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澹奕

    明朝將蒙古視作敵人,清朝將蒙古視作“盟友”,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明朝對蒙古大多都是硬碰硬,又怎麼能勝過清朝在背後捅刀子呢?

    明朝將蒙古人驅逐回漠北草原之後,稱“北元”,明初繼續對漠北用兵,甚至明成祖親自帶兵攻打蒙古,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分封九大塞王駐守邊界,防衛蒙古人。然而自明宣宗朱瞻基之後,明朝邊界防衛逐漸收縮。而後北元分裂為韃靼與瓦剌之後,依舊對明朝形成巨大的威脅,終明一代,明朝與瓦剌之間互有勝負,但一直都沒能徹底將蒙古的威脅消除。

    而女真人為了真正入主中原,採取了與蒙古人聯合結盟的策略,大量“博爾濟吉特氏”的蒙古貴女嫁入清朝皇宮。而滿清一統天下之後,就開始對蒙古下手了。在外蒙古大肆分封,在漠南蒙古施行盟旗制度,分而治之,造成了蒙古內部的分裂。並且大規模推行藏教,強行讓蒙古男人出家為僧,隱晦在蒙古減丁。清朝在蒙古統治兩百多年,蒙古人口銳減,再也沒能對中原造成威脅。

  • 2 # 青言論史

    要說蒙古人和女真人的關係為什麼那麼好,說老實話,特別得感謝明朝政府,尤其是愛新覺羅家的大恩人李成梁先生。沒有他,蒙古問題可能還真的兩說。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明朝的整體國策決定的。由於老朱家搶的是蒙古人的江山,所以蒙古人就一直心心念念想要重回中原做皇帝。他們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其中最大的兩票,一次圍了北京城很久(庚戌之變),還有一次直接把皇帝擄走了(土木之變)!

    這樣的強敵呆在身邊,讓大明政府怎麼睡得安穩?所以從太祖開始,北方的蒙古人就是明朝最大的強敵。朱棣“天子守國門”,要守的就是蒙古人。歷朝歷代的皇帝,哪怕再昏庸,都不敢放輕鬆對北境蒙古人的警惕。一代名將戚繼光和譚綸,在收拾完日本人以後就去了北方,還是為了對付蒙古人。

    收拾蒙古人最兇的就是李成梁,他在遼東幾十年間,把遼東的蒙古部落收拾的明明白白。而他也正是靠著收拾蒙古人的功績,從而成為明朝受恩寵最隆重的武官。

    李成梁把蒙古人收拾乾淨了,女真人精神了。努爾哈赤在一統女真以後,又邊打邊拉的將蒙古人給收編了。而在明朝強大的軍事壓迫下,這兩個稍微孱弱的民族自然要融合。而在李成梁的默許下,這種結盟居然沒有受到任何的拆分和打壓。

    八旗裡面,滿洲八旗下面就是蒙古八旗。而著名的孝莊皇太后,正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也就是說,從順治往下,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有蒙古血。更不用說後來的很多皇后都是蒙古人了。

  • 3 # 道生一二三萬物

    很多人都講了清朝如何如何降服蒙古,我就講講明朝為什麼未能徹底降服蒙古。

    首先,要知道明朝從太祖和成祖時期對蒙古是壓著打的狀態,一來剛剛建立政權,名將輩出,老兵仍在,二來國家對蒙古的戰略就是主動出擊的,三來彼時蒙古各個部落內鬥嚴重,因為黃金部落沒落,大家都爭這個地位。

    然後,自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明朝就一改主動進攻的態勢,轉變為積極防禦,至此還給了蒙古休養生息的機會。

    最後,從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開始,明朝甚至連對蒙古的積極防禦都做不到,既不能御騎兵直搗黃龍,也不能雄兵扼守要道防止蒙古南下,只能在內地據長城,劃九邊,將戰線拉個幾百萬裡,面對蒙古來去如風的騎兵真的是既防不住又耗費錢糧無算,至此明朝面對蒙古可以說是心力交瘁。

  • 4 # 漢宣清乾麗水

    錯!錯!錯!清朝解決蒙古各部的割據不是用了幾十年,而是一個半世紀,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佔領漠南,征服蒙古正統的察哈爾汗國,林丹汗敗亡,其子額哲率十六部降清,1635年皇太極被尊為蒙古大汗,1697年逐退佔領漠北的漠西準噶爾蒙古,漠北入清版圖,1720年又逐退準噶爾出西藏,到1757年最終平定盤踞新疆的漠西準噶爾部時,已達一個半世紀。明朝最強大的是永樂時期,明成祖永樂大帝五次遠征漠北,蒙古各部懼怕其鹹名遠遁而去,如果迎戰,肯定能象唐、遼、清一樣將漠北收入版圖,以後明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不但再也沒有作為,更退居長城以內居守勢,有時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危局,最終的結果是明蒙兩敗俱傷,面利了滿清坐收漁人之利,既有利於入關征服漢地,還有利於向蒙古各部擴充套件。滿清對蒙古採取武力征服和聯姻的雙重手段,如清朝很多皇后都出自蒙古,很多蒙古王公娶的是清朝公主,蒙古各部因之對清極為擁戴,這是不同於明的最顯著之處,明朝是決不會和親的。滿族自身是少數民族,其統治者很清楚對少數民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將蒙古這樣的民族收服並統治。

  • 5 # 宋安之

    明朝的建立是在亡國元朝的基礎之上,而元朝就是蒙古族建立的,雙方可以說是那種不死不休的世仇,蒙古身為遊牧民族機動性高,在遼闊的北方草原如魚得水,明朝當然降服不了。而有明一代一直打壓蒙古,雖然沒有降服但是成果很大,打的蒙古抬不頭起勢力衰弱,後金(清)趁虛而入,打敗蒙古然後採取懷柔拉攏政策,而且同為遊牧民族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共同語言更多,當然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開始第一次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攻進元大都,元順帝匆忙而逃,回到蒙古草原本部,元朝全國性政權的統治正式結束。1368年,明朝正式成立,朱元璋成為明太祖,年號洪武,在位31年,終洪武一朝共北伐八次,打的元朝的尾巴王朝北元一蹶不起。

    第六次北伐藍玉為統帥,甚至打的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匆忙而逃,後被其部將也速迭爾縊殺,俘虜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119人、吳王朵裡只、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等2994人、軍士男女7.7萬餘人。明史記載:夏四月丙辰,藍玉襲破元嗣君於捕魚兒海,獲其次子地保奴及妃主王公以下數萬人而還。堪稱北元版靖康之恥。後北元不成系統徹底取消,蒙古經歷了元朝的全國性統治,尾巴王朝北元的割據統治,最後迴歸到遊牧民族的原點。之後明成祖更是五徵蒙古,當然蒙古也有反擊,如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俘英宗。明世宗嘉靖帝時期的庚戌之變更是兵圍北京城。

    明朝與蒙古是不死不休的世仇,更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對抗,有著不可調節的矛盾。雙方一直征戰中,當然明朝整體來說是一直壓制蒙古,至明末蒙古已經是四分五裂不足為患了,也給了後金征服蒙古的機會。

    清朝最早在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就拉攏了一些蒙古部落,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為了面對明朝時沒有後顧之憂,開始征戰四方,迫使北韓降服,征戰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將其擊敗,最後征服蒙古諸部,而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沒有世仇且同為遊牧民族,征服過後,清朝開始對蒙古部落採取拉攏懷柔政策,聯姻於蒙古,清朝皇后多出自蒙古,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出自蒙古科爾沁部的孝莊太后,而且蒙古有一套完善的藩王制度,可以世襲罔替獨立於清廷之外,清朝雖然共有12位藩王,但蒙古的世襲王爺也不少也沒有計入其中,可以看出清廷對於蒙古的待遇之重,同時清廷在蒙古推行黃教,出家之人待遇頗高,是平民的好出路,但是出家人不得成婚也就是沒有子嗣,在這種另類計劃生育之下,蒙古人口銳減一蹶不起,清廷的控制進一步加深,這才是清朝真正降服蒙古的原因所在。

  • 6 # 目送歲月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主要是民族成分和民族情懷不同,在此宣告,我絕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蒙元統治造成的惡劣影響。

    蒙古族驍勇善戰,在十三世紀打遍全球無敵手,滅金國、平中亞、徵西夏、屠歐洲。在農耕時代,凡是蒙古騎兵能到達的地域極限,他們都到達了。蒙古人對土地的痴迷近乎變態,從渤海到多瑙河,從西伯利亞到印度,可以說整個歐亞大陸任其馳騁。

    但是不好意思,即便他們如此勇猛無敵,始終有一個區域是蒙古人的夢魘——南宋。蒙古南征不但損兵折將還搭了一個大汗(蒙哥汗),導致蒙古的西征都半途而廢。所以在蒙古人征服了歐亞大陸幾乎所有的人類居住區後,兵鋒直指南宋,不單是拓展疆土、更為了一雪前恥。我們的大汗都因為你們掛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蒙古人未必懂,咱就這麼一說)!

    於是,元世祖忽必烈糾集蒙古大軍發動了滅宋之戰,耗時八年才攻破了南宋都城臨安府,又用了三年時間在崖山擊敗了最後一支抗元武裝,徹底征服了華夏全境。

    在完成統一後,元朝制定了不同的民族政策,規定國內民眾分成四種位階: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就是指黃金家族和蒙古諸部,色目人是指來自中西亞的各民族部眾,漢人是統指生活在原來金,遼,西夏統治下的漢族和其它一些北方少數民族,南人則是指南宋統治區域的漢人和其他民族。

    蒙元統治者規定,蒙古人第一等、色目人第二等、漢人第三等、南人第四等。別小看這種族群分級,他們的社會地位可是千差萬別,最高等級的蒙古人殺掉最低等級的南人,唯一的懲罰是賠償一頭驢,碰到個閒散民工之類的人,可能連驢都省了。

    而且元朝統治者還根據職業不同將人分為十等,所謂一僧二道三官四吏五皂六隸七倡八優九儒十丐。諸位看官,我華夏推崇至上的儒家僅名列第九,甚至在倡優之後,僅僅比乞丐強一點,可見斯文掃地。同時“臭老九”這個詞彙也被流傳了下來,師道尊嚴造受了嚴重踐踏,直到今時今日還有負面作用。蒙元統治的惡劣影響就是這樣造成的。

    二,漢族百年屈辱的盡情宣洩。

    漢人在蒙元統治之下,備受欺凌,甚至連畜牲都不如,民族仇恨不斷積累,直到後來元末農民起義徹底爆發。所以,元末的起義為什麼如星火燎原,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爭取民族獨立,恢復我華夏正統。

    元末吏治腐敗,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貴族搶佔土地,而中原連年災荒,致使得百姓破產流亡,無計為生。當時朝廷徵調民夫修治黃河,卻不想挖出一個單眼石人,“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讖語迅速傳遍了整個工區,韓山童及其教友劉福通抓住這一時機,發動起義,義軍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

    紅巾軍中有一位傑出的將領,在南方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勢力逐步壯大,最終推翻了蒙元的統治,恢復了漢人江山,此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北伐的過程中,下旨諸位將領,凡抵抗的蒙古、色目人一律格殺勿論。但是有的將領更極端,比如常遇春,在征討蒙元的過程中,常遇春的做法是刀不封口,走到哪殺到哪,蒙古人和色目人不管投不投降都一律殺掉。所以,明朝兩百餘年的時間,始終敵視打壓蒙古人是由歷史淵源的,儘管終明一世並沒有完全消滅蒙古人,但是漢族的百年屈辱還是得到了盡情的宣洩。

    三,滿蒙骨肉一家的真假情懷。

    下面咱們說說清朝,其實最開始,滿洲八旗並沒有馴服桀驁的蒙古人。

    黃金家族的最後榮耀——林丹汗(不是打羽毛球的林丹),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在繼位之後,勵精圖治,並多次率軍南侵明朝,致使威名遠播,但同樣引起了後金國主努爾哈赤的警覺。努爾哈赤在取得薩爾滸大捷之後,有意拉攏林丹汗共抗明朝,可是林丹汗很快洞悉了女真人的野心,斷然拒絕,甚至在一段時期,林丹汗一度與明朝聯手抗擊後金。

    皇太極繼位以後,三徵林丹汗,將其逼退出蒙古草原方才罷休。後來,林丹汗在復國無望的憂憤中病逝於青海大草灘,傳承了400餘年的黃金家族徹底銷聲匿跡。

    在征服了蒙古諸部以後,清朝在八旗制的基礎上創立了蒙八旗,並與蒙古各部聯姻,在血緣上拉進彼此的關係,最終形成了清朝初年“帝出滿,後出蒙”的政治格局。所以,清朝在民族情懷上技高一籌,使蒙古人認可了滿蒙骨肉是一家。

    但是要說清朝通過幾十年就徹底解決了蒙古的邊患,實在不敢苟同。從皇太極親征林丹汗開始到雍正年間年羹堯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的武裝叛亂,清朝前後用了近百年的時間才徹底征服了蒙古人。

  • 7 # 米南德王問道

    明朝與清朝在面對蒙古時都發生過數次變化。這些變化因素本身,是由於元朝建立和崩潰,給蒙古地區帶來的鉅變所造成的。也因為明清兩代各自的政策結合,造成了最後的結果。

    一切可以從元朝或者說整個蒙古帝國建立時開始。蒙古地區在特定時間內,由於人口多了,超過了當時地區內自然環境的供養水平,就會引發遷徙與戰爭。成吉思汗開始的三代人大擴張,卻在這個層面做的過度了。結果,就讓蒙古原本的草原地區出現了空心化狀態。

    一開始,蒙古帝國還會注意在原來的首都哈爾和林保留足夠多的人口、手工業設施和精銳部隊。但在忽必烈與海都的戰爭後,前者一股腦的將地盤核心搬遷到了南面的金蓮川與汗八里城,後者則基本被消滅或重創。加之四大汗國的分家傾向嚴重,這就讓蒙古高原出現了因盛世帶來的凋敝。

    明朝建立後,佔領了汗八里,金蓮川則在之前的戰爭被摧毀。雖然明初對於蒙古高原本身的控制是沒有興趣的,但他們一直宣佈自己是元朝的天然繼承人,所以必須想辦法端掉逃往北方的北元勢力。

    蒙古這邊的情況就越來越糟。由於戰爭關係,大量從中原來的蒙古人口逃到了已經凋敝的龍興之地。這就一下子讓蒙古當地的人口承載能力,超出了負荷。大量被套的元朝後裔,開始以原先所屬的部門為單位,組成了一個個小部落。彼此之間因為有限的資源而經常戰爭。至於一些靠近明朝邊境的部落,則索性投靠明朝,成為北方藩屬力量。

    結果,這些分奔離析的蒙古小團體,反過來成為明朝人定期宰殺的物件。先有篡位者朱棣,為了彰顯自己天子守國門的氣概,在蒙古地區搞了數次大規模武裝遊行。接著是在軍戶制度下,沒有出路的邊將,為了定期給自己撈功,主動襲擊邊境牧民。這樣的結果就是逼迫一個個原本不太感冒的小部落,開始尋找強勢的中心依附。很快在明朝中期,瓦剌崛起,順應了這種潮流。土木堡之戰中的蒙古軍隊,就是因此聚集起來的。

    瓦剌衰落後,這層因素依然在發揮作用。蒙古人很容易的又找到了一個新的強權--韃靼。在此之前,明朝依然對蒙古地區是沒有興趣的。甚至因為土木堡的災難,他們選擇更加保守的閉關防禦措施。而邊境將領,也不會錯過任何一個越境奪取蒙古人頭來領賞的機會。

    發展到嘉靖年間,韃靼大軍南下,明朝自己發現京城已經兵力空虛到了極點。這場新危機,最終以明朝同意開市貿易而告一段落。

    隨著滿洲在東北崛起,一些東部的蒙古部落成為了明朝人籠絡的統戰物件。在軍費吃緊的情況下,明朝每年在實際上給予蒙古人類似歲幣的貢賦,要求他們定期去偷襲後金的地盤。後金則透過戰爭與聯合,逐步控制了東部蒙古。從此,滿洲軍隊就有了一個繞開山海關南下的戰略新空間。

    到問鼎中原為止,清朝實際上將八旗制度也推廣到了蒙古地區。尤其是在平定了察哈爾王的叛亂後,蒙古部落以加入八旗的方式,依附清廷。這種變相削弱草原東部地區的做法,間接配合了西蒙古地區的準噶爾人崛起。自此,清朝才需要再次好好面對蒙古地區的威脅。

    簡單來說,這個過程就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人時間,基本涵蓋了整個康乾盛世。康熙時期是以戰略防禦為主。既要保護那些戰鬥力很差的蒙古同盟,也要拱衛北京的西北安全形勢。在布蘭布通戰役和昭莫多戰役後,算是遏制了準噶爾勢力的東進勢頭。

    雍正在位時間很短,嘗試進行戰略進攻。但因為準噶爾人已經獲得了大量源自土耳其和歐洲的軍事技術,武器落後的和通泊戰役中遭到慘敗。雍正只能放棄直接鯨吞的想法,一點點的依靠築城來蠶食前進。

    最後還是乾隆,拿出了前兩代人積累的資源,併為清軍更新了手裡的武器。加上準噶爾人外交水平糟糕,同時和清朝、俄羅斯、哈薩克、西域的穆斯林定居者敵對。清朝終於搞定準噶爾人,算是基本解決了蒙古問題。

    這或許就是樓主覺得明朝對付蒙古時間很長而清朝對付蒙古時間很快的原因吧......

  • 8 # 靜說歷史

    降服這個詞是個偽概念,一切降服都是“降而不服”,能讓一股勢力不再興風作浪只有一個辦法,既得利益要能平衡雙方的實力。

    明朝對蒙古也曾造成過毀滅性的打擊,先是常遇春攻陷上都,後是李文忠攻克應昌,太子僅以數十騎逃到和林,建立北元。

    天元十年,藍玉率十五萬大軍襲擊北元汗帳,皇室匆忙逃跑,而嬪妃一百二十三人被俘虜,官員三千人,人口七萬多都被明軍俘虜,這一次打擊對蒙古的致命的,也讓蒙古終其一朝都難以與大明政權抗衡,又怎麼說大明是無用的呢?

    然而明朝擊潰蒙古後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如何在破碎的草原建立用效的統治?這屬於超綱題,明朝統治者從未學習過這種內容,他們只知道如何在農耕文明上統計耕地、將農民編戶,按人頭稅收。

    明朝知道草原權力真空只是暫時的,就算滅了蒙古,可能鮮卑、突厥、羯之類的變態政權也會興起,誰知道呢?草原總有主人的。而且草原的生存法則是誰的拳頭硬,牧場就屬於誰,完全是霸權的。

    明朝採取三個辦法:第一,防禦工事,繼續修築長城。第二,給蒙古一些好處,這些好處是蒙古侵擾中原的目的——開放互市。第三,分化其實力,這招最陰。

    蒙古為什麼屢屢進犯中原?是為了入主中原嗎?

    並不。蒙古是為了經濟利益。

    蒙古是聯盟制的,各部落有獨立性,有自治權,蒙古的碎片化管理讓他們在軍事上迫切需要一個盟主——代理者,這個盟主領兵向中原進攻,其實是一種談判。

    談判有很多種方式,邊打邊談,以打為談是遊牧民族常用的方式,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取而代之,而是要求中原給予補償、開放互市,簡單的說就是——要錢、要物質。

    中原缺乏跟蒙古開放互市的動機——因為中原什麼都有;蒙古缺乏入主中原的動機——因為蒙古很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集權的文官體制。然而到了元朝,統治者突然開竅了,建立了一套“二元制”的政治體系。

    我們可以看到,遊牧民族會在中原政權陷入混亂時扶植不同的代理人,其實他們不希望中原崩盤,中原崩盤了他們找誰要錢?

    可笑的是那些眼界侷促、目光短淺的可汗們心裡面只有草原。

    他們對中原的騷擾和侵略,只是他們在草原大撈政治本錢的方式,誰能將中原“訛詐”得更慘,誰就更有資格成為“大可汗”。

    明朝難以降服蒙古的原因之一,是蒙古仍處於不發達的遊牧民族經濟狀態,他們的狀態漂移,可供他們選擇的移動空間大。北方大片無主之地等待草原的馬蹄去佔有,蒙古在侵擾明朝後隨時可逃得無影無蹤。

    那麼清朝為什麼就可以呢?

    因為有沙俄,沙俄間接幫助了清朝。

    由於沙俄的貪心不斷侵吞不屬於自己的領土,沙俄奪取了西伯利亞將蒙古人驅逐到貝加爾湖附近,蒙古遊牧區北部被沙俄佔據了,蒙古的生存空間嚴重壓縮,生活重心南移。

    之前蒙古人在北緯五十八度縱橫馳騁,深入西伯利亞附近,明軍根本打不進來,現在他們變成一個角落擁擠的螞蚱。

    而且女真族不是沒在苦寒之地生活過,冷,嚇不到他們。

    蒙古人被沙俄擠兌的生存空間難移,隨時都可能被瘋狂的女真人端了他們的老窩,他們能不老實點嗎?

    說到清朝和蒙古的親戚關係,我們不得不說到“二元制”的政治體系。

    遊牧民族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政體作為進攻中原的政治資本,但是元朝找到了——二元制度。簡單的說蒙古貴族該幹嘛幹嘛,原有的一切待遇照舊,而漢人地區用大批文官按照農耕社會的方法收稅、進行編戶、進行管理。

    一個國家,兩套體制,遊牧民族的智商只能到這了。

    可是滿清也是從遊牧民族混起來的,對付“二元制”智商絕對碾壓,滿清能夠有效的分化蒙古各部的勢力,然後製造混亂,讓蒙古陷入內亂無心跟它作對。

    這一點明朝不行,做為以農耕為主的中原文明政權的統治者而言,蒙古的治國方法屬於超綱題,超越了明朝的知識庫。

    除此之外清朝還有一殺手鐧——聯姻。

    讓蒙古八旗的貴族女孩不斷嫁進清廷,當皇后、貴妃,有的是姐妹,姑姑侄女一起伺候一個皇帝,在蒙古八旗人心裡,皇帝可是他們的女婿,你說他們會整死自己女婿嗎?必然不會。

    這就叫既得利益平衡雙方實力,關鍵是大家都滿意。

    清朝對互市貿易開放得很積極,別的地方可能閉關,但對蒙古可謂“關照有加”。當然清朝也不是傻的,白送錢給蒙古,他們讓晉商對蒙古商人克以重稅,玩不死他們算我輸。

    好了,還有宗教的影響,有人說蒙古信佛教,開始心慈手軟,其實並不是這樣。

    藏傳佛教已經成了清朝削弱蒙古族的辦法,清朝鼓勵蒙古人信教,讓信仰宗教的全部出家,變相地減少蒙古人數。到清朝滅亡時,五百多萬人口的喀爾喀蒙古只剩下不到五十萬人。

    綜上所述,明朝並不比清朝弱,只是沒清朝更瞭解自己“本家”,拳頭不是唯一的真理理,關鍵是打下來後要怎麼鉗制、怎麼治理,怎麼分化實力,怎麼培植代理人,這些具體的措施才是最難的。

  • 9 # 觀瀾說史

    建立清朝的滿族更瞭解同為遊牧民族的蒙古族人,善於利用其各部族間的矛盾分化瓦解,強了就打,弱了就幫,都使其有求於清朝,不敢造次。另外,滿清皇族和蒙古諸部的聯姻也是鉗制蒙古族人的利器,這就像是把滿清皇室和蒙古貴族綁一塊了,再也難分彼此。

    反觀漢族建立的大明則沒有滿清這樣的優勢。首先古代漢族人和遊牧民族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存在著天然的互不信任。蒙古較弱的部族在清朝時捱了較強部族的欺負會找清廷撐腰。但在明朝時卻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明朝前期元政權勢力剛退回草原,實力很強,經常和大明兵戎相見。到了明中期,蒙古族跟分裂成了韃靼和瓦剌,但實力依然很強,到了明後期才衰落。所以在整個明朝統治時期,蒙古都不可能有求於大明。而聯姻就更不可能了。大明統治者一向視蒙古人為蠻夷,又怎麼可能娶蒙古女子為妻呢?

    說到底,明朝之所以沒能像清朝那樣很好的懾服蒙古人,既與其所處的特定時代背景有關,也與漢族農耕文化和蒙古族遊牧文化的巨大差別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看過最感人的電視劇是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