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梁養生匯
-
2 # 四喜和五福的幸福生活
小時候,農村生活貧窮,一年吃不到幾塊肉,白米飯都是奢侈品。有一次,我往玉米粥裡放了點豬油,覺得真是香啊!
-
3 # 主播騷操作
小時候家裡自己種的蔥花,自己養的雞下的雞蛋,媽媽自己做的煎餅,蔥花炒雞蛋卷煎餅,那時候吃著真香,現在吃不到了。
-
4 # 龍年多媒體
十多年前,在華北省會城市的一個破舊的工廠大院裡練車學駕照。這個工廠旁邊的廠房正在拆除,來自四川的施工隊在這裡工作。他們都是來自四川的老鄉。
這一天,我和另一個師兄練車至中午,飢餓難奈,此刻,工地方向飄來飯菜的香味,惹得飢腸轆轆的我們心猿意馬。
我們順著香味走過去,看見剛剛下工的四川老鄉們正在開飯。自帶的川廚大嬸在磚頭砌好的臨時灶臺上的大鍋裡翻炒著四川經典名菜:回鍋肉。黃橙橙的豬肉片和著青綠色的蒜苗和鮮紅的辣椒,聞著那個香哦,快饞死我們了都。
我們竟然鼓起勇氣怯生生說了句:額,能不能給我們也吃一碗,我們給錢。
四川大嬸笑了一下。順手拿著碗,給我們盛上滿滿的大米飯,鏟了一堆回鍋肉蓋在上面,遞給我們,說:吃吧,不要錢。
我倆捧著熱氣騰騰的大米回鍋肉,緊挨著老鄉們一起蹲在牆角,狼吞虎嚥。
這個回鍋肉大米飯的滋味真的美輪美奐,十多年過去了,至今仍令我念念不忘。我只想對那些善良勤奮的老鄉說,祝你們一生平安幸福!
-
5 # 博丫頭兒
小的時候家裡條件都不好,只有在別人家辦酒席的時候才能吃到的油炸的豬肉。類似於現在的酥白肉,外面裹著澱粉,甜甜的,很好吃。因為平時吃不到,所以就特別特別期盼誰家辦酒席,可以解解饞。呵呵,我是一個饞丫頭啊,那種入口即化的感覺,那種幸福的感覺是現在的孩子再也體會不到的。現在長大了,生活條件都好了,即使是同樣的東西也吃不出童年的美味。80後的我們,一份獨有的童年回憶,一份難忘的美食。
-
6 # 73神牛
上學的時候,老師天天講“五講四美三熱愛”,每人放學回家要做好事“學雷鋒”。
這是一個作業,每週都要評選優秀個人的,有經常撿到錢交老師的,有幫“五保戶”幹活的。可是我身邊既沒有“五保戶”,我也撿不到錢。(那個經常撿錢的同學,是撿的自己家的錢,後來露餡了)咱不能老當拉拉尾,給班級拖後腿不是。
家門口有個鄰居老太太,小腳,挺乾淨利索的。她女婿是我父親的同事,和她挺熟的。
說實話,那時候老太太在學生放學時,都不怎麼敢在馬路邊上站著。只要一站,保證有幾個孩子過來給扶馬路對面去,第二天就有交差的了。
所以我每天放學上她家門口守著,一出門咱就扶著,把老太太都造楞了。
這樣我也可以交差了,但不能天天扶啊!也幫老太太打打醬油,買個醋啥的。咱是天天做好事不留名的紅領巾呀!
一天又跑她家門口等著去了,就聞到她家屋裡飄出陣陣香氣,一聞就是鹹魚的味道。肚子怎麼就不聽話的骨碌骨碌叫起來了,進門問問今天有啥可幫忙的呀?
看見她在鍋裡往外拿餅子,邊拿邊來回顛著,不時的吹吹手指(燙啊)。餅子的中間是一盆鹹鮁魚。
她看見我來了說“幫姥姥把魚端桌子上去。”今天的作業又完成了,趕緊給端上桌了。就是聞著魚和餅子的味,不自覺的嚥了咽口水,而且眼睛也離不開這餅子和鹹魚了。
老太太掰一塊餅子,揪一塊魚說“別燙著,快吃吧。”嘴裡說著不要,怎麼就伸手接過來了呢?
餅子是豆麵和新玉米麵摻一起貼的,靠鍋的那一塊有金黃的肐,吃一口,甜,香,脆。就一口魚,鹹,鮮,香正好和餅子的味道相得益彰。
現在我們這的飯店,餅子鹹魚幾乎每家都會做。幾天前去一家有名的漁家樂吃,餅子和鹹魚已經做的高大上了。
餅子切小塊油炸至金黃酥脆,魚也煎的冒油,還配上小蔥,生菜。
我告訴老闆,沒有從前的味。他竟然也有同感說,以前的東西是原生態,最簡單的方法就很好吃。
最重要的是,你以前肚子裡裝的什麼。吃個餃子還得等過年,現在跟以前比不就是天天過年麼?所以你也吃不出,以前的味了。
-
7 # 昨日將至
最難忘的美食,不是忘不了味道,而是忘不了分享美食的人。2018年,我和妻子孩子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兩個大人加一個小不點,從北京出發,到達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地。沒有報團,完全自我規劃,一路上走走看看,吃吃喝喝,與家人的旅行好不愜意。這一路的美食我都印象深刻,因為是與她們同在。孩子還小其實主要就以吃為主,在機場等飛機吃起來,到達一個目的地,點菜,吃起來。回酒店吃起來,吃的不亦樂乎。印象最深的是我們在南京夫子廟的美食,訂的酒店在那裡面,我們晚上大概10點多到的,夫子廟人流已經少了特別多,到酒店我們簡單收拾一下,依然忘不了出去玩耍。第二天在夫子廟排隊品嚐那個蟹黃包,味道其實已經記不清了,就是我們三個排隊等待美食的場景,依然清晰。到中午我們直接去特色飯店大吃一頓,我要求不高,出去玩中午晚上吃飯要喝瓶當地啤酒。我老婆是要必點當地特色,什麼赤豆元宵,鴨血粉絲湯,鹽水鴨等等,都來嘗一嘗。孩子也像模像樣的拿選單點點菜。真的整個過程,就算10年後依然歷歷在目。
-
8 # 365王媽媽
家鄉的美食,帶著一種特別的味道,讓人最熟悉,最懷念。
年輕時南下工作,離開家鄉,雖然周圍熱熱鬧鬧,但這第一口飯菜卻難以下嚥,吃的每一口都覺得乏乏無味。
我記憶裡的家鄉美食是我媽媽煮的魚,泥鰍,黃鱔。
我五十年代出生在四川的農村。那時候糧食定量供應,有各種糧食票。用肉票換來的一點肉給大人吃,因為吃了肉禁得住餓,大人要下集體幹活,生活雖然緊張,卻也過得下去。
小孩也要吃肉。自己去抓。河溝,水庫,水田都是我們的戰場。
早上在河溝邊的土裡挖一個拳頭大深半米的洞,晚上洞裡全是魚。那時候沒有用農藥,化肥。魚,蝦,黃鱔,泥鰍太多了。
我媽媽會用酸木瓜煮鯽魚湯,放一把辣椒。木瓜的酸,鯽魚的鮮。
泥鰍黃鱔哪怕用清水煮的,也好吃。
而我會用南瓜葉子包著泥鰍,黃鱔烤著吃。肉香帶著南瓜葉子的清香。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吃米吃肉不用再計劃著吃了,田裡卻很少能捉到泥鰍、黃鱔、鯽魚了。
我也會用酸木瓜煮鯽魚湯。我的孩子卻用錫紙包泥鰍黃鱔烤。
回覆列表
今年過年如往常一樣回了老家湖南衡陽常寧,感覺小時候記憶中的年味越來越淡,惟有悵然。小時候的玩伴已離鄉遠去,懂年俗的老一輩也多已離開,我嘗試在歷史和食物中尋找小時候的年味及背後的文化。
家鄉的風景
今天食物越豐富,年味感受越貧瘠
北方俗語說“臘八一過就是年”,但我記憶中,家鄉不過臘八節,真正感覺要過年了還是要到臘月二十一,所以“二十一,莫著急”就非常貼切了。每每跟著父母去街上置辦年貨便會心花怒放,因為可以吃到很多平時吃不到的零食,其中最喜歡的是“貓耳朵”和西瓜子,當年的糖果和餅乾大多是最簡單的酥心糖和蔥香餅乾,今天大多已替換成了曲奇、開心果和巧克力,食物豐富了,小時候捨不得吃的感覺卻再也回不來了。那時瓜子和花生一般是幾家合著炒,公用一個大灶,用龍頭鍋,柴火中還可以烤番薯和芋頭,那是額外的獎賞。
貓耳朵
雖然小時候覺得雞魚等肉類好吃,但自家做的豆腐和粑子才是記憶深處最濃的年味。豆腐一般也是幾家合做:有人磨豆子,有人燒火,有人壓豆腐,有人炸豆腐……這大概是集體主義時期的分工合作殘留吧,但那種熱火朝天喜氣洋洋的氛圍今天已很少見了。豆腐出來之前會有豆漿、豆花和豆腐皮,小時候覺得這些可以吃非常神奇,因為豆腐一般不生吃,但豆腐成型之前的半成品卻可以直接吃,太不可思議了。後來進城讀中學、去北方上大學,才知道小時候的自己太過孤陋寡聞,但年幼的想法卻是很好玩呢。
龍頭大鍋炸豆腐
粑子又名餃粑,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純糯米粉製作做的又叫餈粑,火烤、油煎都非常香甜可口;糯米粉加水調成糊狀,上面放上幾顆黃豆,油炸後的食物叫作豆油餅,吃起來香脆可口;紅薯切成條,放在糯米糊糊裡,再一起油炸,叫紅薯餃粑,紅薯的脆軟加上糯米的香甜,美味異常,吃過難忘。這幾種食物到今天我都十分愛吃,但現在已不多見,而且機器做出來的也不那麼美味,除了原料不同,大概還有對食物的珍惜和對家人的感情吧。
紅薯餃粑
找回年味,先了解傳承年俗背後的文化
今天很多人都在感嘆年味的淡薄,但大多並不瞭解年俗背後的文化,不知道那些年俗為何值得保留、怎麼保留。春節期間,我翻出了乾隆《衡州府志》、同治《常寧縣誌》,瞭解春節前後時序風俗,對照小時候印象中和今天殘留的年俗,從文化角度來理解年味。
《衡州府志》
“冬初上墳祭掃如清明”(同治《常寧縣誌》),想起初去廣東上班,聽其他地方的同事說春節要祭祖,還覺得很奇怪,其實年節禮俗傳統中一直有祭祖這一項,只是在歷史發展中,很多地方已逐漸失傳了。
“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節,是日拂除粱塵,至夕設酒焚香楮祭祀灶,傳灶神朝天申奏人間善惡。”(同治《常寧縣誌》)全國都有俗語說“二十四,掃房子。”不過,說這一天是祭灶神節更為家喻戶曉,乾隆《衡州府志》說了灶神夫婦名字,並明說了是向玉皇大帝彙報。還有說是為了用糖黏住灶神夫婦的嘴,所以那天會有“寸金糖”、麥芽糖吃,這樣是為了讓灶神“彙報工作”時嘴甜些,為百姓多說說好話。
“除夕。設酒焚香祀神祭祖畢勝爆竹。家人會飲,曰團年。換桃符,貼門神,以紅紙書春聯貼牖戶,燈燭圍爐達旦,謂之守歲。杜詩云: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同治《常寧縣誌》)團年飯、守歲是已流傳下來的除夕年俗,“換桃符,貼門神,以紅紙書春聯貼牖戶”現只留下貼對聯,且時間提前了,貼門神今天家鄉非常少見,“小門神”神荼、鬱壘今天大概會更加寂寞吧。
每家每戶都貼上了新春聯
這裡的杜詩為杜甫的《杜位宅守歲》,乾隆《衡州府志》關於除夕除了這首杜詩,還引了一句“歐詩云:隋宮守夜沈香火,楚俗驅神爆竹聲。”指的是歐陽修《除夜偶成拜上學士三丈》。
關於春節,“元旦昧爽,啟戶向吉方出行,焚香楮拜祖先,然後以序拜其尊長,親鄰往來相拜賀。爆竹聲喧,是日禁掃地……”(同治《常寧縣誌》)“正月一日為元旦,昧爽,啟戶向吉方出行,設香楮酒果拜祖宗,然後少長以序拜賀。飲屠蘇酒。親友往來,互相拜賀。城市擇日列肆……”(乾隆《衡州府志》)兩段差不多,遵照年俗“大年初一禁掃地”的大概也不多了吧,最多是垃圾先留著,不倒掉。至於這裡說的“屠蘇酒”,大概是用米蒸餾的“鬍子酒”吧,這以前倒是沒想到。
一年團圓時
媽媽做的年夜飯
其中很多祭祀相關文字提到的“楮”就是錢紙。楮樹皮是製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這裡是紙的代稱,也就是民間所謂的紙錢,家鄉人稱此行為為“燒錢紙”,祭祀活動中和燒香一起進行。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用上了電子鞭炮
爆竹的基本消失是年味遠去的一個重要的象徵。小孩放煙花、鞭炮的樂趣也一去不復返了。《荊楚歲時記》有云:“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今天大概也沒人相信有惡鬼了吧,哪怕是曾經巫風盛行幾千年的楚地。
舞龍
春節上演湖南衡陽花鼓戲
“正月十五日,剪紙為燈,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有龍燈鰲山諸戲。街市遊觀,午夜不禁。”(乾隆《衡州府志》)希望今年“龍燈花鼓夜”能再來,雖然我沒空看啦,因為回深圳上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