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面人14

    不要說四個方面,只要一個方面專注就足以成名醫,看病找到一個老中醫,只切脈,就大致知道病情,患者說不說病情影響不大。治療效果很好,通常一劑就感覺到效果,都是對症下藥很快立竿見影。可找到這位中醫之前找了六位中醫,水平很爛,口頭禪就是中醫見效慢,自稱效果不敢給保證還說這就是謙虛表現,結果一兩個月啥效果都沒有,浪費了好幾個月。所以不要輕易找中醫,庸醫太多,特別公立醫院什麼中醫專家,基本都是騙吃騙喝廢物。即使有好的中醫,但中藥質量都是沒保證的,與幾十年前那時老中醫親自檢查處理的態度差遠了。運氣好中藥沒問題,煎藥也是一門學問……種種下來,如果非萬不得已或有把握情況下,珍愛生命,遠離中醫!

  • 2 # 馬友明79

    一般情況下,中醫望聞問切足夠對疾病作出辨證診斷,中醫強調發揮人的潛能而非機器,所以沒有儀器裝置的支援,並不妨礙中醫的正常工作;但是中醫又是一個充滿包容性的體系,並不排斥現代檢查檢測技術,藉助這些手段可以排查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檢查檢驗手段越來越強,越來越先進,但是檢驗檢查裝置再怎麼先進都無法找到真正的病因,對於所有慢性病來說,現代化的檢查檢驗裝置不可能發現真正意義上的疾病,如果有的話除了“原因不明”,還是“原因不明”,印證了老子所說的每句話“道之道,非常道”!病因是永遠不會在先進的檢驗檢查裝置面前顯形的!所以疾病的診斷還是要靠醫生的綜合分析,現代檢查裝置的檢查結果,可作為醫生望聞問切診斷疾病後的參考補充。

  • 3 # 釋道放

    現代正規醫院裡,純中醫少了,存藥廢醫的思想,讓中醫這一傳世絕技,接受了”科學”的檢驗!算是走上邪路了!其效果可以看出,差盡人意。以前的效如桴鼓已經很少出現了,一個病吃一個星期的療程算是短的!中醫這套理論,是建立在自己那一套理論基礎上的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在天人合一基礎知識上,創造性的運用五運六氣,陰陽平衡理論得出的結果。而望聞問切的診斷手法是與之一脈相承的。一系列的症狀,自你走進中醫身邊,他便會觀察到大致的陰陽狀態。然後聞診,聽你說自己哪裡不適,瞭解你的身體狀態。問主訴,一些你沒有說清楚的地方,六經位置,氣血虛實,表裡寒熱等陰陽狀態。脈診複核之,一切症狀,均以脈來轉合,靠切脈知道陰陽之薄厚,氣之往復,六經加臨狀況,司天在泉情況。然後綜合四診,對應用藥。民間中醫沒有精密的儀器,依靠四診判斷病情,繼承了中醫的精髓,故有“中醫在民間”一說。大醫療單位,西醫檢測裝置齊全,卻象去了勢的狗,沒有了中醫的精髓,只看到有瘤子,不知道氣血盛衰,不知道寒熱溫涼,不知道陰陽虛實,不明瞭表裡寒熱,用西方那套標準作尺子,卡掉了大概六成中醫醫學精華,剩下的恐怕只有用手術刀挖腫瘤了。

  • 4 # 陳大夫53802887

    其他人我不知道,老漢我自十九歲至現在憑的就望,聞,問,切,我查出來的病醫院基本都能查證,醫院查不出來的病我也能查出來,當然日後在病人自身或醫院現代儀器證實當時我的望,聞,問,切是比較準的。老漢我沒什麼大本事只不過比那些個混飯蒙人靠廣告騙人的強一點,這一點就是說人話辦人事。

  • 5 # 桃花潭水千尺深

    有啊,我兒子今年跟師兩年,老師是祖傳四代,他兒子不學中醫,他怕失傳,所以收我兒為徒!親歷過他治好牛皮蘚,還有咽喉癌,面板癌,還有一個溏洩四十多天,去醫院檢查沒毛病的老婦女,兩個禮拜止瀉!另有二龍丹,專治口腔潰瘍,可以無效退款!咽炎包好,無效退款!帶狀皰疹,五付包好,無效退款!升降丹不知道諸位聽說過沒,地方很有名氣!不服者可來試試!

  • 6 # FBH245781315

    望聞問切只能在民間才能看到了,但能不能治病又是另一回事!至於現代的中醫院,也就是穿著白大褂拿著聽診器看著化驗單ct片碰共振的所謂中醫生,開著中醫藥,美其名曰:中西綜合…

  • 7 # 證悟5003

    不光是現代的中醫,就是古代的中醫診斷病情用的也是望聞問切。不過由於受到小說電視等等的誇張渲染,把切脈給形容的神話了,連什麼懸繩切脈都出來了。實際中醫的切脈,也只是望聞問切中的一部分,由於中醫診斷的大部分是氣血虛實,經絡的病變等等都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因此,讓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用科學不科學來懷疑,人們習慣的相信自己的眼睛能夠看到的東西,所以,對中醫的這些看不見摸不到的氣血虛實,經絡的病變的診斷產生疑惑,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 8 # 華1524219

    因消化不良、到三甲醫院看名中醫,誰知道一開口就問,做腸鏡沒有?好失望,結果真的做腸鏡,沒事,但有痔瘡,醫生說要動手術割掉才行。無語!!!

  • 9 # 健康保姆

    中醫望診歌訣,一眼就看出病根!"望聞問切"是中醫診病的基礎,也是中醫必學的技巧,這其中"望"居首位,是為上工;很多有經驗的中醫師看到病人,不用問診,不用號脈,一眼就可以看出病結所在,這其中自然有規律可循,這篇面診歌訣就是中醫裡面流傳最廣的一首。

    腎虧眼肚黑,肺熱鼻頭紅,

    瘦人肝火盛,贏弱氣虛防,

    肝盛兩眸赤,寒喘兩顴烏。

    肝熱皮毛燥,脾熱眼顴紅,

    多痰眼肚腫,寒胃口唇青,

    多風藍眼白,痰溼眼中黃,

    夾色眼昏暗,足傷月脖沉。

    氣虛面浮腫,多汗面唇青,

    失血烏年壽,遺洩面青黃,

    額焦宜補水,唇白勿嘗寒,

    痛病眉心皺。火燥額堂烏,

    困喉發噎食,困口發胃寒,

    顴赤清肝肺,肥盛痰要除

    面黑藍防洩,眼圓突防狂,

    洩瀉面黃白。腹痛白麵唇,

    鬼驚面藍黑,絕胃口門青,

    似鶴成癆症,如紫定骨蒸。

    面黃如染紙,腸風及血崩,

    服毒白人口,發紅下血癥,

    怪部黑憂症,斑纏亦同評。

    眼沉成眼病,鼻醜腰不寧,

    鼻上成三折,手足斷宜驚,

    懸針靈鎖印,中焦病必成。

    痰盛面光亮。氣緊腰痺防,

    諸病宜查此,臨症不張忙。

    這篇面診口訣,不僅是醫生,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學學,早發現,早治療,防患於未然,千萬不要熬成大病,悔之晚矣。中醫認為,五官與身體的五臟健康息息相關,五官氣色之好壞透露出人體健康的蛛絲馬跡。因此,只要善於每天早晨在照鏡子時好好觀察臉上一些變化,再綜合自覺症狀等,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就能大致掌握,可以讓你及時就醫。

    一、臉色:氣血是否順暢:面部的色澤是氣血透過經絡上注於面而表現出來的,氣血的盛衰及執行情況,必定會從面色上反映出來。

    1、臉色潮紅:心臟可能有問題。臉色常常像嬰兒一樣經常紅撲撲的人,並非是好事,尤其需要注意心臟方面的健康狀況,比如患有狹心症、心肌梗塞的人,或是有這些疾病潛在病因的人,多半擁有一個紅紅的臉蛋。當身體的血液迴圈不良時,就會使得體內熱氣不平衡,而造成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的狀況,同時腿部容易累積過多的水分而呈現浮腫的症狀。心臟若無法正常運作,就會造成體內的熱分佈不均而使得臉色容易潮紅。

    二、臉上長斑:警惕婦科疾病。臉上長了斑,除了妊娠期和口服避孕藥外,更多時候,反映出一些女性內分泌失調性疾病,諸如月經不調、痛經、子宮附件炎、不孕症等。中醫將成年女性面部色斑稱為“肝斑”,並認為肝鬱氣滯的人易出現面部色斑,也就是說,情緒異常與面部色斑的形成和加重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調暢情志才是預防和治療面部色斑的關鍵。

    溫馨提醒:

    1、臉色發黃是脾虛的表現,如果突然出現臉色變黃,則很可能是肝膽功能不佳的跡象,急性黃疸型肝炎、膽結石、急性膽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會發出上述“黃色警報”。

    2、臉色發黑是腎虛的表現,應適當多吃一些補腎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等。當肝臟發生毛病時,臉色和眼睛通常會有變化。

    3、眼睛:反映肝臟問題。當肝臟發生毛病時,通常臉色和眼睛會有變化,如臉色發青,眼睛容易疲勞、視力減退、眼白部分變黃、容易流眼淚等。

    4、眼白泛黃:預示肝膽出毛病了。若血液中分泌出過多的膽汁,則會出現眼白泛黃的症狀。這是因為膽汁本身為黃綠色的液體,由肝臟細胞分泌出來並貯藏在膽囊之中,具有幫助分解體內多餘脂肪的作用。當膽囊或肝臟的功能運作不良時會造成膽汁堵塞滯留,使得原本應從肝臟經膽管送到膽囊的膽汁從中漏出而流入到血液中,就會產生眼白泛黃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患上肝炎的人眼睛和面板會發黃的緣故。

    中醫望診臨床用的非常廣泛,今天主要介紹望頭部方面的經驗,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二、望頭

    1.望頭:

    巨顱——頭形過大,同時伴有智力發育不全,多是先天不足,腎精虧損;也可由於腦積水引起。

    小顱——頭形過小,同時伴有智力發育不全,多是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方顱——小兒前額左右突出,頭頂平坦,顱呈方形者。是腎精不足或脾胃虛弱,顱骨發育不良的表現,可見於佝僂病、先天性梅毒等患兒。

    2.囟門

    囟陷——囟門凹陷,多屬虛證。見於吐瀉傷津、氣血不足和先天精氣虧虛、腦髓失充所致。

    囟填——囟門高突,多屬實熱證。多為溫病火邪上攻,或腦髓病變,或顱內水液停聚所致。

    解顱——囟門遲閉,骨縫不合,多是腎氣不足,發育不良的表現。

    3.頭的動態

    頭搖——頭搖不能自主,多為風證。無論成人或小兒,多為肝風內動之兆。

    三、望發:青壯年脫髮或頭髮稀疏易落,乾枯不榮,多屬腎虛,或血熱。突然出現片狀脫髮為斑禿,多為血虛受風。小兒髮結如穗,乾焦稀少,生長緩慢,容易脫落,為疳積的表現之一,多屬脾病,消化不良。

    四、望面

    1.面腫

    (1)水腫病——分陽水和陰水。

    陽水——眼瞼頭面先腫,上半身腫甚,多由外邪侵襲,肺失宣降所致。

    陰水——下肢足部先腫,下半身腫甚,多由脾腎陽虛,水溼內停所致。

    (2)抱頭火丹——面部紅腫熱痛,色如塗丹,多由風熱火毒上攻所致。

    (3)大頭瘟——頭腫大如鬥,面目腫盛,目不能開。多由天行時疫,瘟毒上攻所致。

    2.腮腫

    痄腮——一側或雙側腮部突然腫起疼痛,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按之有柔韌感,為感受風溫毒邪,壅阻少陽所致。

    發頤——顴骨之下,腮頜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發疽。多為陽明經熱毒上攻,氣血凝滯而成,多為難治之證。

    《中醫舌診口訣》上篇,一看就懂,人人都可掌握!舌診是中醫望診的一部分,是中醫臨床的必備技能。

    一、臟腑經絡與舌象形成的聯絡

    【歌訣】

    心肝脾腎系舌本,經脈經別經筋通,

    三焦膀胱胃三腑,經脈經筋連舌中。

    苔乃胃氣燻蒸成,五臟六腑與胃通,

    並與腎氣不分離,先天后天兩作用。

    臟腑精氣營於舌,病變也可觀舌容。

    二、舌面的臟腑部位劃分

    【歌訣】

    舌尖心肺脾胃中,兩邊肝膽根腎蹤,

    上以候上中候中,下以候下臟腑同。

    【解析】臟腑病變反映於舌面,有一定的分佈規律。

    舌尖——屬心肺。

    舌中——屬脾胃。

    舌邊——屬肝膽。

    舌根——屬腎。

    三、舌診的臨床意義

    【歌訣】

    舌診意義要記住,正氣盛衰觀舌質,

    病位深淺察厚薄,病邪性質重苔色,

    病勢進退多方察,立法處方遵舌象。

    【內容】綜合舌診的臨床意義,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判斷正氣的盛衰 舌質由臟腑氣血所主,察舌質重點在於瞭解臟腑氣血的盛衰。所以判斷正氣的盛衰主要在於觀察舌質的神、色、形態各方面的變化。如舌質紅潤,為氣血旺盛;舌質淡白,為氣血衰虛;舌色晦暗,枯槁無華,是為失神,提示髒氣衰敗,正氣大傷,預後不良。此外,舌苔的有無,又可反映胃氣的存亡,故舌光無苔,表示胃氣衰敗或胃陰枯竭,正氣已衰。

    (2)判別病位的深淺 外邪入侵機體,隨邪氣侵犯部位的淺深,舌苔、舌質會出現有規律的變化。薄苔多為疾病初期,病位尚淺,病邪在表;厚苔多為病邪入裡,病位已深。隨著病邪由表入裡,苔色也由白轉黃或灰黑。舌質的顏色也反映著熱邪入侵的層次,紅舌者邪尚在氣分,絳紫者則邪已深入營血。

    (3)辨別病邪的性質 不同性質的病邪,舌象出現不同的反映。舌苔黃色或灰黑乾燥多屬熱,苔白或灰黑滑膩多屬寒;舌苔腐膩常為溼濁痰食內阻;舌質紫暗或紫斑,為瘀血之徵。

    (4)推斷病勢之進退 由於舌苔的變化反映著正邪消長和病位的深淺,所以,觀察舌苔的變化可以推斷病勢的進退。這在急性熱病中尤有特殊意義,如舌苔由白轉黃、變黑,多見病邪由表入裡,由輕變重,由寒化熱,說明病進。反之,若舌苔由黑轉黃再變為薄白,是邪熱漸消,說明病退。

    (5)指導臨床立法及處方用藥 舌象的狀況,是臨床立法、處方用藥的重要依據之一。如風溫初起,外邪襲表,苔薄白為邪在衛分,可用辛涼宣透的銀翹散或桑菊飲。苔若轉成純黃無白時,為邪入氣分,同時若見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等症狀者,可清氣分之熱,用辛寒清氣的白虎湯。一旦舌色變成紅絳,標誌邪熱已深入營分,可用清營透熱的清營湯。若舌色變成深絳或紫絳,為邪熱陷入血分,又宜用涼血散血的清熱地黃湯(犀角地黃湯)等。

    舌象分舌質和舌苔。舌質是舌的肌肉和脈絡組織,依賴於氣血的濡養和津液的滋潤;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由脾胃之氣蒸騰而成。厚薄反映邪氣的強弱,潤燥反映津液的榮枯,腐膩反映痰溼胃濁與食積內傷,剝脫反映胃氣與氣血。白苔代表寒溼,黃苔代表熱證,灰黑苔代表熱之極盛、陰寒內盛或痰溼久鬱。

    論診病須知四診!診病之法,無過於望、聞、問、切,所謂四診也。此四字無人不知,果得其法,病無不治。而醫多差誤者,口能言之,而心不能得,手不能應也。其中奧妙,本難盡言,然初學診病,果能得其大略,臨症留心,久之純熟,自然觸手成春。

    第一曰望。望者,望其色也。凡人五官,應乎五臟:目為肝竅,鼻為肺竅,耳為腎竅,口為脾竅,心開竅於舌,又心寄竅於耳。病在何官,即可知其在何髒矣。又五色配乎五臟:白屬肺,赤屬心,黑屬腎,青屬肝,黃屬脾。面現於色,又可推及五臟矣。面部多屬陽明,左顴屬肝,右顴屬肺。色有不當現而現者,可推而知臟腑之受克於何髒矣。凡此變化,言不能窮,而總以五行之生克推之,自然有得。昔扁鵲見齊侯,一望而知其病在腠理;又五日,而知其病在血脈;又五日,而知其病在腸胃;又五日,而知其病皆在髓。望之時義大矣哉!今人雖不敢希古神醫,而氣色之現於面者,未嘗不可望而知也。至望其舌,尤屬緊要。蓋病在臟腑,醫非盧扁,何能視見?而有可見者,除二便外,則舌為要。舌之可推測者最多。《傷寒舌鑑》三十六舌,不可不曉。《張氏醫通》加至一百二十舌,其繪圖大半以苔之裂紋為辨,以為精詳,實多造作,徒亂人意耳!予以為看舌之道,先看其有苔無苔。舌赤無苔,陰虧已極;兩旁有苔,中心無苔,有似紅溝,亦屬陰虧。薄薄苔痕,平人之舌。若苔濃則胃有停滯,白則夾寒,黃則夾熱,板則邪滯未化,腐則邪滯漸化。苔如米粉,邪滯甚重,在時邪門,雖白而幹,可以用下。然又必觀其堆之鬆緊,緊則為實;松又為虛,有用補而退者。舌苔焦色,屬熱所致。苔之全黑,火極似水,非下不可。然必審其燥與潤,燥生芒刺,熱重無疑;若黑而潤,絕不煩渴,反屬火不歸原,急宜桂、附回陽,稍進寒涼,則必隕命。此看舌之重在苔也。至於舌乃心之苗,脾脈連舌本,腎脈夾舌本,肝脈繞舌本。舌本紅,屬陰虛內熱;舌尖紅,屬心火;舌本紅腫或破碎疼痛,屬心脾積熱;舌強,屬痰熱;舌卷,屬肝氣欲絕;舌不能言,屬腎氣不至。此類由髒而發者居多,全在乎望之詳審,則望舌不誠要哉?

    《中醫診斷學》望色:望色就是醫者觀察患者面部顏色與光澤的一種望診方法。顏色就是色調變化,光澤則是明度變化。古人把顏色分為五種,即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診。五色診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診和全身五色診稱望色,但由於五色的變化,在面部表現最明顯,因此,常以望面色來闡述五色診的內容。

    望面色要注意識別常色與病色。

    1.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時的面部色澤。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所謂主色,是指人終生不改變的基本膚色、面色。由於民族、稟賦、體質不同,每個人的膚色不完全一致。中國人民屬於黃色人種,一般膚色都呈微黃,所以古人微黃為正色。在此基礎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較黑、稍紅等差異。

    (2)客色:人與自然環境相應,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動,人的面色、膚色也相應變化叫做客色。例如,隨四時、晝夜、陰晴等天時的變化,面色亦相應改變。再如,由於年齡、飲食、起居、寒暖、情緒等等變化,也可引起面色變化,也屬於客色。總之,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徵是:明亮潤澤、隱然含蓄。

    2.病色:病色是指人體在疾病狀態時的面部顏色與光澤,可以認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顏色都屬病色。病色有青、黃、赤、白、黑五種。現將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1)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證、驚風證、肝病。青色為經脈經阻滯,氣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滯,寒盛而留於血脈,則氣滯血瘀,故面色發青。經脈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痛也可見青色。肝病氣機失於疏洩,氣滯血瘀,也常見青色。肝病血不養筋,則肝風內動,故驚風(或欲作驚風),其色亦青。如面色青黑或蒼白淡青,多屬陰寒內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屬心血瘀阻,血行不暢;小兒高熱,面色青紫,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明顯,是驚風先兆。

    (2)黃色:主溼證、虛證。黃色是脾虛溼蘊表現。因脾主運化,若脾失健運,水溼不化;或脾虛失運,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氣血,致使肌膚失於充養,則見黃色。如面色淡黃憔悴稱為萎黃,多屬脾胃氣虛,營血不能上榮於面部所致;面色發黃而且虛浮,稱為黃胖,多屬脾虛失運,溼邪內停所致;黃而鮮明如橘皮色者,屬陽黃,為溼熱燻蒸所致;黃而晦暗如煙燻者,屬陰黃,為寒溼鬱阻所致。

    (3)赤色:主熱證。氣血得熱則行,熱盛而血脈充盈,血色上榮,故面色赤紅。熱證有虛實之別。實熱證,滿面通紅;虛熱證,僅兩顴嫩紅。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時,面紅如妝者,多為戴陽證,是精氣衰竭,陰不斂陽,虛陽上越所致。

    (4)白色:主虛寒證,血虛證。白色為氣血虛弱不能榮養機體的表現。陽氣不足,氣血執行無力,或耗氣失血,致使氣血不充,血脈空虛,均可呈現白色。如面色晃白而虛浮,多為陽氣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屬營血虧損;面色蒼白,多屬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

    (5)黑色:主腎虛證、水飲證、寒證、痛證及瘀血證。黑為陰寒水盛之色。由於腎陽虛衰,水飲不化,氣化不行,陰寒內盛,血失溫養,經脈拘急,氣血不暢,放面色黛黑。面黑而焦乾,多為腎精久耗,虛火灼陰,目眶周圍色黑,多見於腎虛水泛的水飲證;面色青黑,且劇痛者,多為寒凝瘀阻。

    第二曰聞。診病可聞而知者較少,然不可不辨也。外感聲多壯厲,內傷聲多怯弱。聞呼吸而辨其調否?聞鼻息而辨其利否?床帳內有病氣,知其邪之深;床帳內無病氣,知其邪之淺。語言舛錯,恐其邪之伏;語言清白,恐僅內之傷。哼聲不止,恐疼痛之難禁;怠惰懶言,恐形神之交憊。此皆聞之不可忽者也。

    第三曰問,尤不可不細。問其寒熱與否;問其有汗與否;問其頭疼、身痛與否;問其大解閉否;問其大便之或燥或稀或溏,並問解出之熱否臭否;問其小溲之利否、多否少否;問其溲色之或白或黃或赤,並問溲出之熱否臭否、清否濁否;問其夜尚能寐否;問其飲下之甘否,飢否吐否?問其胸胃之悶否;問其腹之痛否。痛而拒按屬實,輕則消導,重則攻下,雖痛喜按屬虛,或宜溫通,甚宜溫補。問其口中乾渴否;渴欲飲否;飲欲熱否;飲欲冷否;邪熱作渴,必然欲飲。陰虛內熱,渴不欲飲。問其有汗與否;汗出退熱否;邪從汗解,得汗熱退,或退不淨,再汗即淨。陰虛發熱,雖汗不解,屢發其汗,而熱轉甚。此非問不得而知也。而更有不得不問者,問其人向有舊疾否,或向有肝氣,或向有血癥。發散之藥性屬辛溫,太過則肝氣因之而發,消導之藥性多香燥,太過則吐紅便血之恙因之而發;外感未去,內傷加增,醫者何以處此?況病情甚多,凡有舊疾,必先細細問明,用藥兼顧,早為監製。問而知之謂之工,不誠然乎!中醫診斷十問歌

    “十問歌”始見於《景嶽全書·傳忠錄·十問篇》: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

    見定雖然事不難,也須明哲毋招怨。

    後見於清陳修園的《醫學實在易。問證詩》: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後又據衛生部中醫司《中醫病案書寫格式與要求》通知精神,改編為:

    問診首當問一般,一般問清問有關,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將診療經過參,

    個人家族當問遍,婦女經帶病胎產,

    小兒傳染接種史,痧痘驚疳嗜食偏。

    中醫醫生,知道怎麼問病人很關鍵!問 診(十問)目的和要點:1、熟悉問診的目的和重要意義。2、掌握問診的方法,主要內容及注意事項。主 要 內 容:1、問診的概念:問診是醫生詢問病人或陪診者,瞭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症狀和其它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診察疾病的方法。2、問診包括問一般內容和現症狀兩部分。問診的一般內容:問一般情況,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齡,性別,婚否,民族,職業,籍貫,現住址,過敏史等。問主訴。問現病史。問既住史。問個人生活史。問家族史。問現在症狀是問診重點。3、問診方法及注意事項:(1)重點突出:問診重點,即病人的主要病痛,圍繞重點有目的、有步驟的全面瞭解,不使遺漏。(2)語言通俗、客觀:不用患者不懂的醫學術語,不主觀套問或暗示,必要時可提示和啟發。(3)態度和善:對病人寄於同情,避免不良刺激,取得病人信任,幫助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4)詢問危重病人:扼要詢問,重點檢查,及時搶救,不詳之處再作補充。

    第四曰切,尤四診中之最要者。學人須將二十八脈細細推敲,《瀕湖脈訣》熟熟記誦,諸名家論症必論脈,多多考驗。臨症時心平氣靜,先以中指按定關脈,掌後高骨謂關也,乃齊下前、後二指,是為三部脈,前指按關前寸部也,後指按關後尺部也。先浮按,次中按,次重按,每部各浮、中、沉三診,合為九候。毋庸以二十八脈來尋病脈,而病患自然現出何脈。大抵浮、沉、遲、數、其象易明;洪、微、弦、滑,亦尚可曉;其餘脈象,初學不易推求,然久熟貫串,自能領會。雖仲景先師,謂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正要人細心領會耳!不然脈之不知,何能診病耶?至於何脈主何病,有獨見者,有兼見者,有三四見者。如傷寒脈必浮而兼緊,傷風脈必浮而兼緩,風寒化熱脈必浮而兼數,由熱生痰脈必數而兼滑。又如肝病脈必弦,有熱必兼數,犯胃生痰必弦數而兼滑。凡病可從此類推。至於獨大、獨小、獨數、獨弦,更可以尋病之所在。或脈本六陽,陰必先虧;或脈本六陰,陽先不足。用藥另有斟酌。病雖變幻無窮,總不外乎五臟六腑,三部九候果能無差,自能按經施治。予論雖言大略,而學人從此入門,加以工夫考校,何患醫道之不明哉?

    八綱包括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中醫辯證的總綱,是中醫辯證方法的基礎;八綱又以陰陽為總綱,即表,熱,實屬陽;裡,寒,虛屬陰。八綱辯證,還用於指導治療用藥,如“寒者熱之”(寒證用溫熱藥);“熱者寒之”(熱證用寒涼藥);“虛則補之”(虛證用補益藥);“實則瀉之”(實證用攻伐藥)。

    (一)表裡:概括疾病部位。

    1.表:病在皮毛,病勢較淺。證見發熱,惡風寒,舌苔薄白,脈浮為主。(兼有頭身疼痛,鼻塞,胭癢痛,咳嗽等)。

    2.裡:病在臟腑,病勢較深。

    A:表邪不解而入裡:證見不惡風寒,但發熱,舌紅苔黃,脈數。(或出現臟腑症狀);

    B:外邪直接侵犯臟腑而發病,如腹部受涼,或過食生冷而傷脾胃,發生腹痛,腹瀉等裡證;

    C: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直接致臟腑功能失調。證見食慾不振,氣短,乏力,失眠,健忘等證;

    3.半表半里:屬於少陽經證:寒熱往來,胸脅脹滿為主證,(伴噁心嘔吐,不思飲食,心煩,口苦,咽乾,目眩,脈弦等)。

    (二)寒熱:辨別疾病屬性。

    1.寒:感受寒邪,或人體機能衰減而陰盛,證見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蒼白,手足冷,尿清長,便溏,舌苔薄白而潤滑,脈遲等。

    2.熱:感受熱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盛而陽盛,證見發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耳赤,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幹,脈數等。

    (三)虛實:辨別人體正氣強弱與邪氣盛衰。

    1.虛: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如缺乏鍛鍊,飲食失常,年老體弱,婦女生育過多,或大病,久病,失治,誤治等),證見面色蒼白或萎黃,身疲乏力,神疲,心悸氣短,疼痛喜按,盜汗自汗,大便溏薄或滑脫,小便失禁,舌質嫩少苔或無苔,脈無為。

    2.實:包括風熱犯肺和臟腑功能失調(肝氣鬱結等)以及其所產生的病理產物(痰飲,瘀血,水溼,腫塊等)。

    常見表現是:形體壯實,精神煩燥,聲高氣粗,胸脅脘腹脹滿,疼痛拒按,便秘或熱痢下重,尿短赤澀痛,舌質粗老,舌苔厚膩,脈數實有力等。

    (四)陰陽:八綱的總綱。

    1.陰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氣短聲低,體倦懶言,口淡不渴,尿清,舌苔薄白,脈沉遲微弱等,其病屬寒,屬虛。

    2.陽證:精神煩燥,唇紅面赤,身熱躁動,聲高氣粗,口渴喜冷飲,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其病屬熱,屬實。

    臨床上,應該把八綱有機地結合起來,如:1.表證的寒熱虛實,2,裡證的寒熱虛實,3.寒熱證之虛實等等。

    八綱辨證是中醫各種辨證的總綱。辨證的過程,是以 臟腑、經絡、 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透過望、聞、問、切四診所蒐集的症狀,體徵等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絡,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辨證和論治,是中 醫理、法、方、藥在臨床上具體重要的兩個環節,兩者相互聯絡,不可分割。辨證是認識疾病,論治是針對病證採取相應的治療手段和方法。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檢驗辨證正確與否的客觀標準。

  • 10 # 張庫41

    只要是正規中醫,無論老舊都一樣,就看的那種中醫,純中醫是把人看成整體治療,在結合八綱變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懂十四經脈會點壓各種穴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秤座女生2010年的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