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慈音1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生活當中事事叫真,硬鑽牛角尖兒就感到很痛苦。知足常樂,就是心態好,橫不攀,豎不比,順其自然。一個人如果能夠對一切看透,看淡,看開,從心裡釋懷放下了,眼前發生的各種情況都無所謂了,活著就輕鬆愉快,沒有煩惱。如果不知足就會陷入煩惱不愉快的旋窩難以自拔,自找氣生,自找苦吃,自己與自己過不去。常言道,天下本無事,庸人是擾之。提醒人們,不要沒事找事,自尋煩惱,吃兩天飽飯撐的。

  • 2 # 陳哲升

    永不滿足就像輪胎加氣貪心不足,總有爆胎的一天。

    知足常樂是夠用就好,所以能保持在最佳狀態,當然快樂啦

  • 3 # 學而不才

    應邀作答:

    知足者常樂,如何詮釋這句話的深刻的道理?

    我認為:調整好心態,珍惜現有的一切,擯棄攀比心,滿足於現狀就會覺得快樂。

    解析如下:

    1.《知足者常樂》含義:

    知足,就是知道滿足。知足者常樂的意思就是懂得滿足的人總能快樂。

    2.《知足常樂者》心態:

    知足者常樂,還因為知足者總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自己的處境,從生活中尋找到簡單的美好就是最大的快樂。如:蘇軾蘇東坡一生仕途不順,但他總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從自怨自艾的心態中掙脫出來,因為他樂觀,善於發現生活中細微之處的美好,能從點滴美好尋找到滿足,從滿足中得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3.摒棄錯誤的攀比心態:

    如果總是以己之短、去和別人所長處去對比,總是覺得處處不如別人,長期自怨自哀,心情怎麼能好呢?哪裡還有快樂可言呢?

    4.簡單的詮釋,無需長篇大論,識文斷字解其意,明白了一句話其中的含義,銘記於心,踐於行止於思,自得其樂,則樂由心生!此道理還不夠深刻嗎?

  • 4 # 慧心文殊苑

    知足者常樂,是華夏民族最為推崇的一種活法,一種精神。這句話由來已久,影響深遠,不但代代口口相傳,更被許多家庭寫進了家訓,刻做了牌匾,懸於高堂,成為人生的座右銘。知足者常樂,簡單的一句話雖然僅有五個字,其中積澱的卻是人生深刻的感悟,濃縮的更是生活釀就的精華。

    “知足常樂”一語,原本出自於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四十六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深知“知足”二字的輕重,在只有五千字左右的《道德經》中,竟不惜筆墨,對“知足”二字進行了多方面的闡釋。據統計,在《道德經》中,寫“知足”有四處,分佈於三章中。如在第三十三章言:“知足者富。”第四十四章又言:“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二千五百年前,在那個物質極度不發達、人慾尚且淡薄的年代,我們的先賢就已經深刻地洞察到了貪慾的可怕,以及貪婪必將帶給人類的災難,倡導人們知足常樂。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在全國上下反腐鬥爭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再來品嚐知足者常樂這幾個字的含義,怎能不感到先賢的高瞻遠矚和偉大!

    天下多少風雲事,皆由不知足而起啊!無論是朝代的滅亡更迭,還是個人、家族命運的起伏跌宕,若追根溯源,大多都與不知足的貪婪脫不了干係。中國有句成語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有句成語叫做“得隴望蜀”,這其中的故事都鮮明地刻畫了不知足的貪婪之相。而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或許是皇帝的高位,讓他看盡了貪慾的表演,故能一針見血的指出:“人見可欲,則不知足,不知足則欲得,欲得則爭端起而禍亂作。丕泰至則戎馬生於郊,然則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無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飲食而已,何爭亂之有?”

    對於人心的不足,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朱載育也曾寫有《山坡羊.十不足》歌,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了人心無法遏制的慾望。

    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家人招下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

    而朱載育自己的平生所願,就是簡簡單單的“種幾畝薄田,棲半間茅屋。”所以,他雖貴為藩王的子弟,本來完全可以過著錦衣玉食乃至於驕奢淫逸的生活,卻甘願做一個布衣王子,及至後來,他自願放棄王位繼承,甘居山野,醉心研究,在科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或許有的人會說,慾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如果人人都知足常樂,那這個社會豈不是不能發展了?其實這種認知是一種極大的錯謬。

    雖然說慾望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動力,但毫無疑問,過度的慾望便是毒藥。如果以慾望為驅動力,那麼人與社會就非常容易被慾望所奴役,失去掌控與平衡,常常偏離正道,甚至是滑向深淵。自有人類以來,真正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其實並不是慾望,而是與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始終相伴的美好願望和嚮往。慾望與願望,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卻有天淵之別。因為所謂慾望,涵括的範圍有限,大都與“小我”有關,即是與自己或者是與自己有關係的人,或是針對某一特定區域的人群,希望他們好,叫做慾望。但是祈願整個國家和民族,甚至是整個人類都能共同發展,一道繁榮,這就是願望。如當前中國所推行的“一帶一路”的經濟建設,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所為不同,所願不一,慾望和願望的差別就在這裡。

    所以說,知足常樂,是智慧之道。懂得知足常樂的人,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永久佔有,也沒有什麼人可以永遠值得自己羨慕,他們明白細水長流的平凡生活很可貴,知曉人間最有味的莫過於淡淡的清歡;

    知足常樂,也是徹悟後的堅守。一如南懷瑾先生所言的那樣:“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知足常樂者,他們讚賞且也懂得唐代流寓御史杜光庭的所言:“貪之與足,皆出於心。心足則物常有餘,心貪則物不足。貪者,雖四海萬乘之廣,尚欲旁求;足者,雖一簞環堵之資,不忘其樂。”

    一切不離心,知足常樂亦如是!

  • 5 # 荼蘼香晚

    這個還真可以用數學來證明的,可以用西方經濟學的效用函式來表達。

    西方經濟學認為,效用跟數量成反比關係,延伸到社會領域,這個規律也是適用的。比如,第一個女朋友,總是最讓人念念不忘,用書面表達來說就是第一個女朋友給人帶來的心理效用最高,而第十個女朋友,給人帶來的心理效用就可有可無了。

    同理,當你飢餓的時候,第一個包子對你帶來的幸福感是滿滿的,狼吞虎嚥是必須的,等你吃第五個包子的時候,你可能就要吐了。用書面表達來說,第一個包子的效用最高,而第五個包子的效用為零甚至是負效用。

    這個叫做“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具有普世性。

    回到問題:

    “知足“,就是讓自己在效用曲線上始終保持在較高效用的位置上,由於效用與數量成反比,對應的數量自然較少。

    反過來說,對某事物追求數量不多,必然會讓自己獲得較高的效用滿足,這就是“常樂”。

    所以,當有心裡欲求的時候,做一次,性趣滿滿,要是一夜七次,那就要命了。

    所以,知足常樂的哲學解釋就是:對事物的追求要控制在效用高的數量點上,貪多反而不樂。對人生的啟示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慾望,做力所能及的追求,才是健康的人生。追求不可攀的慾望,設定不可達到的預期,會讓生活處於焦慮掙扎。

  • 6 # 潛龍初學者

    知足常樂告誡我們為人做事,面對名利時要懂得知足、知止,不可讓慾望成脫韁的Mustang,那樣結局只能是物極必反、亢龍有悔。而懂得知足便能保持長久的快樂。老子道德經中的知足本意並不是這個,所謂知足意思是為人做事需遵循自然規律,懂得知足便會常足。再比如辱字,說文解字說:辱,從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疆上僇之也。意思是該耕種之時不去種田,這樣收穫之時沒有糧食吃,只能去搶、去乞討,是謂辱。而如果我們懂得遵循自然規律,春耕夏長秋收冬藏,那麼便能豐衣足食,是謂知足不辱。

    後世的人們漸漸的誤解了知足之意,以為知足就是懂得節制之意,其實這並非原意。當然知足常樂雖然沒有知足常足、知足不辱那麼深刻,但在指導人們的生活上卻有積極的意義,本質上也切合了足字的本意!

  • 7 # 李志勇LZY

    古今天地物人之間,

    中外氣水性情事業,

    身健家和勞作希望,

    自利眾益知足常樂。

  • 8 # AniaZ

    個人認為,這是句心態調節的一句話。痛苦多數來源於不能滿足的慾望。工作,金錢,文憑,能力,伴侶等等。不是說一味的知足就是對的,有一部分是個人懶惰的藉口。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瞭解自己,承認自己,認可自己。不要強求自己能力不及的事,物,人。人活著最重要的是開心,快樂。

  • 9 # 老謝35094

    這世界社會的複雜人性的慾望攀比意識卻是人的夲性,我們曾有過一窮二白的歲月,生活中的日子是求溫飽有飯吃糧食第一需要,出門遠行靠歩行沒有公路很少橋通,隔河渡水甚至有時長途班車趕到渡口,要等一兩個小時,但人們無可奈何黙黙靜候。婚姻的三大件是單車手錶縫紉機,卻還難倒不少求婚的年青人,特別是農村的窮困有一口吃就是日子,這是改開前一般華人的真實狀況,我們這一輩走過的路。但現代生活今天的人又糾結在高工資的比位或退休金的高低,想著心裡就煩不平衡,不是吃不飽沒錢用是想不通,是一個人情緒在心理上的定位難以排解,而人一般都是往高比不朝下看,如果想想過去看看現在,只和自已比過在今天的曰子,就應叫苦盡甘來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健康平安快樂就應知足常樂;還有這次疫情無論高官達人富者逝去的無辜的人,想想他們生者還活著就是最幸福的人,有什麼比死去還慘呢?又有什麼比活著亨受生活更樂呢?所以人應知足常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