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進士出身,嘉慶十九年授翰林院編修,後歷任雲南鄉試正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蘇、陝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雲貴總督等職。道光時奉命為欽差大臣,赴廣州查辦禁菸事。後被遣戍伊犁,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悲壯詩句。此後皇帝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於廣東普寧行館,終年66歲。 為民辦實事 林則徐雖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於職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譽為“林青天”。在任江蘇廉防使時,他在大堂上書寫一聯:“求通民情;願聞己過。”事事為民著想,對於漕運、鹽法、水利、農業、制幣、吏治、救災等關係民生的大事,無不予以關注。 禁菸不禁商 在廣東期間,林則徐大舉禁菸,並於1839年6月3日把收繳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萬斤鴉片在虎門當眾銷燬。同時,他對外商採取了恩威並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則,對正當貿易一律加以保護和鼓勵。 開眼看世界 林則徐被稱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閉關鎖國的保守思想,肯於瞭解外國情況,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積極備戰,增設西洋大炮,一面積極瞭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情況,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律例、軍事技術等著作,先後輯有《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等,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他還是第一個瞭解國際法,運用國際法與英華人作鬥爭的華人。 李鴻章簡介 李鴻章:安徽合肥市肥東人,老家在今合肥市肥東磨店鄉群治行政村調堂部。其祖上本姓許,系明代由江西湖口瓦礫壩遷來合肥,至清初因同邑李心莊無後,將許光照(迎溪)之四子許慎所過繼為子名李慎所。這樣,李心莊為始祖,李慎所為一世祖,至李鴻章為八世矣。許姓譜中的“命名宇派”為“福雲慶勝,伯積善發,光祥詩禮,豔朝志士,傳永遠昌,才高嘉宇,顯德立美,名揚孝友,開承裕英,梁必茂芳。”李氏先世光譜,亦未定字輩。1809年(清嘉慶十四年)首次纂修《合肥李氏宗譜》,始定字輩“文章經國,家道永昌,福壽承恩,勳榮世守”;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四修宗譜時,合肥李氏又續增十六字輩“祖德積厚,克紹輝光,宗緒延長,同敦孝友”。李鴻章父李文安之“文”,系輩分“規範化”後的首輩,李鴻章兄弟按命名字派系“章”輩,置姓名的第三字。李文安系道光甲午科江南鄉試第九名舉人,戊戌科會試第一百十二名進士,殿試三甲,他的六個兒子: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風章、昭慶,走的都是讀書做官之路。 李鴻章24歲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初年,他在原籍辦團練,抵抗太平軍,並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國藩,又奉其命回鄉招兵買馬,編練成7000名淮軍,由部將劉銘傳、周盛波、張樹聲、吳長慶等分帶,沿江而下,到上海鎮壓太平軍。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為江蘇巡撫,三年後又署兩江總督,鎮壓捻軍。1870年,他接替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開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大權。1899年到1900年任兩廣總督,授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他在施政過程中的核心是辦洋務,所以又被稱為洋務運動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鴻章曾先後創辦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漠河金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還建立同文館,選派留學生出洋。他辦洋務的初始動機是辦軍工企業,造出槍炮、彈藥、機器、艦船和水雷,主要用來對付捻軍。但由於直接改善了淮軍的武器裝備,使淮軍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軍事力量,後期淮軍實際上成了國防軍。 李鴻章在與列強的交往中意識到富國才能強兵,故積極推進官辦、商辦軍工企業的發展。他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坐鎮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積極籌劃北方防務,戍衛京級,又進一步拓展洋務,以增加財賦收人。他還苦心孤詣,編練成一支當時堪稱亞洲一流的海軍,並在山東劉公島安營紮寨,這支北洋艦隊擁有各種軍艦25艘,42000噸位,以大沽港、旅順港、威海衛港形成三角,拱衛京城海上門戶。 李鴻章辦外交也有“風光”的時候。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李鴻章作為中國特使,應邀赴俄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並順訪歐美諸國。3月27日(農曆二月十四日),李鴻章攜包括兒子李經方、李經述在內的隨員45人,從上海登上法船“愛納司脫?西蒙號”,翌晨離滬,出東海,經太平洋、印度洋人蘇伊士運河,又由迎候的俄國馬赫託姆斯基公爵接上“俄羅斯”號,於4月27日抵達俄國的黑海港口敖德薩,改乘火車北上。李鴻章此番“以七十有四之衰齡,涉三萬餘里之海路”使俄,其主觀願望是聯俄並促使俄、德、法三國挾迫日本放棄對我遼東半島的佔領。他在俄國拜會了新沙皇並草簽了《中俄密約》,然後到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和加拿大巡訪並向部分國家的元首遞呈國書。在由太平洋取道橫濱回國時,感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和瘋狂的割地賠款要求,他曾拒不上岸,以抒怨忿之氣。 李鴻章當時是內閣最高職銜的文華殿大學士,實際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可謂“兩人(慈禧光緒)之下,萬人之上”,中外皆呼“李中堂”,故荷方打出“千歲李鴻章”的燈花。李鴻章在詩中居然也露出“大國使臣”頗為自得的心情。這封信的墨跡在歷100多年後於1998年從荷蘭傳回合肥。 戊戌變法前後,李鴻章已意識到“窮則變,變則通,但端在人心相通”但他卻曾舉棋不定。當光緒帝下詔“明定國是”時,他曾向管學大臣孫家燻推薦康有為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後黨”圖謀加害康有為時,李鴻章暗地向康有為通風報信。當慈禧完全佔了上風,光緒帝被軟禁後,李鴻章又由徘徊觀望到緘口不言。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軍攻進北京,帝、後西逃西安。由兩廣總督回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又為清廷這所“破屋”充當起“糖糊匠”之責。但回天乏術,不久他自己卻死於內外交困中。 李鴻章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的夾縫中,處於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於朝廷的夾縫中,處於實際上是“弱國外交”的尷尬境地,雖小心翼翼,東補西貼,如履薄冰,然終未能挽救晚清大廈於將傾。他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裡,顧未易喜歡過徐潔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