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雞毛蒜皮的事

    酒為百藥之長,醫學的醫的繁體字“醫”下面是個“酉”字,這個字代表酒,所以古代對酒的評價很高,酒為百藥之長後面還跟著一句話,飲必適量。

    飲酒過量酒精濃度達萬分之四就進入了孔雀狀態——興奮多語,想要展現自己,猶如孔雀開屏。飲酒過量酒精濃度達萬分之八就進入獅子狀態——進入戰鬥狀態。飲酒過量酒精濃度達萬分之十二高階神經活動全抑制了,低階神經活動全興奮了。就進入猴子狀態了——上躥下跳。

    大冬天喝白酒禦寒,貴州茅臺鎮出品萬舟酒,口感好,傳統佳釀10年醬香型53度,想要的朋友可以打電話或者是撥打下面的訂購熱線哦!

    那麼茶文化呢?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茶樹原產中國西南地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

  • 2 # 一杯紅塵417

    酒和茶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飲品,在上千年的飲用歷史中,也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和酒文化,那麼這兩種文化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點,都是一種休閒文化,都是一種交際的文化。酒與茶的不同之處:酒奔放,茶內斂;酒令人血活性起,茶使人心平氣和;酒就好比燕趙之士,慷慨激昂,茶卻有如江南女子,優柔婉約。酒與茶就如兩泉涓涓細流,涇渭分明地順著歷史汨汨而下。

    大家閒了喝幾杯

    酒文化

    不敢設想,如果沒有了酒,中華文化走過五千年的歷程會演變成什麼模樣,是歸於白開水一般的平淡,還是有如舶來的咖啡般的苦澀?中華有幸,酒亦甚幸,正是有了曹孟德的對酒當歌、李太白的月下獨酌、李清照的黃昏東籬把酒、辛稼軒的醉裡挑燈看劍,中華文化才如酒一般越是沉澱越顯醇厚,愈陳愈香。酒自身當然也在醉眼唱和之中美名千古傳揚。

    高興時飲杯酒罷,“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嘛;憂愁時亦當有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離別時要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了,到哪再飲故鄉酒?相聚更不能沒酒,“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得意時,“白日放歌須縱酒”,失意時呢?“潦倒新停濁酒杯”……酒真是個好東西,不論你精神狀態如何,也不管你在何時何地,它都伴隨著你,它能與你交流,能聽你傾訴。你站著、坐著、走著、躺著都沒關係,就這麼一仰頭,你就物我兩忘了,剩下的是十分豪氣,哈哈,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中國的文人歷來性情比較溫和,正是有了酒,他們終於發現在埋頭故紙堆之外還有生活的另外一種方式,生活中本來就需要淋漓盡致的宣洩,更何況文人們又都是性情中人。有了文人的撐腰,酒就變雅了,“琴棋書畫詩酒花”,酒不能靜心更不能養性,可它卻是雅的催化劑。鼓琴時先沾點酒,琴聲會更為激越;揮毫時暢飲幾杯,酩酊之間筆走龍蛇。無酒哪來詩興,醉裡看花更怡人。酒更多的時候當然還是成為了販夫走卒的懷中之物,俗人喝酒更來得痛快,似醉非醉時分,三分流氣三分豪氣和四分牛氣會交織一起,前朝野史、今日世事和女人便成為三大永恆話題。酒就這樣以它的率真和張揚在雅與俗之間來回行走,並熱情地告訴世人:大俗即是大雅!

    茶文化

    茶呢?此時它靜靜地躲在文化的角落,將它的性情存乎於高山流水,雖然,人們在酒餘飯後也會想起它的含蓄、恬靜,也會發出諸如“入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的讚美,但那畢竟只是桌前案後的一絲點綴了。或許,茶生來就只是聊以解渴,或者讓人在酒醉神迷之際找回幾分清醒罷了。茶知道自己永遠無法與酒一道並肩登上大雅之堂,於是堅定地沿著俗的道路走下去,忽然一日,它成了道學家思禪入定必飲的“玄酒”,一不小心,茶成了道,姍姍步入了宗教。

    一二知己,久違重逢,一邊飲茶,一邊談心,足可以慰籍平生。楊萬里有詩云:“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宋代葛長庚詩有:“綠雲入口生香風,滿口蘭芷香無窮。”這都是以茶待客的極高境界。

    今日的酒與茶,已然沒有紛爭。酒樓和茶室矗立在街的兩旁,成為享受和消費的不同方式。在燈紅酒綠的喧囂中,茶枯守著自己的一方淨土,偶爾會有一雙雙的情侶或一幫呼朋引伴的來到這裡,於是在昏暗的燈光下,在隱隱的茶光裡,映出了一份塵世間難得的安憩,氤氳的煙氣裹起了一份淡淡的情緣。

    可惜,酒卻被日益商化,在精美絕倫的包裝裡充盈著勾兌的市儈味。越來越多的人終於憶起古人的忠告:“莫笑農家臘酒渾”。一時水酒成為時尚,在酩酊大醉之後,完成對農家情懷的皈依。或許,某個黃昏,有燈花散落的時候,你輕輕推開竹門,便發現放翁拄杖、劉伶提壺、太白舉觴、東坡捧杯不期而至,於是觥籌交錯。杯盤狼籍之時,有雄雞高唱,須臾東方既白。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異同點

    迎客以茶,送別以酒,這是說茶酒待客的兩種場合。其茶酒待客的氣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囂的,茶是靜雅的;酒是發洩的,茶是內省的。

    能在一起品茶的必定是好知交,聚在一起喝酒的未必是真朋友。俗語不是有酒肉朋友嗎?宋代謝蓮有《菩薩蠻》詞一首道個正中:

    相逢無處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傾,莫思今夜醒。

    明朝相別後,江上空回首。欲去不勝情,為君歌數聲。

    品茶和飲酒雖然是休閒的兩種方式,但於人的身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茶使人清醒,酒使人沉醉。

  • 3 # 這屋傳習所

    要說明酒文化與茶文化的區別,需要回歸到酒與茶的功能原點。酒的功能是祭祀聖物,茶的功能是飲食佳品。

    為什麼說酒是祭祀聖物,要從酒的作用和起源說起。酒是糧食瓜果發酵精華的液態化。在遠古年代糧食是稀缺的生活資源,是最為珍貴的交換資源之一。中國古人生活中,祭祀和打仗是最重要的事情。故此有曰“國之大事,在祀在戎”。所以隆重的祭祀活動供奉上蒼天地的當然是最珍貴的物品。例如三生首選紅牛道理是一樣的,以此顯示虔誠。另外,溝通天地的專門使者巫是要合理解釋神是如何享用供奉的。食物精氣是最好的用於解釋神享用供奉的說辭。食物發酵液化是最有力的證明。後來發展到宴請酬答等功能。

    茶、瓷、絲綢、白酒都是中國化的文化符合。在華夏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影響深遠,在文化傳承中極具符號意義。

  • 4 # 源野釀酒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這是千百年來廣泛流傳的茶與酒的另類文化,出自增廣賢文,道出了人間百態的一面,同時也說明了,自古以來,茶與酒都備受人們喜愛。

    近年來,中國的茶文化與酒文化爭奇鬥豔,交相輝映,明爭暗鬥,共同演繹了茶與酒的藝術。

    賣茶喝茶的人,往往會或多或少,有意無意的表露出有錢,有文化,有健康,有人脈的優越感。曾經,《喝茶的圈層為什麼比喝酒的圈層有錢?》等等類似的帖子紅極一時。窺一斑而見全豹,足以看到了中國茶文化現狀的另一面。

    看到賣茶喝茶人的這個不太切合實際不太符合邏輯的訴求,部分賣酒喝酒的人也沉不住氣了,詮釋了武松打虎,鴻門宴,狀元及第,生老病死,成功失敗,愛恨情仇,光復國土,開國大典,國際風雲,戰爭與和平等等波瀾壯闊史詩般的現實與傳說。

    最近又有人提出了喝茶喝酒可以防癌抗癌的理論。當然這個理論同樣受到了來自第三方的質疑甚至否定,他們也認為這是不太切合實際不太符合邏輯的。

    其實,這些觀點是否站得住腳跟都不太重要。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消費者都在慢慢成熟,並不全部是傻瓜,將來的時間更不是傻瓜。所以,我們還是讓市場說了算,讓時間說了算。

    我想說的是茶與酒的文化藝術境界。

    茶水與酒水,其實都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工作與娛樂,更離不開政治經濟與文化。

    酒水與茶水,茶與酒的文化,就好比我們的長江與黃河,波瀾壯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共同孕育了我們這個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民族。

    茶是從容淡定以柔克剛的,酒是豪邁堅強戰無不勝的。茶與酒共同見證共同演繹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詩篇。

    茶與酒不應該是對立的,茶與酒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本文開篇第一句足以說明了這一點,此不多說。

    儘管茶與酒是如此的萬眾矚目,但也還是有很多人不喝茶不喝酒的。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應該尊重理解別人的生活方式。

    我們走出去,常常會碰到一些不喝茶不喝酒的人。

    其實,你可以不喝酒,過度飲酒真的有害健康,不喝酒的人,在做菜的時候加一些酒,也差不多起到適當飲酒的效果了。你也可以不喝茶,不喜歡喝茶而強迫自己喝茶也沒有必要,因為我們還可以從別的很多食物裡面獲取茶葉的有益成分。

    但中國是禮儀之邦。只要你達到了那麼一個高度,儘管你滴酒不沾,杯茶不飲,但是你不能沒有酒與茶,準確的說是你家裡面不能沒有經過你精心挑選精心窖藏的不含任何食品新增劑原生態的好酒與好茶。

    好酒好茶其實並不僅僅是你拿來獨飲的,它還是拿來珍藏擺設炫耀投資升值的,拿來待客的,最主要還是拿來與親朋好友分享的。

    有朋自遠方來,喝喝茶聊聊天,談得投機,再為親朋好友拿出你精心珍藏的原生態好酒,捧上10毫升的一小杯,表示對客人的無限尊重,讓客人分享你的快樂。這小小的一杯酒,足以彰顯了主人的熱情,時尚,文化,潮流與前瞻之人格魅力。反之亦然。這就是茶與酒的完美結合。

    一個企業團體擁有自己釀造或監製定製的招待用酒用茶,這是對客人的無上尊重,也是實力與魅力的象徵,同時更能彰顯企業主時尚,文化,潮流前瞻的個性。擁有自主品牌的招待用酒用茶,質優價廉,節約成本,飲用安全放心,上桌體面大方。這是大勢所趨。這也是傳說中的茶與酒的潮流藝術文化。

    未來茶與酒的藝術文化潮流方向是原生態,零甲醇,不含任何食品新增劑。今後,追求放心酒放心茶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就像現在發達國家家家戶戶追求高品質紅酒一樣。

    但是,我們作為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消費者,到哪裡去追尋屬於我們的放心酒與放心茶呢?

    這就需要我們的釀酒匠人與製茶匠人用良心用匠心去打造一個茶與酒的不朽傳說了。

    未來,會所式的酒坊茶莊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就是茶與酒的藝術——一種潮流文化。

  • 5 # 我的小悟

    我來自大西北,就從大西北說起,喧喧酒文化、聊聊茶文化。

    ∥大西北地勢廣闊,民族多,民風質樸、豪爽,耿直而真誠,熱情。

    ∥形成了酒文化,茶文化也如人同出一轍。

    ∥酒烈,乾爽,滿溢香,有勁兒。茶葉量足,味濃,滿口貫。

    側記河西走廊絲綢之路重鎮武威。有一條街名曰“茶屋一條街”。街道兩旁林立排盤茶屋一一緊挨。茶屋門匾書名“百家爭鳴”。“玉皇宮”、“漢德軒、”“品茗閣”,還有口語話的,“親家茶屋”“犇三鱻”。格局源源參差跳躍古今上下,文化氛圍空前。進門老闆看是陌生人,會介紹茶屋裡門廳狀況。喝酒的“聚義廳”、“武當廳”、“峨眉廳”等;按來人是男女團隊,還是兄弟們,給你按排。品茶的“沂蒙山”、“上海灘”、“蘭亭序”,給來人是生意人,文化人推薦。吃酒見面敬六盅,寓意六六大順。半晌過喧間,猜拳吆喝,嗓門大,掄胳膊。氣氛相當熱噪。一邊,耳伴古典音樂《高山流水》、《雲水禪心》。茶道具早已備列,看你點紅茶還是綠茶。茶癮重,普洱,老磚。輕者,龍井,鐵觀音等等。特殊要求不急,茶屋一條街上配備來自南方的茶店,隨用隨取。不防抽空去逛逛這個去處,感受西北人的酒與茶文化,也是一種旅行參人生。☆茶、酒不分家,要品茗談生意,或寫字花畫,乾的是上層文化內容;要玩耍義聚,樂的是常人喜樂歡暢。

    ◎地域不同,當地對酒文化,茶文化差異也大。

    去新疆,寧夏,去青海注重酒文化。飯後小酌幾盅,以逸疲勞,尋常百姓平時就是一種習慣了。若是朋友親戚來,招待餐飯後,酒是必須喝的。那個酒量啊,必須的有。如果去了少數民族區。首先心裡得有準備。古有武松“三碗不過岡”先例,今有少數民族見面敬“四大碗”才算是客人,不然人家不高興。這是當地風俗沿續好幾代人啦。熱情似火,攔也攔不住。喝完四碗酒,還能撐住,才算過關。主人又敬奶茶,又端牛羊肉,大餐一頓。全程免費,只要能吃能喝,主人認為你是真正的朋友、客人。◎南北人文差異南方注重茶文化,茶藝,茶道。源茶葉出自這裡。福建是中國茶故鄉之一。對茶藝有深厚造詣。北方注重酒文化,喝酒,賽酒,酒的發源地。這個區分,界限不是太明顯。如今茶道流遍全國。酒區分在,南方人側重杯子自飲自蒙,北方人側重猜拳酒令吆喝人眾。酒烈,上頭快,單怕誤人誤事;茶沁肺醒腦,惜交心隔“楚河界。”北方寒冷,吃酒可禦寒,南方氣暖,品茶疏表解溼。≈古有“酒仙”李白,“醉翁之意不在酒。”――歐陽修。今日“酒鬼”、“醉客”,酒文化一直在笑談中。

    ☆古著《茶經》一書流本於世,今論茶藝茶道,特流行於文人墨舞,激昂文字間。

  • 6 # 董師爺說

    茶文化

    唐代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陸羽雖然貴為“茶聖”,但他這段論述,將茶的起源歸於嘗百草的神農氏,將茶的發揚光大歸功於周初的功臣魯周公,未免令人不能信服。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爾雅》中提到的“苦荼(tú)”,才是第一次對茶的明確記載,而《爾雅》的成書大概在戰國以後,西漢之前。

    喝茶的方式,從古至今變化也相當大。《茶經》記載:“《廣雅》雲:‘荊巴間採葉作餅, ……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 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廣雅》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魏華人,據《廣雅》記載,那時喝茶的方式,是將茶餅烤熱搗末,然後用熱水衝,最令現代人感到神奇的是,最後茶水要用蔥、姜和橘子調味。一般來說,唐代以前,喝茶都像熬藥一樣,放在沸水裡煮,然後加調料飲用(加鹽作調料的情況比較多),這種喝茶的方法叫作“煎茶”。宋代則不同,是先將茶葉末放在碗中,衝入沸水,並攪拌成糊狀然後再次注入開水,邊注水邊攪拌,使之變成乳狀,然後飲用,這叫作“點茶法”。像現代那樣用開水沖泡茶葉,只喝茶水,並且不加調料的飲茶方法,元明以後才逐漸被人們採用。

    中國十大名茶是安溪鐵觀音、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陽毛尖、君山銀針、廬山雲霧、武夷巖茶、祁門紅茶。其他的各種綠茶、紅茶、黑茶、黃茶、白茶、烏龍茶、花茶等等,數不勝數,經過初步統計,就有兩千種以上。茶道包括茶種、水種、茶具、茶禮、茶藝、論茶、品茶等等,其中一個方面都包含大量的規定、原則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略舉一例,明代馮可賓在他的《岕茶箋》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詠、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賞鑑、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上面提到的種種,再加上與茶相關的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史等等,就形成了內化到華人精神中的,處處透著安寧和諧的茶文化。

    酒文化

    中國的酒文化和茶文化一樣,貫穿中國的歷史,滲透華人的精神,如果沒有酒,中華文化的缺失將不可估量:李白不會寫出《將進酒》等名詩,王羲之不會寫出《蘭亭序》等名書法,《三國演義》中不會有曹、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歷史上也不會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膽識和魄力……下面就說說和酒有關的典故。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說:“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其中的“觥籌”其實是兩樣不同的東西,這裡先說觥。觥是古代的盛酒器,橢圓形,三足或四足,上部或側面有提樑。觥的樣式非常華麗,蓋子都被做成龍、象等大型動物的樣式,腹部也雕刻著複雜的花紋。這種酒器均由青銅製成,只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流行,在周代就已經慢慢消失了,所以《醉翁亭記》中的觥只是代指酒杯而已,並不是真的使用了觥。除了觥之外,上古時期還有爵、角、觚、觶、斝、尊、壺、卣、彝等等與酒相關的器皿,它們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貯酒器、盛酒器和飲酒器三種。

    《醉翁亭記》中說“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然而喝酒和射箭下棋又有什麼關係呢?籌原本是竹木片或者竹木條,用來計數,華麗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貴材料製作。後世的漢語詞彙如運籌帷幄、籌劃等等,都是由計數的意思引申出來的。酒籌,顧名思義,就是喝酒的時候用以計數的工具。僅僅喝酒未

    免無聊,於是古人在喝酒時會進行比賽,制定規則,按照輸贏喝酒。所謂“射者中,弈者勝”,射和弈就都是為了確定喝酒的數量和順序而進行的比賽,而酒籌在比賽過程中則被用作數量標記。

    杜康

    據傳說,杜康就是第一個釀酒的人,這是有文獻根據的,《世本》雲“杜康造酒”“少康作秫酒”。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杜康就是少康,是夏代的一個著名君王。除此之外,古籍中再沒有留下任何記載,關於杜康生活的時代,他的具體身份,我們一無所知。既然商紂王有“酒池肉林”的暴虐行徑流傳於世,說明商代就已經有酒了,如果杜康真的是造酒之人,那麼他生活的時代必然還在那之前。由於杜康是第一個釀酒的人,所以後世常用“杜康”來指代酒,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正是如此。

    曲水流觴

    按照舊俗,夏曆的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人們要到水邊洗去汙穢,佩戴香草,稱為祓禊,即上巳節。後來增加了踏青遊玩、臨水宴飲的內容,而且常常固定在三月三日舉行。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晉代永和九年(353)

    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們在蘭亭修禊後,舉行了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大獲成功。人們在彎曲的溪水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漂下,酒觴在誰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要賦詩飲酒。正是由於這次活動,王羲之的書法名作《蘭亭集序》才得以問世,從此曲水流觴也成了上巳節的一個固定習俗。

    帳飲

    帳飲是一種送別的習俗。在遠行人出發的那一天,朋友們送行,一般出城之後,會就地在野外搭建一個帷帳,遮擋其他行人的視線,大家在裡面飲酒談話,做最後的告別。柳永《雨霖鈴》中的“都門帳飲無緒”,說的就是在城門處帳飲送別的場景。

    酒旗

    酒旗,亦稱酒望、酒帘、酒幌等等,是酒家懸掛在門口,用於宣傳和招徠客人的旗幟。《韓非子》中講過一個故事:有個人賣酒為生,他“升概甚平(不偷斤短兩之意),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然而酒無論如何也賣不出去,他非常不解,向鄰居智者楊倩求教,楊倩回答說是因為你家裡有一隻獵犬,把客人都嚇跑了。《韓非子》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明有才能的人往往被明主身邊的佞臣阻撓,無法施展治國之道的情況。此處卻要強調一下“懸幟甚高”這句話,它說明,在《韓非子》成書的戰國末期,酒家就開始用酒旗來招徠客人了。所以說,看到酒旗就等於找到了酒館,看到酒館想到飲酒,一種或豪邁或惆悵的心情就油然而生,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說“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渲染的就是惆悵的心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網際網路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