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愛唱歌

    1.平等、民主的師幼關係,是實現有效互動的前提和保障。

    相關研究表明:師幼互動行為與師幼關係相依而存。良好的師幼、同伴關係,營造了友愛、和諧、溫馨、融洽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在集體中感到安全、愉快,幼兒會表現出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思維、語言和行動都處在積極狀態,這為師幼互動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本次研討活動中,三位教師Sunny般的燦爛的笑容與表情,富有親和力的語言與動作,對幼兒表現出的關注與尊重,是構建和諧、融洽師幼關係的重要元素。教師和幼兒因此拉進了距離,課堂因此而充滿歡樂,活動因此而生動有趣,師幼互動的通道因此而暢通。

    2.創設幼兒喜愛的、自主探究和表現的活動環境,支援幼兒的自主學習,是師幼互動有效性的重要標誌。

    大家都知道“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是《綱要》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幼兒園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就必須培養幼兒成為一個會學習會思考的人,一個自主學習的人,這就要求教師把主動學習的過程還給孩子。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自主學習狀態是師幼互動所追求的理想狀態,也就是說,幼兒有效的自主學習是師幼互動有效應的重要標誌。在《探月之旅》教學中,吳老師創造性地將“嫦娥一號”升月成功的時事融合到體育教學之中,創造性地設定了“衛星發射”、“衛星奔月”等情景,讓“小火箭”(幼兒)嘗試探究怎樣將“衛星”(沙包)“發射出去”,怎樣讓“衛星奔向月球”。有效地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和表現的興趣,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中創造性地表現出沙包的拋、接、投擲等多種運動方法。在《森林運動會》教學中,徐老師創設故事情境,在雄壯的運動員進行曲的背景音樂下,拍球比賽開始了,各種小動物代表隊進場了……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和願望;而問題情境(“小兔子代表隊為什麼說比賽不公平呢”)的呈現又將思考的主題傳遞給幼兒,促進幼兒自主思考、積極探究、主動學習。在《趕花會》教學中,張麗老師用簡明的語言講述“小鴨子趕花會”的故事,並選取“小鴨子起床”、“小鴨子趕路”、“小鴨子看花”三個切入點提出問題,在師幼互動的語言表達和動作表現中體現幼兒的自主性與創造性。這些活動都體現了教師對幼兒主體地位的尊重,對幼兒自主學習的尊重。

    綜合上述教學案例可以發現:教育環境的創設首先要能準確地承載著教學內容,體現教學內容的核心價值;其次教育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身心特點,體現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特點,透過幼兒感興趣的故事、遊戲和富有探究性、表現力的活動,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再次教育環境中的問題情境要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知識和能力發展水平,既不能遠遠超越幼兒的經驗、知識和能力水平,又不能簡單重複原有的經驗、知識和能力水平,真正起到支援幼兒主動學習的作用。

    3.藉助於適合幼兒活動的材料,充分讓幼兒與活動材料有效互動,是師幼互動的有效措施。

    在《森林運動會》教學中,當幼兒對“小兔子為什麼說不公平”的問題處在“憤”、“悱”狀態時,徐老師不是急於告知答案,而是及時投放活動材料,用直觀形象的學具支撐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方式,讓幼兒在與操作材料的互動中,主動地探究,慢慢地體會、感悟“把相同數量的小動物代表隊放在一起,比賽才公平”的道理。在《趕花會》教學中,張教師藉助於直觀形象圖譜的演示,調動幼兒視、聽和運動覺等多種感官,多通道地感知音樂作品,使幼兒對樂句、樂段和ABA曲式結構有了更加直觀形象地感受、體會和認識。在《探月之旅》活動中,吳老師設計的紅、黃隊的標誌,練習“自拋自接”、練習“衛星發射進入月球”的場地設計,材料投放等等,都在教學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教學活動中因這些活動材料的投放而提高了活動的成效。

    在深入分析研究活動材料時,我們發現:首先,材料的投放要科學,要能準確地表達教學內容,沒有知識性的錯誤(如《森林運動會》的材料的設計,《趕花會》中的圖譜的設計,《探月之旅》中的投擲圈改成“月球”);其次,材料投放的時機要適宜,真正能發揮支援幼兒學習的作用(如《森林運動會》幼兒學具材料和運動員進行曲投放時機,《趕花會》中圖譜和音樂的出現時機);第三,根據幼兒學習形式的不同,而選擇不同數量、不同形式的材料(如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材料投放不同);第四,材料的投放要體現學習內容的漸進和上升,儘可能多樣化且有層次性,不可千篇一律、反覆、雷同;(如《森林運動會》一研活動中的教具投放出現的問題)第五,教師和幼兒能充分地演示、操作、利用現有材料,以最小的投入發揮材料的最大效益;第六,材料要便於幼兒操作、展示和評價。

    4.利用幼兒同伴間所蘊含的教育資源,促進幼兒與同伴的有效互動,是師幼互動的有效方法

    幼兒同伴間在生活經驗、知識水平、表達方式、創造力和個性等方面存在的相互差異,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幼兒學習的重要資源。他們在相互觀察、模仿中相互啟示,在指導、幫助中共同提高,在協商、合作中學會交往,在討論、爭議中增長心智。《探月之旅》中教師讓幼兒(“小火箭”)嘗試探究怎樣將“衛星”(沙包)“發射出去”,怎樣讓“衛星奔向月球”;《趕花會》中,幼兒在表演B段音樂時,教師引導幼兒與幼兒間互相合作,共同表演盛開的鮮花的造型,同時教師的語言評價和激勵更促進了幼兒與同伴的互動;《森林運動會》中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怎樣比賽才公平”,最後將相同數量的圖畫卡片放到一起,都是想透過幼兒合作學習,加強幼兒與幼兒間的互動交流。讓幼兒在與同伴的互動交往中增長知識,啟發心智,獲取活動成功的信心,體驗共同遊戲的快樂,學習交往、分享與合作。

    如何有效地促進幼兒與幼兒間的互動呢?首先,教師要有強烈的促進幼兒間互動的意識,善於及時發現、捕捉並充分利用每一次幼兒與同伴互動的時機,促進幼兒與同伴間的互動;如《森林運動會》當幼兒面對問題情境出現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想要表達出來卻表達不出來的時候,教師用語言開啟幼兒與同伴間的互動:“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好朋友說說”。其次,給幼兒明確的語言指引,引導幼兒與同伴互動。再次,為幼兒與同伴互動創造條件,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和活動媒介。還有,重視幼兒與同伴間的語言表達與交往,提高幼兒與同伴互動的水平。必要時教師介入、參與幼兒與同伴的互動,提高幼兒與同伴互動的成效。

    5.善於把握教育契機,靈活機智地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幼兒,是實現有效師幼互動的策略

    教學因幼兒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徵而呈現出不確定的特點,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往往超出教師的想象,超出預設的活動計劃。那麼,如何應對幼兒不同的表現與反應,抓住教育契機,以適當的方式方法迴應幼兒,促進幼兒更快更好地發展呢?我想:首先教師要能密切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對幼兒行為的關注能使幼兒產生被支援感,同時也能及時發現幼兒不同表現和反映的問題所在;其次,敏感地覺察幼兒不同行為與表現的心理需要,這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職業敏感性,教師的職業敏感型來自於教師對幼兒的密切關注和用專業的眼光解讀幼兒,這是靈活機智地採用適當的應答方式的前提;再次,教師要及時地以適當的方式應答,目的就是開啟幼兒的心智,支援幼兒的學習,促進幼兒的發展。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關注”是前提,是基礎,是構建有效師幼互動的必要條件,沒有關注,就不會有發現,就不能敏感地覺察幼兒的心理需要,就不可能有適當的方式應答;而敏感地覺察幼兒的需要,是職業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只有敏感地覺察幼兒的需要,才能以積極的、有效的方式迴應幼兒,使師幼互動富有成效。

    6.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和肢體語言的運用直接影響著師幼互動的效果

    在多次的共同研討和交流中,我們感受到:感情充沛、有童趣、有色彩的語言富有表現力,能調動幼兒快樂的情緒情感,能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簡短明確、兒童化的語言能使幼兒聽得真切、清除、明白,能提高師幼互動的效果;適合與幼兒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發展水平的語言能使幼兒保持輕鬆、愉快、積極的學習狀態;語言所展示的問題有情境性、趣味性、遊戲性,能有效地促進師幼互動;開放性的問題能使幼兒的經驗、能力水平和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使幼兒的探究、操作和表現富有創造性,有利於幼兒的自主學習;富有激勵性的、多樣化的評價語言能使幼兒體驗成功,建立良好的師幼關係;過多的語言介入易干涉幼兒的思考、操作和表達,不利於幼兒學習。

    另外,反思: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

    1.教師發起師幼互動的策略遠遠好於教師迴應幼兒的策略

    教師發起的師幼互動的主題都是教師事先預設的,而幼兒的迴應是開放的、不確定的,這時,教師往往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應答幼兒,常常不管你回答得如何,我繼續我的教學計劃。如“平行線式的師幼互動”。

    2.教師重視互動的形式,忽略了情感層面上的師幼互動

    “不關注情感交流的互動是缺乏教育價值的”,缺少情感交流的互動是蒼白無力的。如課堂上單一的評價形式和缺乏情感的評價語言。

    3.注重與個別幼兒的互動,忽略了與幼兒群體的互動

    注重與個別幼兒的互動,教師往往表現出對正在回答問題的孩子或正在臺前操作演示的孩子的表現和反應,注重與這些孩子的互動,還特別注重與表現超常或表現反常的幼兒,忽略了與幼兒群體的互動。如:教學中出現的大多數幼兒的等待現象、幼兒出現注意力渙散的現象、教師制止其他幼兒言行的“噓——”聲等。

    4.教師過多的干預或介入,不利於師幼雙方的互動

    如:自問自答式——擔心幼兒回答不出教師的問題;不停地發問式——怕冷場或要求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高。

    5.重視教師與幼兒的互動,而忽略了幼兒與幼兒間的互動

    6.重視語言的互動,而忽略肢體語言的互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明星只拍電影卻不接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