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概是神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前置條件沒搞清楚

    第一是,古代弓箭的範圍是啥?要知道古代不止一種弓箭,英國長弓、中國反曲弓、日本竹弓,都是弓箭,殺傷力各自不同。我們就按照傳統意義上最強的英國長弓來說,最遠可以在300米距離上射穿鎖子甲,曾經創造出6000長弓手幹掉一萬多法軍包括近2000裝甲騎士的戰績。畢竟,這弓兩米2長,力量那是相當足的!

    當然,如果題目說的是日本竹弓,那就是另一碼事了。畢竟竹子這玩意,最大的優點就是便宜。

    我們看日本電影經常有一個武士被射得刺蝟一樣還嗷嗷叫著開無雙的場景,那都是很寫實的,因為箭輕,也沒啥破甲能力,如果武士有一身好盔甲,那還真是隻能破點皮。

    別看這弓它又大又長,但還真是殺傷力很不咋樣。

    至於中國反曲弓,也有很多不同的型別——有用輕箭拋射的壓制用弓,也有重箭平射的近戰用弓,金和後金(雖然這倆不是一回事但戰術很像)騎兵就很崇尚十數步內平射破甲,用的都是破甲重箭,射不遠,但在十幾米幾十米內能洞穿兩三層盔甲,再加上箭頭上多半都塗著點不乾淨的東西,那真是要了親命了!

    越大隻就越重,破甲能力越強,當然越重就射程越近,彈道越平直,瞄準指向性也更好。

    第二呢,一箭射死人這個概念,也很值得商榷。

    如果是射中要害,比如眼睛、主動脈、心臟、那肯定是一分鐘內必掛無疑。

    但是戰場上很難射這麼準,畢竟誰都會躲。所以一般都是能射到人身上就不錯了。

    一般只要穿著金屬鎧甲,或者比較厚的牛皮鎧甲,就很難當場失去戰鬥力。

    當然,古代都提倡用人畜糞便蘸一下箭頭再射出去,只要射進肉裡多半就感染或者破傷風了,最輕也是截肢,戰後多半就熬不過去,這也算是死了,但這不單純是弓箭的功勞,更多是細菌和病毒的作用,有了抗生素之後,弓箭的殺傷力就直線下降了。

    當然,在古代,炮灰小兵一般都沒有啥鎧甲可言,一波輕箭過去就能收割一大片,重箭那都是留給有鎧甲的精英兵的。

    所以,這個問題呢,大家看看就好,古代的弓箭當然是有殺傷力的,一箭射死人也是很正常的,但這麼問有點不好。

    以上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弓箭沒有殺傷力,早就不會出現在戰場上,事實上,弓箭不僅有殺傷力,而且是中國歷史上古代軍事戰爭中唯一的遠端攻擊性武器。

    弓箭從盤古開天地, 后羿射九日開始出現,一直到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都在使用,直到熱兵器大量裝備軍隊之後,弓箭才退出歷史舞臺,如果不是弓箭有莫大的殺傷力,和經久不衰的攻擊力,也不會使用得如此之久。

    弓箭通俗的說,就是一種遠端殺傷力兵器,如果沒有殺傷力的話,早在五千年曆史文明出現前就淘汰了,弓箭不僅有殺傷力,而且殺傷力還不小,只要在射程範圍之內,弓箭的殺傷力還是很大的。

    一般來說,弓箭的有效射程在150米之內,最大射程在200米左右,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是有很大區別的,有效射程是指弓箭能傷人的射程,最大射程是弓箭能射得最遠的距離,但射得遠並不代表能傷人,因為”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也就是說,射程越遠,弓箭的殺傷力越弱,一般來說在超過了有效射程之後,就很難再傷到人了,也就是說弓箭在超過150米之後,想射傷人就很難做到了。

    但也不是說在150米之內,就一定能射傷人,我們知道,古代打仗士兵是有鎧甲的,即使是在弓箭的射程範圍150米之內,如果射中了敵人的鎧甲,一般來說是傷不了人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鎧甲了,鎧甲的材料有銅、竹木、皮革,後期還發展了鐵甲,一般來說,弓箭是射不穿鎧甲的。

    但是作戰的軍人並不是全身都穿上了鎧甲,鎧甲一般護住人的要害部位,主要是胸前心臟位置及頭部,其他部位有可能有,有可能沒有,弓箭射來時,又不長眼睛的,有可能會射到沒裝備鎧甲的地方,就會受傷,這也是為什麼身上穿了鎧甲也會受傷的原因,不過因為護住了要害,即使被弓箭射中,也不會死亡。

    但是如果弓箭手組成箭陣,密集齊射,那麼弓箭的威力就很大了,由於射出的弓箭非常密集,造成的殺傷力會成幾何級數般增加,即使士兵身穿鎧甲,一般也會受傷,不可能全身上下全被鎧甲包裹,這時弓箭就顯出強大的殺傷力,不過這是密集齊射的效果。

    除了弓箭,中國歷史上還發明瞭弩弓,算起來也是弓箭的一種,不過是加強版,弩的射程比弓箭的射程遠一些,大概是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250米左右,弩的威力比弓箭的威力大一些,殺傷力更強一些。

    一般弓與弩不分家,所謂弓箭與弩弓在戰爭中一般是混合使用的,弩的射程遠,殺傷力大,甚至有些加強版的弩,比如床弩,是不方便單人使用,有時甚至需要2到3人才能配合使用,這個床弩的殺傷力就更大了,幾乎可以射穿一般的鎧甲,比如竹木材料的,但是金屬材料的鎧甲依然無法射穿。

    在戰國時期的秦國,曾有聞名天下的弩陣,聞之色變的箭雨,當敵人發起衝鋒,進入到弩陣的有效果射程後,弩陣所射出的箭殺傷力是很大的,一是密集齊射,二是加強版齊射,會給敵方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

    除此之外,弓箭還有另一種使用方法,就是騎射,用騎兵來射箭,騎兵射箭就與一般的弓箭手射箭產生的威力會更大,因為騎兵跑起來的話有一個慣性,箭從騎兵手上射出也會附帶慣性,就比一般的弓箭手造成的威脅更大,而且更加靈活,殺傷力也大增。

    一般來說,只有射中要害才會被射死,只要士兵身穿鎧甲,護住要害,就不容易被弓箭或弩弓射死,但是受傷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候在戰場上殺傷敵人,就是一種威脅,不僅僅是敵人身體上的流血受傷,但對敵人造成心理上的震撼。

    冷兵器時代,被弓箭射死的人一般很少,都是沒有穿戴鎧甲計程車兵,只要穿戴鎧甲,一般不會被射死,別看電視上那麼多人被弓箭射死,那都是假的,除非運氣實在差,被一箭射中眼睛,或者貫穿眼睛,但也有不死的,比如三國時期的獨眼夏侯惇,就是被弓箭射中眼睛,不也沒死嗎。

  • 3 # 青史回聲

    誰說古代弓箭一箭就能射死人呢?除非這箭上有毒或者射在要害部位,否則一般弓箭是不能一箭射死人的。

    作為冷兵器時代遠距離殺傷的武器,弓箭歷來就是被古代軍隊所重視的,不過自從火藥的大量運用於戰場,弓箭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了一種體育運動,也因此導致現代人對弓箭的厲害程度缺乏一個直觀的感覺。

    那麼弓箭的殺傷力如何?是否能夠一箭射死人?

    一般來說,我們的人體組織,屬骨頭最硬,但是相對於自然界其它物質來說,卻是最脆弱的。怎麼講?如果人類僅僅依靠身體來抵擋弓箭的金屬箭頭,哪怕是青銅箭頭,也是不可能的。不過這並不是說弓箭的殺傷力有多厲害,它可以令人受傷,但很難使人斃命,除非這箭頭上有毒,或者是射中了人體的要害部位,比如說心臟或頭部。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就是一箭射中李建成的心臟,從而一箭讓他斃命。

    不過要想射中人的要害部位,那是千難萬難,除非是萬中無一的神剪手,那是指哪射哪,不過一般人就不行了,所以古人就在箭頭上塗上了毒藥。三國時期,關羽攻打樊城,就曾經中了曹仁的毒箭,射中了胳膊,若非華佗的刮骨療傷,關羽很難活下來。

    當然了,這僅僅只是在一般條件下出現的情況。很多時候,弓箭是出現在戰場上,所以在實際作戰中,人人都是穿上鎧甲,戴上頭盔。因此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射中腦門卻不死的事情,畢竟顱骨還是比較結實的,再加上頭盔的作用,就更難一箭讓人斃命了,有時候甚至可以搶救一下,繼續指揮作戰,繼續上陣殺敵。

    所以說,弓箭的殺傷力還是有的,不過至於是否一箭能夠射死人,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 4 # 玩公園的鏟屎官

    看了大家的回答,作為一個傳統弓、競技反曲弓都玩的射箭運動愛好者來試著回答一下。

    現代射箭運動員無論中外,日常訓練和比賽使用的競技反曲弓拉力普遍集中在40-46磅左右,換算到清代的計量單位差不多4力左右,40-46磅左右拉力的弓在70米距離上對草靶、EVA箭靶這類高密度箭靶可以形成4-6釐米的侵徹深度。

    據我能看到的文章、文獻,清代前期士兵大概普遍可以開8力的弓,中後期基本也就只能開4-6力的弓,拋開古今身體素質差異不談,開4-6力的弓正常作戰並且形成一定的殺傷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接下來再說射程,根據文獻記載唐代弓箭射程大致為150步,弩射程大致為200步,古人邁一足稱為“跬”,積“兩跬”為“一步”,也就是現代的兩步等於古代的一步,現代人一步大約60-80釐米不等,換算到古代也就是120-160釐米,零頭不要,150步就算做150米,40-46磅的弓想形成殺傷開始有點困難了,不怕,接下來咱們說箭。

    現代弓箭運動使用的大多是碳素纖維、鋁這類的單一輕量材質箭桿,或者像x10箭桿碳包鋁這類的複合材質,使用鈍圓箭頭,目的都是在人之外將器材的一致性做到極致,無論是直度、撓度、重量,還是單位體積下的密度,儘可能的做到每一支箭都只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的誤差。

    冷兵器時代所使用的箭桿材質大多為木或竹,箭頭也五花八門,大多為鑄造,也有鍛造的,鐵製的用過,青銅也用過,但共同點都是單單一個箭頭就要比現代的整支箭都要重至少三五倍,想要把竹木箭桿配上鑄造箭頭這麼重的箭射哪怕70米遠,弓需要的拉力也不會只是40-46磅,至少也要60磅,以此反推,冷兵器時代正常用來作戰的弓應該不會低於50-60磅。

    弓箭手

    前面說過,現代射箭運動普遍使用競技反曲弓,以及單一或複合材質的箭矢,目的都是在人和氣象條件之外把所有器材的誤差都儘量控制在一個最低的範圍內。即便如此,射箭運動最重要的參與者——運動員,仍然是影響成績的最大因素,類似張娟娟、張慧珍、範登伯格這類的頂級奧利匹克運動員,經過常年累月的訓練和比賽才能在70米距離上打出基本不出122毫米直徑的散佈,動作的分毫不一致,心理上的一點小波動,箭都有可能在70米外落出十幾釐米、甚至二三十釐米的誤差。

    再回到冷兵器時代,參照前文所述,作戰使用的都是竹木材質的箭桿,這類箭桿和現代相比最大的問題就是每一根都不一樣直、不一樣重,單位體積下的密度也都不一樣,使用這樣的箭想要做到百步穿楊,其難度應該不亞於現代培養一名狙擊手。所以作戰使用弓箭大都是齊射,能做到一支箭一個敵人的精準射手實屬鳳毛麟角。

    我們舉個例子,步兵及弓箭手結陣等候輕騎兵衝殺,弓箭手配50-60磅的弓再配合重箭,在騎兵衝鋒至陣前150米左右進行齊射、拋射,箭首先形成的作用是衝擊騎兵衝鋒陣型,其次是殺傷和威懾,中國有句古話叫“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兩輪齊射下來哪怕沒射中人,怎麼也會射中馬,對沖鋒的騎兵即便形成不了特別有效的殺傷,起碼也能減員一部分騎兵,減緩進攻勢頭、打亂衝鋒節奏、削弱戰鬥力。放在步兵對步兵、城市攻防戰上也是一樣的道理,殺傷是目的,威懾干擾也是目的,無論弓箭的射程還是威力,它在冷兵器時代絕對不是用來點對點殺傷的。

    綜上所述,弓箭確實可以對輕甲的騎兵、步兵形成一定的有效殺傷,再以強弓配合五花八門的破甲箭頭也能在一定距離上對穿著重灌盔甲的騎兵和步兵形成威脅甚至殺傷,更不用說勞動人民還創造了弩和毒箭這種存在,但其實所謂的毒箭或者狼毒箭大都是弓弩手作戰前將箭浸泡在人畜糞便當中,讓箭頭攜帶細菌,醫療條件落後的戰場上即便中箭沒有傷到要害,也會因為箭支攜帶細菌而造成傷口感染,而這類感染細菌病毒計程車兵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失去作戰能力甚至失去生命,這類屍體處理不好也可能會引發大面積瘟疫,所以毒箭並不一定是真的淬了毒藥,真的用毒藥無論是工序還是經濟的角度來講都不合算,當然也並不排除個別土豪真的用毒藥淬制箭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親和子女最和諧的相處方式是怎麼樣的?