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uangyong32506766

    道德經教給我們進取的道理, 順應天道而行,我們是人,行的是人道,有些時候我們不是那麼強大的時候違背了天道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行不通,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道德經教給我們的就是這些道理 就是人們在這個世界人類社會生存的道理,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說有些人上道了,做什麼都很順呢? 這裡的道就是這個道德經的道,道理 ,道路,天道的道。我們人行的是人道,我們犯錯,我們學習,我們總結,我們改進,我們適應,我們改變事物。 儒家思想不是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交人們成為平凡的人,然而道家思想是比較儒家思想更加理性,比較有擴張性。有進步的意識在裡面。 其實我們華人從小就是受儒家思想薰陶成長的,禮儀仁智信已經根生地固,我們不妨也可以學學道家文化。

  • 2 # 耀如樂園

    《道德經》的智慧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裡簡單談兩個重要智慧,即不爭之爭與無為而為。

    這看起來相互矛盾的表述是包含大智慧的,首先,不爭之爭是最高明的爭,我們看看周邊的成功者,包括企業中得以重用的人,他們常常是不與人爭高低,不與人爭輸贏,只是踏踏實實的把各項工作做的很優秀,我自己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結果他們都陸續被重用,走向領導崗位,實現了不爭之爭的因果關係。

    其次是無為之為,許多人錯誤理解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幹,這是錯解聖人的思想,無為也是隨緣的意思,也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意思,也是凡是屬於善行惡止的意思,也是不做攀緣的事情的意思,也是不做貪嗔痴的事情的意思,可見無為的境界是很高的。

    我四十歲時才開始學習儒家道家文化,曾經很喜歡《道德經》,甚至熟練背誦《道德經》,五十歲時在北京大學深圳國學班上聽到佛法,慢慢學習佛法後,才知道佛法是更高的智慧,從此專心學修佛法。

  • 3 # 沐木一9

    老子寫的《道德經》原始本早已遺失,流傳下來的都是後人的手抄本。

    手抄本有諸多改動,有的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而改,例如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早期版本應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漢時因避諱漢文帝劉恆,所以抄經者把“恆”字改成了“常”。

    還有一些改動,是抄經者根據自己的理解或其它原因改動,例如減少字或者增加字,甚至句字的位置挪動,使得之後傳下來的《道德經》表達的意思與老子原始所表達的意思有較大差異。

    傳下來的版本也很多,一般以王弼的為通行版本,但湖南省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版本,均抄於漢文帝之前,距離老子生活的年代最近。而且帛書的《老子》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我現在就正在看這個版本,中華書局出版的《帛書老子校注》。

    去理解時隔兩千多年前的文字,確實需要悟性,不能單句單獨地理解,要整篇系統地去理解,而且整部《道德經》也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去理解,要把它放在當時社會的大環境中去理解。這樣才能比較接近地去理解老子想表達的意思。

    而且《道德經》所寫很多句子都是開放式的,每個人讀它都會有自己的體會,理解上可能會不盡相同。

    老子確實是個聖人,老子認識相對論比愛因斯坦要早兩千多年,不僅如此,老子還總結出了宇宙的統一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愛因斯坦兩千年後,在他寫給自己女兒的信中也提到了宇宙的統一規律,他把它叫做“愛”。偉大的人在不同時空,不同地域,認識世界驚人的相似。

    其實,我們不管讀哪一部國學經典,都應該用思辨的方法去讀,這樣我們才會有分辨地吸收。

    我所講是方法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4 # 順性共友

    道德經是一以數理為基礎的,以哲理為表述形式的方法論。

    若你能理解和會用,它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因很多科學家和偉人都知道並總結概括:只有用數學原理作出說明和解釋的,才是真正的科學。而道德經的科學內涵就是以數序數位為基礎的哲理時空界定和適擇。

  • 5 # 彩哥閒聊

    學習《道德經》最主要的就要理解何為“道”,以及“無為”思想。《道德經》反映的思想是中國的智慧結晶,在當今世界仍可為中國方案貢獻力量。《道德經》討論的“道”即自然規律,“道法自然”即要求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其“無為思想”不是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胡為。有時胡為的結果還不如不為。正因為尊重自然規律,才能知道哪些能為哪些不能為,才能更好地作為,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 6 # 紫天雲

    透過閱讀領悟《道德經》,我學會了謙虛、柔弱、知足的人生道理。

    01 做人要謙虛《道德經》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意思是說,道的運動是迴圈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也就是說,天地萬物無不遵循物極必反的運動變化法則,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都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比如,月盈則虧、盛極而衰、寒來暑往、樂極生悲,等等,所闡明的都是物極必反的原理。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始終保持謙虛的姿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驕傲、不張揚、不放縱,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正如《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所講的那樣:“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在這裡,老子反覆告誡我們:只有謙虛低調,才能保全生命、遠離危險;只有不自我表揚,才能美名遠揚;只有不自以為是,才能得到別人尊敬;只有不自己誇耀,才能彰顯自己的功績;只有不自我驕傲,才能善始善終。

    反之,如果“富貴而驕”,就會“自遺其咎。”(《道德經》第九章)也就是說,如果驕傲自大,不可一世,就會自取禍患,招致無妄之災。

    02 做人要柔弱《道德經》第七十六章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也就是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變成僵硬的了。草木活著的時候形質是柔脆的,死了的時候就變成乾枯的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

    因此,老子認為,人要想保全生命、遠離危險,也必須學會保持柔弱的人生態度。更進一步來講,柔弱不僅能保全生命,還能夠勝過剛強。

    對此,《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是這樣講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衝激堅強的東西卻沒有能勝過水的。

    比如,現實生活中,滴水穿石的例子我們都非常熟悉:水是柔弱的,石頭是堅硬的,但就是這最為柔弱的水,卻能擊穿無比堅硬的石頭,這恰恰說明了柔弱勝過剛強的道理。

    可見,柔弱不僅能夠保全生命,而且還能勝過剛強,因此,對於保持柔弱的人生姿態,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03 做人要知足《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指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指出:“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說:過分的愛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過多的藏貨就必定會招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患了,也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罪過了;所以懂得滿足的這種滿足,將是永遠的滿足。

    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知足常樂呢?

    有的人貪得無厭、慾壑難填、驕奢淫逸,人心不足蛇吞象,為了權力、金錢、美色和享樂,無所不用其極,最終卻因為多行不義,自取滅亡,落得個眾叛親離、一無所有的下場。

    這就啟示我們:只有知足、知止,才能常樂、常足;如果貪得無厭、窮奢極欲,只會自毀前程、加速滅亡。總之,《道德經》博大精深,包羅永珍,它深刻的揭示了天道、人世的普遍規律。這些規律啟發我們:務必保持謙虛、柔弱、知足的人生態度,只有這樣,才能遠離危險、安享天年。

  • 7 # 扎西迪化
    《道德經》教會了你哪些道理?我覺得從知道《道德經》到對這部經典學習的過程中,我學習到了讓自己坦然地面對每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的人生,我明白了,所謂的人生,原來就是在一個社會這個大的一直運動著的環境中,透過自己的發現和努力,達到自己想要的那個平衡。一、最重要的一點,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時時刻刻的改變。

    《道德經》有很多版本,對於這些版本不一樣的地方,已經有了很多大家討論過了。我學習過很多次《道德經》,看過好幾個版本。本人最喜歡的一個版本,就是羅大倫教授在某個語音平臺上的一個語音類的分享,每天大概十來分鐘,聽完很過癮,也能有很多的收穫。讀了幾遍之後,我把每篇文章寫出來,想要給它重新排序,因為我覺得專家是不是把順序給搞錯了(後來知道自己確實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啊!),老子第一篇應該寫道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應該說:有個事物,在天地混沌還沒有分開之前就存在了,我不知道他叫什麼,所以給他取了名字云云。然後,在應該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接下來講萬物的道和德是什麼樣子的。結果,搞到最後,整迷茫了。那個時候,在我生命裡出現了我媳婦以外的三個男人。羅大倫教授叫我起床學習《道德經》,盧鑫玉浩晚上給我說相聲讓我睡覺。

    生活,在那個時候可謂是亂糟糟的沒有頭緒。應該做必須做的事情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是怎麼樣才是對的?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是一個讓人很頭疼的問題。為什麼別人感覺什麼都沒有做,就有了我努力很久都沒有得到的東西。到底一切的一切為什麼今天是這樣的,明天剛要幹,就又一次出來變化?

    直到聽了將近第四遍,我才真正明白,原來我沒有搞懂的就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而這句話更馬克思說的那句,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才是相對的。

    父母,沒有上過大學,說只要上了大學,就可以過上好日子了。結果呢,到了大學就覺得自己這個階段的任務完成了。想要跟王大錘一樣,做夢可以稱為CEO云云,美夢不錯,現實打臉啪啪響。當大四畢業前後,比人都在努力學習,考試,找工作。而且第一次迷茫了,怎麼昨天一個宿舍裡瘋玩的這幫人,突然就長大了,而那個剛進校園,覺得自己挺成熟的我,還是停在剛進校門是覺得自己比人家厲害的時候。我被自己留到了校園,讓自己停在了那個階段,很久很久沒有走出來。

    二、人生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學會找到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然後順應這個規律。

    因為很久都沉迷子啊自己多厲害,多厲害的自我陶醉裡。扎西畢業之後,幾乎每一年最多兩年就要換一份工作,而且,這個工作,跨度之大,自己到現在覺得都不可思議。覺得做那些決定的時候的自己,簡直就不是個有正常思考的人類了。央企,國企,汽修,棉花,IT,物流,房產,快銷,裝卸工,保安,工地施工員,電工,操作工,再到現在的入門自媒體,經歷過這麼多事情。直到疫情發生,一個大暫停,才知道自己原來有這麼多的經歷。以至於,想做自媒體的時候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點,但是什麼都沒有達到人家那樣,一個專業做到精細無比。

    這麼多經歷,也讓自己有了很多的機會,看各個行業,每個工作的“道”。是的,每個工作,都是有自己的道的。就是每個工作的原理。

    舉個例子:在某物流公司做臨時工,就是裝卸車,物流包裹分揀。

    幾點到幾點,車多,貨少,幾點到幾點車少,貨多,發貨口幾點事情多,收貨口幾點事情少。是的,作為一個只做幾天的臨時工,你是需要知道這些事情的,而且還要快速的清楚,要不然,你就是傻傻的一直被安排到最忙,最重,永遠休息不了的位置上去。

    三、人生要給自己做減法,減少自己想要把所有功名利祿都佔到自己碗裡來的習慣,而是選自己想要的東西去堅持。明白自己是在社會中的一員,而不是說想很多人說的那樣,放下一切,歸隱山林。

    很多人說,道德經,就是讓你淡泊名利,放下一切,迴歸田園,不問世事。其實,我覺得這些真的是對道德經的錯誤理解產生的。很多人因為讀了道德經,提前過上了,左手保溫杯,右手拿蒲扇,覺得既然人生需要退其身,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那麼就乘早吧。

    我覺得,我在讀完這本書好幾遍之後覺得,道德經,是讓你承擔起來別人都想不願意承擔的事情。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現在人都覺得,做人就要做人上人,踩著別人的肩膀,網上爬,不管別人過的如何。回頭看到別人被踩到腳下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厲害。別人就應該仰視自己,其實說白了人只有在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擺到最低的時候。才會獲得更多,讓自己能夠成長起來的東西。但是,即便是此時,你也應該明白。你需要的是盡能力幫助更多的,那樣你自然而然的就會得到更多的收穫。而不是一開始就以利益,名聲為目標去出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危化品安全生產許可證申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