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沈大哥

    謝謝邀請。很幸運的是,當時開啟電視不久,就看到了你說的這檔節目。這個“下崗工人”在電視上用一張紙展示自已對“引力波”研究的成果,態度很認真,剛說了幾句被方舟子等評委不屑一顧提出各種問題打斷,場面很尷尬。這個研究引力波的“下崗工人”現在過很怎樣了,不得而知。到想是對電視直播現場談點看法。1直播節目的名稱我記不清楚了,反正不是“學術論壇”就行。那這檔節目一定是“娛樂”型或“科普”型。2.若是科普型節目,“下崗工人”研究引力波這種科技前沿,我佩服勇氣可嘉,精神可嘉。不管別人的成果是否正確,都應值得尊重。3.“下崗工人”並未在節目中宣稱自已對引力波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所以無須象方先生以前對待“正龍拍虎”那樣去“打假”。4.我以為有人認為“下崗工人”的學識與引力波研究相差甚遠。但我也認為一些與引力波研究不沾邊的專家也與這個“下崗工人”差不多,因為“隔行如隔山”,你在你的領域是專家,在別的領域或就一磚家,可能還不如這個對引力波感興趣的“下崗工人”。5、方舟子身為“職業科普作家”,應知道科普知識的大眾化(不求全部,但求眾多)、明白化(不求艱深的理論專業知識表逑的精準性,但求知識的大眾化表述的正確性)、淺顯化(不求讓人讀後明明白白,但求讓人讀後一知半解足矣)。說個不客氣的話,這個“下崗工人”的引力波方面的科普知識(儘管受干擾沒說幾句,不知全部內容),說不一定還是專業科普方老師的老師。6.方先生頻頻打斷“下崗工人”的講解,不外乎兩個目的,一是表示我是“現場評委”,刷存在感。可能有人認為知名的公眾人物不需要刷存在感,那隻能認為方先生是刻意地對“下崗工人”的研究不尊重,對其本人的不禮貌了。除了這兩點你還能說出第三點嗎?7.若本檔節目是“娛樂檔”,看節目後怎樣都讓人愉悅不起來,心裡總是沉甸甸的……

  • 2 # 嚶其

    “生不逢時的一個人,誓為科學獻身!”這是他的誓言,怎麼讀起來有一種滿目淒涼的感腳。郭英森的出名是在哪個眾所周知的電視節目上,這是一檔知名度很高的娛樂節目。當時邀請的嘉賓是如日中天,器宇軒昂的海歸生化博士方舟子,他對於郭英森提出的引力波產生了強烈的憤慨,這可能傷害到了方的自尊心,在他眼裡,一個土包子,一個落魄的下崗工人和愛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波設想,簡直就是風馬牛不相及,他多次不禮貌的打斷郭的敘述,以彰顯他的科普專家的權威性。這個可憐的引力波暢想者,這個肯為科學獻身的人,就這樣被扼殺在科學探索的搖籃裡。

    2017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將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以表彰他們構思和設計了鐳射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 LIGO,並對直接探測引力波做出傑出貢獻。

    三個外華人因為觀測到引力波而獲諾獎,在我們國內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許多人埋怨是方舟子弄丟了華人郭英森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方舟子也發文為自己洗白,言外之意把獎弄沒了和他無關。方在那次節目上的表現的確令人心寒,民科怎麼啦?民科也有一顆勇敢的搞科研的心。雖然我們知道即使方舟子支援郭英森,郭也不可能獲獎,因為諾獎的評選是要經過嚴格考核的,是要經過實證的。即便如此,方也不應該用那樣的態度去對待一個有夢想的小人物,正如俗話說:我雖然窮,但我有遠大的志向!

    不要看不起小人物,不要自以為是氣勢凌人,每個人都有機會揚名立萬。

    大家如果真關心郭英森可以關注他一下,他也會關注你的。

    呵呵,祝願為科學獻身的郭英森先生,早日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為華人爭光!你別不信,一切皆有可能(中國男足除外)!

  • 3 # 化學小吊絲要很長很長

    這個早就有定論了吧。

    作為一個求職節目,郭英森上臺應該是導演或者策劃故意弄上來引戰的,果不其然,到現在大家都能對這個話題爭議不休。很明顯電視臺的目標達到了。

    首先我想說,在一個公共平臺,主持人和嘉彬的態度確實欠妥,和尊重無關,但是可以理解。上面是評委,你是求職者或者被審閱者,你覺得難過就不要來,來了就接受批評。雖然方式有點讓人難以接受,但是認真聽,嘉彬說的都有道理。方舟子說,郭是把幾個聽到的名詞拼在一起,現在來看,確實如此,如果郭真的是有什麼大理論,大發現,五六年過去了,還沒一點動靜?方舟子說,如果郭真的有理論發現,可以發表在專業期刊上接受同行的審閱,不能來一個求職平臺做這個。這個是對他的指引,沒什麼問題啊。

    還有,那些說什麼尊重怎麼樣的,也不要給自己帶高帽子啦,說白了,尊重,是施捨給弱者的,真正的強者,需要你的尊重嗎?因為你們在生活中是弱者,把自己帶入到郭的角色裡,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

    最後再說,尊重和什麼科學,什麼愛國,什麼國家富強不了沒有一點關係。就像在賽場上一樣,真的尊重,就是拿出你最好的實力打贏對方,而不是祈求對方讓你幾個球!

  • 4 # 流年

    那節目我後來看過,是張紹剛主持的《非你莫屬》一個求職類的節目,當初郭英森作為求職者登上舞臺,一開口就是自己有具備爭奪諾貝爾獎實力的新理論和新發現。他聲稱自己的發明將使汽車行走不需車輪,人類長生不老。他展開手稿,解釋了一下自己的理論,其中提及到“引力波”這個名詞。節目嘉賓、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臉挖苦的笑容,點評說,郭英森可能連初中都沒有學好,只記住了什麼引力波物質波之類的術語。諾貝爾哥一臉不服,又展示了一個數學公式。方舟子仍是譏笑嘲弄。此後,郭英森還想講解被一再打斷。另一名嘉賓想追問一下細節,被張紹剛阻止。最後留燈階段,還有3個人留燈,又因滅燈嘉賓鄙視留燈嘉賓,引發了一場撕戰。事情的過程基本就是這樣,首先我個人看完的感覺就是,無論當時的主持人張紹剛還是嘉賓,尤其是方舟子都做的有些過分了。既然節目組已經同意讓對方上臺,那至少也應該讓人把話說完。哪怕對方說的是空中樓閣、天方夜譚,自己覺得對方是一派胡言,但作為一個有素質的人,就算不想聽了,也不該做人身攻擊。

    那方舟子上來就給人扣帽子定性,說對方可能初中都沒學好,就記住引力波和物質波幾個術語了。這一點就讓我忍不住想問問方舟子,你初中學的好,你大學學的好,那你又瞭解引力波嗎?說完嘉賓和主持人,再說說郭英森,不提他學識身份的問題。首先他在節目裡並不是提出引力波的概念或者有理論公式能證明引力波的存在,他是推銷他一個飛行汽車的“發明”,要用到引力波和物質波。

    這一點就不是夢想了,已經是幻想或者說瞎想了。要知道引力波在一百年前被愛因斯坦提出後,可一百多年過去了,當時人類的科學家還未觀察到一次引力波的存在呢。可以說,在當時引力波都是愛因斯坦的猜想,還未被證實是否真的存在,這邊郭英森已經在他的“發明”里加入了引力波的應用。你可以把這理解為,有人提出了原子存在的可能,但科學界還無人能觀察到原子,就有人說我的發明要用上核能。

    科學是需要砸下大量資金,由無數科學家前仆後繼努力鑽研才能進步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引力波還未被觀察到,是否存在都不肯定,引力波的性狀,產生的影響等等都是未知,這時候說什麼引力波的實用,那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遠方,那是蹲在地上想遠方。上圖是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科學家是用這長達幾公里的實驗室建築觀測引力波的。

    科學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沒有牛頓的萬有引力,可能就不會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有相對論又哪來的原子彈、GPS等科技。

    也許有一天人類的飛車星艦可能真會用到引力波,但那之前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至少我們現在還只是觀察到了引力波的存在,對引力波的瞭解還只是九牛一毛,對引力波的應用那更是在很久以後的事了。

    臺北時間2017年10月16日22點,全球數十家天文機構罕見地相繼釋出重磅訊息,人類首次“看見”了引力波。更嚴謹地說,是首次探測到1.3億光年外的中子星併合產生引力波及其“光學對應體”。這次觀測既捕捉到引力波又測到了碰撞產生的光線。不僅如此,此次還首度獲得直接證據,證明中子星合併過程會產生珀、金和鈾等重元素。

  • 5 # 地震博士

    郭英森自己選了一條不太適合他的道路,又下崗了!能過的多好?人貴有自知之明!好好幹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兒,比什麼都強!

    而且,郭英森和諾貝爾獎成果—引力波毫無關係!

    首先,不是他第一次提出這個名詞的!科學界早就有這個說法了!那三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也是因為觀測到了引力波才獲獎的!即使如名聲大到如霍金那樣的科學家,只是因為他的奇點理論、霍金輻射、宇宙無邊界理論,都只是理論猜想,因而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因此,郭英森從別處聽來的一個“引力波”的名詞,就想拿諾貝爾獎,簡直異想天開!

    其次,雖然當年方在非你莫屬節目對郭英森態度不好,但是這不能成為郭英森能獲諾獎的理由!郭英森寫的幾個公式!一看就有問題!而且,郭也根本沒能力去推導那怕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電磁場的旋度的旋度的公式!更別說引力波這樣需要相對論和高等量子力學的複雜公式!方如果在現場直接考郭一些基本的高等數學和大學物理的知識!郭立馬就露餡兒了!民科總說,憑啥不給他們機會?可問題是,現代科學可不是憑熱情就可以搞定的!郭英森自己現在都說,有成果發到自然或科學雜誌!但是實際上,普通人想在科學或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就好比普通人獲得奧運會100米冠軍一樣困難!普通人說自己可以理解引力波,可以完全推導引力波公式!也相當於100米可以跑進9秒6,可以贏博爾特一樣荒唐!

    所以民科們請不要像潑婦一樣,老碰科學家們的瓷兒!說主流科學家影響你了!有本事申請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有本事發自然和科學雜誌!沒人會把你那麼當回事兒!

  • 6 # 得亮1

    下崗工人對任何科學命題感興趣,無可非議。探索失敗也比比皆是,不足為奇。 引力波是科學但不權威。當然,科學探索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人們往往對從事科研人員敬稱為科學家。其實科學的東西,只要講淸楚道理也很簡單好理解好懂,是方舟子等故意把科學神秘化了,不是嗎?看看十萬個為什麼就知道問題的實質了,勿需多言。

  • 7 # 燃燒的風雲

    正在揀破瓶子,好賣錢,沒空說什麼樣?養老金都交不起,你說怎麼樣?把青春給了企業,老了一腳踢出門,明天能看見太陽,掙明自己還活著

  • 8 # 萬田

    引力波,純概念性的東西,不需要嚴格的實驗,所以研究這個方面知識,也不需要投入太多資金。初中畢業生,雖然學歷不高,但若感興趣,理解能力強,可以以後天的勤奮補先天基礎知識的不足,也會研究出成果的。歷史上很多成功人士並沒有高學歷。物理學期刊發表點他的文章,看看他的觀點,是可以推薦的。而那些高學歷如方舟子,除了點科普文,又有什麼成果?他不配為郭英森提鞋。

  • 9 # 紫琅

    民科就是異想天開的傻子,方程式都不懂的人,會發明創造?不要異想天開了。這樣對奮鬥在一線的科學家不公平,對愛因斯坦不公平。民科造的那些飛機潛艇,什麼汽車,等等都是垃圾,真的,我小時候,我爸還做過直升飛機模型呢。現在看,都是垃圾。動手能力強,異想天開而已。哪有那麼簡單的事!不勞而獲?坐在家裡對著牆壁想想?就能明白上帝,女媧怎麼造人了?想通了,就離精神分裂不遠了!

  • 10 # 一諾九九

    怎麼樣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對於郭的遭遇,就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直接擺答案:科技發展至今,基於熟能生巧,技術應用層面,低學歷創新還有點可能,但也用武之地不大了;純理論領域,沒戲!

    再說科普,科普是普什麼?普的是漁,不是魚!上電視是你的選擇,受眾擺在那了,作為嘉賓,尤其是方舟子這種一根筋,不打你臉就是給大眾宣揚錯誤的科普,那是犯罪。所以,郭的遭遇和現在,不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當中最快樂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