身儒家,又是學儒致士,而儒家第一道德就是孝,這一點很難違背。“親情與生俱來,如果真能拋棄,就是斷滅種性!”他決心與佛道說再見。有一次在杭州的一座寺廟裡,他見到一個和尚,有人說已在這裡不看也不說的靜坐三年了。王陽明走過去繞著和尚轉了幾圈,突然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巴巴看什麼!”或許就是這句禪機觸動了和尚,驚惶地睜開眼“啊呀”一聲。王陽明盯著他問:“家裡還有什麼人?”和尚回答:“還有老母。”王陽明問:“想念她嗎?”沉寂了很久,和尚愧疚地答到:“怎能不想念啊!”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向他輕輕地擺擺手說:“去吧,回家去照顧你的母親吧!”第二天和尚就離開寺廟,回家了。

    6、經過多年的努力,王陽明終於透過會試,在兵部謀得一個差事。渾渾噩噩沒過幾年,卻因為得罪劉瑾,被廷杖四十,下錦衣衛獄。結束牢獄生活後,被遠遠地貶到貴州修文的龍場驛。放逐之地,條件的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但王陽明沒有沮喪,賦詩明志曰:“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既來之則安之,他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樂觀的心態,於是他給自己居住的山洞和棚房一一取名。“玩易窩”是他品讀《易經》,把玩心學精神的山洞。“何陋軒”是當地人看他沒地方住,伐木為屋給他搭的小房子。“君子亭”是院子裡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小亭子。誰也不會想到,就是在這樣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地方,王陽明“心學”橫空出世。雖然居住環境很差,但好在還算安靜,日常事務也並不繁雜,這讓王陽明有了時間靜下心來認真地思考人生。結合歷年來的遭遇,不斷反省自己。一天半夜,突然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以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後人盛傳的“龍場悟道”。

    7、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可是王陽明自入仕途以來,其表現也並沒有什麼異於常人的地方,不過是簡單處理下政務,與圈內人談談“心學”而已。兵部尚書王瓊一直對王陽明青眼有加,也正是在王瓊全力的舉薦下,正德十一年八月(1516年),王陽明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正式走向高光時刻,以文人身份在軍事上大放異彩。南贛地區,為閩贛粵交界之處,山深林密,盜賊蜂起,不斷侵擾鄉民,剽掠府縣。官方數年圍剿,幾無成效,賊眾日盛,民不聊生。王陽明臨危受命,謀定而後動,精準調研,用詭使詐,憑險恃勇,攻山破寨,討盜伐賊,僅數月間,便以摧枯拉朽之勢,蕩平匪患,時人以王陽明為神。

    8、平定匪患其實只是王瓊安排王陽明巡撫南贛的任務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看住有造反苗頭的當地藩王朱宸濠。所以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叛亂的訊息傳到京城,一時朝野大譁,只有王瓊鎮定自若,多年前安插在寧王身邊的棋子終於要起作用了。他相信自己的判斷,志大才疏的朱宸濠不是王陽明的對手。封地在江西南昌的寧王傳至朱宸濠已歷五代,經過多年的陰積暗蓄,朱宸濠可謂是兵精糧足,實力雄厚。但大明王朝顯然還沒有腐爛到一觸即潰的地步,藩王造反,若不能一呼百應,眾藩合力,僅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與整個王朝相抗的。再加上王陽明的用兵有了致世心學“知行合一”的加持,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從朱宸濠起兵到被俘,王陽明平定這場原本以為可以掀起滔天巨浪的叛亂,只用了短短四十三天,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奇蹟。

    9、王陽明年輕時求仙訪道,苦練導引之術,以求長生。可是造化弄人,王陽明似乎一輩子都沒大好過,諸病纏身。透過切身體會,他對道家的養生學說產生了極大的質疑,反而篤信一切皆從“良知”,為此寫《長生》一首:“長生徒有慕,苦乏大藥資。名山遍探歷,悠悠鬢生絲。微軀一系念,去道日遠而。中歲忽有覺,九還乃在茲。非爐亦非鼎,何坎復何離。本無終始究,寧有死生期?彼哉遊方士,詭辭反增疑。紛然諸老翁,自傳困多歧。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1528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八夜,王陽明在歸鄉途中自覺大限已到,便叫徒弟們整冠靜坐,次日凌晨,安然倒下,良久睜開眼,對徒弟們說:“我走了。”徒弟們含淚問:“老師有何遺言?”王陽明用盡力氣說了人生最後一句話:“此生光明,亦復何言?”

    10、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大敗俄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天皇為其舉辦慶功宴。在眾人一片誇讚聲中,東鄉平八郎高舉起一塊腰牌,上面寫著七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 5 # 服裝供應鏈管理實施

    王陽明思想的精髓,沒有經歷過一些大起大落的人一般看不懂,很多寫書的人其實自己也不懂,踩在古人的身上賺點稿費而已。

    知行合一,拿到檯面上可以說是陽謀,拿到桌底下也可以講是陰謀論,看你自己怎麼理解,可左可右,像太極的黑白圖案,黑中又白,白中有黑,沒有界限。

    老蔣是對王陽明的學說刻骨銘心的,所以到臺灣後,他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王陽明思想的精髓,不會在書面上體現,只能拿到酒桌上去聊。我舉個通俗的例子!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老王加入一家工廠做基層員工,工作閒餘他的小領導有意無意地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是誰介紹過來的?”這種問題你懂的。

    我給你三個答案,如果你是老王,你選哪個?

    A、老實透露是從網上應聘過來的

    B、廠長介紹過來的

    C、一位辦公室領導介紹過來的,但不便透露

    知行合一,知就是知己知彼,你知道對方問這個問題的用意是不懷好意地摸你的底細,這決定他未來對你的態度!大部分底層小官,都有欺軟怕硬,喜好攀龍附鳳的心理。

    如果你老實地回答A,那你將來就容易受欺負,或者要成為他的人,需要經歷一段很痛苦的煎熬。

    如果你回答B,他會對你畢恭畢敬,你只要沒有重大失誤,他不會給你找茬,甚至對你非常熱情。重要的是,他也不敢去廠長那裡求證。但遲早會有穿幫的危險,這要看你是否行事低調。

    如果你回答C,他一樣會對你畢恭畢敬,而且覺得你有心機,來之前也受過保密培訓,不是個口風隨意的人。他一樣會對你很熱情,而且這層關係他也無法去求證,不會穿幫。

    好了,知行合一,你已經知道對方的心理需求,那你會給他一個“合一”的答案,你會給哪個呢?

    答案的B和C裡涉及到一個“信”字,有說謊的意思,那要不要說“謊”?!

    “信”,即言必行,行必果,唯義所適。這就是說,言行以合大義為準則,合乎大義之言則執行,不合乎則廢止。

    在生活中,我們不能不講求信和義,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講求信和義, 我們日常中談論的諸多關於格局、情誼、忠誠等,其實是相對狹義及有區域性利益的傾向的,這種信和義應該服從大局,應該服從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當某些約定跟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要有勇氣從大局出發,做出正確的抉擇。也許你覺得自己很渺小,不能代表國家利益,但你肯定能站在社會利益。

    所以,當別人都想探聽你的隱私秘密,來確定如何對待你的時候,你還講“信”,那你就是白痴!

    明朝時寧王造反,王陽明率軍前往平定內亂,戰鬥中王陽明命令士兵高喊:“寧王戰死了,我們只責匪首,從者不究”,於是叛軍心理奔潰,很多人放下武器!

    這是也是詮釋“信”和“知行合一”例子,利用對手的心理,瓦解其後臺依賴,無心抵抗。

    王陽明也是在官場鬥爭敗下陣來的,被髮配到邊遠地區任小官,所以老蔣有同病相憐之情。

    王陽明在地方工作期間,其實也就平定了地方上的一些土匪和小叛亂而已,並著有一些洞悉人性的作品,比如《傳習錄》,經過後世寫書之人傳播了不少版本和評註。

    但是王陽明對國家,對社會的改良進步,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帶火了王陽明,這是一本職場厚黑學的書籍代表作,讀者大部分是職場白領。一般來說講,智商高的人,能做事但容易得罪人;情商高的人,人際關係好但未必能做事。王陽明的流行,是抓住了既想做成事又不得罪人的心態,這部分人還不少,所以學的人還挺多!

    目的不在於他能不能賣掉東西,而是引導看客的心理!

    同事的心理是什麼,一是老闆很重視他,二是他也對企業很忠誠,樂於為企業賣命,三是不要沒事去招惹老闆重視的人。

    老闆的心理是什麼,這是個好同學,值得培養!

    你細心留意一下,經常這麼幹的人,基本上都是企業裡的骨幹。

    這是也是“知行合一”例子,利用周邊同事心理而做出的自我提升動作。

    很多人寫和讀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讀他們的成熟期思想,不外乎那些誠、正、勤、廉等等,好像一下子拔高了你的境界,其實沒有!

    而其實,讀他們的憤青期和成長期,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曾國藩的成長期,就是不斷開口跟皇帝要足夠的權和要足夠的錢,去匹配他要完成的任務,否則就撂挑子。現在看起來很簡單,就是權責利嘛,但當時那種外族掌權的封建皇朝,沒幾個人敢這麼想和這麼做的。這是他能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雖然不是唯一條件。

    現在的企業管理也是一樣,你沒法說服老闆給你錢,給你權,你搞點費用預算批個五六次,還是過不了,你再有專業能力都白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雪媚娘和班戟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