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我超級酷啦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安史之亂髮生後,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亂爆發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重點人物

      *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義: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陳玄禮郭子儀 李光弼 許遠 張巡 顏杲卿 魯靈 張介然

     安史之亂的經過

      (一)范陽叛變——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二)肅宗即位—— 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譁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

      (三)祿山被殺—— 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四)思明叛變—— 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洩,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稱帝—— 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六)平定亂事—— 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餘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的危害一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判斷點就是,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並沒有立即滅亡,而仍然存在了150年。但是這150年跟大唐盛世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藩鎮割據,宦官作亂,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所以,在一些人的,腦海中,似乎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不存在了。然而,在唐朝前前後後接近300年的歷史中,安史之亂其實只發生在唐朝的中期,所以說唐朝的前150年是輝煌的,而後150年是不堪回首的150年。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係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達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 2 # 西楚霸王FJ

    第一,唐玄宗深陷帝王之術,面對未知的危險過分自信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唐玄宗本身的原因。玄宗作為一國之君,他既然能當上皇帝肯定有他本事,當然唐玄宗的帝王之術,就是讓朝中大臣相互牽制,唐玄宗一手安排的各方勢力之間互相制衡的標準。太子和宰相,文臣和邊將,權貴世家和科舉寒門,他們之間互相牽制,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當時安祿山為了能討好唐玄宗,把包括太子在內的絕大多數權貴得罪了個遍,安祿山其實想的也明白如果唐玄宗一到臺,自己唯一的靠山失去後結局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安祿山打算在皇權交替的時候背叛大唐。但是楊國忠的步步緊逼和計劃逐漸的敗露迫使安祿山不得不盡快行動。即使這個時候玄宗真正意識到什麼,他也不會臺擔心,他對自己的帝王之術還是很有信心更何況玄宗覺得這不會發生在自己執政的最後階段。 其實在唐玄宗的眼中,就算安祿山要叛變,就目前這個階段他也是沒有勝算的,玄宗覺得還有時間來應對來補救,所以玄宗覺得當務之急是不能進一步刺激到安祿山。但這也不過是僅僅的緩兵之計,實際上事到如今,安祿山自己也是看很清楚的,就算唐玄宗本人目前還不會出手對付他,面對蠢蠢欲動的朝廷,他也已經似箭在弦上到了不得不發的時候,這就是他唯一的機會了。這段悲劇的導火索就是在於唐玄宗對安祿山的理智上存在判定誤差,唐玄宗肯定安祿山造反是沒有勝算的,因此作為被寵幸的邊將,安祿山理當看得清局勢,不會做出愚蠢的舉動。但是安祿山並沒有玄宗想的那麼無知,安祿山造反是有一定的把握的,畢竟安祿山掌握大唐兩大精銳之一 。

    第二,唐玄宗因晚年的揮霍,導致唐朝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唐朝在唐玄宗開元時期,國家社會經濟雖然達到了空前的繁華,出現了唐朝盛世的局面,但是也因為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也導致加速土地兼併,很多老百姓多次搬家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壞,擁有均田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再加上,唐玄宗日漸的沉醉太平盛世的局面不理朝政,唐朝的皇家統治局面日益腐化,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日漸揮霍無度,光楊貴妃的脂粉錢跟衣服就要花上百萬,唐玄宗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 。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這以上兩點只是小編自己的認為,小編覺得安史之亂的爆發也反映出當時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狀況,百姓的生活又是何種狀態。唐朝表面是一片強盛,但是由於李林甫出任宰相和楊國忠的前後專權,排斥異己,後宮權奸的矇蔽,出現謊報軍情,將數萬人戰亡的大敗報為大勝,由此可見其時社會國家生活並不好,社會已經沉淪。所以安史之亂的爆發跟一個小女子沒有直接的關係。

  • 3 # 魅力平常心

    爆發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階級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

    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問題:

    從五胡亂華開始,河北、中原有大量胡人。至隋唐時期,河北仍然是漢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多民族雜居。 安祿山、史思明在叛亂過程中和稱帝時所重用的主要是漢人。《舊唐書·安祿山傳》載:“十一月,反於范陽……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

    在這五個關鍵人物中,只有孫孝哲是少數民族。安祿山稱帝時,大燕政權的左相達奚珣、右相張通儒、中書侍郎高尚、御史大夫嚴莊,前者為鮮卑人,後三人均為漢人。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稱帝時的宰相周摯也是漢人。

    除了上述幾個核心或關鍵人物外,在安史政權中擔任過重要角色的一些人物幾乎全是漢人。如安史政權的宰相陳希烈、平冽、張垍,尚書敬榮,中書令王伷和張均,全是漢人。

    內部矛盾: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

    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

    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 4 # 科普道人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階級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

    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內部矛盾: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

    由於唐玄宗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

    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公元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

    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玄宗怠政:

    開元末年,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成就楊貴妃的禍水之名,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

    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為人陰險,有“口蜜腹劍”之稱,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六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以致言路壅蔽、諂媚當道、忠貞去國、貪饕昇天、社鼠殘害、民不堪命。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 5 # 秦皇漢武唐宋元明清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階級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 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問題: 從五胡亂華開始,河北、中原有大量胡人。至隋唐時期,河北仍然是漢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多民族雜居,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叫做“河北胡化”。 在史書中被稱為安祿山、史思明“腹心”、“賓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千年、許叔冀、吉溫、張萬頃、孫孝哲、曹將軍、徐歸道、獨孤問俗、張休、張通晤等11人,只有孫孝哲和曹將軍是少數民族。 安祿山、史思明在叛亂過程中和稱帝時所重用的主要是漢人。《舊唐書·安祿山傳》載:“十一月,反於范陽……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而高尚、嚴莊“專居(安祿山)左右以畫籌”。(注:《安祿山事蹟》卷中) 在這五個關鍵人物中,只有孫孝哲是少數民族。安祿山稱帝時,大燕政權的左相達奚珣、右相張通儒、中書侍郎高尚、御史大夫嚴莊,前者為鮮卑人,後三人均為漢人。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稱帝時的宰相周摯也是漢人。 除了上述幾個核心或關鍵人物外,在安史政權中擔任過重要角色的一些人物幾乎全是漢人。如安史政權的宰相陳希烈、平冽、張垍,尚書敬榮,中書令王伷和張均,全是漢人。 內部矛盾: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 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 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 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鬥爭,這些區域性地區反暴政的鬥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 6 # 阿鑫講歷史

    安史之亂作為唐朝時期一個重要的事件,也是唐朝由一個強盛的帝國轉向弱小的時間點,安史之亂經歷了八年的時間,當時作戰的有兩方,一方是唐朝,另外一方就是大燕,大唐這一方是由李隆基、高仙芝、郭子儀等作為主要指揮作戰的,另外一方就是有安祿山、史思明等主要人物來指揮的,雖然說大唐最後成功的平定了戰亂,但是唐朝自身的力量也開始慢慢的衰敗,很多地方也開始慢慢的發酵反抗起了大唐。

    這場長達八年的叛亂也讓大唐這個帝國開始走向了衰落。那麼大的一個帝國為什麼突然會爆發安史之亂呢?首先就是安祿山這個人,權利過於太大,當時唐玄宗是任命他為平盧節度使,最後兼任范陽和河東的節度使。可以想象一下掌握著這三個邊鎮的軍政大權,已經具備了跟大唐掰手腕的實力了。

    而然最可怕的是安祿山這時候已經看出了大唐繁華背後其實已經有點空虛的本質了。而且那時候大唐平定已經很久了,唐玄宗把之前勵精圖治的精神轉移到了享受玩樂這些方面了,其中唐玄宗十分寵溺楊貴妃不理朝政,和他之前執政初期的形象是天差地別,在開元末年的政治的時候已經是大不如從前了。

    特別是大唐的內政方面,更是被楊國忠和李林甫的政權導致內部朝政混亂不堪,而楊國忠更是仗著自己有著妹妹楊貴妃為靠山,和安祿山的關係極差,進一步的刺激安祿山造反。大唐那時候也是因為大量的重用胡人為將,自從李林甫執政後,開始對忠義大臣誅殺,導致大唐的有才人士紛紛的投奔河北的藩鎮,李林甫最關鍵的還是放開了胡人出人藩鎮節度使方面的限制,導致胡人大量開始執政一方。

    其中這些胡人也開始招收更多的外族人進入大唐的軍隊之中,使之形成了一個由胡人組成的軍事集團。這些節度使一方面擁有者絕對的屋裡,有掌握的政權,後期更是將檢查權賜予他們,不需要經過大唐中央的同意,所以這些人掌控的轄區,漸漸的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安史之亂之後大唐仍然豔茹這些藩鎮割據的局面,以至於後來滅國。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大唐外重內輕的惡果,在唐玄宗執政期間,在邊疆曾經設定了十大兵鎮,但是由於大唐太平的時間太久了,大唐廢除了府兵制,而在長安城駐紮的軍隊又缺乏戰鬥經驗,而邊疆地區計程車兵常年征戰,實力一直保持強勁巔峰的狀態,所以一旦邊疆地區造反,大唐根本就無兵可用,以至於在後來宋朝就總結了這個經驗,為了防止邊疆武將的造反,設定了禁軍機制。

    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中央軍的數量始終多餘邊疆地區的數量,威懾邊疆將領不敢造反。其實在後來唐玄宗為了鎮壓安祿山的叛亂,就召回了在邊疆計程車兵,只是這樣一來邊疆地區就處於空防的狀態,吐魯番人看唐朝正在處於內亂,根本就顧及不到邊疆的區域,所以就和安祿山聯合奪走了河西走廊和攏右等區域。

    在公元790年左右,大唐開始陸續的失去了安西北庭等地區,這更讓著岌岌可危的帝國逐漸的變得危在旦夕,其中唐末時期的藩鎮割據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亂這個事件所引發的,以及後面經濟中心的南移,到百姓賦稅加重這些都是安史之亂所造成的影響。

  • 7 # 揮斥方遒1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上一個典型的歷史事件,也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標誌。

    唐朝,618~907年,享國289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也是歷史上立國最長的封建王朝之一(兩漢,兩宋各按照兩個朝代來算)。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繁榮和偉大的時代,歷經幾年的統一戰爭,先後消滅了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完成了華夏曆史上又一次得大一統時代,後經過玄武門之變燒壞的唐太宗李世民,滅突厥,平高昌,徵吐谷渾,聯姻吐蕃,唐王朝的國土大力發展,對內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朝堂之上重用能臣,虛懷納諫,政治清明,唐王朝得綜合國力迅速提升。

    之後經過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以及玄宗李隆基開元時期的不斷髮展唐王朝繁盛一時,李隆基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看到了唐王朝得開元盛世的光景開始有了滿足。但就在此時盛世得外表下可以說已經暗流湧動,只不過一起的都讓眼前的繁榮所遮蓋。

    從唐朝一統天下之後,也僅有過貞觀初年突厥頡利可汗率領大軍逼近長安的戰事,之後的一百多年可以說中原大地一直平安無事,這也就導致了飯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的主要軍隊都集中在邊關要塞當中,中央地區軍力空虛,邊鎮的節度使當中掌握了雄厚的軍事實力。

    到了天寶年間,李隆基失去了開元時期的勵精圖治和雄心偉業,開始滿足於自己所創立出來的開元盛世,華夏大地一片歌舞昇平,帝宮之中鶯歌燕舞,唐玄宗和楊貴妃等開始整日飲酒作樂,朝堂之上開始奸臣當道,帝國華麗的外表下也開始暗流湧動,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很快逼近帝都長安,潼關失守,長安陷落,唐玄宗攜眾臣逃離長安,路上楊貴妃再馬嵬被殺,玄宗逃亡蜀地,太子靈武繼位,唐朝開始了長達數年與叛軍作戰的歷史。

    最終安史之亂平定了,但是唐王朝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雖然只夠的唐王朝也堅持了一百多年,但是卻再也沒有達到初唐時期的那種高度。

  • 8 # 異史雜談

    看歷史事件,要從格局入手!看對了格局,很多歷史事件,就沒有偶然了!

    我很敬慕唐朝,他在中國開創了、完善了很多制度,為中國後世提供了很多制度創新的藍本。

    先闢個謠,說唐玄宗晚年昏庸,導致安史之亂。這個說法是偏離歷史史實的。一個大人物也好,一個小人物也好。他成年後相對世界觀是穩定的,他成功也好、失敗也好。辦事的邏輯不會差太多。唐玄宗,這麼個牛逼的人物。不會因為年紀的問題,導致到晚年昏頭昏鬧,一塌糊塗。這個基本不會。所以,安史之亂,他有他客觀上的錯誤,但是深層次的原因,一定是唐這個政治實體在制度層面出了問題。

    如何去看安史之亂,我們要放到唐朝這個政治實體的大格局下來分析。我們才能得到一個符合歷史邏輯的答案。

    唐,中國古代文明的巔峰

    唐,是中華文明的一座巔峰。為何是巔峰?因為唐這個王朝在李世民時期依靠個人魅力整合了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天可汗)。並且在此基礎上,對政治制度、兵制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進,這個程度的整合,使得大唐具有開疆拓土的能力。

    中華文明為農耕文明,李世民整合進了草原文明。這是很了不起的創新,他依靠個人魅力將中華文明帶進了一個新時代!但是這個文明的二元性太依賴李世民個人,之後並沒有以制度的形式定型下來,這就給安史之亂種下來最深的根!(作為一個開創者,走在時代的前列,不能苛求!)

    唐的文明結構

    農耕文明,天然具有內斂性,擴充套件能力不足,或者說農耕文明擴充套件的極限就是適合農耕的地區。這是極限了!

    草原文明,天然具有擴充套件性,他們要保證自己人口的繁衍,生活資料的豐富,不得不去搶(如果無法貿易)。

    大唐有兩種文明的基因,一個是天生的,一個是植入的。天生的註定穩定,植入的註定不穩定(唐玄宗拋棄了天可汗的身份)。

    唐的政治結構

    我們將唐的統治,以兩都為中心,畫成圈圈,就可以發現,最外圍是藩鎮、中間是中央直屬郡縣,核心是兩都。如果按照中國政治的傳統來看,藩鎮是一個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晉八王之亂、漢七國之亂)。這是一個敗招。但是對於唐,卻是一個不得已的安排。

    數年的開疆拓土,唐的行政能力、行政效率、軍事能力都要發展至邊界了。中央的指令到地方,都要好幾個月。黃花菜都涼了。所以中央將權力(行政、軍事)下方至藩鎮,來抵禦周邊的軍事威脅。

    這是一味治療肢端肥大症的藥,也是一味毒藥!在當時,的確解決了不少的問題。

    藩鎮

    設立藩鎮的重要原因是為了解決唐邊疆抵禦外敵,藩鎮的長官擁有,治理民眾、軍事排程、稅收、官員任免等特權。在藩鎮,軍事長官的權力和皇帝沒啥區別。

    唐朝的軍制

    唐的開疆拓土,使得帝國內邊界大大擴充套件,是我們華人的驕傲。但是如此大的邊疆、如此廣闊的國土,原來兵民一體的社會結構,(府兵制【折衝府】)已經崩潰了,長年戍邊,他們逐漸只剩下一個身份——軍人。

    唐朝愛用藩將,就地招募兵丁。這就是募兵制,他們只會打仗。其他不會。誰發軍餉,那這些士兵就聽誰的。近代最典型的是就是袁世凱,小站練兵,明面上那些兵是大清的。結果只聽袁世凱的。

    安史之亂

    藩鎮計程車兵都是百戰之兵,他們又只聽自己的軍事長官的。那麼要不要發動軍事政變,就在於軍事長官的力量是不是已經積累夠了。

    安祿山,掌握了三個軍事重鎮(這三個鎮,是最牛的三個鎮,兵力也最充沛)。他的力量就需要一個歷史機遇了。

    異史曰:安史之亂後,接過唐的指揮棒的其實是大遼,大遼保留了唐的二元文明,草原與農耕。這是後話了。

  • 9 # 關河南望

    唐玄宗不思進取

    唐玄宗後期已經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開始志得意滿、放縱享樂起來,很少過問國事。有了楊玉環之後,更是沉迷酒色。先後重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驕橫跋扈的楊國忠,敗壞朝綱。由於當時兵制已經由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嫉妒是和軍鎮上計程車兵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邊將專軍的局面。這裡面就有後來的安祿山,手握重兵的安祿山於天寶十四年十一月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綜合原因大致有4條:

    人民苦不堪言

    唐朝經濟雖說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但是由於封建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很多百姓過得遷徙流亡的生活,朝不保夕。上層社會卻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這無疑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奸臣當道

    唐玄宗重用的楊國忠是一個不顧天下只顧自己的小人,妒賢嫉能、不可一世。而他於安祿山之間的爭權奪利直接點燃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

    安祿山拉攏少數民族

    河北幽州一帶雜居著契丹、突厥人,他們與漢人生活習性不同、文化觀念也不同。安祿山利用民族之間的差異,拉攏少數民族上層首領,加入到他的反唐集團。

    中央軍作戰能力差

    唐玄宗時期的府兵制使得招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到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權利越來越大。等到中央軍抵抗安祿山叛軍的時候,才知道中央軍的作戰能力太差,不堪一擊。

    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與開元盛世的景象大相徑庭。

  • 10 # 小七微觀世界

    《資治通鑑》裡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君崇華靡以示人,適足為大道之招也。這話說的是君王向人民展示他的豪華奢侈,最大的作用就是鼓勵大盜動手

    一縱觀中國的歷史,每一個朝代都會發生叛亂,每一個叛亂的背後,必然都藏著統治階級的腐朽,和階級矛盾的激化。

    安史之亂的發生的發生,也是有著它必然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的問題在裡面。那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激烈矛盾,讓統治階級可以犧牲掉大唐盛世的局面,也要產生安史之亂呢?

    一、中央和地方軍閥的矛盾

    唐玄宗領導的中央政府是一個奸臣當道的政府。特別是兩任奸相當政期間,排斥異己,徇私誤國,嬌縱跋扈。特別是與節度使爭權奪利,尤其是奸相楊國忠與大軍閥安祿山的權力之爭,更加成為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

    除此之外,還有西北軍閥哥舒翰和安祿山之間也多有利益之爭,相互間的關係也多有裂縫。 如此內外交錯,使得中央領導與地方軍閥產生了不易化解的矛盾!

    二、社會矛盾的加劇

    雖說唐玄宗時期,唐朝的經濟實力已是鼎盛。高速發展的經濟,是靠加速兼併農民的土地實現的。實行的均田制度被打破,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

    此外,唐玄宗荒淫無度,縱情聲色,只曉得與楊貴妃聲色犬馬,無視百姓生死。如此腐朽統治,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加劇了社會矛盾!

    三、民族對立,社會動盪

    安祿山要造反除了得擁有軍事實力以外,還得有群眾支援。當時的唐朝,在河北一帶聚居了許多契丹、突厥和奚人,他們因習俗和生活習慣與漢人有別,相互歧視。

    安祿山利用這一點民眾矛盾,拉攏少數民族作為群眾基礎。誘使少數民族反唐。

    帝王的腐朽,奸臣的當道,藩鎮的崛起,給了安祿山可乘之機,爆發了安史之亂。

    總結:八年的安史之亂造成了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後中國幾百年再無盛世,可見安史之亂的破壞力極強。戰亂也使社會遭遇了浩劫,人口驟降,經濟衰退,國力銳減。

    縱觀中國古代史:任何的中央權力腐敗必招叛亂崛起。任何的叛亂不以解放農民,解決階級矛盾終將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趙括,長平之戰會戰勝秦國,繼而統一六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